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项目好在哪里6 - 这个问题你在规划中是怎么考虑的?

“你的项目好在哪里”已经更新到第6期了,对于这个系列,小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这是我们投入时间最多的一个系列,从近上千个获奖作品的获奖理由中拆分整理出约7000条相关记录,然后,再对这些记录按照主题进行分类、筛选,最终总结出8大类主题约500条编制特色或创新点。

单前期拆分的工作,就花了赵松敏、李鹏飞两位童鞋近一个月的时间,更别提后期整理、提炼、再微信成文的时间了。

满满的心血有没有,但这个系列却是云规划所有系列中阅读量最低的一个。为啥呢,因为都是列表式的满篇文字,确实没啥阅读性可言,不好玩。

敢不敢加张图?敢不敢有趣些?没什么不敢的,但小编依然固执的认为有时候学习就是枯燥、甚至乏味的。我们习惯于看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东西,自动忽略那些陌生、不感兴趣的内容,但是往往“那些没把你无聊死的,才让你变得更强大!”

当然啦,我们没想把你无聊死,在之前的文章里,瑞瑞同学专门为大家找了几个学习文字类干货文章的好办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请点击查看 如何通过微信学习干货?


本期你的项目好在哪里”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相信参加过专家评审会的童鞋们一定不陌生:关于啥啥这个问题你在规划中是怎么考虑的?特别是生态保护、道路交通、项目经济性、山水特色、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这几个问题。

到底该怎么回答?一起来看看获奖作品们的答案吧。


 6-1      生态保护-你是怎么考虑的?


6-1-1.形成具有运河特色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7-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建设生态廊道和绿地斑块,发展生态湿地,加强外围大环境农田、果园等生态基质的建设,形成具有运河特色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1-2.生态优先,控制容量(2007-广州从化温泉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城市设计及道路交通和市政专项规划)

规划通过生态环境容量的准确界定和生态功能的合理分区,将规划区的开发规模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之下,将建设范围严格限定在生态调整区和生态经济区以内,并通过湿地公园建设、生态林相改造、流溪河水源保护、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处理、中水利用等手段,确保规划区成为生态功能健全、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景观优美、生态安全有充分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6-1-3.生态保护和恢复分区(2007-广州从化温泉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城市设计及道路交通和市政专项规划)

规划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生态足迹分析、区域生态系统背景和环境容量门槛分析等,在规划区内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调整区和生态经济区,并提出详细的保护和建设要求。

6-1-4. 生态修复-保育原生自然环境(2007-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规划提出生态修复措施——要求抚育地带性植被,实施小流域治理,处理生活污水。在恢复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自然风光游线,丰富游赏内容,发挥风景资源的综合优势。

6-1-5.城市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2007-广州市生态区划政策指引与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

制定出城市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强调生态建设具体实施和可操作性。通过制定包括用地总量、控制要素、生态特性、保护要点、功能定位以及产业发展、用地性质可调整范围等控制指标,对每一块非建设用地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可操作性规划指导。

6-1-6.以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保护核心景观资源(2007-天山天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强化资源保护的各项基础设施,划定生态保护区域,以生态手段为主,工程手段为辅,落实保护措施,增加和突出了天池水质保护、水源保护、水土保持、海南淤积治理等各项强制性内容,以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保护核心景观资源。

6-1-7.结合地域特征,突出生态特色 (2005-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

   规划结合大罗山与三垟湿地的自然环境,突出山、水、植被等生态元素对区域环境的重要作用。重点在提升初级生产力和建设生物牺息地两方面进行生态保护建设,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采取相应“复绿、净木、改±、截污、造景”的生态修复措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为生态园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1-8. 生态型的发展观和发展型的生态观(2009-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研究提出“生态优先、发展驱动,部门协同、项目支撑,循序渐进、重点突破,软硬兼施、机制长效”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并采取由面及线到点,突出重点,注重近期的技术路线,强调规划的实施与可操作性。

6-1-9.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承载力研究,采纳了生态影响最小的城市规模方案(2009-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规划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承载力研究,采纳了生态影响最小的城市规模方案,并在市域内划出都市区范围作为城镇建设的集中区,适当提高都市发展区建设强度,以实现聚集发展,节约土地。


    6-2      项目的经济性-你是怎么考虑的?


