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5印度的社会与风俗
社会、宗教与法律
在整个中世纪或中古、近古(到19世纪中叶止)的这一段时 期内,印度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虽然中期和后期的主要 矛盾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仅表现在农民、手工业者与大大小 小的王公贵族领主之间,而且反映在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上。印 度教和伊斯兰教各自兴起了一些革新的派别,并相继出现了一 些改革家,他们改革宗教的理想实际上包含着改革社会的要 求。
印度教的改革家罗摩难陀(1356 ~ 1467)提倡消除宗教偏 见,不赞成高等种姓对低等种姓的歧视,主张给予“不可接触者” 以拜神的权利。他的目的是维护印度教的传统和文化,为此,他 倡导了罗摩教派。伊斯兰教内部也出现了苏菲派,这一教派宣传 平等和泛爱,主张消除宗教差异,提倡爱最高的神明,反对偶像 崇拜。无疑,这些教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但是,宗教改革解决不了社会的根本问题,最多起一些缓 和矛盾的作用。后来,由于封建制度进一步腐朽没落,具有社会 改革内容的思潮也很少出现。
古代印度居住着不同种族、不同风俗习惯和不同宗教信仰 的人民,其各自法律的共同点是,都与宗教、道德规范和哲学联 系密切。印度古代法大体可分为佛教分支和婆罗门教分支,相互 兴替。它起源于婆罗门教法,后佛教兴起,孔雀王朝阿育王定佛 教为国教,婆罗门教法的影响遂逐渐缩小,而为阿育王召集高僧 编纂的三藏经典所取代。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规,《经藏》为释迦牟尼 说教集,《论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三藏佛教法,特别是 其中的律藏,具有法律的性质。后来佛教影响减弱,婆罗门教法 又兴盛起来。公元8 ~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 某些教义,改称为印度教。因此,印度古代法也往往被称为印度 教法。
婆罗门教法律将古老文献《吠陀》奉为经典,其中的《法经》 起着法典作用,以后由各学派编辑成各种汇编,其中,流行最广、 后世研究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后人假托这是由 天神之子摩奴制定的,实际是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之间陆续编成,共12章,采用诗歌体裁,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 规范,以及哲学等内容,18世纪末叶由英国法学家W.琼斯 (1746 ~ 1794)从梵文译成英文。以上这些汇编并没有像古巴比 伦《汉穆拉比法典》等古代法律那样,由国王明令公布,它们之所 以有效,是因为包含着实际生活中通行的习惯和宗教戒律。
印度古代法律肯定了王权无限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布国王 是具有人形的伟大的神,其光辉凌驾于一切生物之上。还肯定了 古印度奴隶制社会的种姓制度。4个种姓是:①婆罗门,即僧侣 贵族,掌握教权,垄断知识,享有种种特权,是最高种姓。②刹帝 利,即武士贵族,握有政治军事权力,是世俗统治者。③吠舍,包 括农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是社会的基本生产者。④首陀罗,是最低种姓,无任何权力,专为高级种姓服务。种姓实行世袭,界限 森严,对社会影响极深。《摩奴法典》还规定奴隶的来源有:被俘、 为了得到给养、出生、购买、赠与、继承和惩罚等7种。奴隶所得财产归主人所有。此外,还有关于土地、债权、婚姻、家庭、继承以 及刑法、诉讼等方面的规定。
现在上述各国,包括印度在内,均已不再采用印度古代法。 印度法系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在习惯中还保留有一些遗迹。

印度的人种
古代印度文明最初的创造者,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另外 可能还有其他土著居民。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有属于印欧语 系的印度雅利安人侵人到印度,成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从公 元前一千年代中叶开始至古代的结束,又有波斯人、希腊人、安 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等先后人侵,并占据了印度西北部的一 些地区。由于各外族的不断人侵和定居,使古代印度的居民自古 就表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印度在历史上屡遭异族人侵和占领,因而人种繁多,血统混 杂,语言纷乱,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如果单从外貌和体型看,有些印度人像欧洲的白种人,有些印度人又似非洲的黑种人,有 些则是棕褐色的亚洲黄种人。他们有的头发乌黑,有的呈金黄 色;有的身材高大,有的个子矮小;有的高鼻梁,有的塌鼻子。许 多世纪以来,不仅各色人种迁人印度,而且各种宗教和文化一直 不断地传入印度,因此印度文化吸收了多种民族的不同传统,从 而变得多姿多彩。
