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强珍藏】北京钟鼓楼珍贵老照片100幅
userphoto

2024.03.16 北京

关注

巍峨的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标志性古建筑,也是古老帝都的典型象征,自从摄影技术发明以来,从清末至今,中外摄影家为她留下无数的影像,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沧桑记忆。

【鼓楼大街元宵摊】正月十五前,专卖小吃的商户们,门口就早早摆上桌子,支起家伙什儿,开始摇元宵。老北京的元宵,都是摇出来的,生元宵(乒乓球大小)论个卖,可回家自煮。商家还供现煮,常有围观者当场品尝。

【鼓楼大街】钟楼和鼓楼,在地安门外。是明朝和清朝时期,用来报时的。钟鼓楼建于元朝,明朝(永乐年间)在现位置重建;此后历经多次重修重建。溥仪出宫,钟鼓楼不再报时。旧时,鼓楼大街两边,老字号云集,小吃摊点密布。【以上两张图片选自--北平生活,1939年正月。资料:京都大学】

民国时期的钟鼓楼鸟瞰照

在这张1870年代拍摄的钟楼广场的照片中,钟楼和碑亭倒映在积水中,

安静祥和,但淤泥和污水也势必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1890年代的钟楼和钟楼广场,几个小朋友正在烈日下玩耍。

在广场的西北角搭了座简易的石桥,可见这里积水之深,之严重。

1920年代,钟楼广场上开辟了“民众商场”。

上世纪30年代,赫达·汉默拍摄的钟楼和鼓楼。

赫达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小莫”。

她是曾经给袁世凯做过顾问的英国记者莫理循的儿媳。

小莫镜头下的北京美丽、大气、安详,

照片中的什刹海开满荷花,满眼凉意。

鼓楼和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

两者南北排列,相距100米左右,是古代报时的建筑,现保存完好。

此地为元大都中心,曾建有中心台、中心阁、鼓楼和钟楼,

现中心台、中心阁已无存。

1961年的鼓楼及鼓楼大街(轨道没有了) 。

1874年的鼓楼,约翰·汤姆森,摄影师 1874年。

北京鼓楼和钟楼 ——时间不详(街面好象更繁华些)。

北京鼓楼老照片


1922年的钟楼大钟,这座铸造于明永乐年间的铜钟

是国内目前已知最大最重的古钟,号称“钟王”。

约翰·汤姆逊1870年拍摄的鼓楼和钟楼广场,

明显看出两边民居的地基要比广场高,

深深的车辙也说明这里都是淤泥,

可以想像曾经积水的面积和深度。

1922年在钟楼上俯瞰钟楼广场,

透过鼓楼上打开的大门可以看见巨大的主更鼓。

尽管广场地面已经垫高,

但仍有很多泥土,地面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法军中负责地图测绘的查尔斯·杜宾上校

在安定门附近的城墙上拍下了这张钟鼓楼的合影。

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钟鼓楼照片。



要说鼓楼这地界儿特别受民谣歌手的喜欢。

不知道您听没听过赵雷的那首《鼓楼》,

其中有一句是这么唱的:

