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项目好在哪里5 - 规划编制如何体现当下热点主题?

5-1-1. 全程公众参与,方案完成后……方案实施中……(2007-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宝光寺片区城市设计)

  强调公众参与,除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外,在方案初步完成后,向该片区的商家、居民征求意见;在风貌改造实施过程中,深入现场与商家和居民共商包括广告牌内细微改造措施。

 

5-1-2.开门规划,主动参与,规划过程与老百姓的“面对面”(2007-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深化版))

  本次规划在反复征求、市、区政府、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报纸、电视和规划展览馆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开展了规划进区、进街道、进社区、进团体等活动,尝试了规划过程与老百姓的“面对面”。

 

5-1-3.组织了近20场不同主题的座谈会,发放了2000多份调查问卷,走访了……(2007-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针对各族群众,尤其是藏族群众关注的问题和外来游客关注的问题,先后组织了近20场不同主题的座谈会,发放了2000多份调查问卷,走访了区、市两级政府部门、学校、本地居民、外来人口,与境内外游客进行了面谈,开展了拉萨历史上首次规划公示活动全面了解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建议,并分别在规划方案和成果中予以相应落实。

 

5-1-4. 开门规划、公众全程参与(2007-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一是在报上组织有关城市交通、名城保护、总体规划等方面的大讨论,开辟专栏,市民自动来信来访反映意见,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献计献策。二是总规各个阶段的初步成果都广泛征求省、市领导、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体现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方案。

 

5-1-5.采取网络互动等方式以及住房、交通等热点问题讨论等(2007-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暨2006年度实施计划)

  组成由市长挂帅的高级别组织领导机制,通过建设项目规划许可预申报制度,发动了各部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参与,并建立部门协同的工作平台。同时,本次规划在公共参与的技术和深度都有所改进和突破,如采取网络互动等方式以及住房、交通等热点问题讨论等,培养公众参与规划的热情,提升公众参与质量。

 

5-1-6.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公众参与规划编制2007-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公众参与规划编制。以农民参与、专家参与、相关市区委办局参与为核心,深入现场调查、座谈;就山区农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面访谈与问卷调查。

 

5-1-7.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公众利益的研究态度(2005-厦门市厦港片区城市设计)

  规划不仅从理论角度提出街坊概念模型(从邻里单元演化而成,保存旧城现状模型特色,完善其功能,改善其环境,强化其自身特征而形成的街坊模块)、社区概念模型(由各具特色的街坊模型组合在社区中心周围,形成“1+1>2”的资源特征互补模型,同时也注重厦门市以及厦港片区的实际情况,对片区历次规划未能实施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项目带动的旧城改造策略,并就“分期建设、拆迁安置、项目开发主体与开发组合”等关系到规划操作性和社会公平性的项目开发策略进行研究。规划同时提出建设廉住房、老人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场所以及安置房等照顾原居住中弱势群体以及其他片区居民意愿的公益性项目。

 

5-1-8.实施性和亲民性(2009-哈尔滨松花江沿江综合开发规划)

  从宏观定位到具体实施落实采用统一的机制,成立沿江规划指导机构,对规划进行跟踪实施,及时指导建设和实施。

  规划通过广泛的民众参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向市民宣传,给群众下发调查表,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一些反馈意见适时采纳,落实到规划中。向群众下发调查表,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一些反馈意见适时采纳,落实到规划中。

 

5-1-9.全过程实现公众参与(2009-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规划开展了“前期概念方案征集、公众意愿调查、重点问题调研、市民企业代表座谈、外来农民工调查和规划草案公示”等工作,全过程实现公众参与。

 

5-1-10.在城市色彩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展公众参与(2009-广州市城市色彩规划)

  国内首次在城市色彩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展公众参与。通过向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分发广州色彩规划研究(草案)的征求意见表,向市民分发关于城市色彩的问卷,在《规划在线》开辟专栏介绍广州城市色彩规划,并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热线电话等途径广泛收集市民反馈信息等,为制定符合城市居民意愿的色彩规划方案提供支撑,同时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城市色彩的认知水平,为更深入的城市色彩规划管理铺平了道路。

 

5-1-11.公众参与和部门合作(2009-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通过组织大型市民问卷调查、向广大市民公开征集总规“金点子”、网上开辟互动专栏、在本地主流媒体刊载连续专版等多种方式,让市民参与规划,共收到市民来信458封、建议1549条,网络点击率12万、网民建议1852条。为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市联动工作机制,各区、各部门成立工作专班编制了总体规划建议书,并以专题参编、专题研讨、资料共享、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规划中,使总体规划成果充分吸纳和反映了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和设想。

