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杨式太极大师,唯他一句价值千金!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男,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有人学了一套太极拳拳养生拳架,认为只要苦练一番,即可成为名家。此乃误解。杨家有一整套严密训练方法。站桩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之分。打桩须往有弹性之树干上试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并且用白腊杆往树干上反复刷劲。澄甫公之桩功基础极好,金鸡独立稳如泰山,推之不倒。曾与众门徒游上海法国公园(现称复兴公园),园内之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时值深秋,树叶枯黄。澄甫公往树干上施用靠劲,枯叶纷纷飘落,令观者咋舌。澄甫公勤练活桩,身上杨澄甫任何部位,均可将人击出。景华师曾随澄甫公出门用早茶,路上有一大汉迎面走来,与澄甫公擦身而过,澄甫公只觉得自己大腿与此人相触,此人已腾空跌出寻丈之外。

杨澄甫一生都在教拳授艺之中,对太极拳相关的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很多总结都概括了历代太极拳经典理论的精要,并在其晚年定型的拳架演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超越了一般武术运动形式的层次,成为融合技击、健身、艺术、哲理等为一体的高级武术运动形式。他的理论(“十要”)和实践(八十五式拳架体用)已成为后人研习效仿的典范。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都完整地继承下来,反复揣摩,经年研习,以求提高。

杨澄甫宗师之言,一句价值千金

「太极拳能养生,不能制敌,文功也;能制敌,不能养生,武功也;真太极,既能养生,又能制敌,修养使用兼全,为文武完全太极。」

「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炫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承法,倘有可移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已先我行矣,乌待我辈哉。愿后学者,弗外之是务,而惟内之是求,欲求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传真,以致湮没先贤之本意。」

「太极拳皆是圆圈组成,全体无招架,无招式之拳术。只是立圆,平圆,斜圆,无数手足腰之圆圈,在旋转,至登峰造极时,会令敌人无法进入,形容稍夸张是泼水不入,感觉练至敏锐处,敌人心意一动,即被抛出。是为神明。」

自左至右:杨澄甫夫人侯助清、杨振国、杨澄甫、杨振基、杨振铎。

对于国术之一得---杨澄甫宗师1929年遗作

总理遗训:“无论是个人,或团体,要有自卫能力,才能生存。”近来国势日危,外患日迫,凡我同志,若不疾起以图自卫之方,行见国将不国矣。至于救国之道,首在培养自卫能力,而自卫能力之培养,尤以提倡吾国数千年固有之国术为先。中央及各省国术馆先后成立,其宗旨在使全国民众,人人起而研究国术,人人均有自卫能力耳。

练习国术之要领有三:一要有名人传授;二要用脑力思悟;三要有信仰力,坚决心。秉此三者,日日练习,不使间断,一年有一年之进步,半载有半载之成绩。细心研究,日就月将,自能精进宏通矣。

我国之拳术,夙分内外两家。外家始于达摩老祖,法主外刚内柔,以锻炼筋骨皮内为本力。内家拳始于张三丰老祖师,法主内刚外柔,以锻炼精气神意为本。但得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运用气力灌注周身,则用时,有如百炼之钢,不用时,有如兜罗之绵。所谓重则如泰山,轻则如鹅毫,守女脱兔,忽隐忽现,内外两家,固同具神妙。为我国固有之国粹,不独锻炼体魄,抑亦克敌制胜之利器也。余承家传太极拳术,朝夕练习,已四十余年,对于其中之运用,稍有心得,愿以四十载之修养,贡献薰国,凡我同志,有志于国术者,不揣冒昧,雅愿陪同研究耳。

------《浙江省国术馆月刊》1929年第二期

杨澄甫宗师太极拳术十要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中国之拳术,随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友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 “习拳容易该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1. 摩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 “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勿吐弃之。

  2. 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3. 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4. 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5. 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三首;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列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活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郑曼青)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贸,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耫之。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於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於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日。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於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於此矣。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宇下手不为功。

十一、  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  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後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料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柢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於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傅。幸世之同仁共勉旃。

——这篇文章日后肯定有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曼清
杨式太极拳的“荡劲”与“柔劲”怎么练
忽雷太极拳五劲一路
宋史元《武当正宗太极蕴真》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转》澄甫先师曾亲传杨家太极不传之秘有十二则
内家拳旧闻(46-50全文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