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userphoto

2023.06.12 甘肃

关注

针灸学

腧穴总论

分类

经穴(十四经穴)

有固定名称和位置, 明确的主治病证

奇穴(经外奇穴)

主治范围单一

阿是穴(以痛为输)

无具体名称和位置, 多位于病变附近

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头面胸腹部)

远治作用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四肢肘、 膝关节以下)

特殊作用

双向良性调节

泄泻刺天枢止泻, 便秘刺天枢通便

整体调节

合谷、 曲池、 大椎可治外感发热

特异治疗

内关治心脏病、 至阴穴治胎位不正、 大椎退热

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三经相同

手三阴经

胸部病

手三阳经

眼病、 咽喉部、 热病

足三阴经

腹部病、 妇科病

足三阳经

神志病、 热病

两经相同

手厥阴少阴经

神志病

手少阳太阳

耳病

足厥阴少阴经

前阴病

足少阳太阳经

眼病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定位方法

体表标志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刺灸法

针刺

选择体位

体位

取穴

仰卧位

前身部(头面、 颈前部、 胸腹、 四肢前部)

侧卧位

身体侧面(侧头、 胁肋、 侧腰、 臀部、 四肢侧面)

俯卧位

后身部(头、 后颈项、 脊背、 腰骶部、 臀、 下肢后侧)

仰靠坐位

前头面、 颈前部、 胸部、 四肢部位

俯伏坐位

后头和项、 背部

侧伏坐位

头部的一侧、 面颊及耳前后部位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较短毫针进针

双手进针法

指切

短针进针

夹持

长针进针

舒张

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提捏

皮肉浅薄部位进针

弹针

较短毫针进针

针管进针法

儿童与惧针者

行针

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行针

辅助手法

循法

推动气血, 激发经气, 可催气

弹法

催气, 行气

刮法

不得气时激发经气, 得气时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摇法

直立摇加强针感, 卧倒摇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

催气, 行气, 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震颤法

促使针下得气, 增强针刺感应

刮法、 弹法用于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腧穴; 飞法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 震颤法用于部位较为浅表的腧穴

常用

单式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

向前重, 角度小, 频率慢, 操作时间短为补

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 重插轻提为补

徐疾补泻

徐入疾出为补

迎随补泻

针尖随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

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 吸气时出针为补

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按闭) 针孔为补

平补平泻

均匀提插、 捻转

灸法

灸法的作用

防病保健

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

引热外行

灸法的适用范围

艾炷灸

直接灸

瘢痕灸

治疗哮喘、 风湿顽痹、 瘰疬等

无斑痕灸

慢性虚寒性疾病

间接灸

隔姜灸

因寒而致的呕吐、 腹痛、 风寒湿痹、 外感表证

隔蒜灸

治疗瘰疬、 肺结核、 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长蛇灸治虚劳、 顽痹等

隔盐灸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 吐泻、 痢疾、 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

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 早泄、 遗精、 宫寒不孕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

艾卷灸

悬起灸

温和灸

一般病症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 雀啄灸、 回旋灸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

雀啄灸

回旋灸

温针灸

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

温灸器灸

温灸盒灸适用于腹、 腰等面积较大部位, 灸架灸适用于全身体表穴位的治疗

拔罐法

适用范围

多用于风寒湿痹、 腰背肩臂腿痛、 软组织扭伤及伤风感冒、 头痛、 咳嗽、 哮喘、 胃脘痛、 呕吐、 腹痛、 泄泻、 痛经、 中风偏枯等, 此外, 可用于防病保健、 解除疲劳

闪罐法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 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 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或部位, 如小儿、 面瘫患者的面部等

留罐法

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或用于平素保健, 解除疲劳, 视情况用单罐或多罐

走罐法

适用于面积较大、 肌肉丰厚部位, 如腰背、 臀、 大腿等部位

刺络拔罐法

适用于热证、 实证、 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

留针拔罐法

适用于既需针刺又需拔罐者, 如风湿痹病

各种拔罐法的适用范围

三棱针法

刺法

点刺法、 散刺法、 刺络法、 挑刺法

适用范围

用于实证、 热证、 瘀血、 疼痛、 或某些急症和慢性病(通经活络、 开窍泄热、 调和气血、 消肿止痛)