 

5-1-12.社区主流民意和可操作性相结合(2009-深圳市“龙岗社区”规划及实施计划——五联社区试点)

  规划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的形式,在社区进行沟通和宣传;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认真实践了规划全过程的公众参与,达成了对认识和解决社区问题的共识。通过公众参与,理顺了社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协调解决了社区与城市间的主要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也促进了上位城市规划的优化和实施。

 

5-1-13.规划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公众参与(2009-杭州市文晖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工作程序上,我们以“规管结合,阳光规划”为指导原则,采取走访、发放调查文卷、规划公示等多种形式充分征询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在杭州市规划局的大力推动下形成《阳光规划》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有效加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检查,并以此作为制约公权力的法定程序。

 

5-1-14.全过程、全方位的公众参与及部门合作(2011-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除采取了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外,将市民的全过程参与作为工作重点,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保障公共利益。

公众参与和规划宣传分为民意调查、咨询讨论以及公众展示三个阶段。在民意调查阶段,建立广泛的民意收集平台,设立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移动短信、书面接访等多种沟通方式,开展多途径前提调查,收回有效问卷近10万份。

  在咨询讨论阶段,就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中社会各界关心的重点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沟通和交流,主要以公共论坛的形式展开,包括现场、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部门代表、公众代表参加;在公众展示阶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公开展示,全市共设立七分主展点并在300个社区进行公告,同时通过网络进行公示,吸引观展人数逾10万人。

由专业机构承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改变了通常的事后评估的方式,采取前期介入、全过程参与、充分反馈和互动的工作方式,保证了规划结果始终处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可控范围内。此种工作模式得到国家环保部领导和全国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作为范例向全国推介。

 

5-1-15.通过访谈、座谈、调查等多种方式,把各种矛盾解决在规划编制的多方参与过程中(2011-蓬莱市立体空间形态与景观风貌特色规划)

  在编制中,规划通过访谈、座谈,调查等多种方式,把各种矛盾解决在规划编制的多方参与过程中,保证了规划编制的开放性、规划思想的统一性和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城市形态问题不仅仅是景观形象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城市发展和特色保护如何双赢,古城保护、文化、旅游、发展、建设、规划等诸多部门,政府、市民、游客、专家等诸多视角都有不同的观点。

本规划的形成结合了有效的公众参与方法。

 

5-1-16.多种途径扩大公众参与,客观反映城市发展状况(20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实施评估)

  包括现场问卷调查(1326份),网络调查(3120份),历年信访统计分析(2500份)和公众信箱分析(1528份),意见和建议涉及八个方面:城市发展环境、交通、社区服务、生态环境、规划编制、住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设施。

 

5-1-17.公众参与的社会学观(2011-龙岗整体城市设计)

  拓展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机制。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公众咨询和工作坊,以此形成大众所认可的秩序和策略标准,使未来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更加贴近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更加贴近于民生。

  建立项目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定期的工作简报和搭建的网络平台,以及报纸、展览等媒介,以及公布城市设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各机构信息及专家和市民意见,有效地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

 

5-1-18.广泛的公众参与——开门规划(2011-深圳市南山02-01&02号片区[蛇口地区]法定图则)

蛇口“法定图则”一直重视公众参与对规划的作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开门规划组织方式,为政府、专家及社会公众搭建起一个多方交流,共同协商的平台。

 1、方案编制阶段:通过问卷调查、部门座谈等多种途径,了解各方利益诉求.在方案编制中始终与政府部门、街道、社区以及相关企业保持密切的协调与沟通,通过多轮意见反馈和修改,使各方利益在方案中得以充分体现,实现个人与公众利益共赢。

 2、公示意见处理阶段:针对108条公示意见进行分类归纳、逐条处理。对于公示意见相对集中的地块,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牵头.多次召集柯关部门、权益人及编制单位现场办公,研究处理方案。

 3、“法定图则”委员会审议阶段:通过邀请建设部驻深规划督察员、图则委员,相关部门及公众现场调研,共同研究优化处理方案,最终使得108条公众意见得到了妥善处理

 

5-1-19.开展了规划听证工作,广泛征求相关利益人的意见(2011-武汉市“两规合一”研究及乡镇总体规划实践)

