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春后期,决定你是成人还是巨婴

高中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六类:

  1. 自我认识问题;

  2. 人际关系问题;

  3. 适应性问题;

  4. 情绪问题;

  5. 学习问题;

  6. 迷茫和空虚感问题;

这几类问题可以再掰开揉碎,内部打通之后重建,最后主要是三个问题。

一个孩子,如果解决好了这三个问题,就几乎不会出现以上几类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

“自我同一性”(搞清楚“我是谁”),目标感和自驱力。

自我同一性,对应上面“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和“适应性”问题;

目标感,对应上面“迷茫和空虚感”问题;

自驱力,对应上面“学习”问题。

而上面的“情绪问题”,则是多元因素引起的,需要以上三个问题都解决了,才能有所帮助。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高中生家长,你要按照顺序,深度学习和帮助孩子解决这几个问题。

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你的孩子是否可以顺利跨过青春后期,是成为一个完整的成年人,还是一个心理未断乳的巨婴!

本文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01 “我是谁”

ONE

我们先从“自我同一性(搞清楚“我是谁”)”开始聊起: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自我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孩子想要确认“我是谁”?“我将成为谁?”;

就是一个人想要完成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

那一个人要怎样去综合各方、确认“我是谁”,最终形成完整自我呢?

他至少要综合三对矛盾,分别是:

自己的矛盾:就是逐渐成熟的身体和羞于启齿的性欲之间的矛盾;

父母的矛盾:就是既依赖父母,又想摆脱父母的矛盾;

同年人的矛盾:就是既想参与社会,又对社会抱有恐惧的矛盾;

一个孩子就是在这种既想走,又不敢走,但还是不得不走的多重矛盾中,生发出新的自我出来!

这个新的自我,是否完整呢?

我的看法是,这取决于他对待各种矛盾的态度和责任心

如果一个孩子经过磨练和反思,最终发现——“矛盾”居然是生活的常态,而且必须依然要在矛盾中做出选择,进而必须为每个不那么完善的选择承担责任……那这个孩子就成熟了,他就成功从孩子世界,跨越到了成人世界,他的自我也就完整了。

这就是所谓“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自己担责;容纳矛盾

这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那父母在此过程中要做点什么呢?

那就是把以上三对矛盾探索的后果,你都主动承担起来。

当孩子面对自己身体和心理变化的不适应,你要先学习基本常识,了解他们,然后包容和引导。具体方法,你可以参考《你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中的内容;

这是父母在示范怎么担责和包容矛盾。

当孩子跟你父母互动的时候,你要“放权但不放手”,就是既给选择和决定的主动权,又愿意跟孩子一起承担他选择的后果;

这是在示范怎么担责。

当孩子跟同龄人互动,内化了太多同龄人不健康的评价标准和行为特点时,你能让他发现更好的选择,也愿意跟他一起承担探索的风险。

这是在示范怎么担责和容纳矛盾。

02  “目标感”

TWO

解决了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孩子就知道了“我是谁”,完整而不凌乱。就好像,孩子给自己打造了一辆完整的汽车。

只是,这辆汽车缺少导航系统,不知道自己要驶向哪里?

安装导航系统的过程,就是要解决“目标感”的问题。“目标感”是让孩子知道“我要是谁”,清晰而不迷茫。

什么是“目标感”?

目标感, 不是一张望不到头的待办事项的清单,而是一只直指人生目的地的罗盘。你或许看不清终点的样子,但你当下的每一步行动,都能向那个笃定的方向,靠近一点点。

目标感,就是把一个人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真问题”。

因此,给孩子建立目标感,就是要帮助他发现这个世界的“真问题”。

那你怎么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关心的真问题?

