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伤寒论第101至110条——李国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此条是接续上条,论述伤寒中风。上条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虽系中风脉证,但不能确定其腹中急痛是柴胡证。伤寒中风,是中风证的一种。中风证的特点是阴弱阳强。柴胡证也是阴弱阳强,是脾弱肝强。但是伤寒中风,若没有柴胡证,就是邪气在表;若有柴胡证,就是邪气入内了。上条阳脉涩阴脉弦没有柴胡证,所以不能首选柴胡汤。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一证,是但见有柴胡证邪气结于胁下的病机之一证便是。如往来寒热,是邪热结于胁下,正气胜时,正进邪退,邪气退回表部,其人则恶寒;邪气胜时,邪进正退,邪气又进入胁下,其人则恶热。胸胁苦满,是进入胁下的邪气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外不得出,里不得入,困于胸胁,故胸胁苦满。胸胁苦满可以是两胁都满,肝脾俱郁。嘿嘿不欲饮食,是结于胁下的邪气抑制肝气疏泄,影响脾胃升降,故嘿嘿不原意说话,并且没有食欲。心烦喜呕,心烦是邪热耗损了心血,心血不足则烦,喜呕是邪热扰乱了胃气下降的功能,胃逆则呕。每一证都反映了邪气结于胁下之肝气郁热的病机。所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四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所见,有的人以往来寒热为主要见证,有的人以心烦喜呕为主要见证,有的人以胸胁满为主要见证,有的人以嘿嘿不愿意说话、不欲饮食为主要见证,与柴胡汤,均可药到病除。“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这个蒸蒸而振的“振”,是“身为振振摇”的振,这是经脉动惕,是柴胡证误下伤阴,虽然柴胡证仍在,但是因为阴血被伤,阳郁于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蒸蒸而振之“蒸蒸”是里热,“而振”是外虚。这是因为柴胡证仍在,是邪气仍然郁结在胁下,可是因为误下伤阴,阴虚里热,复与柴胡汤疏肝,则会加重里热,故里热蒸蒸。如经曰:“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可知服柴胡汤能够加重阳明里热。此条“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之“蒸蒸”,就是服柴胡汤使里热加重。但是为什么“而振”呢?“而振”是外虚,这是因为气结在肝,内气实而外气虚,复与柴胡汤,不仅加重了里热,同时也加重了外虚,加重外虚则外气不支,体表的经脉缺乏气血的供养,难以支撑身体,故出现振动。有的医家解释为“而振”是振栗,也是一说。不过此振栗不是外寒,而是外虚,即便有恶寒,也是热极生寒,是热极伤阴,内实外虚。“蒸蒸”为热在里,“而振”是虚在外,此意类同第94条“(先下后汗)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此乃先下伤耗了阴气,阴气被伤者复与柴胡汤解外,必里热蒸蒸、外虚而振,病随“复发热汗出”而得以外解。“复发热”是正气来复,正气来复则弥补外虚,此为里气外趋,故病随汗出而得以外解。
有学者认为,但见一证便是,是但见或然证之一便是,如“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试分析,柴胡证的病机是邪气结于胁下,而“胸中烦而不呕者”,是邪气结于胸中,如果没有往来寒热,就不能反应邪气结于胁下的病机,就不是柴胡证。“若渴”,“若腹中痛”,“若胁下痞硬”,“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若不渴,外有微热”,“若咳”等等,都不能确切反应邪气结在胁下的病机。《伤寒论》可与小柴胡汤或小柴胡汤主之的条文有第37条,主要依据是“胸满胁痛”;第99条,主要依据是“胁下满”;第104条,主要依据是“胸胁满而呕”;第144条,主要依据是“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第148条,主要依据是“头汗出、心下满、不欲食”;第229条,主要依据是“胸胁满”;第230条,主要依据是“胁下硬满”;第379条,主要依据是“呕而发热”。从这些条文的主要依据可以看出,但见一证便是,是但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四大主证之一便是,而不是但见或然证之一便是。