  在“实践”编制过程中,先后多轮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当地村民进行沟通与对接,听取各区、各部门的发展意愿和群众要求。“实践”方案编制完成后,全市78个乡镇均组织了“规划听证会”,充分吸收并落实了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意见,保障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5-1-20.进行广泛的公众咨询(2011-杭州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规划在全市开展的普查,共登录现状公共开放空间403处,发放井回收调壹问卷1764份,了解到空间使用、出行方式、类型分布、评价态度和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居民意见。切实了解了市民的真实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宗旨。

 

5-1-21.通过部门联动、问卷调查指导规划组织工作的开展(2011-揭阳市城镇体系规划(2008-2030))

  多部门联动,引导各级部门共同参与规划;通过问卷调查,引导公众了解、监督规划,使规划理念和思路为公众广泛接受。

 

5-1-22.基于公众参与的方案比选机制(2011-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区(试点)规划——武林路

  在规划编制之初通过游客、商家和住户三类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武林路的改造要求和意愿;另外对规划设计的九套街区品牌标识方案,通过公开展示、专家论证、政府部门讨论、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最终由专家、公众、政府三方共同选定。

 

5-1-23.公众参与,动态编制(2011-成都市健康绿道系统规划)

  规划建立起一套“编制一实施一管理评估一反馈一编制”的循环改进工作机制,在规划编制、方案设计及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宣传及现场体验的方式吸引全民热情参与,规划,实施,改进同步进行,极大地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科学性与民主性。

 

5-1-24.“百姓是真正的城市设计者,规划是百姓的代言人”(2011-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坚持“百姓是真正的城市设计者,规划师是百姓的代言人”的初衷。地方媒体全程追踪报道,呼吁市民广泛参与规划的全过程,规划师深入社区,与普通市民充分交流规划设计,推进“市民规划”。并且,从民生的角度审视大尺度城市设计,也发现宏观与微观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宏观与微观的现象互为因果,宏观形态往往是微观使用方式的反应,同时宏观结构的变化对微观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而民生的需求也恰恰是联结宏观与微观的重要纽带。

 

5-1-25.“开门规划”的工作方式,改变规划自上而下单一目标指导的工作架构(2011-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

  立足于地方特征环境进行技术方法创新的同时,以“开门规划”的工作方式,改变规划自上而下单一目标指导的工作架构,主动听取来自市场业主和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声音,强调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完整沟通渠道,由规划搭建能够协调统筹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平台,促进上步片区形成利益互惠和公建共赢的更新发展局面。

 

5-1-26.强调公共参与——聆听居民心声(2011-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规划)

  强调公共参与——聆听居民心声,合理有效地引导居民积极性参与到本规划中

通过对居住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居民进行问卷式的民意调查活动,了解居民对片区现状的看法以及对片区发展的期待。

 

5-1-27.公众参与的目标和模式由“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的根本性转变(2011-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含《珠三角2、5号区域绿道深圳宝安、龙岗段详细规划》))

  规划通过开设网络专栏,与媒体合作,聘请专业调查团队等方式,多途径搭建高效的民意收集平台,将公众参与贯穿到绿道网规划编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努力实践公众参与的目标和模式由“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的根本性转变。

 

5-1-28.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2009-深圳市“龙岗社区”规划及实施计划——五联社区试点)

  社区规划的本质是解决社区的发展诉求问题。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自身的发展需求长期被忽视,而由依据不足、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所主宰。本规划从社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需求出发,探索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与自上而下法定图则的合理关系,明确提出了社区规划应作为法定图则的基础,法定图则是实现社区规划的平台,对目前法定图则忽视社区发展诉求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改进建议。在工作过程中,有效实践了发挥社区规划有效性的工作方法,检验了规划师承上启下的社会角色和作用。真正体会到社区规划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实施路径是社区规划师的全心参与和跟踪服务。


 

 

5-2.生态低碳



5-2-1.低成本与乡土材料(2009-北川新县城园林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充分应用地方材料、地方树种,体现地域特色,降低成本。公园硬质铺装及景观构筑物的主要材料大量应用当地具有丰富色彩的砂岩和河卵石,减少材料运输距离,降低造价,便于日后维护。苗木选择大量应用当地的乡土树种,保障了苗木成活率和气候适宜性,节约绿化费用。

 

5-2-2.低维护与可持续(2009-北川新县城园林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以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系和城市林地为主要目标,以减少日常维护为重要出发点,采取多种可持续的设计方法。设计尽可能保留场地的植被,作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沿河道两侧栽植水生植物,并局部布置水生植物花园等人工湿地处理雨水;在非集中活动区大量应用地被和非修剪草坪,降低日常维护。


