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是占风旗,“华”是风马旗,“中华”是华夏两种天文仪器。

“中”是占风旗,

“华”是风马旗,

“中华”是华夏两种天文仪器。

公元前29399年,发迹于紫微垣的上三皇统治结束,华夏历史进入以弇兹氏为代表的结绳记事时代。

按中国纬书记载:天皇、地皇、人皇,各治18000岁,合计54000年,这一历史时期,纬书称之为“上三皇”时代。人皇寂灭,“上三皇”围猎时代结束,继而结绳记事治的“下三皇”弇兹氏的畜牧时代开始。

畜牧文明的产生源自两种新生事物。一是绳索,二是地坑。我们现在依旧能从汉字“畜”的结构上清晰地看出。“畜”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与现代汉字的字形一致,都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玄女的“玄”,代表绳索;下面是畋猎的“田”,代表地坑。许慎《说文解字》说:“畜,田畜也。”许慎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田”是地坑,我们稍后再加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畜牧的“畜”字,是将动物用绳子拴在地坑里饲养。至于“田”为什么是地坑,小编单独解释如下。

在上古的时候,“田”字的概念与现代不同。现在的“田”字,是狭义的农耕文明概念。然而人类的最初生产方式并不是农业,而是从狩猎、畜牧、最后才发展为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农业。因此“田”的概念,远在狩猎时代就已经出现。伴随着狩猎、放牧、农耕,三个历史时期,华夏文化系统里就有了猎田、牧田、耕田。

耕田不用解释。牧田是牧场,容易理解。我们就说一说大家比较陌生的猎田。也就是一些排列有序的地坑。三皇时期,人类围猎。大家都拿着石头木棒将猎物包围、追赶、击杀。在偶然的时候,一些被追蒙了的动物慌不择路,掉入天然地坑,这样人们就有了意外收获。后来就有酋长,把这种方法搬到草原上。用石镰、石钺砍倒野草,开通猎道,纵横交错,形如“田”字。在猎道每一个纵横交汇之处,都深挖一个地坑。如此数个、数十个排列有序的地坑就形成了。布置完毕,酋长带领族人,敲锣打鼓,四面包抄,惊扰动物。那些动物受了惊扰,就会沿着猎道逃跑,掉入事先挖好的地坑,也就是陷阱之中。此刻,人们就可以轻松地站在陷阱旁,用木棒击杀他们想要吃的猎物。因此畋猎的“畋”字,又加了一个“攴”字。“畋”字,从田从攴,甲骨文画作手持木棒,临于陷阱旁边,即是畋猎。

而畜牧业最大的生产资料就是草原上的牧草,于是,一种与牧草生长息息相关的信风历法就出现了。当时与之对应的天文台,叫作“准绳圭表信风台”,是一座预知天气的神台。报时官每日登上灵台,预报天气时节,其准确程度,不亚于天神。不同季节的风、不同方向的风,吹动台上彩带飘动的姿态不一样。由此悟彻到,风是影响气候的天使,事关济时育物。风鼓之以雷霆,风润之以细雨,风养之以成万物,有利于人,有益于民。于是,风为天之使,掌八风可知消息,通五运可辨气候的思想随之产生。

“风期”,就是季候风吹来的日期。由于季候风每年都如期而至,所以古代,季候风也叫“信风”。

从那个时候开始,“报时官”,也就被族人们称作“风神”,也就是“信风官”。由于我们所讲《三皇苯纪》的故事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彼时所有官员都是女人,因此风神也被称为“风姨”“风母”“风后”。由于风姨出自苍龙氏,苍龙氏又更名为白翰氏,白翰,就是白色的山鸡。根据职业,所以上古风姨图腾就是鸡首人身的形象。这个“报时官”既姓“风”又姓“华”,伏羲的母亲华胥就是这个家族的人。《易纬·是类谋·补遗》就记载了风与鸡的关系。《易纬·是类谋·补遗》说:“太山失金鸡者,箕星亡也。箕者,风也,风动鸡鸣,今箕候亡,故鸡亦亡也。”而我们《三皇苯纪》故事中白翰氏(苍龙氏)的星空分野,恰恰就在左天彩凤九宿之中的箕宿。

“华”是“花”的古字。上古“花胥”,今作“华胥”。“花胥”,她走婚雷泽,生下伏羲、女娲,兄妹联手,直接灭掉了摇摇欲坠的母系氏族。而华胥的职业又是风神,所以华胥生下伏羲、女娲又以“风”为姓。