呕而发热者,是邪热入内,病位在胁下,正气抗拒邪气入胃肠,上冲抗邪,故呕而发热。需要排除表证和里寒证,才可与小柴胡汤。如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小青龙汤证、四逆汤证等,都可见发热而呕,需要鉴别。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这是伤寒五六日,邪气欲入里之时,出现呕而发热,就是柴胡汤证。而伤寒二三日,呕而发热者,不一定是柴胡汤证。呕而发热者若与胁下满或往来寒热并见,必为柴胡汤证。如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呕而发热者若不与胁下满或往来寒热并见,就需要排除表里证。若兼表证者,可参柴胡桂枝汤法,若兼里证者,可参大柴胡汤法。只有但见呕而发热而无表里证者,才是小柴胡汤证。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为心阴弱、心阳强的状态。心阴弱则水气犯心,水气犯心则气上冲心,气上冲心则心中悸。心中悸是心阳与水气分争的反应,也是心阳强的反应。心阴弱心阳强故烦。心主血脉,脉为营,故心阴弱就是营血弱。如《黄帝内经》曰:“脉为营”,“经脉者,受血而营之”,“血脉者,中焦之道也”,“营出于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小建中汤之所以主“心中悸而烦”,就在于其汤建胃阴、补营气,并以桂枝散心中水气,以平心悸。心阴得补,心悸得平则心烦得止。凡心烦者,一般都有兼证,太阳心烦当有身疼痛,少阳心烦当有呕逆,阳明心烦当有腹满,少阴心烦其脉当沉,厥阴心烦其气必冲。心中悸而烦者,为气上冲心,心阴不足,而根本问题是中焦阴弱营虚,故以小建中汤建中补营,除烦平悸。
小建中汤方以胶饴、芍药补阴血,桂枝通阳祛邪,炙甘草补气,姜枣和胃。重用胶饴滋补中焦脾胃,倍芍药以通营气,“营出于中焦”,故名为小建中汤。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这是倒装句。原意应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有柴胡证者,反二三下之。过经,是过表部经界,邪气入里,结于胁下,出现柴胡证,医者反二、三下之。二、三下之,为什么柴胡证仍在呢?因为攻下通里,是荡涤胃肠之热,而柴胡证是邪热结于胁下,胁下是人体的半表半里部位,通常攻下之法攻不到胁下,只能徒伤其里。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是其人胃气不虚,经受住了二、三下之,故先与小柴胡汤解外。服小柴胡汤,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是病未解的表现。这是因为复与柴胡汤,增加了里热,故出现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之状,此为柴胡证未解,又出现热入心下,故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本方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是因其心下急紧,胃中热实。以大黄、芍药通益脉络、清泄胃热,缓和心下急,以枳实疏理胃气,导邪出里。
   试析柴胡证的病理原因。柴胡证的“血弱、气尽”就是“营气弱、太阳尽”,营气弱,邪气行太阳经尽了,于是表部肌肉组织间的腠理松懈,这是因为血气不足,不能充满腠理,所以“腠理开”,邪气因而进入半表半里部,也就是进入人体中部,在胁下受到阳气的抵抗,与正气相搏,于是结于胁下,邪气不能再继续入里。如果正气继续受到损害,或日渐消耗,邪气就会继续入里,进入心下,进入心下就进入了里部。如第103条“过经十余日”,是过了表部的经界,邪气进入胁下半表半里部,出现了柴胡证,柴胡证属少阳,少阳不可攻下,医反二、三下之,柴胡证仍在者,是其人不虚,没有被二、三下之虚损其胃,所以柴胡证仍在,邪气不能入里,故先与小柴胡汤解其外。服小柴胡汤,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是邪热进入到心下,故需与大柴胡汤下之。柴胡的药证是“胁下满”,大黄的药证是“心下急”,这就说明大柴胡汤证的病位在胁下和心下。136条也说明了大柴胡汤证是少阳、阳明并病。如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伤寒十余日,已经过了表部经界,热结在里,是热结在胃肠,复往来寒热,于103条不同。103条是过经十余日,柴胡证仍在,就是往来寒热仍在。136条是“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是说热结在里时,没有往来寒热,今复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是热结于胁下,那么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就是邪结于里,复结于胁下,还是阳明少阳并病。103条与136条都是少阳与阳明并病,不同的是,103条是医二、三下之,损害了胃气,于是病从胁下进入里部,表现为少阳、阳明并病。136条是伤寒十余日,病邪已经过去太阳经界入里,正邪分争,邪气从里部复回于胁下,表现为阳明、少阳并病。
大柴胡汤方:柴胡24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洗)、生姜g15、枳实8g(炙)、大枣4枚(擘)、大黄6g
用法:上七味,每三副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温服200毫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伤寒病十三日,再行经尽时病不解,出现了胸胁满而呕的柴胡证,日晡所(日晡所,是日晡的时间范围。所,是所在、所处的意思)发潮热的实热证。已而微利之“已”是作罢的意思,是发潮热过后,还有轻微下利。这本是邪气过经入里出现的柴胡证,用大柴胡汤下之,也没有下利;今反而下利者,知道是医者以丸药下之,如此治法不是正确的治法。柴胡证以丸药峻下之,伤其里,里虚邪入阳明,热结胃肠,故日晡所发潮热。日晡所发潮热,是在日晡的时辰上发潮热,也就是在申酉戌时发潮热。潮热为实,不应下利,故知医以丸药下之。胸胁满而呕是少阳之邪热上趋,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胸胁满而呕”之外邪,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以解“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之里邪。