据考古发现,印度最早的居民是旧石器时代的人。以后在漫 长的岁月里,不断有许多民族先后从西部、东北部等地进人南亚 次大陆。这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混合人种。印度到底有哪些人 种,各指哪些人,至今说法不一。近百年来,许多人种学家从肤 色、身材、眼色、头、鼻、发质和血型等角度进行了各种分类研究, 但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据地质学家研究,印度、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和非洲曾连 成一片,当时可能已有了人类居住,而且是同一种人。后来,由于 地震的发生,或其他原因,而又分成了若干地块,中间出现了海 洋。当然,这里的居民也就被分离,并开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社 会和宗教。在南印度发现的人类最古的遗迹,在非洲、澳大利亚 和爪哇、苏门答腊等太平洋的岛屿上也有同样发现。由此证明了 上述看法。
数千年以后,在某些地方由于气候变得干燥,土地变得贫 瘠,人口逐渐增多,人们为了改善生活而到处迁徙,于是出现了 人种的分离和融合现象。在印度也有同样情况。
印度次大陆是人类起源的故乡之一。考古学家在印度西北 及巴基斯坦一带的西瓦立克山地所发现的腊玛古猿遗骨,是古猿转化为人的重要标志。旧石器文化遗存有:50万年前的北印 梭安文化和南印马德拉斯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则遍及全境。一 般认为,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本地原有居民创造的,他们被通 称为达罗毗荼人。但由于地域广阔,族系复杂,古代原有居民也 包括其他人种,例如矮黑人和原始澳语人等等。其中有些人最初 还可能是从中亚或西亚迁人。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起,直至 古代历史结束,印度次大陆先后遭受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 马其顿人、安息人、塞种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千百年来,尽管有 种姓等级制度的种族隔离,印度依然是一个人类的熔炉。由于各 外族的不断人侵和定居,使古代印度的居民自古就表现出复杂 性的特点。而达罗毗荼人及其他土著民族后裔仍顽强生存,有的 还在南印建立小国。这些人种至今还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不同 地区。
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有以下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 亚人,达罗毗荼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 人种。
社会与家庭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触动当时印度社会的基层组织 制度——村社制度。国王们常常是将整个村社的土地,连同村社 成员一道封赐给封建贵族和寺院。转化为依附农民的村社成员 继续生活在农村公社的体制框架之中。村社土地的所有权已转 化为贵族和寺院的私人或集体封建地产,但依附农民在使用时, 仍然要向村社领种土地。可见,村社土地还保留着某种“集体所



有制”的外壳。同样,依附农民的劳动产品也要通过村社集体征 缴岁贡这一传统形式转化为封建租税。农村公社原有的组织机 构、职事人员和耕作、管理制度在形式上亦无很大变化。村社仍 是自成一体的社会实体。但由于村社内部的生产仍是以一家一 户为主,所以印度的村社又绝非是农奴制式的封建庄园。
由于家庭基础不同,每个社会,甚至同一社会的不同地区, 因地理条件或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影响到家庭形式的差异。因 此,在同一国度可能会看到几种不同形式的家庭,特别是在印度 这样的国家里。
对印度家庭的种类,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按居住地点 分,可分为3种:即从父居住的家庭、从母居住的家庭、独立的新 家庭3种。所谓从父居住,就是男女结婚后住在丈夫的父亲家 里;所谓从母居住就是男女结婚后居住在女方家里,这种家庭原 系母系家庭;所谓独立的新家庭,是指男女结婚后独立单过,这 种家庭在印度各大城市里多见。如按权利划分,可分为两种:父 权制家庭;母权制家庭。
在父权制家庭里,家中权利归丈夫,孩子由丈夫抚养,孩子 的姓氏随父亲。父亲去世后,权利由儿子继承。在这种家庭中,家 中的事务由父亲安排,父亲为一家之主,广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 的家庭属于这类家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科里亚人和皮尔人 家庭也属于这类。在母权制家庭,妇女比男子权利大,地位高。财 产归母亲,小女儿或女儿的儿子的财产继承权,家谱以母亲为 序。
从婚姻关系和夫妻的数量上,可分两种,即一夫一妻制家庭
和多夫或多妻制家庭。在现代印度社会里前一类家庭属于多数, 一些少数民族除外。后一类指一个女子同时和几个男子结婚,或 一个男子同时娶几个妻子,这种婚姻结构的家庭在一些少数民 族中较为多见。