首先,就是要让孩子了解社会运转的基本规律

他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哪些职业的人,在为解决这些问题付出努力。而孩子了解这些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跟身边的父母沟通。

因此,青少年对职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亲的影响。

也因此,心理学家威廉戴蒙特别提醒为人父母的人们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工作。

你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可能确实很累,也积累了一些怨气,但是总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很可能让孩子对工作形成负面的印象。他可能会觉得,除了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工作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这种认识会滋生冷漠和愤世嫉俗的情绪,让孩子对社会漠不关心。

但事实上,任何一种工作都是我们帮助他人和实现自我的方式。

其次,在目标感方面,父母亲能给孩子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指导,就是告诉孩子,你为什么选择手上的这份工作,这份工作能帮到哪些人,能发挥自己的哪些专长……

戴蒙认为,正向地谈论自己的工作,这应该成为父母亲和孩子交流时的一项黄金准则。

因此,树立目标感,就是在孩子面前,正向谈论自己的工作。

03  “自驱力”

THREE

解决了目标感的问题,孩子成长这辆汽车也就装上了导航系统。但是,如果这台车的动力系统,只是父母和同年人这种外力,那它也开不快,偶尔快一点也终究不能持续。

于是,要让这辆车疾驰跑起来,就是要给它换装一台高速自驱的马达。

这个马达,就是一个人的自驱力。有了这个自驱型马达,孩子成长这台车,就能跑得又快又轻松。

那如何培养一个孩子的自驱力,让他受益终生?

我们做事的时候,通常有两个思维方式:

一种是“有限游戏”的思维方式;

一种是“无限游戏”的思维方式。

“有限游戏”思维

“有限游戏”的思维,是说完成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躺平了,可以放下了,直到你找到下一个目标……它的后遗症是,你只是对完成目标感兴趣,你对完成目标过程中干的那件具体事情没有兴趣。于是,当目标完成,你就没有兴趣和动力再继续去干那件事情了。

例如:

学习,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目标)。

于是,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完成目标),你就不学习了;

工作,会为了赚钱养家,或者过上体面的生活(目标);

于是,不赚钱的工作不做,或者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完成目标),你就不好好工作了;

对别人好,是为了找到好老婆/好老公(目标)。

于是,找到了好老婆/好老公(完成目标),就不用对别人好,就不用珍惜对方了。

……

可见,“有限游戏”思维,是无法帮助一个人形成“自驱力”的。因为,它的动力来自于外界,这叫“外驱力”。

外驱力的模型叫做“目标——努力”模型。就是完成了目标,就放弃了努力,因此无法自驱。

在家庭教育中,这个模型让家长只关注确定的目标,而不是“孩子自主努力”。这个模型的后遗症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要培养自驱力,你首先要换一种思维,叫做“无限游戏”思维。

“无限游戏”思维

 “无限游戏”的思维,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目标,而是为了优化某种能力,你靠着这个持续精进的能力,来解决无数个问题;或者你是持续在优化做某件事情的方法中精进人生。

这种思维,可以让你享受持续地做事情。你做事情,是因为这个事情让你舒服,让你开心,让你幸福,而不是因为你完成了它,就能够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或者好处(好处到手,你就会停下来)。所以你愿意优化着做、享受着做、自驱动地做……

“无限游戏”思维对应的模型是,“压力——控制”模型。这是一种压力与调节压力的动态平衡进化模型。这种动态平衡进化模型,永远不会终结,只会一直进化下去……因为人生的“压力和控制”会一直存在,所以是“无限游戏”。

在家庭教育中,这个模型的优势是,它不再关注具体目标,而是关注孩子本身,关注孩子身上的压力。解决方案,不再是靠时间堆积出来的努力,而是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控制感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压力”,一个是“控制”。

压力

我们先说“压力”。

为什么“压力”是模型的中心?因为,压力就是披着外衣的动力。

那一股力量出现了,它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

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压力”?

