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伤,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文 | 胡慎之    图片 | 来自网络

      你有经历过不好的对待吗?以及,这些经历给你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你是否在特殊情况下经常偏头疼,去医院检查或治疗,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你是否在躺下来睡觉时,感觉后背紧张,有疼痛的感觉?


你是否在跟同事发生小的矛盾冲突时,会特别生气,愤怒?


你是否在开车或乘车时遇到加塞的状况,会控制不住的想发火?


在亲密关系中,当你们争吵时,你是否会毅然决然地提分手?


……


以上这些情绪反应或身体反应都有可能是曾经的创伤,带给我们的影响。


也许,你只知道自己有这些表现,但却不知这些表现和我们的创伤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是纷繁复杂的,同样,冰山之下的内心活动也很难被我们意识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下,创伤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吧。





五种创伤影响

第一,创伤打破了我们掌控的感觉。


我们想要掌控身边的一切,因为这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安全。


一旦掌控的感觉被打破,我们就会特别焦虑。


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你不知道该不该去做?怎样去做?做了之后结果如何?诸多的不可控因素会让我们如坐针毡,身心备受煎熬。


第二,创伤会影响我们躯体的感受。


躯体的感受是什么?


他来找我咨询,原因是:一遇到难题,头部就会莫名其妙的疼,而且是固定的集中在头部的某个位置。


于是,我让他做一些自由联想。他回忆起了在他很小的时候,只要他做不出来题,妈妈就会在他后脑勺的位置“啪”地打他一下。这段记忆一直封存在他身体里。从此,只要他遇到难题,想不出解决办法时,或缺乏信心时,头部的那个位置就会出现疼痛的感觉。


他去做过身体检查,没有查到任何不妥的地方。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没有任何疼痛的表现。


其实,他是重现了幼年时被惩罚的经历,这段经历变成了一种潜意识的躯体记忆,没被来访者意识到。


通过做咨询,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头部那个位置的疼痛是怎么回事了。


第三,创伤直接打破了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


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有时,我们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总觉得低人一等,不敢平等的与人对话。有时,当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第一反应居然是TA会不会喜欢我或TA会不会关注我,而不是充满自信地吸引对方。


这些认知,跟我们的创伤有关系。


创伤会直接打破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


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这些现象或认知是怎样产生的吗?


有很多在原生家庭做“姐姐”的女性,从小到大一直都在扮演照顾别人的角色。这种角色在中国尤为突出,跟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男轻女”有关。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身为女性地位这么低?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只能扮演一个拼命照顾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家庭的认可。


在家庭中,他们一直是付出者角色。


通常情况下,他们只懂付出,却不敢索取,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也不敢提出来。除非忍无可忍,就会用非常愤怒的方式,宣泄出来:“为什么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就不能为我做一点点呢?”


是的,他们没办法用一种平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他们的价值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被剥夺了——他们不是男孩,不符合父母的期待。自然,父母就不会平等的对待她。


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东西,产生低价值感。


这是创伤影响我们的自尊和价值的一个典型案例。


第四,创伤还会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


夫妻两人只要一吵架,其中一方就会很决绝地说:“我不要跟你过了,分开吧,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种情景是怎样的创伤引发的呢?


我们经常会在街上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孩子躺在地上耍泼,妈妈站在旁边非常淡定,冷冷地说:“你起不起来?不起来我就走了”。


这种画面,我们应该很常见吧。


妈妈想用这种方式逼孩子起来,但她不知道,这句话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有多么严重。


孩子还小,分辨不出妈妈的用意,他会真的以为妈妈不要他了。


妈妈不要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多大的伤害。


孩子心理清楚,失去了妈妈,自己很可能会死掉,这太恐惧了。


长期以往,孩子在“自己犯错,被重要的人忽略”的模式下成长,日后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肯定会有许多折磨和痛苦。


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稍微犯了一点错,使了一点小性子,对方就不理他,忽略他,丢下一句冷冰冰的话,“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长大后的他,无意识的把幼年时遭受到的感受直接复制到成年的生活中。既然,被离开的感受很痛苦,那我就主动离开吧,这样,我就再也不用体验幼年时遭受的恐惧了。


但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自己再也不是小时候的那个自己了,自己已经长大了,长大后的他不用谁照顾也死不了,地球离了谁都一样转。


于是,在亲密关系中,也就出现了这样的吵架模式:每次发生冲突时,一方会先行动,扬言,“我要离开”或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


第五,创伤会打破我们的信任感。


有些人对什么都怀疑,很难去信任别人。


以前,我对很多东西都不信任,包括亲密关系。


对此,我做了自我剖析,发现,小时候的我曾有过创伤经历。

我的创伤经历

约两三岁的时候,我妈老骗我:“妈妈带你去外婆家睡午觉,睡醒了就给你西瓜吃。”


我乖乖地睡午觉,美美的想着醒来后有瓜吃。


结果,一觉醒来,妈妈不见了,西瓜也没有。


设想一下,一个孩子两三岁,被妈妈骗到外婆家,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该是多么的恐惧啊。因为去外婆家的次数很少,所以,那里对我来说,还比较陌生。


我的恐惧有两点:


1,我妈是不是想扔下我,不管我了,只要我弟弟。


2,在那个陌生的环境,我该如何生存?妈妈还会回来找我吗?