6-2-1. 适应旅游市场开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007-广州从化温泉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城市设计及道路交通和市政专项规划)

    为适应旅游市场开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规划对区内可出让土地进行单元划分,确定出让土地范围,主导项目类型和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性,提出建设开发强度,编制开发建设指引,为管理部门提供灵活、有效且具可操作性的管理依据。

6-2-2.开展经济分析与测算(2007-广州白云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开展经济分析与测算,统筹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品质,实现新城的科学发展通过对土地产权、建设现状的详细摸查,以及对功能定位、空间结构、开发强度、投资效益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多方案论证,规划方案巧妙地提出了可行的途径。

6-2-3. 侧重于市场导向的规划经济性分析(2011-江阴市南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旧城改造与更新如何实现“自求平衡、市场运作”是规划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规划”借鉴江阴物业市场研究成果,分析住宅、办公、酒店、餐饮等物业的市场建设现状及未来需求空间,明确南门地区未来主体功能的发展方向及建设总量,为南门地区的整体定位及开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通过面向规划实施的经济性分析,核实征地、拆迁、安置工程总量与改造总成本,确定可出让用地总量,在保障城市良好空间及景观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设定经营性用地的开发强度,以有效筹措改造资金,推进南门地区的改造及建设。同时也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容量指标确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2-4.适应市场变化,增强土地使用弹性(2011-合肥市滨湖新区单元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将方兴大道北侧用地划为混合用地.为日后深入研究和招商留有余地,该类用地可在下一轮控规滚动修改中进一步研究,并加以明确,实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动夺协调,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6-2-5.业态发展引导创新,提出分行业与分功能区双引导的策略和措施(2011-苏州工业园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0年-2020年))

    提出分行业的发展导向,依据资源,参照商业规划规范,给出三大类、数十小类商业设施的定义、规模、特性、发展原则和布局导向,为园区商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导向性依据。

   提出分功能区的发展导向,针对业态重复、建设偏快、水平不均等问题,提出“调控总量、规划增量、提升存量、优化质量”的总体发展策略,做到“规模定量、业态定策、旗舰定品”。明确各级功能区鼓励、允许、限制发展的业态,重点地段提出主力业态品质与特色发展建议。为商业招商和管理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

6-2-6.切实将经济分析作为控规编制的重要技术方法(2011-无锡生态城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

  此次规划范围作为未来城市的文化体育中心,规划布局的公益性公共设施甩地、交通及市政配套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占规划总用地的近75%左右,经营性用地所占比例不足25%。因此,作为政府重点投入、着力打造的地区,其回报更多体现在生态低碳建设的示范作用和社会、环境效益。因此此次经济分析工作的重点不在于取得投入产出的平衡或者赢利,而在于从拆迁安置、市政配套建设、绿化建设和非营利性公共建筑建设等方面进行细化分项测算,较为科学的测算直接经济投入,为政府的开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在产出方面,“规划”在现状地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规划建设对地价的提升作用,合理计算收益。

6-2-7.对企业用地调整前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估,确定本区近、中、远期的开发建设时序(2007-苏州高新区狮山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片区土地开发主要依托工业用地调整后的建设用地,但由于工业企业实际情况复杂,功能调整必须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循序渐进的分阶段进行。为此,规划以现状工业企业状况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经济效益分析与工商、税务、社会事业、招商、环保等部门相配合,对企业用地调整前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估,确定本区近、中、远期的开发建设时序。