“当107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

在鼓楼这儿,不知道装着多少人的回忆。

自打鼓楼开始商业化起来,

鼓楼附近的那些店啊,

更新换代的速度简直可以用光速来形容。

这样清静的日子太少了

但在很多北京人心里鼓楼是这样的


也是这样的

前几年,烟袋斜街那边

还有好多给游客画素描的摊子。

这些年也不怎么能看见了,

可能是这些年游客太多了,

给画画的都挤没地了。

赶节假日去鼓楼那转转吧,

光是从烟袋斜街走到银锭桥就得花十分钟。

一眼望去,除了人还是人。

这家炒肝店,拜登来过。

但很多人亲测,味道真的很一般。

但进门一看,

嗯 还是改天再说吧。

像烤肉季、东兴顺、南门涮肉,

现在基本上也都被游客占领了。

重新回归的马凯

吸引了不少原来住在这附近的老街坊

马凯老照片

现在的马凯

瓷,估计您家原来在也在这聚过餐吧。

听老辈儿讲1985年到2000年

那段时间是马凯最火的时候,

每天大堂里的人都满满登登的。

马凯老照片

从鼓楼往南溜达,就到峨眉酒家了。

本想在这吃顿饭,但一瞅里面都坐满了,

也只好从门口买两宫保鸡丁馅儿的包子

解解馋得了。

峨眉酒家卖包子的窗口

宫保鸡丁包子

虽说峨眉酒家在地安门路口也开了有年头了。

但在老北京人眼里,

这里曾有一样让人心心念念的吃食。

您想起来是什么了吗?

峨眉酒家的前身是新路春,

可能说起“新路春”您得想一会儿,

但我要说地安门的天津“狗不理”,

您肯定就有印象了吧。

在30多年前,

新路春是北京第一家引进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店,

让咱北京人在家门口也能

吃到这薄皮大馅儿十八个褶的包子。

峨眉酒家对面的护国寺,

早些年叫:“地外小吃”

过去总和家人一起来,

来上一碗面茶,吃上一份奶油炸糕,

或是来碗豆汁儿,配上焦圈,特别滋润。

但这几年护国寺小吃的豆汁儿越弄越稀了。

护国寺旁边还有家不起眼的小店,

“毛家臭豆腐”,

味道不敢说有多好吃,

但每次路过都要来上一份。

还有那不远处的秋栗香。

他家糖炒栗子的火爆程度,

您应该有所耳闻吧,

就算是夏天,依然排大队,

记得原先他家旁边的咖啡店好像还有代排服务,

但前提必须得在店里消费。

还有前几年拆除的合义斋饭庄。

这家老字号有一大一小两个餐厅。

北边的大厅只在午晚餐时开,

南边的小屋早上卖早点,午晚餐时也开门。

他家最经典的要说灌肠和炒肝儿了。

合义斋老照片

曾经的合义斋

地安门商场,天意也都关了。

这几年,后海边上的酒吧数量也变少了,

荷花市场那一排吃饭的地方,

还开着的好像也就剩全聚德和同和居了。

在这儿,也瞅不见游泳的大爷大妈了。

鼓楼这一片现在变得越来越商业化。

南锣鼓巷也就更别提了。。。

在鼓楼这儿,有您的故事么?

不知道您进到过鼓楼里面么,

对我来说,每次都是匆匆路过,

好久都没有好好欣赏过它了。

下回,找个日子,

我也想买张票走进去看看它。

再顺便回忆回忆过去的事情。

还有很多老照片,集自网络。


  前世今生

与故宫同岁的地标建筑 

     宋元之际,有个叫刘秉忠的和尚。 
     这位学识渊博的奇才,以僧人身份北上谒见忽必烈,成为其头号谋臣。 

 刘秉忠画像

元世祖忽必烈十分器重刘秉忠。小到占卜算命,大到拟定国号,都有刘秉忠的功劳。

随着元朝逐步完成一统,忽必烈让刘秉忠在金中都故址东北兴建新的都城——元大都(今北京)

于是,刘秉忠带上学生郭守敬等顶尖人才,用尽毕生所学,为元大都找到一个理想都城的方案。    

他们仿照《周礼》古制,用四方城门与纵横街道形成“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之布局,而在城内,以一条中轴线为控制线,建造宫室和城市,其中心点在后来北京鼓楼的位置。
至元九年(1272年)始建钟鼓楼,时名齐政楼
元大都建成一百多年后,这座城市有了另一位重量级粉丝——明成祖朱棣。
朱棣将大明帝国的首都,迁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北平为北京。

明朝宫城图
朱棣在北京启动新的建城工程,紫禁城、太庙、社稷坛、天地坛(今天坛)、山川坛(今先农坛)等国家工程拔地而起。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钟鼓楼,雄伟的钟鼓楼矗立在元大都城市中心的位置。它们远比元朝时更为高敞、气派。

