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盛波、周盛传:150年前,两位安徽籍淮军将领与天津小站的开发

茫茫紫蓬山,绵延五十里。晚清时期,从这里走出了众多名垂史册的淮军将领。两广总督张树声、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湖南提督周盛波、周盛传……

紫蓬山,一座承载着历史的名山,一座阅尽了沧桑的名山。

今天,位于肥西县紫蓬镇的农兴中学,像寻常一样,教室里书声琅琅,楼台间鸟语花香,师生们笑谈理想。百年前,这里曾是一座朱门豪宅,走出过淮军名将周盛波、周盛传等历史人物。百年后,笔者与读者循着他们去时的足迹,回顾那段尘封已久的沧桑往事。

周盛波与周盛传

一、团练起家,倡议淮旅

周盛波(1830年-1888年),字海舲,安徽肥西人。

周盛传(1833年-1885年),字薪如,安徽肥西人,为淮军将领周盛波之弟。

咸丰三年(1853年),安徽省会安庆失守,太平军长驱直入,皖省告急。一时间,庐州戒严,地方团练兴起,堡寨棋置。周盛波、周盛传家族的先祖自明朝初期便由江西瓦屑坝(今江西省鄱阳县)迁居于庐州合肥西乡(今合肥市肥西县)的紫蓬山下,累世经营,渐成地方望族,因而称之为“山周”。

太平军来皖时,周氏族长周方策敦促周氏兄弟们积极倡练团勇,保卫井里。当时,周盛华、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六人居住于大柏店枣林岗附近的周老家郢,有田地百亩,为典型的耕读之家。由于周家田园肥沃,地方豪强觊觎已久。兵荒马乱之际,周氏兄弟自知抵御不过,迫于无奈迁居于紫蓬山下的罗坝圩。

自从庐州为太平军所据后,西乡常遭兵祸,袭扰不休。族长周方策田产众多,晓以利害,命家族团丁协力守御,周氏兄弟办理团练较为得力。由于周盛波兄弟六人所居罗坝圩一带,距离太平军驻地较近,并且为庐州西南要道,因而太平军将领马千禄等人屡屡来攻。周盛华率领练勇围堵严剿,时而埋伏于山中,时而乘黑夜阻击,屡挫太平军锐气。

紫蓬山

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初四日,占据派河的太平军大股来犯罗坝圩,由于是突然袭击,圩内只剩下屈屈几十守军,终因寡不敌众,周盛华与练丁孙荣、周文瑞等五十余人力竭阵亡。周盛波之妻李氏也未幸免。自此,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继承兄志,义无反顾,誓与太平军不共戴天。

该年八月,周氏兄弟联络其他团练武装擒斩马千禄等太平军将领,又协助官军攻克派河。

太平军陈玉成、陈得才屡犯庐州及周边,周氏兄弟率领团练二千与之相持数年,甚至出境交战,自备饷械,因而皆获朝廷嘉奖,周盛波因功累升守备。周盛传亦因防战有功,授为把总;后又率部援寿州,擢为千总。

随着西乡团练势力的日渐增长,逐渐形成了以周公山下的张树声、大潜山下的刘铭传以及紫蓬山下的周盛波、周盛传为首的队伍,他们号为“三山”。因此,凭借团练起家,日后西乡涌现出一大批淮军将领,如张树声、张树珊、刘铭传、刘盛休、周盛波、周盛传、潘鼎新、董凤高、唐殿魁、唐定奎、宋先聘、周世臣等等。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募集的淮勇在安庆正式成军,曾国藩亲订营制。自此,周盛波、周盛传走上了近代史的舞台。在晚清的最后几十年里,周盛波、周盛传及所部淮军,驻军天津、屯田疏浚、巩固海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老圩

二、平吴剿捻,初定海宇

淮军初建后,周盛波统率“盛字营”开赴上海,破敌于北新泾,擢为游击。又大破太平军于四江口,清廷赐号卓勇巴图鲁。周盛传则为李鸿章的亲兵营哨官,深受信任与器重。不久,周盛传因克嘉定及战四江口有功,亦累升至游击。周氏兄弟二人并肩作战,出生入死,逐渐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干将。

同治二年(1863年),周盛波率部攻克太仓,进军昆山,因功又升为副将。进攻江阴时,再败太平天国援军,以总兵记名。随后,他率军会攻江南重镇无锡,生擒太平军将领黄子隆,以提督记名,并予正一品封典。

与此同时,周盛传则回籍募集勇丁,会攻太仓。太平军将领蔡元隆诈降,设防阻击淮军,唯独周盛传兵不厌诈,从而严加防备,不为所挫。数日后,周盛传率军又与太平军激战三昼夜,最终败之,克复昆山,清廷赐号勋勇巴图鲁。江阴一战,周盛传毁东门太平军大营,顷刻间城破,又因功擢为参将。

