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体心理学理论二【史上最全】

自体心理学理论二【史上最全】


 

四、对自体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

(一)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

传统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在于意识范围的扩展,在于使无意识之中的本能冲突显现于意识之中,在于提高心理装备(特别是自我)调控本能驱力的能力,在于自我领域的扩展。

 

广义自体心理学则认为,无论是对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还是对结构神经症,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都在于使病人继续其童年时期因自体客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停滞的发展过程,都在于弥补人格结构的缺陷,都在于使个体与自体客体的关系向成熟的方向发展。自我自主性的提高、自我和意识范围的扩展并不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而是自体障碍得到弥补的结果,是自体障碍得到治疗的副产品,是原始的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发展成为成熟的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的副产品。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

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有三个步骤:①防御分析,②移情的展开,③打开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的神入的途径。

1.防御分析

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病人的防御和抵抗是为维持自体的完整性服务的,是为保护在非神入的自体客体环境中屡遭劫难而残存下来的自体服务

的。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之所以会出现抵抗,主要是由于害怕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创伤性挫折会在分析情境中重演,主要是由于担心自己本已脆弱的自体会重新遭到伤害,主要是为了保护其残存的自体。因此,科胡特强调,抵抗和防御不是病态的,而是“适应性的,在心理上是有价值的”。

广义自体心理学主张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以神入的态度接受并理解病人所表现出来的防御和抵抗,并根据广义自体心理学对防御和抵抗的理解作出适当的动力学解释和发生学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直面其原始的自体客体需要,将其原始的、在童年时期未得到满足的自体客体需要转移到分析师身上来,从而形成自体客体移情。

2.移情的展开

在克服了抵抗之后,病人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自体客体需要就会被动员起来,从而形成自体客体移情。

自体客体移情有三种,即镜映性移情、理想化移情和他--我移情。在镜映性移情中,自体受损的志向一极试图得到自体客体的肯定和赞许;在理想化移情中,自体受损的理想一极竭力寻找能接受自己的理想化自体客体;在他--我移情中,自体受损的由才能和技能所构成的中间地带努力寻找能为自己提供相似体验的自体客体。

在自体客体移情顺利展开的分析中,最终出现的基本的自体客体移情通常是围绕给儿童造成较少创伤的那一个自体客体形成的。

自体客体移情的形成,更为原始的自体客体移情的出现,都有赖于分析师对病人的原始的自体客体需要采取理解和接受的态度,并进行准确的发生学解释和动力学解释。

形成自体客体移情是治疗自体障碍的前提,只有形成自体客体移情,病人才能在分析情境中继续其童年时期受到阻碍的发展过程,才能发展出弥补自体缺陷的心理结构,才能得到真正的治疗;如果病人不能形成自体客体移情,其自体障碍就不可能得到治疗。

3.打开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的神入的途径

在自体客体移情形成以后,病人就将分析师作为自己的自体客体,病人与分析师之间形成一种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但这种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仍然是原始的,仍然是一种与病人自体的发展水平相当的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仍然是病人停滞在某一个发展水平上的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在分析情境中的再现。如果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适当地发挥自体客体功能,能够在总体上准确地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和自体客体需要,并根据自体心理学理论作出适当的动力学解释和发生学解释,那么随着分析的深入,病人自体之中的缺陷就会逐渐得到弥补,病人以现实的方式获得自体客体心理上支持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不断得到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病人最终能在成熟的成人水平上同分析师建立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

  (三)通过形成新的心理结构进行治疗

 传统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是通过扩展自我的领域和意识的范围进行治疗的,而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是通过形成心理结构进行治疗的”

患有可分析自体障碍的患者已经具有自体的基本架构,但存在着缺陷,因此,精神分析治疗并不是要让病人形成全新的自体架构,而是形成一些新的结构来弥补病人既有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强化、巩固病人既有的自体,并恢复其功能。