瀛洲白翰氏(苍龙氏)的风神崇拜,源自花信候来在苍龙氏(白翰氏)修建准绳圭表花信台。苍龙氏位于昆仑山(冈仁波齐峰)东北的黄土高原(今甘肃天水)。

“准绳圭表信风台”上面立着“花表”,见图1风马旗。

图1风马旗

金黄色的八尺挺木方牙直指北极星(紫微)。穿过挺木,是四正之索。正东面是青色的春分索;正南面是赤色的夏至索;正西面是白色的秋分索;正北面是黑色的冬至索。四正之间,还有四条四隅绳索,分别是东北角黑青相间的立春索;东南角青赤相间的立夏索;西南角赤白相间的立秋索;西北角白黑相间的立冬索。四正四隅八根绳索对应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一个节气45天,一年360天。

因此“华表”是古中国游牧文化的象征。

而“中表”是占风旗,起源基于“华表”之上,是对华表“进行”了简化,是伏羲风姓家族观测信风的天文仪器。

大约5200年前,华夏历史进入牧业与农业交替时代。伏羲的祖先在大地四方设立四座信风观测站,立“中”测风,由四方风神(风官)观测春、夏、秋、冬四季信风,结合四方风神的观测结果,定一年360日,年四季,每季90天,指导农牧业生产。

上古的信风历,是以观测一年四季信风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四季节气。在上古,谁掌握了天象历法,谁就是神,就能调度天下万民,就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可以振臂一呼而王天下。

在不同的季节里,信风的方向、温度、速度不同,便成为春、夏、秋、冬四季的表征。因此古人通过信风认识季节,从而产生出历法。古人说:“风者,天之使也。”“凡风者,天地之号令。”古人视风为人类与天地沟通的使者,以信风确定四季节令,信风成为原始历法的重要依据。

燧人氏风姓信风历四位测风官的名字是:

东风神折丹;

南风神因乎;

西风神石夷;

北风神䳃。

他们职责分工是:

东风官折丹宅东极,司春风;

南风官因乎宅南极,司夏风;

西风官石夷宅西北极,司秋风;

北风官䳃宅东北极,司冬风。

春,析丹风至,牧于东。

夏,乎因风至,牧于北。

秋,石夷风至,牧于西。

冬,鹓风至,牧于南。

上古尊四时风历,逐水草迁徙。

大约公元前3100年前,华夏历史进入亦牧亦耕时代,也就是伏羲女娲时代。伏羲和女娲都是昆仑山燧人氏后裔华胥所生,都是风姓天官之后,所以都姓“风。”

伏羲女娲风历被记录在《山海经·大荒经》里: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䳃,北方曰䳃,来之风曰掞。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有神名曰因因乎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伏羲时代四位风官命名,与燧人氏风姓信风历时代的四位风官命名一致,东风神仍旧称作折丹;南风神仍旧称作因乎;西风神仍旧称作石夷;北风神仍旧称作䳃,但是他们的职责分工,却与风姓信风历时代略有区别:那就是北风神䳃和西风神石夷,不仅要观测信风,同时还要兼职观测日月升落。

四方风神的记载,还见于甲骨文:“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

上古燧人氏风姓家族观测风历的仪器叫“中”,见图2。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是象形文字,描画的是一个木杆之上系着飘带随风飘摆,木杆中部穿有度盘,测风官根据观测到的风向、风况,对照前人总结出的经验规律,准确地预报天时。如此一来,测风仪器“中”,便有了占卜天象的功能,作为测风家族的燧人氏风姓,自然成为天帝的代表。

图2 甲骨文“中”字 金文“中”字

燧人氏风姓发明了测风仪器“中”,“中”又成为燧人氏风姓家族的社会符号,因此在上古,凡是部落里竖立着测风仪器“中”的部族,皆为燧人氏风姓子孙,遂称“中国。”

伏羲按天道而行。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娶娥皇(女娲)、嫦羲、羲和三位妻子;

生于西,帝于东,东宫苍龙尾宿九星,生九子整理乾坤;

坐四方之台,听八方之风,以作八卦。颁布伏羲女娲八风历法,每风45天,一年360天;

北极星6450年一轮,交替轮回,创“一幽一明,一昭一穆”轮值帝制。

伏羲女娲时代的历法观测,已经十分精确了!萨满风官们发现:按每年360天计算,每隔六年就要多出一个月,造成节气预报不准确。于是女娲便采取了一项措施,宣布风历仍旧按一年360天计算,每年内置八风,一风45天。本年余下5天,忽略不算,赋予这五天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欢庆过年。这个历史事件,史称“女娲补天。”

伏羲制定的八风是什么?

