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领导大部分是主席的人,他们该何去何从?

有外国友人曾说:“长征是一首无法超越的英雄主义史诗。”

翻雪山、越草地,在前有豺狼后有虎豹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路程,历时两年终于在会宁顺利会师。

但鲜少有人知道,在这艰难苦绝的背后,是有一群同样理想和追求的人留守苏区,伪装成红军主力同蒋介石部下周旋,为红军大部队的安全撤退争取了时间。

相比长征的拼死一搏尚能存一线生机,留守苏区的将领所面对的,即是被围困剿杀的死局。

短短两年里,他们的死伤不计其数,十位革命将领里,更是只有一人能够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他们都是谁?为什么要留守苏区?在反抗和斗争中遭遇了什么使得他们的结局如此惨烈?

提前长征,留守苏区太不易

1934年9月下旬,周恩来秘密接见了一位衣衫褴褛,浑身发散着恶臭的“叫花子”。

“叫花子”从包袱里掏出几本学生字典,又用特殊的方式将字典内隐藏的字迹显现出来后,才递交给周恩来。

这个“叫花子”名叫项与年,是周恩来的部下,此行是专门来传递蒋介石在庐山会议上的绝密消息——“铁桶计划”。

“铁桶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将红军层层包围,围得如铁桶一般水泄不通,然后再派数百飞机大炮,将红军在苏区的主力一网打尽。

此时距离原本计划的红军长征仅有十天,如果消息属实,那么等不到长征,红军将会丧失全部的生机和希望。

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因为当时中共中央所面临的情况,已是十分险峻。

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在德国参谋的建议下更换了战术,从原先的突击猛打变成围困消耗。

而我党在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下,改游击战为阵地战,和装备优良的国军硬碰硬,最后损失惨重,只留下瑞金等四个镇还在顽强抵抗。

“铁桶计划”出来前,还有一部分将领对国民党抱有盲目希望,但在知道计划之后,所有人都明白,老蒋这是要把红军赶尽杀绝,继续留在苏区,那只有死路一条。

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红军不得不开始向后撤退,进行战略转移。

但想要在国军的包围下撤退,就不得不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这么大规模的部队,怎么在层层包围中悄无声息地离开?

二是革命老区的火种不能丢,谁来延续希望?

三是等红军主力回来之后,需要有人在有利的条件下配合反攻,谁来担任这个角色?

博古和李德在拟定留守苏区人选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和毛泽东走得近,靠得近的同志。

经过激烈而又严密的商讨后,由博古和李德为主导,选出了十位留守苏区的主要将领。

其中有毛泽东尊为师长的瞿秋白,有凡事都以毛泽东为先的陈毅,还有毛泽东的胞弟、秘书、革命战友等。

而他们手里的兵,加上伤员,一共才4.6万余人。

这支部队,被后人称为“死亡之师”。

绝地求生,壮烈牺牲

事情发生之前,谁也没想到,蒋介石的速度可以如此之迅猛。

红军主力前脚刚走,国军就以惨无人道的手法,开始对留守的部队展开剿杀行动。

那时候,四处都是枪声,枪一响,人们就开始跑,跑到一半,枪又响,群众只有往回折。

只要有革命党待过的村子,一村又一村,被屠杀得干净。

此时,最有利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藏身的地方,躲起来打游击战。

但在当时,“游击”二字被博古等视为逃跑和懦夫,领导余部的项英、陈毅被命令继续以阵地战的方式,守住瑞金、于都、会昌之间的“三角区”。

但有近乎一半是伤残人员的苏区战士们,如何能敌过蒋介石亲自坐镇指挥的50万大军?

不到三个月,苏区就全面失守,和中央军的联系近乎断掉,他们被迫躲在山里,吃草根、挖树皮,甚至和野蜂斗智斗勇,只为一口能活下去的勇气。

大冬天不敢生火,害怕冒出的炊烟被敌军发现,下雨了也没有伞,只能硬生生地淋雨挨冻。

运气好的话,可以在有太阳的时候晒晒衣服,运气差的时候,只有用体温把衣服烘干。

几个人共穿一条裤子是常事,大家最怕的,是第二天醒来,周围的战友已经没了呼吸。

刚开始时,项英还和陈毅争论,应该采取硬攻的方式直接突围,好歹要在明面上建立起苏区的政权。

但随着伤兵的增多,士气的低下,他不得不怀疑起之前中央的决定:在缺人少枪的情况下,打阵地战真的合适吗?

