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教师培训讲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教师培训讲稿)

(2012-09-18 06:38:51)

916在我校为2012年考录的新教师培训主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学员要求将讲稿上传: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1999年8月13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81日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

目前中国十大新兴热门人气行业:

1、心理咨询师 

2、职业规划师  

3、婚姻家庭咨询师  

4、打假卫士  

5、网络推手

6、会展策划师

7、手机游戏软件工程师 

8、理财规划师 

9、亲子咨询师

10、中医保健师

心理问题程度的划分及对专业帮助的需求:

    心理问题(轻度)——可以自我调整;

    心理障碍(中度)——需要心理辅导、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心理疾病(重度)——必须寻求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的治疗。

欧洲著名医学中心海德堡人口13万,精神卫生工作人员600余人;美国多数综合大学设有心理学系,每1千人中有1个心理医生。除了与医学临床较直接的领域,心理学家散布全社会各种行业,成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截至2005年底,我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仅572家,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有精神科床位132881张,平均每1万人有1.04张,平均每10万人中有1位精神科医师。

    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公布: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人,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超过1600万,国家计划至2020年,使精神病患者就诊率达到1/4

    截至2011年,我国已经获得国家注册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超过14万人,但按照我国的人口数量,至少要70万人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青岛市已建立健康档案的重性精神病患者3.2万人,全市目前有床位1700张,实际需求高达5000张。

    苏州市持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人数超过2000名,但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不过20人。

    枣庄地区已经确诊的精神病患者42000余人,滕州市8600余人(千分之五)。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导致生存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中国心理咨询专业人才严重紧缺。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无心理疾病,且在教育的积极影响下,个体的意向与其所处环境的限制之间能够得到良好平衡的精神状态。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

2)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

3)有健全的人格;

4)有健康的情绪;

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6)有与社会协调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中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没有健康的心理,人是不可能充分、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二、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 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资料显示,近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对18000个咨询电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本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14个方面:交往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理想追求、宗教影响、法律保护、行为不良、心理严重障碍等。

其中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其比例分别为40%35%25%左右。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

心理疑难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别: 1、学习问题2、行为问题3、情绪问题 4、人际交往问题 5、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6、人格问题(个性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一般指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引起的。

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的缺损,或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

中学生学习问题的评估:

1、心理原因——某方面的认知能力较差/ 某方面的学习技能未形成/知识结构有很多漏洞/ 情感和意志的缺陷/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等。

2、生理原因——体质弱/神经衰弱/ 视、听、发音器官发育不全等。

3、外部原因——缺少教师个别指导,缺乏情感及语言交流,家长和教师关心爱护够,等等。     

对学习问题学生的辅导:

1、调整自我意识,积极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减轻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2、配合任课教师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肯定进步

4、试试真正含义上的分层教学,创设成功情景(降低作业难度、评分标准、提供必要帮助等),体验成功喜悦。

(二)行为问题(含品行问题)

行为问题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行为、习惯偏离常态,包括以反复和持久的明显的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但情节轻微、未达到犯罪性质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后者也称之为少年品行障碍边缘行为问题行为等)。

包括1、过失行为   2、不道德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

行为问题的矫正——行为疗法

1、阳性强化法(正强化)

2、负性强化法(负强化)

3、消退法

4、代币法

5、示范法(模仿法)

6、厌恶疗法

7、系统脱敏法

8、相继渐进法(逐步养成法)

9、行为契约法

10、放松训练

    (三)情绪问题(心境障碍、神经症)

指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感受中严重脱离现实,而以一种妨碍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挫败的方式应付外界事件,并表现出种种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躯体症状。例如:考试焦虑、挫折体验、自卑感。常见种类: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癔症、应激障碍等。

干预措施:

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变不合理信念。出现情绪障碍的学生,一般都能意识到自己需要辅导和帮助,或者主动要求辅导和帮助,因此首先要帮助当事人正确认识其所遇到的有关具体问题。

2、鼓励当事人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

3、帮助当事人改善人际关系。

4、症状严重的要及时转介。

    (四)人际交往问题

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过程中,由于感情不和、观念差异、行为不当、沟通受阻等等原因引发的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冲突或退缩,当事人大多伴有持续、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辅导对策:

1、调整认知结构,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训练沟通技巧(语言表达、沟通方式,目光、表情、距离等非语言信息,化解矛盾的技巧等)。

3、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和交往方式,增强个体的人际吸引。

4、小组团体辅导:敏感性训练。

5、个体训练技术:角色扮演。

    (五)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在对自我身体发育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对待异性交往需求及交往行为方式等方面明显地偏离同龄人群体的正常发展水平,而带来的持续的心理失衡及行为偏差。

常见种类:

1、异性交往焦虑

2、异性交往失当(交往过密、失恋)