6-2-8.资金就地平衡(2009-杭州市文晖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建立和应用了“资金就地平衡”条件下的工业遗产评估和保护的整体规划方法,并以此“修补”因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历史断裂”。与以往“政府财政推动型”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不同,本次规划着重探讨了市场条件下工业遗产评估和保护的整体规划方法,运用资源景观和用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基地“完整保留”——“适度利用”——“一般性开发”的空间关系,对厂区原有用地结构与路网框架、核心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及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方式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6-2-9.经济性分析,规划合理性(2009-拉萨主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遵循土地利用最优原则、估价最不利原则、完全市场原则和假定开发原则,以管理单元、图则单元为分析单位深入进行经济性分析,综合考虑政府投入、开发经营等多方要求,通过不同地价和售价下经济容积率的测算,提出完全市场条件下房地产市场开发所能接受的最小容积率,以此为标准来动态检验方案制定过程中确定的各个地块的规划控制指标。

6-2-10.整理出最具优势的土地用于商业、住宅等项目的开发建设(2009-珠海市南屏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规划拟以分期滚动开发的模式对旧村进行改造,坚持先安置后改造、开发的策略,整理出最具优势的土地用于商业、住宅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6-3     道路交通-你是怎么考虑的?


6-3-1.为适应主城中心区功能,规划力求建立一个高效的道路系统(2007-苏州高新区狮山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首先,采取道路扩容和挖潜措施,通过支路网加密、增加主干路机动车车道数、道路交叉口渠化、道路横断面改造等处理方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形成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络。其次,强调公交优先,轨道交通与常规地面公交系统化。规划根据《中心区域交通与土地开发适应性专题研究》确定公共交通优势区域设置公交专用道,形成两横一纵的公交专用道系统,并结合轨道交通线网及站点布局,形成一处综合换乘枢纽和8处一般换乘枢纽。

6-3-2.T O D模式、公交优先(2007-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规划运用T O D模式,在构建以“一环三纵五横”城市快速路为骨架的城市道路网结构的同时,突出公交优先,形成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出租车为基础的公共交通系统,有效改善交通出行难问题。

6-3-3.强调了绿色交通理念(2009-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

    规划确立了交通工具的绿色级次,即:行人、自行车、公交、小汽车。建立了长距离轨道交通+短距离非机动车为主导的交通出行结构。规划特别强调公共资源分配和空间布局应优先面向绿色交通工具,在轨道交通站点和非机动车交通节点设计城市活力空间,从而真正构建面向“人”而非面向“车”的城市公共空间组织模式。

6-3-4.深入探讨了大城市会展中心土地利用与交通组织模式,并以此作为制约公权力的技术依据(2009-杭州市文晖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本次规划在借鉴相关城市会展中心的建设模式前提下,充分论证了本区块会展中心规划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分别从宏观形式、建设规模、布局模式、交通影响等四个方面入手,尤其是将交通分析方法引入规划编制过程,对本区块会展中心的建设规模、展馆定位、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经营模式进行了深入翔实的分析,在确保城市运行效率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实现”政府发展意志。

6-3-5.采用交通与用地一体化分析模型,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优化(2009-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规划在国内首次以全市域为研究对象,并重点针对整个中心城市,采用交通与用地一体化分析模型,按照模型建立—模型校核—模型应用的路径,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优化。以高峰小时轨道交通客流强度要求,优化轨道交通线位及两侧用地性质,选择合适的公交型制。通过优化“瓶颈路段交通流”的源点、终点所在区域的用地性质,有效降低瓶颈断面饱和度。

6-3-6.因地制宜,充分彰显规划建设的操作性与行动性(2011-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含《珠三角2、5号区域绿道深圳宝安、龙岗段详细规划》))