皮肤针法

操作方法

叩刺法、 滚刺法

叩刺部位

循经叩刺、 腧穴叩刺、 局部叩刺

适用范围

凡毫针适应证大多可用皮肤针治疗, 尤其对疼痛、 麻木、 皮肤病、 目疾、 胃肠病有较好疗效。 对畏针者及小儿更为适合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 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

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

补虚

虚则补之

陷下则灸之

泻实

实则泻之

宛陈则除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清热温寒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于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临床诊治特点

辨证与辨经结合

辨证与辨病结合

调神与调气并重

处方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①巅顶痛取百会

②眼病取睛明

③胃痛选中脘

④面瘫局部选颊车、 地仓、 颧髎等

⑤耳聋取听宫

远部选穴

本经选穴

①上牙选内庭, 下牙选合谷

②胃痛选足三里、 梁丘

③腰背痛选委中

④落枕选后溪

⑤养老治目疾, 劳宫治口疮, 胆绞痛取阳陵泉

他经选穴

①胃痛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

②胁痛选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同名经)

辨证选穴

无法辨病位全身症状明显

①肾阴不足之虚热选肾俞、 太溪

②肝阳化风之抽搐选太冲、 行间

③中气不足取百会、 气海

病变部位明显

①风火牙痛选凤池、 外关

②胃火牙痛选内庭、 合谷、 二间

③肾虚牙痛选太溪、 行间

对症选穴(经验选穴)

①发热选大椎, 痰多选丰隆, 小儿疳积选四缝

②汗证选合谷、 复溜, 恶心呕吐选内关

综合

肝气犯胃型胃痛选太冲: 体现了循经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选穴的选穴原则

常用配穴方法

按部配穴

远近配穴

①眼病局部选睛明, 邻近选凤池, 远部选光明

②痔疮局部选长强, 下肢选承山

③头痛局部选关元, 远端选三阴交

上下配穴

(八脉交会穴)

①头项强痛, 上取大椎, 下配昆仑

②胸腹满闷, 上取内关, 下配公孙

③子宫脱垂, 上取百会, 下配气海

④胃脘痛, 上取内关, 下配足三里

⑤咽痛上取鱼际, 下配太溪

前后配穴

(腧募配穴)

①肺病前取中府, 后取肺腧

②心胸疾病前取巨阙, 后取心腧

③胃脘疼痛前取中脘、 梁门, 后取胃腧、 筋缩等

④癃闭取关元、 膀胱俞

⑤躯干病: 腰痛前取天枢, 后取肾俞; 脊柱强痛前取水沟,后取脊中

左右配穴

①胃痛选双侧足三里、 梁丘

②右侧面瘫选右侧地仓、 颊车和左侧合谷

③既可以左右同取, 也可以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

综合运用

治疗左侧偏头痛, 选同侧的太阳、 头维和对侧的外关、 足临泣, 既包括左右配穴, 又包括上下配穴

按经配穴

本经配穴

①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 可取率谷、 风池、 侠溪

②胃火循经上扰的牙痛, 可取颊车、 内庭

③咳嗽可取中府、 太渊

④急性胃痛取足三里、 梁丘

表里经配穴

①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 可取肺经尺泽和大肠曲池、 合谷

②感冒取列缺、 合谷

③胃痛取三阴交(公孙)、 足三里

④呕吐取足三里、 公孙

⑤肝病取期门、 太冲配阳陵泉

⑥骨痹疼痛取涌泉、 昆仑

同名经配穴

①阳明头痛取手阳明合谷配足阳明内庭

②太阳头痛取手太阳后溪配足太阳昆仑

③失眠、 多梦取手少阴神门配足少阴太溪

慢性咳嗽取太渊、 太白

综合

①选用颧髎、 合谷、 足三里治疗面瘫(同名经、 上下配穴法)

②选用天柱、 后溪、 申脉治疗头痛(本经、 上下、 同名经配穴法)

③日月配侠溪(上下、 本经配穴法)

④后溪配申脉(上下、 同名经配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网络课程
中医执业——10针灸考点预测解析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论《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
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的取穴经验
针灸学考试大纲
胃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