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12g、黄芩4.5g、人参4.5g、炙甘草4.5g、生姜4.5g、半夏3.8g(洗)大枣1.3枚(擘)、芒硝9g
用法:上八味,每二副药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臣亿等谨按金匮玉函,方中无芒硝。别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二升,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病十三日,过太阳经界,出现谵语者,是邪入阳明,为阳明里热,当以承气汤下之。若小便利者,为里热迫津偏渗膀胱,亡津液,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这不是正确的治法。若为虚寒自下利,脉当微厥。今脉反调和者,必不是虚寒下利,凭脉可知“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此条与上条对比,都是伤寒十三日不解,都为实证。依据是一为下利而脉反调和,一为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两者皆为医者错误的以丸药下之而出现的变证。都是以丸药下之,怎么出现了一为下利,一为微利的不同情况呢?这是因为104条之“胸胁满而呕”是病位在中(半表半里)部之胸胁,是肝热伤阴,肝脾阴气受损,为中阴弱、中阳强的状态。医以丸药下之,由于病位不在里部,里部胃肠经受丸药的能力较强,故而微利。微利是下利的程度比较轻微,也是大肠实邪比较轻微,所以与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5条“过经谵语者”是邪气在胃肠道之里部,谵语是里热伤阴,胃肠阴气受损,病位在里部,医以丸药下之(这种丸药应为温热性药物),复损其胃阴,导致胃阴弱、胃阳强的状态,阳强迫阴故下利。下利脉调和,这个调和,不是真正的阴阳和。真正的阴阳和者不会有下利,所以下利脉调和者,就是邪热入里之里阴弱、里阳强的状态,故调胃承气汤主之。下利脉调和与汗出脉缓(和)是一样的道理,真正的脉缓(和)不会有汗出,故汗出脉缓(和)者是病在表部之表阴弱、表阳强的状态,也就是营弱卫强。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病不解,为表证不解。热结膀胱,为热结于里,膀胱应指下焦之里,可与第124条互证。124条“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此条其人如狂,是如狂不宁,但还没有到发狂的程度,这是太阳之邪随其行表部经尽,邪热入里,与血相搏,结于下焦,故少腹急结难受;血热扰心,故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是因为血热随下而出,下焦里热得泻,所以血自下者愈。其表证不解者,不可攻下,当先解其表邪;表邪解除以后,只有里证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是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证是但热于里,故与大黄芒硝泻热。桃核承气汤证是热与血抟结于里,故以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活血化瘀,加桂枝解少腹之急。少腹急结之急,是急迫、紧急的意思,与第4条“脉数急”之“急”和肾气丸证“少腹拘急”之“急”是一个意思,都是急迫、紧急的意思。少腹急结,是少腹膀胱肌肉急迫,不能憋尿,有一点尿就憋得难受,刚尿完不一会儿就又想尿。少腹急结、少腹拘急等证用桂枝还是解肌。如第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金匮要略》为“脉紧急”)。脉急紧就是脉急迫而紧。少腹急结就是少腹急迫而结滞。
《金匮要略》曰:“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越,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此条“少腹坚痛”,就是因为“热在里,结在膀胱”。“热在里,结在膀胱”就是“热结膀胱”,说明热结膀胱,是热结在里,与“无太阳证”相对应,可知热结膀胱,无表证者,方可攻之。
热结膀胱,是指热结下焦。如《金匮要略》曰:“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条“少腹坚痛”,就是因为“热在里,结在膀胱”。“热在里,结在膀胱”就是“热结膀胱”,说明热结膀胱,是热结在里,与“无太阳证”相对应。这样对比,那么“热结膀胱是太阳腑证”一说,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因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张仲景说“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是热结膀胱,已经说明热结膀胱是无太阳证,那热结膀胱又怎么会是太阳腑证呢?