   在规划理念方而,规划本着短期内快速建成、建成后长期受益的指导思想,探索“行动性规划(Action P1anning)”路径。绿道的规划选线、植被选取、铺装选材、施工建设都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规划充分借助珠三角区域绿道的建设契机,努力使其成为城市生态绿地空间建设的“触媒”或“催化剂”,将这一短期建设行为与城市整体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1、规划统筹兼顾资源和条件,倡导绿道网建设中坚持原生态、原产权、原民居、原民俗,原则上坚持不征地、不租地、不拆迁,不改变原有土地的产权和使用性质的原则。

2、绿道网选线尽量利用现有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充分依托现有的滨水路径、登山道、公园园道、森林防火道,二线巡逻道等进行布置。避免大填大挖。

3、规划鼓励使用生卷环保材料,建设可移动、可拆卸、非永久性设施。绿道网中的服务设施均采用移动式旧集装箱改造组合建造,这样做既可以减少土建工程,循环利用,也可以灵活地根据绿道的运营情况适时调整服务节点的位置。

4、规划针对不同的现状条件,提出多种断面设计解决方案,反复比较经济与施工可行性。

5、规划积极利用深圳市法定图则编制平台,在图则中落实对绿道线路和宽度的导控指引,强化规划后续实施的可操作性。

6-3-7.提出“公交+慢行”一体化的交通出行模式(2011-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

   构建“慢行+公交”、“慢行+机动车”等多种模式相衔接的交通发展策略,完善交通换乘系统和非机动车租赁系统,实现慢行交通系统的无缝链接,同时结合旅游公交和慢行驿站的设置,延伸慢行空间至乡村,实现慢行休闲系统城乡一体化。

6-3-8.交通稳静化技术(2011-无锡生态城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首次在控规阶段采用交通稳静化技术,在不影响主要道路交通顺畅通行的前提下,对部分城市道路、小区道路及重要慢行节点实施必要和合理的稳静化改善措施,为行人慢行提供安全保障。


 6-4      山水特色-你是怎么考虑的?


6-4-1.提出“显山、亲水、补绿”的景观环境建设思路(2007-苏州高新区狮山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首先从保护城市空间景观资源出发,通过狮子山与虎丘、寒山寺、何山、横山之间的视线分析,确定视廊控制要求,保障城市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规划以“打造真山真水的魅力新城”为目标,提出“显山、亲水、补绿”的景观环境建设思路,形成“东高西低、山水相融、张弛有度、商荣居宜”的景观体系。

6-4-2.提出根植于重庆本地特点的“治山、理水、营城、宜人”的中心区设计理念(2007-重庆市茶园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方案综合暨控制性详细规划)

    重视重庆地形“纵向谷地”肌理特点,以及中心区场地“两山夹、两水绕、绿脉穿”的场地特征。深入研究山地城市建设“山、水、城、人”四大要素的内在关系。提出根植于重庆本地特点的“治山、理水、营城、宜人”的中心区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深化,形成城市设计方案。并总结出针对重庆山地的建设准则,现已成为当地指导、监管、评审、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6-4-3.强调“天人合一”,突出人与水的和谐、水与城的结合(2005-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围绕“江北水城”这一城市特色定位,依据自然观、历史观、发展观的理念,以东昌湖为核心,以古运河、徒骇河为重点,以其余河道为联系,形成“一湖、两河、一环、五线、十五点”的水系网络结构,刨造“河湖相连.水水相通,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优美景观。

6-4-4.继承和发展城市特色(2005-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

  (1)都江堰市域“六山一水三分田”,城市以古堰为核心,江分内外,城半山原,半城依山,半城溶水,玉带分流,山、水、城、林、堰相因相借,满城水色半城山的理想格局将“道法自然、天人台一”的生态营城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特色鲜明,举世无双。

  (2)为了保护都江堰市整体格局特色,规划提出了“跳出旧城,拥江发展,积极发展新区,大力整治旧城,控制沿山地区扩扩展”的空闻发展战略,形成组团式城市结构。通过这一战略,维护了原有“山、水、城、林、堰”整体格局特色,为建设理想田园山水新区奠定了基础。城市特色由“山、水、城、林、堰”发展成为“山、水、城、田、林、堰”。