图片来源书籍《古都北京》

传到清代,钟鼓二楼毁于火灾为此乾隆十年(1745年)作了重建,并立碑纪念。此后不管再怎么增饰维修,样式一直不变。钟鼓二楼就这样被完好保留下来。

1870年拍摄的钟楼广场,钟楼倒映在积水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时,钟鼓楼上文物遭到了破坏,建筑幸免于毁。

1917年左右的钟鼓楼地区

1922年秋,在鼓楼改为“京兆通俗教育馆”后,当时的京兆尹薛笃弼为使民众不忘国耻,曾一度易楼名为“明耻楼”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新任京兆尹李谦六以为古迹不可擅改,易楼名为“齐政楼”
随后钟楼开设民众电影院,至此钟鼓楼开始向民众教育功能转变。钟楼广场也被开辟为“民众商场”。

1982年鼓楼花灯会

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1月,经过一年多修缮的钟鼓楼重新开放。


暮鼓晨钟

最能代表“北京时间”的声音   

钟鼓楼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代表了国家报时的权力。它们日月交替、朝夕轮回,钟鼓声在古都上空回荡了数百年,昔日百姓生息劳作都以此为准。

古代居民每天夜里为五更,入夜的定更和清晨的亮更(也称五更)要先击鼓后撞钟,深宵从二更到四更都是只击鼓不撞钟,这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

马可·波罗曾这样描述:第三次钟响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有紧急事务,如孕妇分娩或有人生病,非出外请医生不可者可以例外。但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外出的人必须提灯。


百官上朝亦从鼓声,大约是三鼓即起,四鼓候于朝门之外,时至五鼓,午门大开,官员鱼贯入朝奏事。 
据记载:鼓楼每“击鼓一通,声闻遐迩”。尤在冬日夜深,寒星闪烁,万籁无声,鼓楼上二十五面更鼓同时敲响,鼓声雄浑,砰然大作。
与钟楼上重达63吨的“古钟之王”相呼应,浑厚绵长的钟声响彻京城。

1922年的钟楼大钟,这座铸造于明永乐年间的铜钟是国内目前已知最大最重的古钟,号称“钟王”。

目前鼓楼上残存的主鼓

1860年,法军中负责地图测绘的查尔斯·杜宾上校在安定门附近的城墙上拍下的这张钟鼓楼的合影(下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钟鼓楼照片,当时的北京钟鼓楼依然承担着报时功能。

 

1924年废帝溥仪离开紫禁城时,钟鼓楼结束了报时的历史。

2001年除夕,鼓楼再次响起鼓声,重现了昔日的报时场景。

   市井风情 

 守望“最北京“的人间烟火 

相比庄严的故宫,“高矮胖瘦”分明的钟楼和鼓楼更和蔼,也更“接地气”。它们俯瞰南北、纵览古今,忠实地记录着楼边的沧桑变化,也细腻地关注着居民们的市井生活。
钟鼓楼一带在元代就已经形成商业区“齐政楼高指丽谁,九衢尘土卷如潮。歌楼酒馆纷车马,转角来寻海子桥。”元人眼中所看到的钟鼓楼商业区的繁华与通达四方,在这首诗中化为一幅彩色镜像。

鼓楼西元代景象(图片来源:吴晨工作室)
清代,王公大臣纷纷云集于此修建府第。如后海载沣的摄政王府,三座桥的恭王府,府夹道的罗王府,炒豆胡同的那王府,后门东边的泽公府,两湖总督张之洞在白米斜街的住宅,都在鼓楼附近。
这些达官贵族生活奢华,开支巨大,促使鼓楼地区的商业迅速发展。鼓楼前大街、烟袋斜街出现了酒楼、饭庄、茶馆,日用百货、布匹丝绸、食品烟酒、油盐店、珠宝店、钱庄古玩铺应有尽有。过去北京人说城里哪地儿热闹,往往是“东四、西单、鼓楼前”

