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德育文化的构建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

1.顺应时代的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时不仅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也要强化社区和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责任,因此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对是我们学校德育发展的方向。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寻找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文化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也为深入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教育部适时启动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2006年9月,江苏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启动。高一学生将全部使用新教材,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与以往几次教学改革相比较,不仅仅是一次对学科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更准确地说,是学校教育的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就像有的教育专家说的,是“学校文化的重建”。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实施途径,力图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我校德育实践基础深厚,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百多年来,梁丰严谨治学,英才辈出,共培养毕业生近两万人。近二十年来,更是为高校输送了大批具有健全人格、美的心灵,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两院院士到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金牌得主,从江苏省高考状元到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等,梁丰学子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我校有着百年的历史,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学生校长助理制度;教师教育论坛制度;家校路路通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和特色活动;常规考核制度;教师、班级、社团网站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电视台、广播站、橱窗、小看等宣传阵地都是亟待总结的校本德育文化,如何将其提炼、总结并形成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是我们要追求境界,借助这一课题将会加速我们成果出炉的进程。  

二、 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有三个主要概念:新课程背景、校本德育和文化的构建。其中,新课程背景是研究的时代背景,校本德育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文化的构建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1.新课程背景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教育部适时启动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实施途径,力图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校本德育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从英文字面来理解可以是“校本课程”,它  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因此,这里所讲的校本德育则是指在学校中发生、基于学校活动、为了学校发展的德育研究。  

3.文化的构建  

文化的构建是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某种相对稳定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就本课题而言,就是要分析我校德育文化的现状,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问题,探讨我校构建校本德育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构建我校德育文化模式,指导我校德育实践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德育文化的构建,是指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基于学校而展开的一系列旨在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的层次性,强化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抓好德育队伍的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在理念和实践上产生新的飞跃的活动。  

三、理论依据  

1.生态体验理论  

生态体验”是“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研究者们进行学术自觉反思和超越的理论新表达。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以刘惊铎为代表,将“生态”和“体验”引人德育并将“生态”作为我国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据与内容,而把“体验”作为德育途径与方法创新及科学化的理论突破口之一。  

比较而言,“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一度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反思,又从时空上提升其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突破了“人际德育”的狭隘视界。它强调用一种更加高远、互惠共生及生态和谐的观点来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生成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它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功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有效的道德教育。(刘惊铎 权利霞:《德育学教程》,1992年版;刘惊铎:“生态德育:一种崭新的德育观”,《新华文摘》1999(1);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生态体验教育网http://www.stty.net.cn/) 

2.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三种形态:第一以人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形态;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的个人本位形态;第三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个性解放的类本位形态。在群体本位阶段,个人不是真正的主体,他只不过是群体的附属物而已。在个人本位阶段,个人主体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已经获得了独立性,但另一方面这种独立性又建立在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实际上使人的独立性转化为物的独立性。类本位阶段是人的最高发展阶段,是克服了自身异化的真正的“人”,他既具有全人类的视野,又不失人的主体性。由此可见,是否具有真正的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以及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的研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3.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等同起来是缺乏根据的;把发现学习看作是意义学习的同义词也是站不住脚的。同样,认为教师用言语系统传授知识必然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也是不确实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旧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这种同化过程是学生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教师只能影响这一过程,但无法参与这一过程。德育教育亦是如此,任何外在的说教,没有经过内化的教育活动,不可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四、研究目标  

1.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弄清新课程对校本德育文化的要求,探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学校德育文化的模式,提高对新课程背景下校本德育文化构建的认识。  

2.分析我校德育文化的现状,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问题,探讨我校构建校本德育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构建我校德育文化模式。  

3.通过校本德育文化的构建,提高我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水平,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的、实用性高校本德育文化理论体系,指导校本德育实践。  