6-4-5.将山水特制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2009-贵州省平塘县总体城市设计及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紧紧抓住平塘山水城市特质做文章,将山水特制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从整体空

间结构、交通规划、绿化景观、城市风貌、建筑设计以及滨水景观、城市设计上落实山

水城市特色。

6-4-6.有机和谐、生态自然的宜居之城(2009-珠海市南屏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结台区内水系、地形等自然资源,同时充分挖掘区域自然景观,文化内涵,通过城市空间视廊的梳理,以达到“山,水、城”的自然融合,构建有机和谐、生态自然的珠海宜居之城。

6-4-7.突出了山地特色,并注重丘陵地貌微地形的处理(2007-重庆市茶园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方案综合暨控制性详细规划)

    改善了原有规划当中对于山体和谷地的大规模建设的思路,保留山体作为中心区内部的大型公园,创造性地将谷地设计成为浮岛形态的娱乐公园,突出了山地特色,并注重丘陵地貌微地形的处理;开发结设合计山准地则地形特点,注中重心微区地模型的照利片用和处理,以体现特色。契合丘陵地貌原,规划注重微地形处理,契合谷地特征形成浮岛形态的娱乐公园。

6-4-8.考虑本地主导风向和纵向谷地特征,使得“山脉,风脉,城脉”一脉相承(2007-重庆市茶园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方案综合暨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在布局城市开敞空间时,充分考虑本地主导风向和纵向谷地特征,使得“山脉,风脉,城脉”一脉相承,给中心区城市通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 契合地理环境,控制开敞空间,形成通风系统。

(2) 集约利用土地综合利用地下空间。

6-4-9.创造人工与自然两大系统共生的结构(2007-安徽大学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因地制宜的尊重现状条件,延续“指状“地形特点,创造人工与自然两大系统共生的结构,确立校园空间形态,化不利为特色。


 6-5      文化传承-你是怎么考虑的?


6-5-1.将当地文化融入到旅游设施的布置和旅游线路的组织上(2007-广州从化温泉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城市设计及道路交通和市政专项规划)

   规划对区内具有岭南特色、历史久远的村落格局、建筑形式等予以充分保护,将当地文化融入到旅游设施的布置和旅游线路的组织上,体现了当地山、水、村庄和人之间的自然融合,突出岭南文化特色。

6-5-2.  饱满的乡土关怀(2009-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提取了有“古榕(27株)、戏台(或宗祠共54处)、水墩(即小岛)”组成的,在

地方风貌及文化记忆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榕墩文化景观”为湿地的标志性地景。

    另还直接依托“九龙抢珠”——由湿地河道的三个主要方向的汇聚所成——这一

文化地景发展三垟地方文化保育区,进一步延传地方自然及文化的血脉。

6-5-3.文化传承与乡土记忆(2009-北川新县城园林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吸收、提炼羌族文化元素和符号,将其体现在园林绿地的小品、铺装、景观建筑上,丰富设计语言,增强异地安家的北川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景观设计考虑羌族特殊的节日庆典及活动要求,在景观带内布置多处锅庄舞活动场地。

   设计选择性的保护与利用场地现状资源以延续场地文脉精神,并赋予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使场地文脉得以延续与再生。改造原有民居为茶室,改造原有鱼塘为游憩场所,保留农业生产所用的石碾、石磨为公园小品,修复河道多处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桥,选择性保护原有河道的亲水台阶,提示场地原有的生活场景。

6-5-4.梳理了村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脉络(2009-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

    通过对灵水村举人文化、风水文化、宗教文化、商旅文化、军旅文化等村庄独特文化内涵的挖掘,梳理了村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脉络,为保护村庄文脉延续奠定了基础,成为规划重要依据。