5-2-3.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集中示范基地(2009-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作为世博园区中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集中示范基地,低碳生态建筑、绿色交通方式、清洁能源技术(如江水源空调体系)、节能照明设施(LED)、生物净水绿地的科技集成应用,使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独具特色的低碳生态街区。

 

5-2-4.“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2009-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依据气候学原理,在方案布局上营造了以城市风道控制为基础的市域生态框架,依靠自然循环的生态保护方式,使城市热岛效应得到有效缓解;应用TOD模式,引导中心区人口、工业沿轴向拓展,向新城疏解;鼓励公交优先的绿色交通发展。

 

5-2-5.碳氧平衡分析技术应用(2009-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规划运用了“碳氧平衡分析技术”,通过优化调整“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用地布局、交通方式、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等要素,降低碳排放和氧消耗,提高碳固定和氧释放,实现低碳发展。即在实现同一经济总量的前提下,进行不同发展路径的方案比选,选择低碳富氧的方案。

 

5-2-6.采用适用技术(2009-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

  强调了采用适用技术,如:采用热泵回收余热、热电冷三联供以及路面太阳能利用等技术并进行耦合,实现对能源的综合利用;应用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理念,将污水库的治理、雨水回用、湿地构建与景观和生态教育相结合,结合绿地规划和场地微地形处理,将健康水循环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实现生态技术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融合。

 

5-2-7.生态技术方法创新(2009-武汉市生态框架保护规划)

  运用CA模型模拟城市空间的动态演变,确定城市建设增长边界。

  运用生态足迹计算对市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提供支撑。

  运用GIS技术将生态要素因子叠加进行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

  运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构建数字模型,模拟进行城市通风道研究。计算武汉市主要风向的发生概率,从冬、夏主要风向深入分析研究武汉周边主要湿地对城区的影响。提出城市通风道控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5-2-8.先制定指标体系、再指导空间布局(2009-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

  天津生态城是首个先制定指标体系、再指导空间布局的规划。规划突出强调了“生态城指标体系”与现行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有机衔接,在现行指标体系基础上保留精华指标、提升关键指标、增加能体现生态发展要求的创新指标。

 

5-2-9.低碳商务杜区(2011-虹桥商务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年)(核心区一期,暨城市设计))

  核心区将建设成为功能多元、交通便捷,空间宜人、生态高效、具有较强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的上海市第一个低碳商务杜区。

  能源利用——突出高效环保

  该规划强调能源的高效利用,主要体现在区域能源的综合配置及雨水收集技术的应用。其中能源结构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供能为主,太阳能系统为辅。雨水收集系统突出整体性、规模化,用于土地入渗补充地下水以及市政、生活用水。

  建筑设计——体现绿色节能

  该项目在商务区核心区范围内所有建筑均应满足节能要求,并建造若干个高等级低碳示范建筑。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将严格遵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

 

5-2-10.建构空间、能源、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2011-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生态城控规)

  创新性地建构空间、能源、资源、环境的耦台关系,采用规划模拟评估分析技术于段,实实在在地分析能源、资源、碳排放等低碳生态控制要素在空间分布状况,保证将宏观低碳生态目标落实到具体用地。

 

5-2-11.将低碳生态规划理念落实到空间控制层面(2011-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低碳生态控制性详细规划)

  为深入研究适应低碳城市功能的地块布局方式,“规划”选取居住、研发、商业三种主导用地功能,设定常规地块尺度,对地块内部的用地布局、地下空间、交通系统、开放空间及生态环保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取与低碳生态直接相关的地块控制要素,分为场地控制、景观风貌控制、地下空间引导和生态技术应用四类控制要素,在城市设计导则中加以分项落实。

重点地段采用控规导则和城市设计导则双图则控制,将低碳生态规划理念落实到空间控制层面。

 

5-2-12.提出……等各个城市专项生态指标体系,以指导控制生态城市建设(2011-无锡中瑞生态城总体规划及启动区城市设计)

  通过借鉴伦敦2012年奥运会、瑞典汉默比湖城的生态指标体系,形成完备的生态指标体系。从建筑、街区、中瑞生态城、太湖新城和无锡等城市层面提出城市功能、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固废处理,绿色交通、建筑设计等各个城市专项生态指标体系,以指导控制生态城市建设。

 