《淮南子》说:“诸稽摄提,条(融)风之所生也;通视,明庶风之所生也;赤奋若,清明风之所生也;共工,景风之所生也;诸比,凉风之所生也;皋稽,阊阖风之所生也;隅强,不周风之所生也;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

大约公元前2800年前,华夏历史完全进入农耕时代,也就炎帝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丰富,伏羲女娲的测风仪器,由挺木牙交的木杆“中”,变为青铜风铃“锺”,这个历史事件被《山海经》记录在案。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yú)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古音 yín)、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锺,为乐风。”

“鼓、延是始为锺,为乐风”,记载了炎帝曾孙“鼓”和“延”,被封在赤水(萨特莱杰河)西北方向的“锺山”,开山采矿冶炼青铜,制作金属测风仪器“锺”——风铃,以听取风铃的节奏声,判断季风及气候变化。

从伏羲时代挺木牙交的观风,到炎帝曾孙“鼓”和“延”使用金属风铃听风。风历观测仪器的变化过程,从文字上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端倪:伏羲时代的测风仪器“中”,甲骨文、金文画作一根木杆系着飘带;而炎帝时代的测风仪器“锺”或“钟”,便已经加上“金”字旁。

由于观测风历仪器的变化,导致了测风工艺改变,变伏羲时代的用眼观风,为炎帝时代的用耳听风。于是炎帝以后,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听风官。比较出名的听风官有“虞幕”和“瞽。”《国语·郑语》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国语·周语上》说:“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

炎帝的曾孙“鼓”和“延”使用风铃听风,修正风历,由于风铃音乐美妙,故把“风历”又称作“乐风。”但是这里的“乐风”还不是乐曲的名字,而是炎帝时期风历的代名字。

大约公元前2400年前,到了颛顼时代,听风工作又被“太子长琴”所沿袭发展。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锺山”在炎帝《连山易》里也叫“崇山”,位于炎帝《连山易》西北卦位,卦歌“崇山君”,是一个出帝王的地方。炎帝叔君、黄帝轩辕、崇伯鲧,“下侯”大禹,在来自这里。在《山海经》里,炎帝时代把它叫“锺山”,颛顼时代叫“榣山”,《穆天子传》叫“赤乌氏舂山”,但无论怎样称呼,都是同一座山。“锺”、“崇”、“舂”,同音异字,音同意通。

颛顼十三年,在修改历法制定《颛顼历》的时候,颛顼认为风历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于是便彻底废除了风历,但是在有虞氏和少典氏族人的坚持下,还是保留了“榣山风祭”,以祭祀伏羲女娲。

在“榣山风祭”大会上,已经失去神权的老风官们争相击打风铃,以追思自己家族的记忆。颛顼听了乐声悠扬,便命乐官飞龙使用八种风铃,制作编钟,模仿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这八种风在风铃上反映出来的音律节奏,谱写一首乐曲,命名《承云之乐》,来纪念伏羲女娲。自此以后,“风”便被赋予了另一种定义——音乐。

《淮南子·天文训》说:“律之初生,写风之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由最初观风为了定节气,到最后听风产生了音乐,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故《叔苴子·卷三》综合论道:“故风者,天地之神气也,一声具六律之音,一气备四时之变。”

由于乐官摹仿“乐风”历法风铃的韵律,产生了音乐,于是与音乐相关的歌谣和舞蹈,都被古人称做“风”,如风谣、风诗,国风等等。

“中华”因上古“风神”家族的测风仪器“中表”与“华表”而得名,自然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风神文化。据《山海经》和古籍记载:风神起源可追溯至伏羲先祖燧人氏风姓,直到伏羲以前,皆尊四方风神;伏羲时代增至八方风神(分封八个儿子到昆仑山四周,逐渐取代四方风神),商周以后又发展到十二方风神。

风是人类最早感知的自然现象。马王堆帛书《黃帝四经·稱》:“巢居者察风,穴处者知雨。”

风神起源很早,见于殷商甲骨文。《甲骨文合集》有一块龟板上(图3)写道:“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这里的四方风神和《山海经》记载的“东风神折丹、南风神因乎、西风神石夷、北风神䳃”大同小异。