太阳病之太阳一词,不只是指病位,也指病时。如“太阳温病”、“太阳中暍”之太阳就是指病时,而不是指病位。少阴病大承气汤证之少阴,也是指病时,而不是指病位。把病时和病位弄清楚,《伤寒论》就通俗易解了。太阳病和太阳证的含义是不同的。现代中医教科书把太阳病和太阳证说成一回事了,这是错误的。因为太阳证为表证,治疗原则是发汗。阳明证为里证,治疗原则是泻下。如果里证也可以发汗,表证也可以泻下,这就是没有治疗原则了。
膀胱,是指少腹,也就是下焦。如第340条曰:“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可见《伤寒论》之膀胱一词,与现代医学之膀胱的含义不尽相同。《伤寒论》之膀胱有下焦之义,而不是现代医学之膀胱器官。如果是指膀胱器官,那么热结膀胱,应当通利小便,而不应当与桃核承气汤通利大便。桂枝在桃核承气汤方中,是用于少腹急结,少腹肌肉急结,所以用桂枝解肌。桂枝在此不是用于解外,因为仲景明言:“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可见桃核承气汤方之桂枝,是用于解少腹急结,而不是用于解外。《伤寒论》第106条之“外解已”与《金匮要略》之“无太阳证”相互佐证了“热结膀胱”不是太阳证,而是热结在里。热结在里,必用下法。故所谓“热结膀胱是太阳腑证”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太阳腑证一说,依据是“太阳随经,瘀热在里”。124条之“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是太阳病六七日,表邪随其行表部经尽,而进入里部,故瘀热在里。“以太阳随经”之随,是跟随的意思,是随着行表部太阳经尽,因而进入里部阳明,所以瘀热在里故也。124条之“表证仍在”与106条之“太阳病不解”是一个意思。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就是因为太阳随其经尽,热入阳明,故曰“热在里,结在膀胱”。需要注意“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其外不解”就是“太阳病不解”,也就是“太阳证仍在”。其外(太阳病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太阳证);外(太阳证)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外解已,是太阳证解已,也就是无太阳证,若其人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攻之以抵当汤。外解已,无太阳证,若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攻之以桃核承气汤。外解已,无太阳证,若其人不大便,日晡时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即越者,攻之以大承气汤。总之,热结膀胱者,攻之的前提太阳病证已解,是无太阳证,又怎么会是太阳腑证热结膀胱呢?

桃核承气汤方:桃仁7.5(去皮尖)  大黄12 桂枝6(去皮)  炙甘草6 芒硝6
用法:上五味,每三副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100毫升,日三服,当微利。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病八九日,过经不解,下之,出现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一身尽重等症状,是误下虚其里,于是邪热乘虚入里,邪热入胸则胸满,邪热入心则烦惊。烦惊之“烦”,与烦渴、烦热、烦满之“烦”的含义是一样的,是病症表现持续、病人难以忍耐的意思。烦惊,就是病人持续惊惧,这是下之后,邪热入里,胃热扰心,热伤心血则烦惊。误下虚胃,胃虚水停则小便不利。谵语,是阳明有热,热扰心神,神志不清故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是太阳湿困较重。此为表、中、里三部受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胸满为柴胡黄芩半夏证,烦惊为铅丹人参龙骨牡蛎证,小便不利为茯苓证,谵语为大黄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桂枝证,生姜散水气,大枣益胃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表现比小柴胡汤证多了“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此惊为热惊,为龙骨牡蛎证。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之惊狂,就是加牡蛎龙骨治惊。龙骨能固精逐邪,牡蛎能软坚散结,二药合用,去火气而不伤正气,故适用于火热烦惊。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柴胡12g、龙骨4.5g、黄芩4.5g、生姜4.5g、铅丹4.5g、人参4.5g、桂枝4.5g、茯苓4.5g、半夏5g(洗)、大黄6g、牡蛎4.5g(熬)、大枣2枚(擘)
用法:上十二味,每三副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800毫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200毫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病,出现腹满谵语者,是邪热入里,伤损阴气,才会谵语。邪热入里,而脉浮紧者也可以是表证未除之表里并病,如第38条之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但是此证只有腹满、谵语,而没有恶寒身疼痛的表证,也没有腹痛不大便的里证,所以此乃肝乘脾也。此乃肝气郁热肝强乘脾的中(半表半里)热证。肝热伤脾则腹满,肝热伤胃则谵语。肝气郁热故寸口脉浮而紧,浮为肝阳升浮,紧为肝气郁滞。肝强乘脾为什么不与柴胡汤呢?因为柴胡汤是用于半在里半在外之外证未去又里热初结的病证,而此条并没有恶寒之外证,也没有大便硬之里证,胸胁苦满和肝强乘脾的呕证也都没有,故不宜与柴胡汤,而立刺期门一法疏泄肝热,以免用柴胡汤过伤肝阴,犯虚虚之戒。