3、自慰(性幻想、性梦、手淫)焦虑

4、青春期发育(体像体貌、性器发育、遗精初潮)焦虑

5、性角色认同障碍

6、性代偿(看黄色书刊、录像、影视等性代偿行为)

7、性过失与性罪错

8、性偏离(双性恋、同性恋、恋物癖、窥淫癖等)

青春期性心理问题的主动干预:

1、增进青春期中学生对性成熟过程的知识,强调这时期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只是暂时性的,不必过分忧虑。

2、鼓励学生适当地装扮自己,以改善体态上自己不满意的特征,从而变得快乐起来,并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

3、引导家长、有关教师了解此时的青少年学生难免有疲倦、乏力、功能失调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暂时的退步不加责备,并适当减轻其负担,以免产生不愉快或挫败的感觉,进而诱导其发展潜能。

4、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必要的异性交往,多组织集体交往活动,以满足中学生向往与异性交流的情感需求,并引导他们把握异性交往分寸,防止学习期间交往过密(预防在先)。

5、宽容学生出现暂时性的忧郁,减少其受排斥、不受关爱的感觉。只有当青少年学生觉得快乐时,才可能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可能愿意来学习成人的行为模式。

6、对已经出现青春期恋情的学生,一要理解,二要通过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来引导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人格问题(个性问题)

人格问题是一种介于正常人格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指因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模式和环境适应不良。

人格问题主要是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而言,但病因多始于早期阅历。人格问题与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旦形成就较难治愈。而中小学生的人格尚未定型,可塑性还很强。

    常见种类:

1、偏执型人格问题

2、分裂样人格问题

3、反社会型人格问题

4、冲动型(情绪不稳型)人格问题

5、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问题

6、强迫型人格问题

7、依赖型人格问题

8、焦虑型人格问题

三、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一)家庭环境因素

06岁是人格形成期,家庭教育奠定人一生人格发展的底色。

2010226,教育部、全国妇联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各级教育部门、妇联、宣传部、关工委等持续组织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宣传活动。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

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 “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占41%左右。

近几年来,随着离婚家庭、分居家庭、寄养家庭上升,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导致家长高期望、少陪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

引导家长遵循亲子教育的三大原则

1、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良好关系不是指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亲子关系糟糕的结果就是,你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

2、成长大于问题。用成长的眼光看孩子,就不怕孩子犯错误,犯错误的成长必须的。父母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就畏手畏脚,不能从犯错误中学习,不能成长。

3、方式大于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1.学校教育的追求:应试?成长?

追求升学率——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措施。中学生厌学现象教为普遍;追求学生成长——研究学生需求,尊重身心发展过程。

2.师生关系的影响:初中213名同学中有想不通的问题,首先想到与老师聊聊的35%;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占45%;不希望老师多做家访的占65%。高中150名同学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42%64%

你可以掌握的学校心理辅导技术:

1、“专注与倾听”技术。倾听包括行为上的倾听,如面对、身体姿势开放、身体倾向学生、良好的目光接触、身体放松等;心理上的倾听重点是学生非语言的表达,包括行为、举止、表情等。

2、“情感反应”技术。主要是指辨认出学生在一段谈话中所表露的或隐含的情感,并反馈给学生,是“ 倾听”者积极的“反馈”。

3、“澄清”技术。帮助学生正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4、“解释”技术。是对于学生所陈述的想法或行为表明自己的看法。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解释的时机;用试探的语气;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措辞;采用从接近学生的参照系开始的方式;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

5、“引导”技术。帮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咨询,提高咨询效率与目标准确性。

6、“面质”技术。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使用:学生在行为、认知、情绪上相互矛盾时;学生的行为可能危害到自己或他人的利益时;学生使用防御策略时;学生未察觉到自己的限制时。

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和常见的心理障碍。

2003年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对东北三省一千多名教师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

    1、情感衰竭(高度)倦怠的占22.6%,表现为易怒、没热情,情绪疲劳,对学生没兴趣,抑郁,工作不安心,影响教育质量。

    2、人格解体(中度)的占60%以上,表现为冷漠、消极,对学生持否定态度,个人发展停止,举止无常,焦虑、牢骚、易怒。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行为偏差。自制力差,以学生为渲泄对象。

    3、成就感降低(低度)占27.4%,表现为对自己工作不满意,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无力感增强,消极评价自己。

    20039月,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为该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40%以上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的人已出现了明显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症状。有睡眠障碍的5.39%

20059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90%左右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

教师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影响了个体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与人际交往等。常见的有:

1、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烦恼苦闷,对此耗费大量精力,稍不顺心就闷闷不乐,遇事好钻牛角尖。

2、抑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对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回避社交;精力丧失,疲乏无力;注意力困难、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或紧张焦虑;痛苦、悲观、绝望,有自杀念头和行为;

    3、焦虑。非常害怕在人前行动、表达自己,心情紧张,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伤害自己,几乎完全没有自信。