但现在由不得他们犹豫了,在留守苏区之前,就患上肺病的瞿秋白病情加重,已经到了不得不外出求医的地步了。

瞿秋白只有三十多岁,却是个实实在在干革命的“老人”。

早在1922年,他就已经加入了共产党,成为继陈独秀之后,共产主义革命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在多次武装起义中,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虽身患重病,但他仍坚守一线,同年轻的战士们同进共退,在得知自己留守苏区后,众人都为他抱不平,但他却说:

“祝你们前途顺利,祝革命胜利成功,我无论怎样遭遇,无论碰到怎样逆境,此心可表天日。”

谁也没想到,这番本事临别的话,却一语道破他必死的结局。

1935年2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掌握了党内的主要领导权,上任后,毛泽东立马和留守苏区的同志取得了联系。

在了解到瞿秋白已经面肿咳血,却仍不愿就医后,派人“强制”护送他下山,前往上海求医。

瞿秋白化名成“林”姓医生,却在路过福建长汀时被捕。

当时捉拿他的人还不知道,手里这个林姓医生,就是曾经中共的最高领导人瞿秋白,在被叛徒出卖暴露身份后,当地的反动武装才将这一消息汇报给蒋介石。

蒋介石曾让宋希濂等人对瞿秋白劝降,不仅许以高官厚禄,还将要求放得无限低,对方说,只要瞿秋白不再为中共中央办事,只在国民党内部担任翻译,就可以留他一命。

但瞿秋白不为所动,在狱中留下一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后,就从容赴死。

牺牲那年,他才36岁。

和瞿秋白一样命运的,还有写下《可爱的中国》的作者方志敏。

他被困在怀玉山区,艰难的环境并没有打倒一个战士的希望,但身边警卫员的出卖,却让他人生最后的日子深陷囚笼。

被俘后,他誓死不降,甚至在狱中,还策反了想要对他进行劝降的看守所所长。

最后见从他身上挖不出任何消息的蒋介石,下令让人将方志敏秘密杀害,他牺牲时,也才将将36岁。

除他二人以外,赣南地区的领导人刘伯坚,在同国民党作战时中流弹被俘。

他在狱中身披镣铐行走,却仍不忘其志,最后高唱着在狱中所作的《镣铐歌》,游街示众后壮烈牺牲。

三人宁死不降的身影,是那个暗无天日时代的浓缩,他们代表了当时另一种红军长征的精神——身虽已死,神却永存。

他们死后,无数左翼文人唱出挽歌,同时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青年人,参与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中来。

守护同胞,英勇就义

在留守苏区的十人中,有三个人身份最为特殊,一是年龄最小的贺昌,二是年龄最大的何叔衡,三是毛泽东的胞弟毛泽覃。

贺昌是当时中共中央最年轻的领导人,他才29岁,在父辈的影响下,他热爱文学,喜读历史,立志要成为像班昭、岳飞那样的伟人。

他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年少的贺昌极为优秀,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他开始正视满目疮痍的中国,投入到革命的斗争中去。

被留在苏区后,他的想法和陈毅一致,认为强攻是鲁莽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唯有游击智取,才有一线生还的可能。

当时士气低落,擅长做思想工作的贺昌常常同战士们聊天谈心。

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他拟定了突击任务,还细致编写教材,将周围的群众动员到抗敌之上。

哪怕是在被国军围困,周围人喋喋不休的环境中,他也能静下心来,以笔为药,安抚人心。

1935年2月,被困红军接受到中央的旨意进行突围,贺昌带领部队藏在山野间同国军打游击战。

年轻的贺昌咬牙拼死一搏,最后在3月5日成功突围到达会昌河,但还没歇下一口气,就被埋伏在附近的国军扫射。

贺昌中弹后,为了不被活捉,受尽惨无人道的折磨,他举起枪,用枪里最后一发子弹,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同贺昌举枪自尽不同的是,何叔衡、毛泽覃二人都是为了掩护战友而牺牲的。

何叔衡是出现在那艘小渔船上的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福建长汀突围时被国军追赶,他年龄大,跑不动,为了不拖累护送他的战士们,他把枪递给护送的便衣,让他了结自己的性命。