按家庭成员数量来区分,可分为3种:基本家庭,或叫核心 家庭。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由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构成,印度 各城市中都有这类家庭。联姻家庭,或叫亲缘家庭。在这种家庭 中,除夫妇及其子女外,因婚姻关系,还有一些其他亲戚一起合 住。印度一些土著部落中有这类家庭。联合家庭。一些基本家庭 合住一起,吃住不分,以统一的经济形式生活,有福同享,有难同 当。至今这类家庭还大量存在,印度教徒家庭大多属于这一类。
印度教社会生活一个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联合家庭制 (JointFamily)。实际上非印度教徒也有这样的家庭,因为这样的 家庭印度自古有之。有些吠陀咒语证明了这种家庭的古老性。古 代印度人结婚时祭司向亲婚夫妇祝福道:“你就生活在这里,永 远不要离开,在自己家里将来与儿孙们一起娱乐,度过一生。”如 果结婚后小家庭迁出单过,这样的祝福就无任何意义。但无论如 何,联合家庭制和种姓制一样,是印度教社会的最主要的组织结 构,因此这种结构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联合家庭的特点:第一,规模大。这种家庭几代向堂还有亲 戚,一般规模都大,小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或数百人。第二,“合 作”性强。联合家庭的基础是“合作”。每个成员各尽所能,按需适 当分配,一个家庭如同一个生产单位,成员之间彼此分工合作。 第三,财产共有。联合家庭的财产为大家所有,不属任何个人。每







个成员将劳动所得一律交“家库”,由家长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再 进行分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成员对财产有同样的权利, 也不是每个人的权利均等。但可以说,共同的财产是联合家庭的 一个特点,共同的财产对联合家庭组织的基础起着巩固作用。分 割财产意味着联合家庭的瓦解。

姓名称谓
印度人把名放在姓的前面,各地又有不同的组成规律。例如 西印度,一般先说本人名,再说父亲名,最后才是姓;南印度是另 一情况,往往把村名同姓名连在一起,冠在人名之前,从他的名 字便可以知道他是那里的人。女子婚后要随丈夫姓。
印度教分4大种姓,不同种姓的人,姓氏有不同的表示:婆 罗门种姓的人要加“Sharma”等,刹帝利种姓的加一个“Varma”, 吠舍种姓的加一个“Gupta”,首陀罗加一个“Dasa”等。这种习惯 也有变化,例如婆罗门种姓的人也有用“Dasa”的。有些人名之前 加有称呼,而且称呼不只一个。例如我们最熟悉的释迦牟尼就是 一例。“释迦”是族名,“牟尼”即圣贤,是对他的尊称,或称他“佛 陀”也是一样,佛陀即“觉者”。这些都是对他一个人的尊称,日久 天长,便成了他一个人的专用名。还有的把称呼加在名、姓之前, 一起连用,例如“潘迪特·莫喇梯尔·尼赫鲁”就是如此。“潘迪 特”是对他的称呼,“莫喇梯尔”是他的名字,“尼赫鲁”是姓。
关于“姓”的来历非常复杂,各地也有区别。例如西北印度的 拉普特人锡克人,多以“辛哈”为姓。“辛哈”一词意为狮子,取 其勇敢之意。有些则以职业为姓,例如“迈哈达”,即扫地的人,有的以“乔特里”为姓,原意是村长,此姓也是对富有者的尊称,如 此等等。

礼貌与风俗
印度教的仪式名目繁多,在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印 度教徒认为,一个人若不经过些仪式,他们的生活就不完善,灵 魂也不纯洁,生活中的痛苦不会得到解脱。因此,一个印度教徒 从生到死,一生要参加许多仪式。一般在一个人出世前就已开 始。例如,一个妇女怀孕期间就要为未出世的婴儿参加仪式了。 印度教流行宗教仪式主要有以下这些:
1.生男礼
这是一种祝愿生男孩的仪式。按《法论》规定,在妇女怀孕的 第四个月举行。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女子若是生第一胎,可 在第三个月举行。否则孕妇从怀胎后的第二个月至第八个月期 间随时举行均可。在举行仪式时,妇女要身穿新装宣誓。夜间,有 人在妇女鼻孔上点涂榕树皮汁液。据说,这样做可避免孕妇流 产。在举行这种仪式时,丈夫把盛满水的陶罐放在妻子怀里,然 后抚摸妻子的腹部,祈祷生个有出息的儿子。
2.分发礼
这是一种梳发仪式,在孕妇怀孕四个月时举行。这一天,先 向女神祈祷,然后丈夫把妻子的头发向上梳起,为她打扮一番, 以此祈祷消灾避邪,母子健康。
3.诞生礼
这种仪式在婴儿降生后断脐之前举行。
4.命名礼
根据《法论》的有关规定,当婴儿降生后第十天或第十二天 时,选个吉祥时辰,举行起名仪式。
5.出门礼
又叫观日礼。即婴儿出门见太阳的一种仪式。
6.初吃礼
为婴儿开始吃食物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7.剃发礼
这是一种剃婴儿胎发的仪式。_
8.穿耳眼礼
当印度教小孩长到三、四岁时,为使其长命百岁要举行穿耳 眼仪式。
9.学知识礼
又叫拜石板仪式,在小孩开始学习知识之前,先要举行这 种仪式。
10.再生礼
这种仪式在印度教徒看来非常重要。按照印度教的习俗,婆 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要佩戴圣线。他们认为,一个人有两次生命, 第一次生命由父母所生,第二次生命是通过佩戴圣线由迦耶德 里女神和老师所给。在举行这种仪式之前,不管是谁,不管他是 属于哪个姓或家族,一律都是首陀罗,只有通过了这种仪式才可 以提高地位,从而获得第二次生命。按照《法论》规定,婆罗门种 姓的小孩在8岁时举行这种仪式。刹帝利种姓的人在11岁,吠 舍种姓的人在12岁。但是,婆罗门必须举行这个仪式,而刹帝利、吠舍就并不一定,此外,首陀罗无资格举行这个仪式,而举行 仪式期间,老师对小孩象征性“怀胎”3天,然后孩子算是获得了 第二次生命。在孩子们的脖子上戴根圣线。从此以后,小孩也开 始遵循各种习俗规定。