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同正常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充当病人自体客体的分析师总是能够以神入的态度来理解和接受病人的自体客体需要,并能作出适当的解释,但分析师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疏忽和失误,这使病人遭受适度挫折,适度挫折促使病人通过变形性内化将分析师及其功能转变成相应的自体结构,从而弥补自体结构的缺陷,恢复自体的功能。

 

(四)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单元----理解和解释 

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理解和解释构成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单元”分析师正是通过理解和解释发挥治疗作用的,正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活动使病人产生适度挫折,并通过变形性内化将分析师及其功能转变成自体结构及其功能的。

理解和解释是相互联系的。首先,理解是解释的前提,解释是理解的深化。其次,在有些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理解和解释这两个阶段并不是判然两分的,理解和解释通常是结合起来、交错地进行的。

 

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神入至关重要。神入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无论是理解和解释,都必须以神入为基础。

理解就是分析师以神入的态度设身处地地把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体验,并以各种形式同病人进行交流。神入是分析师理解病人心理状态和内心体验的根本方法。如果分析师能够在总体上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那么,分析师在理解和沟通方面不可避免的失误就构成适度挫折,适度挫折促使病人通过变形性内化将分析师所发挥的自体客体功能转变成弥补自体缺陷的心理结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师必须对病人的内心体验进行动力学解释和发生学解释。虽然理解过程本身已经使病人产生适度挫折,已经使病人通过变形性内化形成相应的弥补自体缺陷的结构,但解释过程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解释过程能够起到理解所起不到的作用。

 

一方面,分析师的解释不但可以扩展和深化病人对自己的理解,使病人能够以神入的态度接受自己,而且可以使病人认识到分析师对自己的理解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病人确信自己和分析师建立了可靠的、神入的联系;另一方面,在理解阶段所形成的新的心理结构是暂时性的,解释可以巩固病人在理解阶段所形成的心理结构。

解释又有两个分步骤,第一个分步骤是对病人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对病人的移情体验进行动力学解释;第二个分步骤是对病人的自恋的脆弱性和冲突进行发生学解释。

科胡特认为,分析师所信奉的理论直接影响其理解、解释的深度、广度和准确性,自体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分析师快速、准确地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分析师作出准确的解释。

(五)自体障碍得到治愈的标准

科胡特提出了自体障碍得到治愈的标准:从结构上讲,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得到弥补;从功能上讲,自体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恢复活力。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并不是只有弥补自体结构的全部缺陷才能得到治愈,只要自体结构某两个成分的缺陷得到弥补,那么,即便另外一个成分还存在着缺陷,自体也能恢复功能,也能得到治愈。

 

第四节 对自体心理学的评价 

一、自体心理学对精神分析学的贡献

(一)创立了精神分析的新范式

广义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的新范式。它的人格结构观、人格发展观、人格发展的动力观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驱力理论、哈特曼所创立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克莱因所创立的客体关系理论都有很大的不同。

 

1.自体心理学超越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 

科胡特有关人格结构、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理疾病的形成、心理疾病的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的观点都不同于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

其一,科胡特的人格结构观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心理装备所构成的,其中伊底是人格的核心。

而科胡特认为,自体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本能和自我都从属于自体这一整体。自体是由志向、理想以及介于这两极之间的、由才能和技艺所构成的张力弧所构成的。

 

其二,科胡特的人格动力观和人格发展观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和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驱力是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心理性欲的发展变化是人格发展的主轴。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本能驱力支配,根本没有什么自由意志。而科胡特则认为,自体的发展变化是人格发展的主轴,本能驱力作为自体的组成部分,总是从属于自体的发展变化。而自体的发展则取决于自体客体环境能否满足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自体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在自体之中志向的推动下,在理想的引导下,运用已经获得的才能和技艺去完成自己的行动计划,实现自体之中的潜能。

由此可见,科胡特的人格发展观既超越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纠正了其生物学倾向,突出了人的社会性,又较为辩证地处理了环境的决定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其三,科胡特对心理障碍的起源和实质的认识与弗洛伊德也有很大的不同。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障碍源于无意识之中的本能冲突,特别是俄狄浦斯冲突,童年时期特定的创伤性事件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