最后是身边的警卫员将他背在身上,朝远方逃跑,但没想到经过悬崖时,他挣开警卫员,自己纵身一跃,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人。

毛泽东的秘书古柏,在突围时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不幸牺牲。

毛泽覃也是一样,他突围时遇到国军的追捕,为了保护战友,自己孤身一人朝反方向跑,吸引了敌军的全部火力。

他牺牲时,敌军从他身上发现了一张一寸的照片,拿回去一看,才发现照片上的人是毛泽东。

后来这件事情被国民党在电台上大肆播报,企图用毛泽覃的牺牲,动摇毛泽东革命的信心。

但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打不垮,也压不倒的,这条必须用鲜血染成的革命道路,永远是革命党人内心最坚定的抉择。

艰难生还,腹背受敌

除了在战场上英勇就义,牢狱中舍生取义的烈士以外,苏区留下的十人中,还有三人生还。

用陈毅将军的话来说,这场敌我悬殊过于明显的游击战,愣生生地将所有战士都变成了野人。

临出发前,他因在战场上受伤,落下粉碎性骨折而被留在苏区。

周恩来总理知道后,特地前去看望他。

总理问他:

“部队马上就要离开了,你留在苏区有什么想法?”

当时,躺在担架上的陈毅元帅摇了摇头。

他深知,此时的总理虽然负责起草拟定留苏人员名单,但实权却都掌握在李德、博古等人手中,连毛泽东主席,都差点被放在留苏名单上。

他想,干革命嘛,只能一路走到头,横竖是个死。

他婉拒了总理的好意,带领着部队留守苏区,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

1936年,被困梅岭时,他藏在一条小山道背后的木屋中。

国军见他死活不从山上下来,搜山又找不到他的踪迹,最后下令放火烧山,想要活活逼死这个最擅长打游击的元帅。

眼看着山火蔓延上来,陈毅认为此次必死无疑,他拿起纸思考了一下,写下一封绝笔。

他最后写道:

“舍生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句大义凛然的诗句,是所有为了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们,内心最忠实的写照,当时被留苏区时,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生还的机会吗?

比起长征的拼死一搏,在国民党“铁桶计划”形成的那一刻起,留守苏区的将士们其实只有死路一条。

但他们在命运面前,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不屈服不放弃,抓住每一线生机和希望,和踏上长征的同志一起,面对革命路上的一切风浪。

可以说,他们的死搏,成了国民党心中难以拔掉的一根刺,让他们认识到,做革命的人,可以是永远也击不碎,浇不灭的!

无论是牢狱间,还是战场里,他们在任何土地上,都能开出绚烂的,属于人民的花!

好在他们的坚持并没有白费,苦守三年后,几乎在陈毅写下《梅岭三章》的同时,西安事变爆发。

全民族统一抗日战线达成,全军全人民暂时放下一切仇恨,将矛头一致对外,开始用血肉筑成一道推不倒的长城。

陈毅、项英、陈潭秋在苏区成功坚守了下来。

陈毅和项英因出色的游击战,被留在了抗日战场上,组编成新四军,在东南各省展开游击战。

陈潭秋则被留在共产国际工作,直到1939年才回国担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出卖,项英和陈潭秋分别于1941年和1943年,被藏在身后的叛徒出卖,倒在了黎明前的黑夜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年留守苏区的领导人里,只剩下陈毅一人。

看着新中国国旗的冉冉升起,听着主席的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他眼前浮现起从容赴死的瞿秋白,浮现起认真教群众读书,跟他们讲道理的贺昌,想起刚开始和自己因战略不同而起纷争的项英,心中浮现出无限感慨。

居安思危,是时代永远不变的主题。

如今的新中国已日新月异,但我们仍不能忘记,在最黑暗时,为我们点燃火种,高举起火把,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希望的革命烈士们。

他们倒在时光里,需要后人接过他们的担子,带领着中国一步一步,更向前,更向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军长征后,10位重要领导留守苏区,9位不幸牺牲,他们是谁
红军长征时,被留在苏区的领导,基本上都是毛主席的人
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领导大部分支持毛主席,他们是什么结局?
红军长征,留下来的都有谁?项英没想到自己也要留下来
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的10位领导人都有谁?仅有一人活到建国
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领导大部分是主席的人,他们是什么结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