6-5-5. 立足现状、承载传统(2011-高铁无锡东站站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高铁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恰当体现所处江南典雅和灵动的优秀气质,同时融合现代、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结台现代技术和材料,造就兼具现代气质和文化特色的景观要素,并将其充分融合到景观设计的各个屡面,为新形态的站区与所处城市在传统文化的结合上进行了一定的有益探索。

6-5-6.运用类型学、符号学原理演绎古镇传统,控制区内文化一脉相承(2011-黄姚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8-2025年))

    新区建设要求既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又延续古镇的历史文化,协调好与核心区的关系。

6-5-7.吸纳地方文化专家及民间艺人参与,共同挖掘地方文化持色(2007-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宝光寺片区城市设计)

    吸纳地方文化专家及民间艺人参与,共同挖掘地方文化持色,探寻新都老城历史文化格局;对成都市周边郊县进行了全覆盖的走访,与当地规划管理部门、地方文化专家进行全方位的老城更新总结与经验交流。

6-5-8.出保护与建设可行性综台评价方法(2007-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宝光寺片区城市设计)

    提出保护与建设可行性综台评价方法.从文物保护、历史格局、土地利用、建筑质量、建筑层数等多方面对现状建筑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栋建筑的建设策略,从而科学地引导老城区的更新和改造。

6-5-9.提取新都丰富的历史文化符号,广泛运用于建筑立面、环境小品之中(2007-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宝光寺片区城市设计)

    在重要街巷风貌整治中,强调建筑立面改造与老城外部空间环境改造的并举,同时,提取新都丰富的历史文化符号,广泛运用于建筑立面、环境小品之中,将封闭于博物馆的文化展示变为面向大众的开敞文化信息传递。

6-5-10.将保护规划确定的古镇建筑风貌的保护要求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建筑修建方案和据此确定的控制指标与措施(2007-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从古镇特有的建筑单体、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出发,针对不同保护模式的差异,确定每个地块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增加了建筑体量、形式、院落数等城市设计引导要求和建筑材料、色彩等具有古镇特色的控制和改造要求。

6-5-11.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2005-淮安市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本着尊重历史、台理利用、重振活化、动态保护的原则,将保护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与绿地系统、开放空问体系的有机融合,让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特色与品牌。

6-5-12.山地建筑的地方性、民族性设计(2009-南宁第二中学东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针对亚热带的高温多雨潮湿等气候特征,建筑采用外廊形式,满足通风、日照及

采光要求。针对基地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特点,建筑造型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壮、瑶

民族建筑的元素,采用干栏式吊脚楼造型,突出特色,并通过化整为零,减弱了建筑的

体量压迫感;同时,景观环境设计也演绎了民族的元索。

6-5-13. 羌族文化元素的设计具体手法(2009-北川新县城园林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中将羌族的哈达——羌红引申,设计贯穿景观带的主游路,形成红色的羌红线慢跑路系统,有机地将市民的休闲运动与绿化景观、城市河道结合起来。

   保留基址上的部分老房子、古桥、鱼塘等乡土地物,有机组织到景观体系中,形成乡土文脉体系,留存土地的记忆。

    应用羌族的特征符号、图腾纹样于景观设计中,在视觉和空间感受上营造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北川新县城园林景观独具特色的景观设施。充分利用地形组织雨水收集,在安昌河景观带设计旱溪景观,涵养水分,有水无水皆成景。

6-5-14.尊重延续传统街区尺度,传承城市文化(2009-天津市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

    在街区构造方面,我们对天津传统街区的尺度进行了延续.设计了150~160m见方的沿河街区路网,并特别设定了沿河区域的街道控制要求,减少5m建筑退线,将贴线率提高至60%~80%,形成宜人的街区结构与步行尺度。通过对车行道与人行街道的划分,形成“街”“道”分离的效果,通过“街”与“道”的交错组织.形成动静分明的机动车与步行系统,营造良好的步行氛围。