无锡战役,周盛传以总兵记名;克常州后,又以总兵遇缺先行题奏,赏加提督衔。

淮军初入上海

由于周盛传作战勇敢,指挥得当,李鸿章以抚标亲兵三营改为“传字营”。自此,周盛传独领一军,名声大噪。

同治三年(1864年),淮军诸将及常胜军合围常州,周盛波由小南门攻入城内。天平天国护王陈坤书被擒,周盛波以总兵尽先题奏。该年天平天国运动失败,残将黄文英退走安徽广德,周盛波紧随其后,大败之,进而克复广德城,清廷赏赐黄马褂。

次年,淮军又辗转跟随曾国藩剿捻。捻军首领张总禹围困雉河集,周盛波赶忙驰援,循着涡河与捻军作战,进而解围。授甘肃凉州镇总兵。

同治五年(1866年),周盛波率军先破山东菏泽,又击溃捻军于安徽亳州,再击败捻党于湖北云梦,屡战屡胜。

淮军群雄

而同治六年(1867年),是为淮军与东捻军交战的关键一年。周盛波先追击捻首任柱于河南信阳,又与弟周盛传分路合围,捻党打乱,生擒头目汪老魁。赖文光赶来救援,亦被周氏兄弟成功阻击。该年九月,随着悍将赵天福被一举歼灭,东捻军被彻底平定。周盛传则实授广西右江镇总兵。

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首领张总禹窜至畿辅,周盛波率军紧追不舍,捻军接连溃败。五月,周盛波阵斩张总禹之侄张三彪。六月,随着淮军的攻势日进,张总禹下落不明,西捻军又被平定。周盛波因功晋勇号为福龄阿巴图鲁。周盛传随兄周盛波剿捻,因功以提督记名。

不久后,周盛波乞假回乡养母,周盛传则代兄总领盛军。

淮军

三、驻军津沽,护国利民

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荣升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坐镇京畿。鉴于“北洋筹防,全倚淮军,而以盛军为之中坚”;他奏调周盛传所部屯卫畿辅重地。周盛传又率部移师河北青县马厂,兴修大沽北塘炮台,巩固海防。当时,李鸿章奉敕兴复京畿一带的水利,周盛传任津沽屯田事,兴修疏浚河渠,利国利民。

近代天津小站(清末时为新农镇)的开发,得力于安徽的两位淮军将领周盛波、周盛传,功不可没。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因而其位处要塞,为屯兵防御的战略之地。周盛传认为,若能开发此地,将来大有作为。

周盛传调补天津镇总兵后,立即创筑新城,仿造洋式炮台充实大沽口后路。他又率军在天津以东的新农镇至大沽海口创开新河九十里,分辟支河十数条,上接南运减河(何谓减河?即疏导和减少运河水流的流量,调节水位,以减轻水患),又在减河两旁多开沟渠,以便农民灌溉之用。为了治理盐碱地,周盛传又在新农镇以下,开通六道横河,添建桥闸三十余处,控制运河的河水盛涨,汇集海潮,从而利用淡水冲刷咸水,开发稻田六万余亩。而濒河两岸可开垦田地达亿万亩,惠及四方百姓,一改从前的盐碱地为庄稼地,从而屯田水利百废俱兴。沿海一带,顿时河流交错,树木成荫,人民安居乐业,百业兴隆。

大沽口炮台

周盛传在闲暇之时,以操练士卒为要事,悉数用西法。鉴于西洋后膛枪炮的威力,他每日反复钻研,著有《操枪章程》十二篇,作为军中教材。他三令五申,训练弁勇打靶之法,取精准优等者施以嘉奖,因而全军上下学习训练热情高涨。因此,盛军“利器足与西方相埒,实为各省防军之冠,非偶然也。”

除此之外,周盛传平日治军专以不扰民为主,驻军之处,纪律肃然,秋毫无犯。甚至有《盛军勇歌》一首为时人传唱。每至地方受灾受难,他即带领将佐设立粥厂,捐资施赈,深受百姓爱戴称颂。周盛传常与士卒同甘共苦,药有所资,因而深得军士们拥护敬仰。李鸿章评价他“就中国统兵大员而论,熟知外洋军火得失,惟周盛传为最。”

周盛传去世后,周盛波继续留任天津,“添募新军,逐日训练”,丝毫不敢懈怠。光绪十二年(1886年),醇亲王出巡北洋海军,检阅了盛军,称赞其军容精整。光绪十四年(1888年),周盛波跟随李鸿章出海,遍视旅顺、大连湾、威海卫各处,他“策骑驰逐,指画形胜,精彩不衰”。由此可见,周盛波、周盛传兄弟驻军开发天津小站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周氏兄弟二人跟随李鸿章征战多年,实为与兵事相始终。但是,他们善于留心时局,观察防务,学习西洋先进技术与训练之法,为巩固海防呕心沥血。在天津小站,周氏兄弟率盛军大力屯田,移屯兴工,开凿运河,利国利民,“小站水稻”得以闻名于世。