那时,我对妈妈的感情很复杂。


我很害怕,穿着妈妈穿过的鞋子,坐在大门口哭了整整两天。


两天之后,外婆实在是受不了我了。外婆的孙子外孙特别多,哪里有精力哄我,终于她不耐烦了,嫌弃地对我说:“你这个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听话,实在是太糟糕了。”外婆这样一说,我的自尊又被打破了。


就这样,我在被妈妈“抛弃”后,又被外婆以恶劣的态度来对待,身心遭受了双重创伤。


从此,我对亲密关系开始不信任,低自尊感也产生了。因为连自己最亲的亲妈都不能信任了,还能去信任谁呢?


这种创伤经历,如果不去修复的话,是一定会影响亲密关系的质量的。


不信任亲密关系,带来的折磨和苦痛太多了,在你折磨对方的同时,也在折磨着自己。


以上这些,大概是创伤带来的几种影响,点点滴滴,幽深微妙,并难以被意识察觉。






2. 创伤后应激反应

创伤后应激反应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词,意思就是因为一些创伤性的事件,引起的身心反应。


最近有部电影,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面就提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


一个烟花的响声,直接让上过战场的士兵马上卧倒,因为那种感觉就是炸弹爆炸。所以,他做出了条件反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井绳,这就是受到创伤后,身心做出后的生存策略。


那么,一个有过被抛弃创伤的人,对于有可能被抛弃的行为,将会怎样应对呢?


* 不建立关系。没有关系建立,就没有被抛弃的可能,也就不用生活在恐惧中了。


* 主动结束关系。这样,我们就不用承担被抛弃的风险了。


* 谁抛弃我,我就毁灭谁。这样做,可以发泄掉曾经被抛弃的愤怒,愤怒是有力量的。


我们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创伤性的事件。


有的创伤事件是天灾,有的是人祸。


天灾是意外的,是威胁生命的,是无法掌控的。


人祸,是人为造成的。


性格上特别敏感,总是关注着周围环境,无法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这些都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症状。


创伤是童年时期,我们最亲密的抚养者有意或无意带给我们的。


可是,那都过去了。


生活在过去的经验中,是很无奈的。庆幸的是,一旦你意识到了这一点,改变就有可能发生。


潘女士特别害怕矛盾冲突。


有时,丈夫说话声音大了一些,潘女士都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因此,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潘女士的第一反应就是夺门而出,立刻逃离,似乎天要塌下来一样。


多次反复,令丈夫很苦恼,甚至是愤怒。


他特别想追上去问个清楚。


最后的结果是,矛盾升级,潘女士提出离婚。


从根本原因来探究,幼年时的潘女士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她特别害怕父母吵架,面对这样的情景,她也总是无力应对。


后来找结婚对象,她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找丈夫,一定不能找那种让自己再去体会曾经的痛苦的人。


但是,哪家夫妻不争吵?


每当夫妻争吵时,潘女士就会再次表现出“幼年时自己的状态”:身体瑟瑟发抖,表情惊恐万分,本能的想要逃跑。


她把丈夫当成了伤害自己的人。实际上,她的丈夫只不过是为她的心理创伤背了个“黑锅”。


意识到这一点的潘女士,现在可以用成年人的状态去理解争吵了,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当然,她的丈夫也理解了她,给了她一些支持和包容。


现在,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和谐,紧密。


所以说,好的亲密关系是能修复和疗愈彼此的。


但糟糕的亲密关系,就是再现那些创伤情景,或者升级,成为重复性的创伤。


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清晰的看到这一点,你的亲密伴侣也不一定有能力解决你的创伤体验,如果你要求对方成为“疗愈我的人”,那结果可能会让你很失望,甚至绝望。


学会觉察这些创伤的存在,不是为了我们的情绪或行为推脱,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完善自我。


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摔倒负责,我们需要学会为如何站起来负责。


承认创伤的存在,接受过去,当我们知道黑洞的客观存在且跨不过去时,那就尽量绕过去吧。


你可以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或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创伤修复后,才能更自由自在的生活。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零 要 求



培养一个高情商高智商的孩子从母婴关系开始,

胡慎之老师精品课程:

《心理专家胡慎之: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秘诀》

在喜马拉雅FM上线,

现在还有胡老师线上一对一问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情商的孩子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压抑愤怒,那不叫“处理情绪”|周小宽
为什么心理学家说,一定要把孩子养在身边
心理创伤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痛苦着的为什么都是负责又优秀的妈妈?
我发现身边过得不好的女孩,都拥有这1种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