五、研究内容  

1.德育文化的文献研究   

通过学习有关研究专著和编印的研究材料,了解德育文化的基本观点;了解现阶段新课程背景下理想的德育文化。  

2.校本德育文化的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校德育文化类别,并从校史精神传承、人际关系重构、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了解校本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追溯我校117年的发展历程,了解校史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将校史文化的灵魂融入时代的主题,在研究中总结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学术文化氛围和校友的榜样,并以此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3.新课程背景下校本德育文化构建的理性思考。  

针对我校德育文化建构现状,以及新课程的要求,学校德育文化的实践中,哪些校本德育文化应该构建,怎样构建;校本德育文化建构如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4.探讨我校构建校本德育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构建我校德育文化模式,立足显性德育资源和隐性德育资源两大方面,挖掘校本德育文化的新途径。探索校本德育文化的新途径。  

基于网络平台的校本德育文化建构。在教育大潮中,把握了互联网,就把握了现代教育的精髓,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利用网络环境,,校园网班级网站、网上心理咨询、家校通操作平台等等。  

师生共同反思校本德育文化的构建研究。学校德育工作者经常写反思性叙事日记,学生写活动感想,反思德育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符合本校实情的德育文化实施策略,加以提倡推广。风师德影响,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的影响感化作用。注重教师良好人格的影响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效果。  

5.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的、实用性高校本德育文化理论体系,指导校本德育实践。增强教师校本德育文化建构的意识和能力,使课题研究既照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又能形成良好的师德艺术和风尚。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学校德育文化的现状。  

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与德育文化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德育文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实践展开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讨德育文化的构建模式。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  

七、研究步骤  

本项研究预定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07.3-2007.9)——提出问题与整体规划。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阶段(2007.9-2008.9)——研究我校校史,萃取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德育传统;借鉴他人德育经验,学习德育基本理论知识,为本项研究建立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实证阶段(2008.9-2010.12)——通过调查研究、德育活动的开展等方式研究校本德育研究与实践的机制与模式。  

第四阶段:成果汇编与论文撰写阶段(2011.3-2011.6)——总结与反思所开展的研讨和德育活动,为结题做准备。  

八、研究过程  

(一)课题开题,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申报工作  

为明确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性和意义,课题组特邀华师大教授来校讲座,并提出研究建议,介绍课题准备工作的一些要求。使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明确了工作的方向。  

(二)理论研究学习与成员分工  

1.为了适应时代对德育的要求,小组集中学习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著作和理论,更新了观念,同时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最新动向,更好地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我们首先利用因特网进行了文献检索,通过专业的检索网站检索了重要文献120篇,下载了对本课题研究有重要价值的文献30篇,对这些重要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编制了文献的索引,在课题组会议上进行了交流研讨。  

2.为了保证课题组高效运作,课题组根据成员的学科特点和擅长方向,制定了成员分工表和工作制度。  

(三)德育研讨与德育活动的开展  

为了创新德育实践的新途径,提高德育实效,课题组每月都将展开交流、布置工作。同时,课题组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德育建设活动。  

1.教师层面的德育活动  

班主任沙龙:定期举办,班主任汇聚一堂,交流班级管理经验和育人心得,使校园德育管理能力和管理艺术能够整体提高。  

素质教育论坛:在每周教工例会上进行交流,既有理科老师关于科学文化的宣讲,也有 文科 老师文史知识的再普及,既是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提高了德育工作者的个人修养。  

德育论文评比:丰富了德育的广度,加深了德育的深度,使各科老师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得到交流和提高。  