5-2-13.景观塑造与城市防洪、城市雨水利用、水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相结合(2009-北川新县城园林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将城市水系景观塑造与城市防洪、城市雨水利用、水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相结合,根据不同河道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景观处理。多样化的水景布置利于雨水利用和净化。宽阔湖面减缓汛期河道排洪压力;充分利用场地高差的设置多处跌水增加河水含氧量,塑造动态水景观;毗邻河滩地布置的雨水花园收集雨水,并加快雨水的下渗。


5-2-14.系统梳理和完善了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的内容体系(2011-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研究)

  系统梳理和完善了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的内容体系,从发展容量分析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交通体系,资源节约利用、节能减排控制七个方面创新性提出低碳生态城乡规划要素体系,明确所需深化完善地低碳生态内容。同时明确了各要素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自规划、村庄规划等五个层次规划中的任务,并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2-15.构建……的低碳生态城乡规划指标体系(2011-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研究)

  以“循序渐进、动态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考评、可调控”为原则,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建设水平、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5大板块,23个方面、87项具体的指标的低碳生态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并分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5个层次的城乡规划,分类提出指标选取和指标值确定的原则,便于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中的低碳生态内容进行测度、考评和操作。

 

5-2-16.将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城乡规划管理体系(2011-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研究)

  针对低碳生态的有关规划要求,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一书三证”中新增了低碳生态的管理要求和审查内容。将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保障了低碳生态规划要素的落实和实施。

 

5-2-17.倡导生态低碳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微循环系统(2011-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建设绿色中轴,努力为市民创造低碳生态绿化生活。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如有轨电车),减少通勤能耗和汽车废气排放,起到节能减减排的作用。充分发挥海珠湖的生态调蓄功能和万亩果园城市 “绿肺”的 “清洁”功能,提高城市“肺活量”,构建低碳的城市生态微循环系统。

 

5-2-18.“低碳生态”的原则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2011-上海市南桥新城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0))

  将“低碳生态”的原则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基于增加碳汇和减少碳排放的两个立足点,通过构筑绿色开放空间系统来锚固城市格局,形成以城市绿地系统为先导的城市空间结构.确定了“东向发展、核心引领、生态渗透、社区联动、功能提升”的五步递进式设计思路。

 

5-2-19.海水淡化、良性循环,智能供电、绿色低碳(2011-天津滨海旅游区总体规划)

  因地制宜发展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建立多水源、分质供水模式,突出海水淡化的利用,区内建没混水站,海水淡化水和外调水混水后优先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实现良性生态水循环体系。

优化能源结构,建立安全、高技、多元互补的能源配置模式,大力发展清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沿旅游区海挡设置风力发电机组,与城市电网并网.实现智能供电;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生活热水.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5-2-20.基于生态效益评价的技术方法(2011-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与优化)

  “评估”采用碳氧平衡模型,定量分析不同规划方案的碳排放与氧消耗量,并反馈调整规划方案,促进方案优化和生态效益提升;运用河流水质模拟和SCS模型面源污染模拟技术,从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着手,确定水疗染控制目标和途径,明确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要求。

 

5-2-21.务实的生态措施——“人工正向干预”立场的肯定和“坡化岸线”关键手法的运用(2009-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正视三垟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只有潜在价值的16 4%这样的现实,适时将“人工最小干预”调整为“人工正向干预”,强调人工积极修复的正面意义。规划针对基地全为直立式驳岸的现状,突出强调了“岸线坡化”措施的运用,增加了坡化岸线及漫滩约82ha,以创造更具多样的湿生环境和景观,并发挥其强大的生产力。

 


5-3.两规协调


5-3-1.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融合(2000-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融合,按照两个规划各自的侧重点,城市建设用地遵循城市规划的规定,非建设用地基本参照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防止了以往因“非建设用地”的规定过于笼统而产生的弊病。

 

5-3-2.为“两规”协调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2007-广州市生态区划政策指引与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

  为“两规”协调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本项目统筹城乡空间资源,建立非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实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用地布局、指标控制、实施政策等方面无缝衔接。同时,兼顾统筹农业规划、环保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

 

5-3-3.建立了“统一标准、衔接总量、落实空间”的“两规”衔接方法(2007-诸暨市域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建立了“统一标准、衔接总量、落实空间”的“两规”衔接方法。首先针对“两规”互不相同的基准、规划年限、统计口径和土地分类标准,建立了面向“两规”衔接的统一技术标准;其次从“以供定需”转向“供需结合”,衔接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规模。最后采用“CAD加GIS”技术,通过城镇建设边界划定、“两规”空间叠加、耕地占补查询等一系列反馈循环的技术流程,落实城镇建设用地近、远期边界和耕地占补平衡空间。通过这一方法,保障了“两规”衔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5-3-4.规划平台,相关规划(2007-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充分吸纳各部门、专家的意见,使规划起到了统一思想、协调利益、整合布局的作用。同时与各部门密切合作,使本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一五”规划及各部门行业规划较好地进行了衔接。