    4、狂躁。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常常头脑发热,蛮横任性,目空一切,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行动不计后果,严重的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5、恐惧。由于多次的失败或挫折,产生对人、对特定情境、对物的一种极力回避,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心悸、心慌、战栗、出汗、晕厥等,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

    6、多疑。由于受到委屈和迫害而深感痛心之后,就认为一切都是不公正的。常疑心有人在监视他,故意为难他,常以谎言骗人,意志薄弱。

    7、神经过敏。表现为异常敏感而又失去自我控制,喜怒无常,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强烈反应,常把问题看得过分严重,易被暗示和引诱,行为轻率,对人不信任,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

    8、神经衰弱。由于劳逸不当,大脑过度疲劳或紧张,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或因某种心理障碍长时间未能得到疏解,表现为易过度兴奋,更易疲劳,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学习、工作效率很低。

    (二)导致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压力造成的:

1、工作竞争的压力。

升学率、职称评定、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使许多教师缺乏成就感,没有自信心,常常感觉心理不平衡。

2、学生家长期望过高造成的压力。

国教育事业尚在改革发展中,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对学生过高的升学期望给教师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3、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压力。

会要求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教师不得不因此而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角色冲突),追求人格的完善,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常有自我责备的倾向,从而造成心理失调。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学生民主意识增强,教师权威地位丧失,控制力减弱。

4、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的身心疲惫。

长期超负荷机械重复的劳动,极大地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窒息了教师的创造力,导致孤独、自卑、苦恼和抑郁。

5、教师个人的人格特征。

对事追求完美、争强好胜;对他要求苛刻、急躁易怒;对自己期望过高;对环境力求掌控、时间观念强;对问题过度关注;对将来担忧恐惧,忽视当下。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自己。

    2、良好的认知水平与工作效率。

    3、热爱本职工作,爱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 

    4、情绪基本稳定,能够自我控制。

    5、人际关系和谐。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能适应环境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策略。
  1、调整自我期望,悦纳自我。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树立客观积极的自我概念,才能合理要求自己,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也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

自我觉察练习:

    2、学习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教师应善待自己,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压力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

压力应对可分为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并且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有助于及时恢复信心,摆脱困境。

    体验:压力来自哪里?如何减压?  

 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人际互动。

请说出身边的同事、学生、家人、朋友有几位让你不舒服?有几位让你一周不见就想念?

融洽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教师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自我封闭、自卑、嫉妒、猜疑。 

善于换位思考,做到宽容待人。换个角度看问题,常能海阔天空。要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宽容学生的失误,形成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可以赢得学生加倍的回报,赢得师生的健康愉悦。
   
4、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保持活跃的思维和充沛的精力。

除了本职工作,你平时还喜欢做什么?还教师有工作以外的兴趣,尤其是多参加文体活动,可以缓解工作疲劳,强健体魄,开阔视野,与社会更广泛地接触,丰富精神生活,保持活跃的思维和充沛的精力,寻求成就感,获得心理满足,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乐观积极的情绪,对学生不断传递正面的情绪信息,以形成良性的师生情感互动。

    5、正确面对失败。

    当下你感到最受挫败的是什么事?十年以后再看呢?

    教师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失败的机率特别大,无论怎么努力,学生总是有差别的,教学中客观的失败不可避免。那就换个角度想问题,我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得很好了。有些学生问题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

6、学习调适自己的情绪

哪些人、事和场景会让你情绪失控?当产生愤怒、恐惧、急躁和冲动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观自己的内心,问三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我在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冷处理,防止过激言行,等平静了再建设性地行动。  

    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可能造成心身疾病。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从身、心两方面宣泄自己的情绪。大哭大笑,找人倾诉,写信、写日记,纵情高歌,户外运动,旅游,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等。

    7、努力经营幸福和谐的家庭。想到现在就要回家,你的心情如何?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遇到困难时获得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

    8.尝试新的工作体验,调换环境。
  尽职的教师非常辛苦,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使人精疲力尽。可以尝试其他领域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能得到放松,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把从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

    境由心生,如何转换心态? 如果真的认为学校给自己的只有困扰,调到另一个学校或是干脆换工作是明智之举。

    9、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一个被心理问题困扰,又硬撑着低效率地工作的教师,很有可能是把他的消极情绪投射到学生身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是伤害。

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能使教师觉察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及早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方式对学生生活的影响,更好地帮助教师舒缓情绪、调节认知与行为。

杰西德等曾调查111名接受过心理治疗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95%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学生;89%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使他们有更大心理承受力去接受那些有敌对、愠怒、反叛情绪的学生,并能更好地教育他们;73%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提高了他们走近那些畏缩、难以接近的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喜欢自己的同事和伙伴,更喜欢本职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补救性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性功能: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讲义
讲稿
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大全
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