而科胡特认为,心理障碍实际上是自体发展的障碍,其实质是自体结构存在缺陷。无论是自恋人格障碍、自恋行为障碍,还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结构神经症,莫不如此。

其四,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治疗观也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观不同。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就是要解除潜意识之中的导致神经症的本能冲突,只要使潜意识中的本能冲突大白于意识即可解除神经症症状,因此精神分析的实质在于拓展自我的领域,扩展意识的范围。

而科胡特则认为,治疗的实质就是使病人有缺陷的自体能够继续因早期自体客体的创伤性失败而受阻的发展过程,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在于弥补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只要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得到弥补,意识和自我的范围就会得到扩展,潜意识中的本能冲突就会迎刃而解。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自体心理学最基本的理论观点都不同于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凡是弗洛伊德认为是第一性的、首要的东西(本能、冲突),科胡特都认为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不但能够解释和治疗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所不能解释和治疗的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而且能够解释和治疗驱力理论所能够解释和治疗的结构神经症。这样,科胡特成功地扬弃了弗洛伊德的驱力范式,成功地将弗洛伊德的驱力范式包含于自体心理学这一新的精神分析范式之中,使其成为一个从属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

 

2.自体心理学超越了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其一,对什么是人格发展的主要方面,两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此相应,两者的研究重点也不同。

哈特曼认为,精神分析的研究重心是自我,而非自体。哈特曼把自体看做是各种经验的复合体,是一种表征,是一种经验性的构念。在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中,自体仍然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不是解释性概念。

与此相反,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将重点放在自体之上,而不是自我之上。他将自体当做解释性概念,当做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胡特认为,自体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是自体之中的一个成分,他把自我心理学归之于自我的功能(也把正统的精神分析归之于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功能)悉数归之于自体。

其二,两者与本能驱力模式的关系是不同的。

自我心理学虽然赋予自我和伊底同等的地位,将研究的重心从伊底本能转移到自我之上,强调自我在适应现实中的主导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本能驱力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我除了适应现实之外,还有防御本能、操控本能、协调自我同现实和超我的关系的功能;二是认为本能及其冲突对解释心理病态依然有效。

而自体心理学则扬弃了传统精神分析的“伊底---自我”模式,完全用自体的发展来观照人格的发展,并且强调自体客体关系体验在自体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科胡特成功地说明了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力模式所能解释的结构神经症,自体心理学照样能够解释,而且要比本能驱力模式来得更加深刻。这样科胡特就扬弃了本能驱力模式,将本能驱力模式纳入到自体心理学之中,使其成为从属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

从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同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的根本不同来看,自体心理学可说是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自我心理学的新的精神分析范式。

 

3.自体心理学对客体关系理论的超越

其一,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研究重点不同。客体关系理论主要研究早期心理结构(指自体表征、他人和对象的内部表征)的形成,研究这些内在结构是如何在人际情境中出现的;客体关系理论关注内在对象关系对个体知觉感受方式以及个体同他人关系的影响。

自体心理学以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的方式研究自体和自体结构。它主要研究早期自体和自体结构是如何在自体客体关系中形成的,它强调的是自体,而不是自我、自体表征和本能。自体心理学一直把自体以及自体客体关系作为理论核心。

其二,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对本能驱力的作用看法不同。除了范尔贝因以外,大多数客体关系理论家都承认内在生物本能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虽然大多数客体关系理论家认为驱力的发展从属于关系,但是他们都没有明确地使驱力从属于自体。

而自体心理学则从根本上摆脱了驱力范式和冲突范式。它认为,驱力从属于自体,自体的发展并不受本能驱力的影响,本能驱力的发展受制于自体的发展状况。传统上认为引起神经症的本能冲突也被看做是自体发展停滞的结果。

其三,自体心理学所说的对象、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对象、对象关系。有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将对象关系等同于人际关系;还有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将对象关系概念化为本能的满足,将对象当做是本能满足的对象。