6-5-15.尊重历史格局,打造小街小巷的“魅力小镇”(2011-北塘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

1、北塘小镇现状为典型的北方小镇肌理。规划将现状主要街道予以保留,并参照80-100米的现状街廓尺度,重新划分用地,延续小镇肌理,重塑宜人空间。

2、规划尊重现状6-9米的街道宽度,设计窄路密度的道路格局。同时采取降低道路退绿、缩小路口转弯、利用建筑退线布置市政管线等方法,将街道宽度严格控制在原有尺度。

3、现状建筑物均为1-3层的中式民居。建筑高度控制以2-3层为主,以便传承老镇空间,打造低层高密度的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小镇。

4、结合小街小巷的空间尺度,采用小型消防车等特殊设备,以满足消防安全的需要和使用。


6-6      历史保护-你是怎么考虑的?


6-6-1.从整体风貌保护的要求出发制定建筑工程规划控制指标,为风貌区保护提供关键依据(2005-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充分考虑风风貌区城市肌理 、界面的特点,建筑密度、建筑退让、建筑间距等控制规定,对现行的规划技术规定有所突破,为风貌区的规划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如为保护和延续风貌区历史形成的街道尺度和风貌特征,避免建筑退让的不一致形成参差不齐的建筑界面,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控制遵循相邻原则,即根据风貌保护道路的空间尺度及两侧原有沿街保护建筑或保留历史建筑退道路红线较大者对齐的原则控制新建、扩建建筑的退界,允许新建、扩建建筑在部分路段贴红线建造。

6-6-2.在技术手段上,保护规划在四个层次上加强保护区的整体保护(2005-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在城市整体层次保护上,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 在古镇整体层次上,加强整体保护,并借鉴城市设计的手法形成对外展示系统;在历史街区层次上,以详细的规划方式,对总平面布局及主要立面等作出详细的指导方案;在文物古迹层次保护上,运用控规的表现方式,以分图则形式,明确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控制地带以及保护和利用措施。注重物质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保护,进行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

6-6-3.注重规划与实施、管理的结合(2005-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规划对保护区内每一幢建筑物确定了保护和整治要求,为后续规划的编制以及规划、文物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严密的依据,有利于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多元化主体的参与。   

6-6-4.“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2005-山东蓬莱水城及蓬莱阁保护规划)

    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方针,根据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文物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坚持文化遗产原生与衍生环境的真实性,统筹物质空间追求和精神层次塑造的关系,强调考古发掘的保护意识,严格控制蓬莱水城及蓬莱阁文物本体及文物环境的城市化等问题。

6-6-5.“政府+居民+社会”协力保护模式(2009-巴南区丰盛镇小城镇规划及古镇保护规划)

    规划通过旅游产业在镇域层面的整体构建,明确古镇定位,细化量化保护项目与措施,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将其建设主体予以明确,并以此力求形成“政府+居民+社会”的协力保护模式。

6-6-6.   建筑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综合保护(2009-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本次规划不仅对小洲村岭南水乡格局、村落风貌,70多处历史建筑、近30棵古树、20座古桥,古井、牌坊等保护要素进行逐一登记编号,同时,规划还调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历史地图,以对小洲村的人文传统、村落肌理、风貌特点、村落演变、自然景观要素等有较全面的把握。调研深度、广度在编制规范的基础上有一定突破、拓展。对保护规划的保护内容、保护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6-7.对适合历史街区特殊性的交通与市政技术加以探索(2009-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适应历史街区特点的规划技术手段应用——秉持人文价值优先原则,对适合历史街区特殊性的交通与市政技术加以探索。交通系统调整中,提倡“适用与适度”,以需求管理、交通疏解为方向,满足居民可达性为目标。市政设施规划中,提倡“多元化,多手段”,在现行规范无法完全适用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性能化完善,解决居民基本生话要求。