 

5-3-5.近期建设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共同构成调控城市发展的“双平台”(2007-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暨2006年度实施计划)

  由于本次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在编制时限上完全一致,因此在规划前期阶段提出了近期建设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共同构成调控城市发展的“双平台”的构想:“十一五”规划侧重于公共投资上的安排;近期建设规划侧重于空间布局上的安排,两个规划职能上相互支持和补充,改变以往投资安排与空间布局背离的状况。

 

5-3-6.“两规衔接”和区域规划的衔接(2009-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套班子,同步推进,开展互补性的现状调查和基础研究,通过“循环式”反馈进行“两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相互协调,统一了基础数据、空间布局和指标体系,形成“两规一图化”的为核心的成果体系。加强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等区域规划衔接,研究范围扩大到武汉城市圈,从区域考虑城市发展定位和空间,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规划安排,体现区域统筹、城乡统筹。

 

5-3-7.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有效衔接,实现空间规划与管控的“两规”充分一致(2011-武汉都市发展区“两线三区”空间管制与实施规划)

  全面对接“两规”,现状分析层面基于“二调”数据对区域现状展开研究;规划层面既实现空间布局的两规一致,又达成空间管控政策的一致,通过加强土地调控、严格土地管理,加大非集中建设区的空间管控力度。

 

5-3-8.“两规衔接”技术方案具有极强的创新性(2011-上海市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研究及应用)

  “两规衔接”技术方案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建立了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上海规划院、上海地调院的联合工作机制;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技术上的首次有效衔接和应用。

  项目分阶段有序推动、循序渐进,在各阶段的特点是“两规”衔接高度重视规划的可实施性着重加强了上海市区两个层面的综合协调。该方案有利于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有利于发挥规划土地机构整合的体制机制优势,实现“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引领布局”的战略目标;有利于为维护上海长远发展和为生态安全预留空间,促进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


5-4.城乡统筹


5-4-1.探索了差异化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不盲目地进行大规模的迁村并点(2009-天津市蓟县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年))

  渐进式迁移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村庄,积极引导纳人城镇化。山区村庄结合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城镇体系,设置旅游服务村和旅游中心镇。平原地区村庄建设强调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加强村庄整治。

 

5-4-2.作为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率先编制了城乡统筹发展(2009-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08-2030))

  莱芜市作为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率先编制了城乡统筹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编制该类型规划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在总结本次规划的基础上,2009年初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制定了《山东省城乡统筹建设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并提出各县市编制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

 

5-4-3.将城乡统筹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规划中(2009-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

  将城乡统筹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规划中,在产业发展、功能布局上兼顾周边城乡地区,形成产业联动、综合服务、整体发展的格局。

 

5-4-4.以用地布局为突破口,突出环境友好,人地和谐和城乡协调(2009-株洲县两型社会伏波生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经过对地形、景观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估,打破常规,先进行用地选择,明确自然山体山脊线的界定,以保留现状山体脉络,形成稳定的生态构架

 

5-4-5.强化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生活安置有机结合(2009-株洲县两型社会伏波生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不仅仅简单地考虑农村拆迁安置问题,而是将新社区的建设与农村社区的传承、村民的出路与就业、公共服务的普及和城乡文明融合进行了整体考虑,重点放在生产安置上。

 

5-4-6.科学组织空间结构,实现各发展要素的有机串联(2009-株洲县两型社会伏波生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伏波新区的用地布局主要采用“大疏大密”的有机生态型布局方式,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使用,通过水塘、低洼湿地和人工塑湖等,使片区整体成数点多团绿地穿插的孔隙结构,其规划结构可归纳为“一带、一轴、四核、七景、十四村”。

 

5-4-7.制定生态分区策略,强化生态保护和恢复(2009-株洲县两型社会伏波生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将全区分为完全生态保护区域、生态强化区,生态修复区三大类生态策略区。同时规划将生态用地、公共绿地纳入强制性控制内容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事件!昌平分区规划来了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张菁: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作用的再认识
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严格依法执行城市规划
武汉市多规合一的探索与经验
规划热点——中规院业务交流(总规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