2.学生层面的德育活动  

(1)实行学生校长助理制度,让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学校每学年通过自荐、层层竞选、学代会通过,产生四名学生校长助理,下设四个学生委员会:学生常务工作委员会,负责筹划、组织、实施学生常规性和临时性活动;学生值周工作委员会,负责安排、指导值周班级的值周工作(每周有一个值勤班级),对全校所有班级的常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协调委员会,负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及时收集汇总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上报校长室,及时反馈学校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起到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学生食宿管理委员会,负责文明就餐与文明宿舍的建设,每个学生校长助理领导一个委员会,每个委员有四—五名常务理事,三十二名理事,组成了完整的学生干部网络,这些干部来自于学生、最清楚学生在想什么,所以组织的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他们组织了篮球赛、乒乓球赛、十佳歌手比赛、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周末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近十次的问卷调查等。有些活动很有创意。如:到外校去介绍经验:组织学校部分学习尖子定期到附近的初中介绍交流学习经验。与城北街道合作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在高一年级征招志愿者与城北小学的学生结对子,每周六下午这些学生都前往城北小学与小学生一起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又如:周末论坛活动,在学生中征集论坛话题、每次的话题提前通知学生,邀请教师担任嘉宾,已讨论的话题有《加入WTO对我国的影响》、《关注台湾问题,盼望祖国统一》、《音乐与人生》、《阅读与人生》、《从苏轼的人生际遇看现代人际关系》等。  

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体现在学生校长助理队伍上,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班级都实行了班干部轮流上岗制,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  

(2)大力开展班级干部轮流上岗制。  

我校集中了张家港市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在初中时都是班级主要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进梁丰后都有一试身手,为同学服务的强烈愿望,这就为班干部的轮流上纲制奠定了基础。每学期初,由学生自我申报、班内竞选演说、学生民主评议产生若干个主要班干部,再由主要班干部牵头,形成三到四支班干部队伍,轮流上岗,每支班干部队伍上岗时宣读工作计划,离岗时做工作总结,学期结束时由全班学生对班干部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3)建立互帮互学小组,积极推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学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班主任在班内倡导建立互帮互学小组,开展小组间的竞赛,让学生教育、感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4)积极探索“班会课”的新模式,提高班会课的效益。  

班会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同时又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舞台,每学期,各班围绕学校的工作中心,结合本班实际,由学生讨论制定班会课的主题系列,然后由学生以自发组织的小组为单位,申报承办某一主题的班会课。在这种机制下,班会课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班会课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有的班会课请来了校外的专家,有的班会课用上了多媒体手段,有的班会课地点移到了室外,有的班会课请来了非本 班的 老师和学生。  

(5)加强自我管理,引导开展“免班主任时段”活动。  

学校一方面要求班主任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深入了解学生,了解班级,开展细致到位的工作。另一方面,希望学生积极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为班主任成员,让班主任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解决更重要的问题。所以,各班都在强化自律意识和自主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免班主任时段”,在班主任不参与的情况下,也把工作做的十分到位。  

(6)充分发挥学生道德自觉的积极作用,开展了诸如“十佳学子”、主题班会和黑板报的评比、主持人大赛、辩论大赛、班级网页制作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活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活动之中道德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7)每年我校高二年级学生还将赶赴张家港青少年活动基地参加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禁毒馆、《东京审判》模拟法庭、军事竞赛、交通知识培训等活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8)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节。   

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塑造学校的崭新形象。让学生通过参与文化教育节的各项活动,体验美与丑、体验善与恶、体验合作、体验创造、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与艰辛。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学校活动中有着广泛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气质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3.家校互动,课题社会实践中的实践研究  

通过苏州网校“家校路路通”网络平台以及我校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的联系与沟通,互通信息,消除认识上的隔阂,使 家长和 老师能对学生的德育产生合力,提高德育效率。  

4.建设环境文化,营造主体发展的“教育场”  

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力争做到每处景观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以发挥校园环境无声教育者的作用。为此,我校在建设整洁、典雅的育人环境时,在精、雅、细上下功夫,使校园到处都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让楼道、墙面成为文化载体  

如“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内容,文字简洁,易于记诵。假以时日,日积月累,日渐成习,必将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品德修养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让校园景观成为标志性文化  

进入校门,沉稳的汉白玉大校徽让人肃然起敬。钟楼下古朴的“勤业慎行”校训,美观醒目,促人警醒。西门“为国植贤”和“诚”的碑刻体现了学校的目标和学生做人的原则。  

让校园处处弥散着文化气息  

在校园的每一处绿地上,都有制作精美的中外名人语录牌或“给我一点呵护,还你一片绿色”环保型标志牌。食堂的墙壁上悬挂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书法作品。走廊张贴的“消防安全,重于泰山”、“交通规则是我们生命之友,遵章守法为大家应尽责任”等对仗工整、琅琅上口的安全警示语。校园处处都显示出文化底蕴,洋溢着文化气息。  