《周武壮公遗书》

四、尽忠守孝,时念大局

平吴剿捻后,战事稍定,海宇初平。周盛波以母亲年老,回籍赡养至亲。周盛传则跟随李鸿章前往京畿,驻扎天津小站。光绪十年(1884年),时值边疆海疆相继告警。情急之下,清廷正式起用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以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然而,用人之际,李鸿章身边又无人可用,实在是勉为其难。

由于刘铭传在籍赋闲多年,周盛波也已回乡久居,两人相距甚近,自然而然时常往来,相谈甚多。刘铭传进京陛见路过天津,告知李鸿章“时事多艰,将才难得”,他曾欲调周盛波赴台襄助,却坚持未许。因此,如若能起用周盛波,可堪重任。

于是,李鸿章立即上奏清廷,敦促周盛波尽快赴京述职。他在奏折中写道,“惟念周盛波从臣患难最久,现当畿防吃紧,其弟盛传统师在津,须添生力军与之犄角援应,气势更当百倍”;希望周盛波由淮北选募精壮十营,克日北来,配给西洋后膛枪炮,与周盛传所部合队操练,以备不时之需。

在李鸿章看来,“周盛波勇于战阵,深得士心;周盛传严以驭众,兼师洋法,各有所长,亦互相为用也。”

由于周母年逾九旬,不可无人奉养。然而,值此外侮紧急,忠孝不能两全。周盛传驻防畿辅,远隔庭闱;周盛波又因海防吃紧,遵旨北行。为了稳定军心,给予兄弟二人些许慰藉,李鸿章又上陈《周盛传母年逾九旬恳请施恩折》,希望清廷能够对周母甚至周家有所旌赏。

天津周刚敏公祠

光绪十一年(1885年),周母离世,周盛传听闻后马不停蹄,星夜疾驰回籍治丧。他每日伏地痛哭,哀恸过甚,以致旧伤复发,创痕迸裂,呕血数升,竟不治而亡。

周盛传“生性至孝”,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天津请假回籍,时值母病,割取自己腿肉和药为母治病。自此之后,他常常以母年老而岂归回乡赡养母亲。光绪八年(1882年),周盛传擢授湖南提督,感恩戴德,常以国家为重,不敢再以家为私念。“惟频年在营,积劳病剧,方虑其困惫难支。”

得知周盛传过世,李鸿章悲痛万分,“今畿辅失一干城,微臣少一臂助,顾时局之日艰,痛将材之凋谢,不能不为朝廷惜此人也。”清廷下诏优恤,赐谥武壮,建专祠。

不久,周盛波因“淮军诸将资望无有出其右者,即论将才亦当推为巨擘”,留统盛军兵马。此时此刻,周盛波何尝不是伤心欲绝,“母殁不能归里,弟又遽成永诀”,他疏请回籍葬母,料理家事。李鸿章酌情批假三个月,事毕,周盛波又回津,在营穿孝二十七个月。

盛军新旧二十余营分扎海疆要地,拱卫京师,责任重大。周盛波“谋勇兼优,勋劳夙著,深得士心,其才能实足独当一面”;“淮军诸将资望无出其右。”由此可见,周盛波又忠又孝,因而极得朝廷与李鸿章的信任,堪当大用。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周盛波因征战多年,终日戎马,胸膈积有淤血成块,触发伤疾过世。李鸿章惋惜道“痛宿将之日稀,惜人才之难得,追怀袍泽,弥足惋伤。”他疏请朝廷以示抚恤,“淮将勋望无出其右,年方六十,志力并健,何期中道失此干城”清廷下诏优恤周盛波,建专祠,谥刚敏。

天津周武壮公祠

五、世事维艰,后人感怀

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六人,其中四人死于王事,实为尽忠,唯独周盛波、周盛传“积功至专阃,平日感念家难国恩,誓以死报。”周盛波乞养告归乡里十余年间,同时期的淮军将领甚至成为了封疆大吏,身份显赫,同僚们爱惜周盛波的才望,希望他能早日复出,却依然不为所动,坚辞不行。国家有难,他矢志尽瘁,义无反顾。临终遗言,依然是受恩至深,未能报称为憾。

周盛传统领防军数十年,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士卒甚为信服;驻军之处屯田地、修水利,百废并兴,兵民合一,远近百姓无不感恩戴德。然而,母丧回籍,竟至伤发猝殁,将星凋敝,甚是惋惜。

周老圩

因此,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二人,“忠孝本于性出,处事深明大义,以死勤事,志尤可哀。”

周盛波、周盛传凭借团练起家,历经平吴剿捻,驻军小站,以忠孝闻于乡里,为后世所铭记。如今,天津人民在小站故地建祠塑像,纪念两位来自安徽的淮军将领。

沧海桑田,历史巨变,唯独紫蓬山下的周老圩屹立百年。小桥流水,雕栏玉砌,古树参天,无不诉说着百年家族的过往浮沉与兴衰交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小站的开拓者:周盛波与周盛传
淮军故里圩堡群撷珠(3)
周盛波的故事
清代威名赫赫的地方武装,盛字军的历史?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在会馆村 我邂逅一粒稻谷的前世今生​II胡庆军(天津市)
著名的淮军将领家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