1890年代的钟楼和钟楼广场,几个小朋友正在烈日下玩耍

1900年代,在鼓楼上层修复围栏的工匠眺望鼓楼东大街

鼓楼前的商业街

民国时期的钟鼓楼鸟瞰图

即便到上个世纪中期,钟鼓楼附近的生活依然是欢闹、从容而悠闲的。

1955年,从鼓楼眺望景山

1962年,鼓楼后门桥东侧

那时的烟袋斜街就是个安静的小胡同,居民们往往去胡同里的“鑫园”澡堂洗澡;后海也尚未成为“酒吧一条街”,倒是小孩们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的好去处;南锣鼓巷里见不到游客,只有传遍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小道上侧身而过的老街坊相互招呼问候,胡同上空一圈圈盘旋的是居民养的鸽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鼓楼与钟楼之间的小市场

1995年,年轻人在后海滑冰,可见远处钟鼓楼的身影

2015年,这里已经成为年轻人最喜欢拍婚纱照的地点之一

2018年,70岁的老人在鼓楼下坚持长跑已有40多年了

如今的钟鼓楼地区随着什刹海一带商业的带动,摩登大楼与古老院落交相辉映。

立在钟楼路边的大钟

钟楼前的乾隆御制碑

从景山上北望地安门和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



钟楼和鼓楼

1935年的鼓楼大街

北京的钟鼓楼,前方建筑为鼓楼,其后建筑是钟楼,古时鼓楼负责定更击鼓、钟楼则撞钟报时,清乾隆时期将傍晚击鼓关城门断交通,早晨亮更时,钟声响就开城门,这就是“晨钟暮鼓”的由来。

站在鼓楼上,拍摄的钟楼风光,钟楼始建于元代,照片中的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建。

    魁梧的鼓楼

北京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是从元大都开始的,大都城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市,整个城市是按照诸多文化理念来规划设计的,例如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就是按照《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来加以实践的。而对钟鼓楼的设计,则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

在此之前的汉唐长安城及北宋开封城,鼓楼和钟楼皆东西相向,并列在皇城的前面。彼时的鼓楼和钟楼是都城中的辅助设施,都城设计者所突出的,只是皇城和宫城。

但是到了元代,都城设计者却把鼓楼和钟楼放到皇城和宫城的北面。这种设计模式体现出钟鼓楼的地位要高于皇城和宫城。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有两大思想主题,一种是以北为尊,最尊贵的建筑应该放在最北端,典型代表就是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元大都的设计者把钟鼓楼放到了皇城和宫城的北面,体现了钟鼓楼要尊于皇城和宫城的思路——钟鼓楼在北面,代表的是“上天”,而皇城在南面,是“天子”所居。

    瘦削的钟楼

元大都设计者的这种“创新”模式,应该源自宋儒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宋代的儒学比此前的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是因为他们提出了“道”的概念。在古人看来,“天”是宇宙世界,“人”是世间社会,二者是无法“合”在一起的。但是,“天”有运行规律,即天道;“人”也有运行规律,即人道。只有当人道合于天道的时候,社会才能够安定。“天人合一”指的是在“道”上的合一。

在元大都的设计者看来,人道与天道相合,就要有一个标志,这个标志,就是鼓楼和钟楼,因此,当时人们把大都城的鼓楼称为“齐政楼”。天地在不断运行,由此带来了一年的四季冷暖。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由此带来了治乱变化。所谓“齐政”,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理想,其实,有治必有乱,这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规律。

钟鼓楼俯视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通天塔”!它们是天人合一的标志
北京记忆丨钟鼓楼与古代报时
古都回响——西安钟鼓楼
钟鼓楼、西安城墙导游词
北京钟鼓楼 带图片
问答|元代的鼓楼和明清时期的鼓楼是一致的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