从这两个出处不一,内容却一致的四风神记载来看:《山海经》绝对不是伪书。除非是伪造《山海经》的那个战国时代作者,见到了这块龟板,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甲骨文晚在清朝末期才被发现,就算是那个伪造《山海经》的战国高手,见到了这块龟板,他也未必认出上面的甲骨文。

图3 记载着四方风神的殷商甲骨

《山海经》最早映入人们眼帘的时候,是在汉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本意想要引用《山海经》,却又无处下手,于是就说了那句令人震惊的话:“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其实在司马迁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在他的脚下,还埋藏着一种叫甲骨文的龟板,在2000多年后,会跳出来挑战他史学泰斗的权威。

燧人氏风姓所创的风历影响深远,从出土的殷商甲骨文来看:殷商统治者有时还会使用测风仪器“中”,进行天气预测和政治占卜。

殷商统治者继承了伏羲氏的传统,把“风”当做天帝的使者。在出土甲骨卜辞里,有很多殷商统治者“立中测风”的记载。

《甲骨文合集》7371卜辞(图4),上面有9个文字:“其立中,无风。无风,易日。”形象的记载了殷商统治者,命令测风官在朝歌前竖立起测风仪器“中”,旌旗飘带丝毫没动,也就是没有风。没有风,那就改天再测吧!

图4 《甲骨文合集》7371卜辞

殷商统治者迷信鬼神,他们“立中测风”,无非是想通过测风仪器“中”上面飘带的摆动,来揣度天意。

殷商王朝的测风仪器“中”是何来头?近代出土的清华简《保训》给出了答案。

《清华简·保训》载:“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辠,微亡害,迺追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孫,至于成唐,祗備不懈,用受大命。”

《清华简·保训》记载了商朝早期诸侯王上假微,借取圣木“中”,手刃绵臣,替父报仇的故事。

据《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夏朝帝泄12年。由于因民国(殷国)牛羊太多牧场不够,商候王亥便和弟弟王恒,将成群的黄牛赶到有易氏领地,寄养在有易氏君长绵臣与河伯冰夷的草场上。王亥在有易氏作客期间,与绵臣小妾私通,绵臣一怒杀了王亥,把王恒驱赶出有易氏领地,扣留了牛群。

帝泄16年。王亥的儿子上甲微,跑到河伯冰夷那里,借来了伏羲女娲占风圣物——中,手持圣器征讨有易氏。有易氏君长绵臣和百姓见到圣物,吓的纷纷跪倒!上甲微杀死绵臣之后,河伯冰夷可怜有易氏的族人,让他们偷偷跑到摇民国,改换了族徽,使用夏朝通用的兽族徽。摇民国是帝舜之子戏建立的国家,上甲微不敢去那里撒野。

“中”,竟然有如此威慑力,足见“中表”乃是伏羲女娲圣器占风旗。

在“华表”下面还有观星水池——“表池”,也叫“华池”,是古人设计出来,用以观测日、月、星的“天镜”,水潭四方形,波平如镜,不用仰头望天,坐看水潭,既可以知道日、月、星的运行情况。比如羲和浴日暘谷,帝俊的封渊,昆吾之师所浴的白渊,均是表池天镜。“树木”,树立圣木,即“挺木牙交”,以观测日、月、星辰的升降运行。

汉代王充 《论衡·谈天》说:“昆仑之高,玉泉 、华池,世所共闻,张騫亲行无其实。”“华表”,是量天尺,后世称之图腾柱。

“中华”名字,便来源于此处。华夏民族是风姓传人,天官之后,天文仪器有“中表”,还有“华表”,合称“中华”。

中国的历史人文,皆来自于天文观测。燧人氏开天道,方有人道,是天文学成就了华夏文明。天人合一,宇宙全息。华夏文明的迸发,是源自对天道的思考与模仿。替天行道,是黄老哲学的终极思想。所以根据对“中华”的注解,可以说,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无论是使用华表的游牧民族,还是使用“中表”的农耕民族,我们都是上古天官之后

作者主要作品: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

《左祖右社与阳城》

《哈拉帕文明全档案》

《山海经鉴》上下册

历史小说《三皇苯纪》上下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若“中”字为“中心”“当中”之意,那么这些旌带飘飘的“中”字,又作何解释?
伏羲女娲风姓考原
中国神话传说大全之三皇五帝
古蜀文明背后的外星身影——破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另类密码
马来西亚蛇王捕捉到真实人头蛇身怪物
上古人物===中国国学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