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俞

1 拼音

wèi shù

2 英文参考

Wèishū BL21[中国针灸学词典]

wèis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胃俞
汉语拼音Weishu
罗马拼音Weishu
美国英译名Stomach Locus



中国BL21
日本21

莫兰特氏V21
富耶氏V21
德国B21
英国B21
美国BI21

胃俞为经穴[1](Wèishù[2]BL21)。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胃俞是胃的背俞穴[1][2]。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1]。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泻痢疾鼓胀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4 出处

《脉经论》:胃俞在背第十二椎

5 穴名解

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1]

胃,指人体消化管的扩大部分,是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六府之一。《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本穴内应胃腑,是胃气转输、输注之处,治胃疾要穴,故名之。[3]

6 特异性

胃俞穴是胃之背俞穴。

7 所属部位

背部[4]

8 胃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胃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第12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10 胃俞穴穴位解剖

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背部的皮下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间有蜂窝状的脂肪组织。背部的深筋膜也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薄弱,被盖于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表面,分别称该二肌筋膜;深层较发达,形成腱膜性质,尤其在腰背部更为增厚,包绕着骶棘肌的前、后面,于该肌外侧缘前、后两层愈着,并形成腰肋韧带。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肾。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竖脊肌[1]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分支、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下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7]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5]

11 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胃俞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的作用[1]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旁,与胃腑内外相应,是胃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8]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部,胃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8]

胃俞穴与胃相应,有健脾和胃、化湿消滞之功,治胃寒、吐逆、胀满、肠鸣、腹痛、霍乱、转筋小儿羸瘦、下痢脱肛[3]。胃俞穴兼取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虚寒者,宜用灸[3]。胃俞穴司胃之运输,功用多在胃经,若痛在胃府,则宜酌取三脘矣[3]

胃病严重时,胃俞穴常出现以结节为主的阳性反应物,虚症时呈现组织松弛或凹陷,是胃病的诊断穴位之一[1]

12 胃俞穴主治病证

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泻,痢疾,鼓胀,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等[1]

胃俞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7]

胃俞穴主治  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肠鸣;背痛[6]

胃俞穴主治胃脘痛,胸胁痛,呕吐,翻胃,腹胀,腹泻,痢疾,鼓胀;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5]

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

2. 其它:糖尿病,失眠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3~0.5寸[5]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6]

直刺0.5~1寸[7]

注意:胃俞穴穴针刺时注意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造成气胸损伤肾脏

13.2 灸法

可灸[1][6][7]

艾炷灸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胃俞穴的配伍

胃俞配上巨虚三阴交,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胃俞配中脘,为俞募配穴法,有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胃俞配内关梁丘,有宽中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痉挛,胰腺炎。

胃俞配魂门治胃冷、食不化[3]

胃俞配大肠俞肾俞,治痢疾[6]

胃俞配内关、足三里,治恶心、呕吐[6]

胃俞配梁丘、中脘,治胃痛[6]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腹膜风厥、胸胁支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俞主之。

太平圣惠方》:理烦满吐食,腹胀不能食

针灸逢源》:治食后头眩,黄疸,疟痢。

《针灸资生经》: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针灸大成》: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反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

类经图翼》:小儿羸瘦食少。

16 胃俞穴研究进展

16.1 对胃肠的影响

针刺胃俞可增强胃的蠕动,促进幽门开放,使排出量增加,从而调整胃的运动功能,并有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实验观察胃炎和胃溃疡患者针刺胃俞治疗前后胃俞的温度、阻抗和痛阈的变化,结果发现:治愈前为腧穴部位低温度,治愈后变为腧穴部位高温度;治疗前腧穴部位低阻抗,治愈后仍然表现为低阻抗;治疗前腧穴部位痛阈低,治愈后痛阈明显升高,且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胃肠的蠕动也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当蠕动减弱时,针后可使胃蠕动增强;配足三里则可使胃紧张度与收缩波明显降低;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后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6]

实验研究发现,针刺胃俞,有调整胃的蠕动和胃液的分泌作用,并使胃蛋白酶活性增强[1]

16.2 对心脏的影响

心肌缺血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实验证明,针刺“胃俞”对实验性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具有促进恢复的作用,且可使心电图有明显好转[6]

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损伤的动物针刺胃俞,可促进其恢复,心电图亦明显好转[3]

16.3 对内脏镇痛的影响

水合氯醛使动物麻醉,在其大脑皮质钩状沟前缘及丘脑腹后外侧核或丘脑下部后部记录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引起的诱发电位,通过电针选择对胃部疾患有效腧穴进行针刺,结果发现“胃俞”对皮质诱发电位抑制作用最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说明对腹部疾患的镇痛作用明显。[6]

胃俞穴对内脏有较好的镇痛作用[3]

16.4 治疗胃痛

针刺胃俞治疗胃脘痛38例。结果:痊愈20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6]

16.5 治疗胃下垂

腧穴注射(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6)胃俞、足三里加中药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80例[6]。结果:经1~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5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6]

16.6 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

胃俞、脾俞等埋线,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388例,有较好疗效。

实验表明,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刺胃俞穴多数使胃电发生抑制作用,并可明显促进溃疡愈合[3]。动物实验提示,用重刺激手法针刺胃俞、脾俞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3]

16.7 治疗呃逆

一患者呃逆频作5d,西医治疗无效,取胃俞、膈俞、中脘针刺,留针20 min,出针后在以上腧穴部位敷贴中药,次日复诊,呃逆次数明显减少,3d后复诊,诸症全消[6]

16.8 治疗呕吐

电针狗“胃俞”,可延长狗胃胃电图BER间期,刺激30分钟内AP期较针前短,提示电针胃俞可抑制胃收缩,止呕吐。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9.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7-238.
  7. ^ [7]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9.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7-23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启才
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
慢性胃炎合并胃下垂
胃仓穴(wèi cāng)
尚先早课 | 气府
慢性胃炎、胃寒、胃下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