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驱力理论 百科

       1.什么是驱力理论

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用驱力解释动机,认为行为的动力是个体内部状况(如饥、渴等)所产生的驱动或需要。驱力理论认为,生理需要引起紧张或造成驱力状态,有机体必须从事某种活动以满足需要,才能降低驱力。这种“需要→驱力→行为”的关系是受机体平衡作用所控制的。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有机体需要保持体内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便会有驱动力迫使其恢复平衡。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虽然生理需要激发着整个机体的活动,但刺激也能诱发出驱力,刺激通过强化而成为获得的驱力。

2.驱力理论的发展[1]

由于用本能来解释人类行为陷入困境,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用驱力概念代替本能概念。驱力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驱力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霍尔(C.L.Hull)进一步发展。霍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认为,某种生物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时,机体便停止随机活动。消除紧张作为一种强化,增强了目标刺激和有效反应之间的联系。霍尔认为,有的驱力来自于内部需要称为原始驱力。这种驱力不需要习得。有的驱力则来自于外部刺激,称为获得性驱力。这种驱力通过条件作用获得。霍尔指出,人类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霍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它们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

P=D×H-I

驱力理论提出后,得到许多行为主义者赞同。但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行为中的一些现象,如急中生神力、急中生智、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工作,等等。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县减少,而是增加了。

3.驱力理论的评价

忽略了外在环境引发行为的作用。驱力减少理论不能解释一些行为,如: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的工作?有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绝食等等,因为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杰斯
动机理论概述
关于动机的概念解读
动机理论 中文百科在线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二学习动机辅导(上)
罗杰斯:自我理论:有机体和现象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