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伤寒论第251至260条——李国栋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脉弱,是表热入里,阴气不足。如第27条曰:“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微弱者为表邪入内,所以张仲景说“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无阳是说无表部结热,也就是无太阳证,无太阳证当然不可发汗。此条无太阳柴胡证,是说无太阳和少阳证,那么脉弱烦躁者,必然是表热入里。烦躁、心下硬,是邪热在心下。至四五日,虽能食,能食为胃中有热,但是大便未必结硬,里实未必已成,故应与小承气汤,少少与,是少与一点,稍微谐和之,令其烦躁、心下硬小得缓解,以得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是津液还入胃肠中,虽不受食,其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受食,就是不能食,如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两条相比,可知里热有燥屎而不能食者,必无小便少。小便少者,则大便未定成硬,攻之必溏泻。须小便利,小便利就是小便多,小便利是热迫津液偏渗,屎定燥结成硬,乃可与大承气汤攻之。
经文前后互证,能加深理解经义。如130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130条“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与此条“无太阳柴胡证”语义相同。“其人反静”,与此条“烦躁”相反,可知此条烦躁是指阳明里热。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是太阳病行其经尽之期,即太阳病自愈或传里之期。目中不了了,与目中了了相反。了了,是了然、清楚的意思。目中不了了,就是目睛不了然、视物不清楚。睛不和,与睛和相反。和,是和谐的意思。睛不和,就是眼睛转瞬不和谐,不灵活。无表里证,是无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亦无胸胁满痛、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下利等里证。大便难,是津液不足,难以下行,故大便难解。
此条“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反应了热伤津血,阴阳俱不足。睛不和是血不足,大便难是津液不足。此为邪热伤正,法当急泄热邪,刻不容缓。若再发展,则有如111和212条。111条“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212条“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无表里证,那么此邪热当以何法泄之?参看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257条无表里证,也无阴阳俱不足的危急表现,且脉浮数尚可下之,是因为发热七八日,是表热传里之期,故无表里证,可下之。此条,伤寒六七日,也是表热传里之期,虽然无表里证,但是出现了阴阳俱不足的危急之侯,法当急下热邪,以存阴气。
医家多解释为此条是里热伤正。但是经曰“无表里证”,那么说里热伤正则不免与经文矛盾。既然无表里证,那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就不是里热,而是半表半里之热。但是这个半表半里之热必为偏于里热,因为“无表证”必为不恶寒。半表半里之热偏于表者,也会有恶寒。如柴胡证的“往来寒热”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时时恶风”和“汗出恶寒”。此条无表里证,但是有大便难,大便难是病人欲大便,欲大便是气机欲下行,故这个半表半里之热为偏于里热,偏于里热且证侯危急,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一定是不恶寒者,方为里热过盛,迫汗外越,汗多必亡阳,当急下存阴,以防亡阳伤阴,变为阴阳两虚,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发热汗多不恶寒,才是里热。汗多恶寒则为表热,如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里热汗多必胃中燥,如110条“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
此条可以佐证,潮热者、蒸蒸发热者,都不是汗多。因为里热汗多者必当急下之。《伤寒论》凡潮热为里热者,有208、209、212、214、215、220条等共六条,没有一条是急下之。蒸蒸发热者有101、149、248条等共三条,也都不是急下之。由此也可以佐证,潮热和蒸蒸发热,是病人的自身感觉,而不是热势汹涌。热势汹涌者法当汗多。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是谓太阳病发汗后,病不解,出现腹满痛。这是发汗伤表,津液亡失,表热入里,胃中燥屎已成。此病变急速,病势急迫,当急下里热,以免出现危侯,宜大承气汤。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这是六七日不大便,烦热不解,结为燥屎。此条发汗不解,就出现腹满痛,可见病势之急,必当急下。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部持续胀满不减轻,有减轻的时候也只是减轻一点,不值得说,这是里部实热而满,法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其实热。因里部实热而腹满者,实不去则郁热不解,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与之相反,若腹满有明显减轻的时候,虽然减轻以后仍会腹满如故,但这种表现就不是实热了,而是虚寒,法当温补。如《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寒伤阳气而腹满者,为虚寒而满,虚寒而满,得温则减。但是虚寒而满者,是“至虚有盛侯”,自身阳气已虚,难去里寒,里寒不去,则阳气不复,阳气不复,则腹部得不到根本畅通,故表现为“腹满时减,复如故”。
对比寒热虚实的表现,有助于准确鉴别阴证阳证。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宜大承气汤”,这不是病证相合,而是病时相合。这和“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一样,都不是病证相合,而是病时相合。太阳与阳明合证,有279条桂枝加大黄汤为法;阳明与少阳合证,有104条柴胡加芒硝汤为法。还有“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也是病时相合。太阳与少阳合证,有165条大柴胡汤为法。阳明少阳合证,宜大承气汤,无法用证候解释,因为大承气汤虽通阳明,但不解少阳,所以阳明少阳合证宜大承气汤,无法理解。而从六病时位上认识合病,就比较容易理解。阳明少阳时合病,从阳明时到少阳时,经过了三阴时,法当有宿食。阳明时(下午)得病,则中午进食不得消化,经过三阴的时辰至少阳(早上)时,则必有宿食。宿食影响肠胃则下利。宿食实滞,则脉见滑而数。为什么此条经过了三阴病时,不命名为“阳阴合病”呢?因为宿食与脉滑而数属于阳病,按理阳病入阴(夜)时,人之阳气不得天之阳气之助,与邪交争无力,会表现出病情缓和之状。阳明少阳合病,病人在阳明时得病,病势明显,如“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入阴则病势得缓,至少阳时病势又显,所以名曰阳明少阳合病。阳病入阴(夜)时,会表现出病情缓和之状,如《金匮要略》曰“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此条就是阳明病大承气汤证,“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是在阳明时病情加重,“至夜即愈”是至夜则病情缓和。