自体心理学区别于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坚持将自体及其自体客体体验放在分析的中心位置。因此,科胡特从个体内心的立场来界定自体客体,自体客体就是被个体当做是自体的一部分、为自体发挥一定心理功能的对象。他反对将对象关系概念化为人际关系或本能满足的关系,认为这会使精神分析社会学化或生物学化。自体客体需要的发现正是科胡特发展其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出发点;而自体客体需要正是其理论的逻辑起点。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自体心理学是一种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的精神分析的新范式,因此,有理由说,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具有革命性贡献。

科胡特之所以创立迥异于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的精神分析新范式------- 自体心理学,是因为他在精神分析治疗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些病症(自恋人格障碍、自恋行为障碍)无法用这些理论所发展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导致这些病症缓解的因素也无法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也就是说,科胡特发现了这些精神分析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反例”。因此,为了解释这些反例,因此,为了解释这些反例,他发展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并逐渐将自体心理学的解释扩展到传统精神分析所阐释的领域 从而发展出精神分析的新范式------广义自体心理学。

 

(二)澄清了精神分析的实质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承认移情和抵抗机制才算得上精神分析。这一对精神分析实质的界定缺乏认识论基础。人类对心灵的认识,特别是对复杂心理状态的认识如何才是可能的?弗洛伊德并没有回答这一问题。此外,这一界定也容易导致精神分析理论的教条化,导致在理论上排斥异己,从而阻碍精神分析理论的健康发展。阿德勒和荣格因为理论见解与弗洛伊德相左被逐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就说明了这一点。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在很长时期内被看做是不可怀疑的,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在表达自己的新见解的时候,不得不小心谨慎地将自己的理论观点同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联系起来。科胡特的狭义自体心理学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

 

 科胡特反对以具体的理论观点来界定精神分析的实质,认为精神分析是一门以神入和内省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的科学。这一界定具有坚实的认识论基础,科胡特是在考察了认识人类复杂心理状态的可能性以及何以可能的基础上作出这一界定的。这一界定对于破除精神分析学界长期存在的不宽容传统具有重大的影响,促进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根据这一界定,由神入和内省得来的关于人类复杂心理状态的经验资料是第一位的,具体的概念和理论如果同神入和内省得来的经验资料不相符,就必须作出改变。这就为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合法的认识论基础。

(三)拓展了精神分析治疗的范围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患者的利比多固着于自我,故在精神分析情境中无法将利比多投注到分析师身上,无法形成移情,因此,自恋是无法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治疗的。有鉴于此,很长时间无人问津自恋障碍的治疗。而科胡特则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根据由神入和内省得来的经验资料,根据临床上所发现的自恋的移情(后称为自体客体移情),对自恋作出了全新的理论解释,揭示了自恋的障碍形成的原因和病理机制,发展出了治疗自恋障碍的精神分析方法,打破了弗洛伊德自恋障碍不能用精神分析方法治疗的断言,从而拓展了精神分析治疗的范围。

(四)改变了传统精神分析消极阴暗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病态、非理性的一面,认为人性本恶,本能冲动与生俱来,认为所有行为都受到无意识本能欲望的驱使。他认为,精神疾病是由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引起的,由于本能和文明的对立,本能的压抑不可避免,因而,人类获得心理健康的前景很渺茫。弗洛伊德错误地将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当做普遍的人性,抹杀了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的区别。

自我心理学也没有完全摆脱消极、阴暗的人性观。它虽然强调自我除了冲突领域之外还有无冲突的领域,虽然强调自我除了具有对付本能的功能之外还有适应现实的功能,但还是认为本能驱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认为本能驱力对人类行为有巨大影响。

