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这个读作“诡”(Guǐ)的字,代表着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器皿。它不仅用于盛放煮熟的饭食,还是一种象征身份与地位的礼器。其圆润的口沿设计,搭配双耳造型,不仅美观大方,更彰显了古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从商朝一直延续到东周,簋成为了中国青铜器时代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器具。
簋,这个字在《说文》中解释为盛放黍稷的方器,古朴而实用。在《广韵》中,它被进一步阐释为祭器,容量为二升,内圆外方,彰显了古人对祭祀的敬重。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详细记载了簋的制作过程,其实一觳,崇尺,体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同时,《疏》中提到,在祭祀宗庙时使用木簋,而祭天地及外神时则用陶瓠,寓意崇尚质朴。
此外,《易·损卦》中提到二簋可用享,象征着圆润与圆满。而《诗·秦风》中的“於我乎每食四簋”,更是描绘了古人宴享时的丰盛景象。四簋之中,黍稷稻粱齐备,彰显了古人对饮食文化的追求。
在《周礼·地官》和《仪礼·公食大夫礼》中,簋都被列为重要的祭祀器具,体现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同时,《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墨者尚尧舜,言其德行,曰食土簋,进一步阐释了簋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簋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器皿,不仅承载着盛放食物的功能,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其圆润的口沿、双耳造型,以及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都彰显了古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和崇尚。
簋,这一古代中国盛食物的器具,拥有圆润的口沿与双耳设计,自商代诞生后,便一直沿用到战国时期。在《周礼·地官·舍人》中,我们读到:“凡祭祀,共簠簋”,这表明簋在古代祭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古籍中常写作“簋”,但青铜器上的自铭则多为“皀殳”。这些青铜簋的造型别具匠心,既有圆体、方体,也有上下结合的独特造型。早期的青铜簋与陶簋相似,并无耳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耳、三耳甚至四耳簋逐渐出现,丰富了簋的种类。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簋在搭配上常以偶数形式呈现,如四簋配五鼎,六簋配七鼎,彰显了古人对祭祀和饮食文化的独特理解。
簋这一古代盛食器具,在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广受使用,主要用于盛放煮熟的饭食。其形制多样,变化丰富。商代的簋,形体厚实,多呈圆形,宽口沿,深腹,圈足设计,有些还饰有兽面纹,甚至器耳也做成兽面状。到了西周,簋的样式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以及三足簋等新式样,部分簋还加上了盖子。簋在商周时期被视为重要的礼器,常与列鼎成对出现于宴享和祭祀场合。据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配八簋,诸侯用七鼎配六簋,卿大夫用五鼎配四簋,而士则用三鼎配二簋。
青铜簋在商代中期虽已出现,但数量稀少,至晚期前段则逐渐增多。商代的簋,以其厚重的形体、圆形的造型、宽阔的侈口、深邃的腹腔以及圈足设计而独具特色。许多簋的器身会装饰兽面纹,甚至器耳也被精心塑造成兽面形态。
西周时期的簋数量众多,早期往往承袭商代的风格,而到了中期,簋的样式出现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到了晚期,簋的形态又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特定的样式。
西周簋器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与奠基、创新与继承、过渡时期以及全盛与衰亡。在萌芽与奠基阶段,青铜簋器主要沿袭了商末的流行样式,使得一些特征不甚明显的器型在界定上存在模糊性,难以明确区分其属于商代还是周代,这反映了殷周之际的器物风格。
在商代晚期,青铜簋器的纹饰呈现出新的变化。兽面纹作为传统纹样得以保留,同时,新出现的卧状体驱怪兽纹增添了触角,使得纹样更加生动。此外,以凤鸟为主题的纹饰也开始出现在簋器上,为装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青铜器的持续进步,簋器的纹饰也出现了变形,这些变形纹样不仅活泼有力,更标志着抽象变形纹饰开始在装饰艺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在商代晚期的艺术创作中,子庚簋的铭文展现出了精湛的笔法和圆浑的结体,与之前的笔画风格迥然不同。这些铭文内容广泛,既包括少数政治事件的记录,又大量记载了承平时期世官司世禄的情况,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由此可窥见,西周中期青铜器的制作,在构建周人自己的礼器体系时,既摒弃了旧有的束缚,又积极创新,彰显出崭新的时代气息。然而,到了西周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和纹饰却呈现出一种退步的态势,简草、粗疏、衰颓的风格一度盛行。
在西周时期,尽管青铜器的铸造整体呈现出衰颓之势,但仍有少数重器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技巧。其中,个别作品更是以新颖的构图脱颖而出,成为艺术领域的佼佼者。此时,盘旋龙纹等新纹样的出现,预示着春秋时代盘龙纹的兴起,而簋器则在此阶段开始走向了衰败。
纵观整个西周,簋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四耳簋、圈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弁口簋以及大侈口簋等众多类型,部分簋器还加设了盖子。
在西周的众多簋器中,倗生簋以其独特之处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不仅展现了西周簋器的多样化特点,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审美追求。
在商周时期,簋的体形大多厚重,常以云雷、乳钉等纹饰为特色,少数则为素面或仅装饰一二道弦纹。进入春秋时期,簋的形制基本沿袭了西周晚期的风格,未有显著变革。然而,到了春秋中晚期,簋这种食器在传统的礼器体制中虽仍有所见,但形制却发生了显著变化。铜胎变得薄而轻盈,花纹也更为细碎,甚至有些簋的盖部被巧妙地铸成莲瓣形。及至战国时期以后,簋的踪迹则愈发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