圣河传说
在印度人心目中有一条至高至圣的河,这就是恒河。在印度 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恒河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甘 露,无声地滋润着流经过的这片沃土,同时又是乳汁,哺育了生 生不息的印度子孙,因而印度人又称它为“母亲河”。
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作为印度第一大河,它发源于喜 马拉雅山脉,全长2700多公里,中、上游有2100多公里在印度 境内,下游500公里在孟加拉国境内。
恒河有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两 河上游急流汹涌,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3150米急降至 300米。两河在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始称恒河。穿过西瓦利 山脉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进人平原,与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结 伴并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时聚会一堂,地势再降至120米。 由于恒河到此已沙多水浊,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结果褐色的恒 河水与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显的水线,以后逐渐交融 混合。恒河接着气势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圣地瓦腊纳西,又集纳 了许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达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宽 阔,水流浩荡地奔向下游。进入孟加拉国后,恒被称为帕德玛(意 为荷花)河,分成数条支流,并汇合大拉马普特拉河,形成“ 丫”字



形,最后注人孟加拉湾。就在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
IS河三角洲。它的面积达5698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
仅10米。这里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是南亚次大陆水 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重要种植区。布拉马普特拉河长约 2900公里,水量充沛,河道亦极其稳定,上游即雅鲁藏布江。恒 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红树林和沼泽地,称“松达班”,梵文意为“芳 林”。
从长度来看,恒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却是古今中外闻名 的世界名川。她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 舟楫之便和灌慨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 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 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 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 精粹所在,尤其是恒河中上游,是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 的地区。恒河,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 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印 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意为雪王)的公主, 为滋润大地,解救民众而下凡人间。女神即是雪王之女,家乡就 在对门山缥渺的冰雪王国,这与恒河之源——喜马拉雅山脉南 坡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应,愈加带有神话色彩。加姆尔在 印度语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视为神灵的,恒河水是 从神灵——牛的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于是便被视为圣洁无比 了。
而根据宗教传说,恒河之为“圣水河”乃是因恒河之水来源
