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靖与黄蓉:襄阳城下的少年




文/简书作者:彼人君


《大话西游》说,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局。


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郭靖与黄蓉。


金庸曾说过,范蠡是他最喜欢的人物之一。也难怪他的小说主人公们,从陈家洛到韦小宝,无不是来这江湖走了一遭后,就归隐去了,留下的只有遥远的背影与飘渺的传说。


而郭靖和黄蓉,却成了金书唯一的例外,金庸给了他们明确地结局——襄阳城破,以身殉国。


而这惨烈的收稍,都和郭靖提出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脱不了干系。


这八个字,有多少赞誉,就有多少争议。


自然少不了敬服它的人,但靖蓉在襄阳殉国的惨烈结局,却也让人望而却步。更有人做冷眼看破状:“侠之大者”只不过是喊得山响的道德口号,郭靖也只是“大义”的提线木偶而已,不但自寻死路,还连累黄蓉为爱情陪葬。


但这些指责郭靖的人,并没有看到,这“侠之大者”,本就不是放之天下皆准的数学公理。


说到底,它只是郭靖个人的生命体验而已。


金庸“三部曲”的男主角,有个共同点:郭靖生于大漠;杨过在古墓成长;张无忌是个冰火岛岛民。相对隔绝于主流话语的成长背景,得以让从自己的生命体悟出发,形成独特的价值观。


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也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射雕》中初长成的少年郭靖,在为人处世方面,在母亲、师父的影响下,固然养成了一副诚朴厚重的性子,但对于这家国观念,却着实淡薄。金庸原文,直接点出,“郭靖虽然自小常听母亲说起金人残暴,虐杀中国百姓,但终究自小生长蒙古,家国之痛于他并不深切。”靖蓉初会,黄蓉说起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事迹,眼泛泪光,而郭靖却茫然不知所以,连辛弃疾都不知道是谁。


相比起来,蒙古更像是他的故乡,这儿有着他熟识而亲爱的人们,可以让他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处于这一集体中,而“宋朝”,只不过是母亲与师父在郭靖心中建立起的,关于“家国”的抽象概念。


然而,郭靖第一次“为国为民”,却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认知上——当他听闻完颜洪烈盗取《武穆遗书》的阴谋时,二话不说,便前去舍命卫护这本兵书。他与西毒对掌,更挨了杨康一刀。但他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便问,《武穆遗书》保住了没有。


他果真不聪明,虽然此刻,他的脑子里还是没有“蒙宋之辨”的概念,但也从未有过什么“该不该做”,“要不要做”的弯弯绕,只想着不能让金人夺了兵书,再南下荼毒大宋百姓。只要是义所当为,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样的傻劲,让人不由红了眼眶。


但也终究落了那些批判他的人的口实——没有自己的思考,满脑子都是陈腐大义的泥塑木偶。


的确,如果郭靖仅仅止步于此,最多与刺杀皇太极的袁承志一流,表现不出金庸“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理念的突破性。


于是,金庸安排了一场对花刺子模的西征,来成就郭靖最终的蜕变。


蒙古大军攻下花刺子模时,却对百姓横加屠戮。十万余人,横死于郭靖眼前。郭靖不得不放弃向大汗辞娶华筝的唯一机会,转而求他放过城中百姓。他的举动,让黄蓉心伤不已,但也终于救下了数十万人。


在此刻,我们也终于了悟,为何金庸要预先安排下郭靖与华筝的婚约——说来说去,却是为了最后这戏剧化的一幕。


那些谴责他迂腐的人们,又要开骂了,既为华筝,也为蓉儿。但我想,他们既没有见过屠刀挥起时飞溅的鲜血,也没有听过老弱妇孺垂死时的呻吟,自然体会不到,郭靖在亲眼目睹蒙古军杀戮时,心中的震撼。


放弃辞婚的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无论是复仇欲望的发泄,还是个人幸福的抉择,竟牵连着这么多人的生死。他无法不产生触动。在他面前死去的百姓们,已经不再是“国”、“民”的抽象概念,而是十多万真实的生命,如他郭靖一般。一条新的纽带,把他和眼前的这些平民,联结起来。


一位理想化的武侠英雄,也就此诞生。


一方面,金庸在赋予他绝世武功的同时,也让他站在”练武之人“的立场上,开始求索自己的生命意义;另一方面,发生在花刺子模的悲剧,对他的触动足够的大,足够让他意识到,与他同呼吸共命运的,不仅仅有花刺子模的百姓,也有将要直面蒙古铁蹄冲击的千千万万生灵。


这两者的遇合,才有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对武人身份的追问,对自我理念的实践,最终铸就了郭靖的人格力量。


而这种力量,又形成了从内而外的道德感召。


而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黄蓉了。


说靖哥哥,又怎能不提到蓉儿呢?


有人说,绝顶聪明的蓉儿,摊上这么一个傻呵呵的靖哥哥,实在不值。最后又为”你死我也死,你活我也活“的爱情,白白送了性命。如果当初赠她黄金貂裘的,是另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想必她依旧会是那只江南柳枝上的燕儿,一辈子无忧无虑,怎会有那许多伤心失望,又怎会有苦守襄阳三十年的漫漫岁月,最后身死殉国的悲壮收场?


然而,人间偏偏没有如果。


偏偏就是襄阳,那千古的英雄坟场,而不是他们曾携手同归的桃花岛,成了靖哥哥与蓉儿最后的埋骨之所。


我只能站在故事的终局,回望那过往种种。


最终也只能把目光,凝在了襄阳城下。


【“蒙古军铁骑数百如风般驰至,但见襄阳城门大开,一男一女。两个少年骑马绰枪,站在护城河的吊桥之前。”】


曾几何时,他们还是两个少年。


不久之前,他们还是那一对天真无忧的江湖小儿女,骑着小红马悠游天下,未解夫妻,但言欢喜。


然而转眼之间,他们就站到了襄阳城下。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相比于他们稚嫩的肩头,依旧显得如此沉重;而后世的纷纷争议,又如潮水般涌来,眼看着就要将他们的身影淹没。


但两个少年,依旧站在那儿。


他们挑起了这副重担。


也挡在了襄阳城千千万万生灵,与蒙古军队的刀锋之间。


早已不在乎后人会如何评说,那口头笔端上的纷纷扰扰,与身后的襄阳城,究竟孰轻孰重,他们早已分清;而那斑白的鬓发,苍老的容颜,更是不会放在心上。


一声靖哥哥,一声蓉儿,从少年唤到了白首,从未变易。


只因“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早把他们曾经的爱恋,熔铸在了对襄阳百姓的大爱里,化作了永恒的模样。


正如他们站在襄阳城下的身影一般。



彼人君:简书原创作者。微博:@彼人君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雕侠侣》中,郭靖的哪些特质使他成为“侠之大者”? 闲扯名著
射雕系列郭靖杨过被称为大侠,张无忌却不配?只因他未完成一件事
郭靖:最后一位大侠
公元1273年,金庸武侠世界的悲情一年
郭靖这个“侠之大者”,究竟是为国为民?还是沽名钓誉?
金庸笔下还有一个“郭靖”,一生为国为民,行侠仗义不输郭大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