认为合病是病时相合,有两个理由:一是若认为合病是病证相合,从道理上说不通,如“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宜麻黄汤”,葛根汤、麻黄汤都是用于太阳病证的,而太阳与阳明合病用此二方,很难理解。二是《伤寒论》之合病只有阳病相合,没有阴病相合。如果认为合病是病证相合,那么既然有阳病相合,也就应该有阴病相合。可是《伤寒论》为什么没有阴病相合呢?应该是阴病在病时上相互重叠的原因。三阴病的病时相互重叠,难以分得清楚。还有非阳非阴之时,如冬至时节,酉戌时天色已黑,此时就不能称为阳明时,因为阳明时必应是天色还亮的时候,也不能称为太阴时,因为太阴时辰还没有到;夏至时节,卯辰时天色已亮,此时就不能称为厥阴时,因为厥阴时必应是天色还没有亮的时候。像这样,因为时空的变化,三阴时就更不容易分辨清楚,所以《伤寒论》没有阴病相合。若不是这样的理由,不是病时相合,而是病证相合,就应该有三阴合病。如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此条若从证候上辨别,就应该是“三阴合病”,因为脉浮而迟之表热属于表阴病证即厥阴病,下利清谷之里寒属于里阴病证,下利属于太阴,清谷属于少阴。有三阴合证却没有“三阴合病”,也可以佐证“三阳合病”是病时相合,阳明少阳合病也是病时相合。
阳明少阳合病,“其脉不负者,为顺也”,即脉象为大、滑、数、实者,是其人阳明脉盛,木不能克土,此为顺也。相反,若其脉负者,则为逆也。逆而相反者,是正气受到损伤的脉象,故曰“负者,失也”。失也,是损失,损伤的意思。其脉负者,如出现弦脉,弦主少阳,木来克土,乃为木旺土虚,土气不胜木气,则会木克土失,损伤胃气,即为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克贼,是损伤的意思。互相克贼,是逆而受损。如胃气当强而不强则为逆,逆则土不胜木,少阳邪盛,木盛克土,胃气受损,虽病阳明,却不得用下法,此为负。脉滑而数者,为阳明主脉,阳明不负,则少阳不胜,木不克土,胃气不损,此为顺,有宿食者,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病人无表里证,即病人无恶寒、头项疼痛、胸腹满痛等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亦可下之。因为发热七八日,是表邪传里之期,此时无表里证,即可下之。发热七八日与发热二三日不同。发热二三日脉浮数而无表里证者,可汗之。发热七八日脉浮数而无表里证者,可下之。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是合里热。下之脉数不解,合里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为有瘀血,是下之后,里热合血蓄结在下焦,变为瘀血,瘀血阻碍胃气通降,故不大便,宜抵当汤清热化瘀攻逐瘀血,瘀血去则大便通。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此条是接上条,“虽脉浮数者,可下之”,下之后,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者,是下之后,邪入少阳,热与血合,血被热灼,腐败化脓,必协热便脓血也。
257、258两条,说明了病人发热七八日,脉浮数者虽无表里证,可下之,但是下之后,不一定能够病愈,还可出现热入阳明瘀血不大便和热入少阳下利便脓血的情况。读此两条,务必要牢记,病人发热二三日,脉浮数而无表里证者切忌下之。如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为什么说258条“下(利)不止,协热便脓血”是热入少阳呢?因为下利不止,协热便脓血是痢疾。痢疾的特异表现是“下重”,即里急后重。里急后重是下利急迫,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伤寒论》用“下重”概括这种情况。此条下利不止,协热便脓血,这是热利便脓血,便脓血者必有下重感。如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重是有湿邪,湿性重浊。阳明证为里部燥热,不是宿实就是燥屎。阳明无湿,下重为湿就不是热在阳明。下重为湿有原文为证,如365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沉弦为水湿的反应。
那么这个热入少阳,具体是热入那个部位呢?从肾的功能司二便来看,应为热入肾。协热便脓血应为肾热。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为伤寒发汗,汗出过后身目发黄。伤寒发黄,一般为瘀热在里,身无汗或小便不利,瘀热无出路,则身必发黄。此条伤寒发汗已,则热从外越,反而身目为黄,就不是瘀热在里,而是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是说不可与茵陈蒿汤下也。“寒湿在里”应是相对于茵陈蒿汤证之“瘀热在里”而言。治湿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于寒湿中求之,应是于利小便中求之。《金匮要略》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此寒湿在里身目为黄者,不是太阴虚寒,太阴虚寒者法当自下利,自下利则邪有出路,自不会身目为黄。故此条于寒湿中求之,当与茯苓甘草汤加茵陈蒿。寒湿在里不解,法当不渴,汗出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如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黄疸多为湿热在里不解而发黄。此条提示也有寒湿在里不解而发黄者。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到经不解,身黄如橘子色,这是邪热过甚,不得外越,发为阳黄。身黄如橘子色,为黄色鲜艳,这是阳黄。阳黄为湿热证,且热重于湿,必有口渴,如236条“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这是邪热入里,热气与湿气抟结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不利。茵陈蒿汤主之,利湿泄热,通利二便去黄。
此条身黄如橘子色,黄色鲜艳为阳黄湿热证,可以反推阴黄为黄色晦黯寒湿证;阳黄者口渴,阴黄者口不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阳明四十条阳明阳亢伤及三阴
阳明病必须马上攻下的第一证 《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231
杏林集叶老师文章之“温故知新”
伤寒论.第249条
伤寒六七日,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经典】伤寒论详解256~25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