于“神山圣湖”。恒河的上游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冈 底斯山的东南坡有一个大而幽静的淡水湖,叫玛法木错湖,湖水 来源于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见底,平如明镜。相传,这 里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湿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神 山”。湿婆的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玛法木错湖是 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 水是从“神山圣湖”而来,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千百年来, 虔诚的印度教徒长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 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灾,益寿延年;到 神山朝拜,以得到湿婆大神的启示。
而另一个传说则说印度历史上某国王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 罪孽,以修来世,请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是,女神之水来势汹 汹,大地难以承受,湿婆大神就站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恒河上 游,让水从他的头发上缓缓流下,从而减弱了水势,既可以洗刷 掉国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福于人类。由此,印度教徒认为恒河 是女神的化身,是“赎罪之源”。
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恒河之水可以涤罪攘祸,因 而去恒河之中来个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痛快不过的事 情。最盛大的洗浴应当说是印度教的甘露庙会,每回参加洗浴的 人数以千万计,遗憾的是每12年轮流在各个圣地举行一次,所 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过,整个恒河,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 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徒在洗 浴。但平素里最壮观的还要数瓦腊纳昔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 圣、观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来。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晨光熹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经在 瓦腊纳昔的大街小巷中涌动,他们中有当地居民,有千里迢迢赶 来的印度教教徒,也有为了一饱眼福的异乡游人,大家只有一个 目的地 桓河之岸。
瓦腊纳昔是恒河之岸最大的圣城,河岸之景蔚为壮观。清清 的恒河水在无声地流过,河岸边则是错落不齐、风格各异的神 庙,一座紧挨一座,形成陡立的峭壁。瓦腊纳昔恒河之岸长达 6. 7公里,共有64个码头,当地人称其为“卡德”。这些卡德据说 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捐建的,捐建越多,积善也就越多。最让人 神往的是几十个卢比租上一叶扁舟,向恒河中央飘去。卖货的小 贩更会明白这是赚钱的大好良机,他们也划着小船尾随大大小 小的游船,向游人兜售各种货物,有树叶做成的河灯,有念珠、香 木以及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游人们在小贩的吆喝声中,把一盏盏 河灯放入河中,恒河变成了暗蓝的银河,闪现出数不清的点点繁 星。更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现了。东方欲白,淡淡的雾慢慢地散 去,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 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边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进人了忘 我之境。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双手忙碌,尽情搓洗;有的双手 合十,面向太阳默祷,安详的脸上金色溢彩,灵魂的净化表露无 遗;有的则不停地屏息潜人水中,唯恐这圣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 洗涤一清;身披绛黄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着上身的虔诚信徒 在岸边的石上闭目打座;打着哆嗦的孩子们在父母的水罐之下 接受泼头的冲洗;穿着纱丽的妇女们洗浴完毕,竟然在这人海如 潮中能够换上干衣,而不让自己的身体暴露丝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圣城圣河(下)——印度游记(11)
神望的地方--恒河
实拍印度恒河:这边还在洗澡那边舀起来就喝!
小年糕有声影集
印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概说
印度——行走在认识你的路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