大脑面对压力,会产生两个激素来应对,一个是肾上腺素,一个是皮质醇。

肾上腺素,是让人面对紧急情况时会产生巨大潜力的。例如情急之下,一个人可以搬动汽车救人。

你看,面对压力分泌的肾上腺素,是可以让人爆发潜力,让人更自信的;

皮质醇,是只有当压力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并且压力一直得不到缓解才会持续分泌的。但是,过多的皮质醇会影响一个人的记忆力,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换句话说,大量分泌的皮质醇对人是有害的。

综上所述,当压力在可控范围内时,他就是动力,过量且得不到缓解的压力,才是有害的压力。也就是说,当你面对压力产生肾上腺素时,压力就是动力;当你持续过量分泌皮质醇时,压力就是有害的压力。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把压力分成了3类:正向压力、可消化压力和有害压力

正向压力,就是让你分泌肾上腺素的压力。例如你马上就要上台表演了,既兴奋又紧张。这种压力让你发挥得更好,表现得更出色;

可消化压力,就是那种在一个人自我控制之外发生的情况,但是你能够通过外部支持成功得以解决的压力。例如孩子跟你吵架了,或者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了。如果事后你跟孩子和解了,孩子心理也得到了疏导,或者学校和家长成功解决孩子打架的后遗症,那这些压力反而可以帮助孩子变得坚强。

有害压力,就是上面说的让孩子持续分泌皮质醇,并且一直得不到缓解的压力。例如你持续跟家长吵架,或者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孩子在学校的打架发展成校园欺凌等。这种压力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健康,让孩子敏感脆弱,甚至会给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控制感

那父母在化解压力,提供动力方面可以做什么?

根据前面讲的,在这个“压力——控制”模型下,压力的解药就是“控制感”。所以,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提供这种“控制感”。

具体怎么提供控制感?

根据德西和莱恩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你作为家长,具体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在孩子能力上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情上,你提供给他更多的空间,或者更多的选项。这就是给他创造掌控感——这是满足“自住需求”。

例如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你可以创造机会让他去对话很多职业精英,甚至体验一些职业。

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情是,在孩子能力上做得到也做得好的事情上,给他信心,同时让他自己做决定,并且不管好坏,跟他一起承担结果——这是满足“胜任需求”。

注意,这种信心,其实不一定是他真的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认为自己能把事处理好的感觉

例如,孩子现在能够写出800字的好文章,那你告诉他也能够写好1200字的文章。你鼓励他去写,并且跟他一起体验成功,这就是满足胜任需求。

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情是,在任何时候,不论成功或者失败,孩子都感受到无条件地被关爱和被关心——这就是满足“归属需求”。

最后,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以上三点怎么运用:

假如你的孩子期末考试考砸了,你应该如何鼓励他呢?

你可以这么说:“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乐意跟你聊聊,看看这样能否在下次考试时帮上你”。

这样的反馈,首先体现了同情,这满足了归属需求

然后还告诉他,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和手段,这可以满足他的胜任需求

最后结尾的时候,说的是“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这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做主,满足了他的内在需求

成年人世界

到此,一辆装有导航,和换装了高速自驱动动力的汽车,就目标明确的开动起来了,并且会一直开下去……

但是,你也知道,这辆汽车的方向盘不能一开始就交给孩子自己,然后你就什么也不管了。在孩子成熟之前,你需要坐在副驾驶位置,看着他,帮助他,甚至在危机时刻还要一把抢过方向盘。

最终,你之所以能够真正帮助到孩子,让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是因为你们同在一台车上。所以你们风险共担,生死与共,你是在用实际行动,用当局者身份,把三对矛盾探索的后果,都主动承担起来!

做到了以上这些,你就完成了一个青春后期孩子到成人世界的主要塑造:“自我同一性”(搞清楚“我是谁”),目标感和自驱力

你现在可以祝贺他,并骄傲地握着他的手说:欢迎你来到成年人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自驱型孩子?
​青少年问题与同一性混乱
青春期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平安度过
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毁掉一个人?方法很简单,只用一招就够了
【揭秘】动力棋技术还能这么操作?神奇!
成长规律决定了,青春期前的孩子就应该不爱学习,没有学习内驱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