此条提示:肝热乘脾轻者,没有柴胡四大证,也没有外证未去和里证大便硬者,不宜与柴胡汤。
此条脉浮而紧,应不是表寒实证。表寒实证者法当恶寒,治法应当发汗,不应刺期门泄里。如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221条之脉浮而紧也不是表寒实证,而是里热外壅所导致的脉浮而紧。因为表寒实证者不可能“不恶寒反恶热”,也不可能“若发汗则躁”。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为邪气在表,肺卫失宣,毛窍闭塞;大渴欲饮水者,是肝热扰脾,脾气不升,津液不得上行,故大渴欲饮水。脾主腹,脾气不升,其腹必满。腹满而大渴欲饮水者,必为脾气不升,津液不得上行。自汗出为恶寒欲解,小便利为腹满欲解。“此肝乘肺也”为倒装句,此句应接在“其腹必满”之后。肝旺反侮肺金,取名曰横,刺期门泄其肝郁,以平肝热。肝气平则肺气宣、脾气升,水道得通、津液得布,其病得解。
此条之刺期门一法,与上条意义相同。肝郁不甚,胸胁不满,故与刺法而不与柴胡汤法,恐与柴胡汤不得法而过伤正气,出现变证。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二日,在通常情况下邪热不应当入里。邪热不入里,胃肠津液不受损者就不应当躁。不应当躁而反躁,这是因为火熨其背,病人大汗出的结果。错误的用火熨的方法,以火劫发汗,迫使病人大汗出,导致胃中空虚,致使大热入胃,胃中水竭,所以病人出现了躁烦。大热入胃导致胃中水竭,胃中水竭则脾胃无以化津,必表现为亡津液,即津液亏竭于里,其人才会大便硬。如经曰:“汗出多者,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躁烦是亡津液的表现,也是表热传里的表现,如第4条曰:“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表热入里耗灼胃肠中津液,里热愈盛则津液愈亏,故热盛躁烦者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是前置句,其顺序应接在句末“谷气下流故也”之后。这句话之所以前置,是强调经过了十余日。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是经过了十余日,津液渐复,邪热渐衰,故其人振栗自下利。振栗是寒栗而振,寒栗而振是津液下行带走了体表的热量,其人出现一过性的表部血液不足的表现。如常人小便后出现振栗一样,是小便带走了体内的热量,出现了一过性的表部血液不足。此振栗自下利者,是下利带走了体内的热量。振栗自下利,是里热随下利而去,故曰“此为欲解也”。
大汗出后,大热入胃,里热过盛耗灼津液,胃肠津液亏竭,胃气不得下降,则腰以下津液亏虚,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里热过盛,逼迫津液欲从小便出,故欲小便。但是此证为胃肠津液亏虚,故欲小便而又不能得小便。胃肠津液亏虚,里热上逆故反呕。如第123条“以呕故知极吐下也,与调胃承气汤”。欲失溲,是好像要失溲,但又没有溲。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这些症状都是里部津液亏虚的表现,是其人胃气不降的反应。“大便硬,小便当数”,是里部有热则大便硬,里热迫津液偏渗,故小便当数。小便数,津液亏,故大便硬。如《金匮要略》曰:“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若大便硬,小便反不数及不多,是大热入胃,热灼津液,胃肠津液亏竭的缘故。“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卓然是突然、突出的意思,是大便已,阳气下行,头中津液不足,故头卓然而痛,突然感到头特别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谷气就是入胃之食气。如《黄帝内经》曰:“水谷皆入于胃”,“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谷气下流,是胃气得复,津液下行,故其人足心必热。足心必热,是由足下恶风转为足心热,也就是由下虚转为下实,此谓下实不是实邪,而是正气得复。如第49条“……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这个表里实,就是正气复。此条“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是胃气得复,津液下行。
“头卓然而痛”的原因是“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谷气下流也是血液下流,所以足心必热。这个谷气下流,不是正常的谷气下流,而是其人感到足心热。为什么会足心热呢?这是因为“大便硬”,大便难解。大便难解必然要用力大便,用力大便,血液就会往头上涌。大便已,人站起来,因用力大便而涌上头部的血液就会往下流。如果不站起来,还是蹲着,就不会有足心热的感觉。站起来,血液下流,头中血突然由多变少了,故“大便已,头卓然而痛”;谷气下流,则足中血由少变多,故足心必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万人行课堂笔记 8 —(96-109条)
少阳病
第49 讲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每日学伤寒】
《伤寒论》学习笔记10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37太阳病 十日已去 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