九、研究成效  

由于我们进行了扎实的课题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探索,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课题组成员进步明显,发表丰硕成果  

1.德育理论更为先进,在省市级刊物以上发表、获奖论文十余篇,成果丰硕。  

程焕平:基于活动的德育体验  

薛永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最大的教育效益  

钟锋:不要让“优生”成为德育的死角  

张兴:浅析中学生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蒋沈宁:为伊我愿人憔悴  

俞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几种途径  

实施阅读疗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德育水平更上一层楼,并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1)在2010年张家港市优秀班主任评比中,钟锋被评为“张家港市十佳班主任”,其先进的育人事迹还被《张家港日报》宣传;苗学雷被评为“张家港市优秀班主任”,其事迹被收录在《幸福的色彩》一书。  

(2)高冰峰、闵政宇老师还应邀成为市德育讲师团成员,到全市中小学进行德育艺术的宣讲。  

3.德育新途径的探索也初见成效。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学校组建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成立了德育处,将德育处、年级组、团委和学生会联合办公,学校德育工作实行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的年级责任制,将教育的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德育网络,不断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通过理论培训让班主任接受最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理论,让班主任了解现代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形成科学、民主的观念和合作的意识。通过业务操作培训和工作方法指导,使班主任能有效地开展常规管理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由以前的 “批”、“堵”逐渐转变为学生乐意接受的“导”、“疏”的方法,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我校还首批通过了苏州市中小学合格心理咨询室的验收,为广大同学的心理健康排忧解难。  

(二)围绕课题组举办的德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广大同学所喜闻乐见,德育活动潜移默化的作用已显成效,活动在学生当中取得了深远的影响,有的活动已成为校园德育活动的固定项目,每年定期举办。  

(三)润物无声,很多学生的道德自省能力得到提升,大多能见贤思齐,以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思想道德水平明显提高。  

1.近两年来,解子宁、季涛等十余名同学在“张家港市第三届十佳之星评比”等活动中分别获“十佳艺术之星”“十佳学习之星”“十佳助人之星”等称号,孙强同学获“苏州百名自强之星”称号,徐睿涵同学在“与榜样同行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活动中,其优秀事迹被入选为“十大‘好人好事’”,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2.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为提高。  

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在我校举行  

在第22届全国化学竞赛中,我校48名同学获奖,其中一等奖8人;  

在江苏省第8届健美操比赛中,我校健美操队一举夺魁;  

在苏州第12届中学生体育运动会中我校足球队获第一名;  

在市国际标准舞大赛中,我校“校园华尔兹队”荣获院校团体组一等奖;  

在江苏省首届青少年发明家评选活动中,我校唐晓文同学获三等奖;  

十、研究后的反思  

1.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也渐渐凸现: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传统的高压式控制性教育手段不再灵验;学生的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传统的被管理受监督的地位正在动摇;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一元化封闭式教育方式已被打破。  

2.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德育如何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加强对校本德育的研究理论的学习,深入思考,力争在理论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对校本德育的具体实施途径以及方法进行深入地总结,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德育,不能离开学习的德育活动而泛泛而谈。  

3.校本德育的研究,应走群众路线,即“从学校德育实际情况中来,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德育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参与,重视学生的德育自省能力和锻炼”,只有这样,校本德育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课题组长:程焕平  

副 组 长:薛永华  

课题组主要成员:钟锋、张新宇、俞雷、蒋沈宁、郭龙、张兴

 

(该课题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的子课题,同时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下)
沐课改之风 扬名校之帆
“轻负担高质量”的特色建设之路
办一所幸福的学校,做一群幸福的师生(康一中)
学校特色乒乓球文化德育实施工作方案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