6-6-8.保护规划分期、逐步实施(2009-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

  近期规划针对村庄急需解决的如重点街区保护复兴、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启动整个保护、整治行动,探索改造模式,中远期逐步向纵深发展,最终达到全面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的。

6-6-9.  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控制有机结合起来(2009-蓬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本次规划重点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控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景观单元评析、视觉景观的引导等措施,保护蓬莱的传统城市格局,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6-6-10.“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2009-沈阳盛京皇城城市设计)

    本设计紧紧围绕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如何保护利用传统珍稀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激发传统历史街区活力,满足、丰富现代的城市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和大胆的思考,提出了创造性的设计。对于现存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分级的保护,并加以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对于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采用全新的设计手法唤醒皇城的历史记忆,以实现“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全新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6-6-11.全方位拓展保护利用范畴(2011-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体系规划)

    空间上,从“名城保护”拓展到“全域保护”,突破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时间上,从“古代”延续至“近现代”,将城乡统筹、灾后重建等重大历史事件纳入规划。保护利用对象,从侧侧重“文物古迹”延伸到包含城市记忆载体的“文化遵产”,全方位传承与延续城市文脉。

6-6-12.创新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类型(2011-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体系规划)

    从“单一的专项规划”到“综合的体系规划”,弥补传统规划的局限,突出规划内涵的全面性、规划层次的完整性、保护方法的系统性,建立全域一体的保护框架和利用体系,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新思路。

    从“静态的保护规划”到“动态的利用规划”。强调“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提出具有成都特色的天府名镇、遗产廊道、大遗址公园、工业遗产等保护利用模式,开拓在快速城市化和灾后振兴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新途径。

6-6-13.  “风貌整治”与“活力提升”相结合,探索古城全面复兴的实现路径(2011-绩溪古城街区及水圳环境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抓住绩溪建设新区、古城内行政机构外迁新区后带来的机遇,将文化旅游功能置入街区之中,结合街区主要街巷空间增加必要的文化展示、旅游配套设施等,提升古城活力。此外,在风貌整治中,调整用地增加广场、绿地等开放空间,重视道路交通系统优化,并通过因地制宜设计改善基础设施木平。在保护街区历史建筑和整体风貌的同时,实现街区传统生活的保存和提升。

6-6-14.将强建筑类型学的区域比较研究,确保绩溪建筑文化独特性在建筑保护整治中得以正确传承(2011-绩溪古城街区及水圳环境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坚持研究先进的规划思路,通过对绩溪县域及其他徽州地区的民居考察,借助建筑类型学的比较研究方法,深入理解徽州建筑的总体特征,尤其是绩溪徽派建筑的独特性,将民居原型归纳整理,提炼风貌控制要素,通过图则形式指导历史建筑修缮和新建筑的修建,确保绩溪建筑文化独特性在建筑保护整治中得以正确传承。

6-6-15.强化“自下而上”保护模式,鼓励和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2011-黄姚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8-2025年)

    随着居民现代生话方式的改变,无疑会增加古镇保护的压力。本规划根据古镇的现实情况,构筑居民自愿参与保护的原则,提出“自下而上”模式,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6-6-16.创立遗产评估方法,合理评价遗产价值(2011-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

   为了更为真实、准确地对北京段运河遗产进行价值评估,规划针对北京段运河整体价值和各遗产点价值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评估方法,采用了定性加定量、客观加主观的价值评估模式

   对于运河整体价值,规划通过对历史文献及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挖掘,客观评价运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遗产保护、管理状况;对于单项运河遗产的价值,除定性的文字描述外,创造性地搭建了定量评估体系,按不同遗产类型分别设定评估因子,并邀请文物保护、文物管理、水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10余位专家,确定每项因子的权重,同时对于来自不同领域、认识水平不同的60余名评判者设定权重,最终获得每一遗产点的评估分数,作为定性评估的有力补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规范》GB/×××××
《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批前公示
国务院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西双版纳_景洪市总体规划
宁德市创新性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