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京生|针灸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初探

作者简介:

赵京生,知名中医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摘要 

概念范畴是针灸理论体系的基础,研究针灸理论框架结构需要首先研究和明确基本范畴及其层级范围。本文分析了该方面研究的认识基础、研究范围、有关方法和依据等,指出把握本学科特点及自身发展规律的意义、针灸学及其教材与针灸理论体系的关系与区别,探讨了基本范畴的完善方面及其层级的界定。

概念范畴是理论体系的基础,研究针灸理论体系及其框架结构,首要的是确定概念范畴。“概念是事物的本质的反映”,“是对于客观事物的类型和规律的反映”。所谓范畴,“是基本概念,是关于世界事物的基本类型的概念”[1]。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也就是最高层级的类概念。在此基础上,研究和确定其下的不同层级范畴。范畴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明确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内容范围,从而把握、统摄整个针灸理论概念群及其关系[2]。

1

认识基础

范畴研究关系理论体系的整体与特性,研究针灸理论体系的范畴,需要正确认识针灸学科的本质特征。概括针灸学科的突出特点,主要有四。


1)涵盖基础理论、技术方法、诊查治疗等全面的医学内容,虽属中医整体的一部分,却具有相对独立的医学学科性质。

2)理论概念本身的独特内容、疑难问题较为集中;方法范畴的经验成分偏重,认识主要在感性层面;理论概念主要出自经典,技术方法为后世发展的主要方面。

3)以体表物理刺激为治疗手段的方法特征,以及说明其效应规律和治疗原理的理论学说,与基于人体形质认识的西方医学更易于关联,因而其近现代发展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关系紧密,技术方法上有不少结合,在理论认识上有明显的科学化转向。

4)针灸理法的应用广泛,尤其是较早时期,因而文献载述分散而量大,不仅止于针灸专著。

这些特点提示,针灸理论体系范畴研究包括从基础到临床的广泛内容,难度颇大,具有一定挑战性。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也就决定着针灸理论框架研究的基础和水平。充分分析认识针灸学科内容的特性,才能正确、合理地确定本研究的内容、重点和方法,也是使研究结果符合针灸学科理论建设所需的基本前提。


根据这些特点,针灸理论体系研究需要以归真为基础,以经典理论和概念范畴诠释与结构关系的研究为重点。通过对源头文献概念本义的理解,理论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评判后世的演化与发展,使概念范畴的界定及结构关系符合、体现其理论自身的逻辑。对前人有关针灸理论认识的考察,还需要梳理和分析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主要医家及学术流派,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演化,针药不同疗法的理论中对共有概念范畴的运用;考查的文献,除针灸专著外,还须包括中医综合论著、重要中医临床著作及专科著作、代表性方药书,以及主要的经典注本和出土医学文献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为确定针灸理论体系范畴提供认识基础。


2

研究范围

“针灸学”为针灸学科的核心内容,包含针灸疗法的基础理论、技法、应用等多个方面。属于理论性质的内容,基础理论部分自不必说,技法和应用部分多为技术方法内容,其中有关性质、作用、原理、法则等认识,以及重要因素及其关系的归纳、概括等为应用理论。针灸理论体系是针灸的作用基础、原理、观念、法则、规律等理论认识,包括“针灸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技法和应用部分的相应内容,是经过归纳提炼、抽象概括的反映针灸疗法本质与特征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对针灸疗法起着理论说明和应用指导的重要作用。“针灸学”与针灸理论体系,二者并不等同,前者涵盖后者。


针灸理论体系是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有古今两个阶段[3],其体系结构古代较为简单、松散,现代则具有较强内在逻辑性,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与现今高校统编教材《针灸学》为主要代表。针灸理论奠定于《黄帝内经》《难经》经典著作,经《针灸甲乙经》初步系统化和结构化,后世医家、注家又有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近现代以来,针灸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于针灸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针灸学》,内容上“肯定中医传统理论”[4],体例逻辑上亦有西方科学、医学的潜在影响[5],自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已编有9版,成为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实际载述形式和代表。