科胡特更强调人性中理性、健康的一面。他认为,自体形成之后,就会在志向的推动下,在理想的指引下,利用自体之中的才能和技艺去实现自己的行动计划,实现自体之中的潜能。他坚信个人的追求与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他还认为,孤立的性驱力、破坏性的攻击性是自体分裂的产物,而不是人类的本性。自体心理学积极乐观的人性观对传统精神分析消极阴暗的人性观起到纠偏作用。自体心理学积极乐观的人性观,连同其具有现象学色彩的精神分析方法论使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沟通、融合成为可能。

 

(五)纠正了传统精神分析对女性的偏见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道德水平低于男性,这是其理论的逻辑结果。他认为,超我的形成与阉割焦虑有关。俄狄浦斯情结导致男孩产生阉割焦虑,为了克服阉割焦虑,他就会压抑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并对父亲发生自居作用,从而内化父亲所持有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形成超我。而女孩子则是已经被阉割了的,因此阉割的恐惧对女孩子的影响要小得多,因此,女性无法获得男性那样的良心。

而自体心理学认为,自体之中理想的形成与理想化需要有关,是理想化自体客体及其功能变形性内化的结果。这一过程对女性和男性而言都是一样的。因此,理想的形成与两性的解剖结构无关,而与个体所处的自体客体环境的性质有关。基于这样的理论,在道德上歧视女性是没有道理的。

此外,弗洛伊德认为,男性生殖器是主动的,女性生殖器是被动的;女性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到自卑,并因此嫉妒男性拥有阳具,渴望自己也能拥有阳具。

而科胡特认为,女性之所以对自己的女性特质感到自卑,是由于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特质没有得到自体客体神入的反映的缘故。这一结论与人类学的研究结论是相容的。

自体心理克服了传统精神分析对女性的偏见,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二、自体心理学的局限

(一)自体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倾向

科胡特相信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早期的发展,取决于前俄狄浦斯期的发展,成人自体的形态完全取决于早期发展的好坏,自体障碍的实质就是个体固着于早期的发展形态。根据这一逻辑,在以后的发展时期,个体与自体客体的互动对个体自体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在前俄狄浦斯期形成之后是不会改变的;一个成年病人所具有的自体结构、自体客体需要,同在发展上处于他所固着的发展阶段相当的儿童所具有的自体结构、自体客体需要是完全一样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早期决定论的发展观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我提出这样的假设:个体自体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在量与质上都是不同的,所处的自体客体环境在量与质上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自体客体环境对自体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自体客体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自体的发展也是一个终身建构的过程;随着自体的不断建构,自体结构之中的成分也会不断地增加,自体之中的各个成分的关系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自体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二)低估儿童本身的遗传特点对自体客体发挥自体客体功能的影响

科胡特认为,自体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儿童的遗传特点与充当自体客体的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自体客体的创伤性作用对个体自体的损害程度取决于个体对创伤的敏感程度,而对创伤的敏感程度取决于个体的遗传特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没有认识到遗传对个体自体发展的影响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个体的遗传特点------如气质特点会影响充当自体客体的父母对个体自体客体需要所作出的反应。自体的发展也取决于个体与自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的遗传特点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充当自体客体的父母会阐释这种行为方式的意义并作出相应反应,而这种反应会对个体的自体发展产生影响。

 

(三)忽视不同社会文化对自体发展的影响

虽然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科胡特考察了后工业化社会人类精神状况的产物,但我还是认为,科胡特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社会文化对自体发展的影响。科胡特倾向于将自己在当代美国社会的发现当做是普适的真理。我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自体客体需要是否完全一样?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在充当他人的自体客体的时候,对他人的自体客体需要的反应方式是否一样?人格健全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父母,与人格健全的、深受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的父母,是否会对儿童与生俱来的夸大性幻想和好表现行为作出同样积极的反应?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发展出来的,是在对生活在西方文化中的个体进行精神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同样渗透着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因此,对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同样应该考察其对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契合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与自恋、自恋性障碍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一书部分总结
无常:由《死本能与无常》一文的讨论补遗
船长自体心理学讲稿(上)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综述
【蓝天心理微课堂02·走进心理学大师】与科胡特相遇(文字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