但是,《针灸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全等同针灸理论体系,其原因,除了前述“针灸学”与针灸理论体系的关系与区别外,作为中医专业本科生教材的《针灸学》,内容是针灸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且还受限于课程设置决定的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所以,《针灸学》教材内容,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有限,有的也不属理论体系的范畴。由于长期以来忽视针灸理论的研究,对这些问题很少探究,认识上多模糊不清或是混淆的。研究和确定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范畴,在基于《针灸学》的同时,还需有所扩展和舍弃,可供参考的如针灸专业本科的针灸分化教材,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针灸学》(1974年出版)、《针灸学》教参、程莘农主编的《中国针灸学》,以及一些个人著作等等。


3

范畴的确定

纵观针灸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不难发现,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刺灸方法和诊察辨证是理论建设的主要薄弱环节,这两个范畴内容的规律、原理等总结归纳、理论提升不足,理论解释力及实践指导性较弱。经络和腧穴理论部分,疑难问题最为集中,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认识,概念表述就难以清晰准确,理论的本义、蕴含的规律认识也就不能揭示出来,势必影响其临床指导意义。对完善表达针灸效应基础和原理所需的一些内容,如阴阳五行、气血营卫等,也应予以充分研究,合理地纳入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


理论体系基于概念体系,概念体系是根据概念间相互关系建立的结构化的概念集合,概念间关系一般分为层级关系和非层级关系[6]。针灸概念间的关系,以层级关系为多。研究针灸理论框架结构,需要在明确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搞清概念关系结构基础上,确定所选概念范畴的层级。


从《针灸学》的概念范畴层级来看,各版不尽相同。除去穴名和病名,第1版只有4级,多是5级,少数达6级。这里需要讨论两方面问题。


其一,《针灸学》中对一些内容的分类分级表达,虽然表示了理论内容的不同性质类别或范围,但还不是概念术语形式,如“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常见病症治疗”等,这种情况在各版、各级内容中都有,第2、3级更多些。其原因,表层的是上文所说的教材性质,乃一般表述方式。此外,“经络输穴总论”“经络输穴各论”“经络学说概述”“针灸理论”“针灸技术”“针灸应用”之类的表达,不能算是针灸理论内容本体的概念术语,也就不应作为针灸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及其层级划分。深层原因是由于概念提炼不够,理论化不足,反映了针灸理论建设的薄弱,非《针灸学》教材之责。所以,针灸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研究的一项任务,是要对一些理论内容进行凝练概括,提炼概念,形成规范的术语表达。


其二,理论框架结构的研究,虽然关涉、基于理论内容的整体,而重点是构成体系之骨架,主要落在核心概念、关键结构位置的理论概念,为理论体系的纲目。这个纲目的疏密程度,当然不可能是巨细无遗、详尽备至地网罗所有理论内容,而应以能完整涵盖针灸理论的精髓,能够指导基本临床应用为宜。也就是说,针灸理论框架概念范畴层级的界定,要体现、满足、适合理论体系纲目的范围与要求。根据我们前期对针灸理论关键概念术语的初步研究[7],结合对统编教材《针灸学》1~9版、《针灸学》教参及上海《针灸学》等有关概念范畴划分的初步分析,针灸理论框架的概念范畴层级,应基本至4级,多为3~4级,少数可至5级。


针灸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涉及面广,既是针灸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也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就课题研究来说,实际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需要反复认识的重要基本问题,上述所及仅是对几方面要点的阶段认识思考,我们认为,在有待展开和深化的研究中,需要强调和牢固把握的宗旨,仍然是尊重、遵循、体现针灸学科自身特性及其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48-149.

[2]刘虹.医学哲学范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iii.

[3]赵京生.针灸理论体系构建的早期过程与方法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6):807-810.

[4]李鼎.针道金陵五十年—记1957年南京《针灸学》出书前后[J].中医药文化,2007,2(6):30-32.

[5]廖育群.科学对中医的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2):40-45.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术语工作概念体系的建立标准(GP/T19100-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2.

[7]赵京生.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1.


本文原载于《世界中医药》2014年11月第9卷第11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刊40周年纪念专栏】赵京生:针灸理论的历史书写与重构基础
居易谈医:经络研究 -- 认祖寻根
陈少宗:现代针灸学理论不同于传统针灸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包·达尔汗:共同体文化互赏互认中少数民族音乐学之价值
姜姗,赵京生|从模型理论视角看针灸之气
承前启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