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祖庠 中華國學基礎 總 序

    周祖庠  中華國學基礎   

一、什麼是中華國學?

011 中華國學

國學就是一個國家民族固有的、特有的學術。

中華國學就是中國固有的、特有的學術。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聚合體,其中以漢族為代表,因此國外又稱中華國學為“漢學”。

   “國學”一詞,肇自《周禮》:“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近代意義上的“國學”,則始自1887年黃遵憲《日本國志》:“(日本)近世有倡為國學者。”1902年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近頃悲觀者流,見新學小生只吐棄國學,懼國學從此而消滅。”“國學”一詞,清末民初大興,外與“西學”相對,內與“君學”相對。最早叫“中學”或“舊學”,有的還叫“國粹”或“國故”。

  在此之前,“國學”實際上就是指先秦的“六藝”之學、漢代“九藝”“七略”之學、隋唐以後的“經史子集四部之學”、有清的“四庫之學”,即所謂的“經籍之學”(或“經典之學”)。它有時又簡稱為“經學”,現在叫“典籍文化”學。今天的國學還應包括現代中國學術。

  “一、中國語言文字製作之原;一、典章制度所以設施之旨趣;一、古來人物事蹟之可為法式者。”

——(民國)章太炎章士釗《國學講習會略說·序》

國學從現代學科分類上來說包括哲學、歷史學、文學、漢語言文字學、文獻學、倫理學、中醫中藥學等等學科。

國學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最高層次部分,最精髓部分,它是一種精英文化。

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國學以中華國學最為歷史悠久,最為博大精深,為舉世所景仰。

    “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

    “國學者,與有國而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也。”

    ——(民國)鄧實《國學講習記》

    “本社為振起國學、發揚國光而設,間月發行講義,全年六冊,其內容共分六種:諸子學;文史學;制度學;內典學;宋明理學;中國歷史。”

——鄧實《國學講習社廣告》

 

012 中華國學的作用

《隋書·經籍志》云:

“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大業崇之,則成欽明之德;匹夫克念,則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樹風聲,流顯號,美教化,移風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變之以中庸。中庸則可久,通變則可大。其教有適,其用無窮。實仁義之陶鈞,誠道德之橐籥也。其為用大矣,隨時之義深矣,言無得而稱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謂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龜象而設卦;後聖有作,仰鳥跡以成文。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既立,經籍於是與焉。”

章太炎也說過:

    “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shi4)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國學講習會略說·序》)

“國粹盡亡,不知百年以前事,人與犬、馬當何異哉?人無自覺,即為他人陵轢(li4),無以自生;民族無自覺,即為他族陵轢,無以自存。然則評彈國粹者,正使人為異種役耳。”(《印度人之論國粹》)

可見,國學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精神。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多次被異族入主,但最終入侵者都被漢文化所同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漢民族國學之歷史悠久、內容之博大精深。

    “中華之受制於異族,有三期焉:一曰五胡元魏,再曰遼金元, 三則滿清。當元嘉之末運,一時名流勝望,相繼南遷,其留而在北者,猶守舊轍,務經學,上承兩漢之遺,皆南士清玄之所鄙吐而不道者。然而胡姓之貴,受其薰陶,綿綴不絕,卒成周隋之治,下開唐基,此一期也。”

    遼金用漢人,僅保所掠而已。元人挾其武強,最鄙漢化為不足尊,其治無可言。時則中華之文運幾輟,然譬如嚴冬雪虐,枝葉雖辭,根  gai1)無傷也。故明人之學,猶足繼宋而起。滿清最狡險,入室操戈,深知中華學術深淺而自以利害為之擇,從我者尊,逆我者賤,治學者皆不敢以天下治亂為心,而相率逃於故紙叢碎中,其為人高下深淺不一,而皆足以壞學術、毀風俗而賊人才。故以玄燁、胤禎、弘曆踞其上,則幸而差安,以顒琰、旻甯、奕  ning2)、載湉、載淤為之主,則終不免於大亂,而說者猶謂滿族入關,卒為我所同化,政權雖移,中華之文運依然,誠淺之乎其為論也。”    

    ——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自序》

    “一國有一國之學,一國之學即一國興亡之本,而一種人心靈之所開也。”“亡人之國,必先滅其學;堙人之種,覆人之宗,去人之倫,必先滅其學。”

—— 鄧實《國學保存論》

是中華民族造就了偉大的中華國學;反過來,國學又造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造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中華各民族在歷史上能團結友愛,共同進步,凝聚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是國學的力量。

中國在歷史上能成為一個幅員遼闊、政治經濟文化強大的國家,並對世界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是國學的力量。

要復興中華民族,首先必須復興中華國學;要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國,必須繼承光大中華國學。

中華國學必將對世界繼續產生重大、深遠影響。

19881月,世界各地75位諾貝爾獎金得主聚會巴黎,會上通過的《巴黎宣言》,第一句話就是:

“世界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思想。”

說的就是學習中華傳統國學。

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也說過:

“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中國肩負著不止給半個世界而且給整個世界帶來政治統一與和平的命運。”“中華民族逐步培育起來的世界精神、儒教世界觀中存在的人道主義、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義等是中國肩負擔任世界統一重任的思想淵源。”①

西方精英尚如此青睞我中華國學,我中華志士仁人,怎能忍看中華國學繼續衰落下去、成為絕學?我輩應高揚先哲: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偉大精神,繼承並光大中華傳統國學,復興中華民族,重現中華民族古代文明之光,重振中華民族之聲威。

    “舉世景仰之我博大精深之國學,百年以來,屢遭摧殘,早已氣息奄奄,後繼乏人。然國學為民族立身之本,國學衰則民族衰,國學亡則民族亡。有識之士,當竭力拯救。中華民族傳統國學一日不能繼承光大,中華民族則一日不能復興,而無論其科學如何先進,經濟如何發達。”

—— 周祖庠《新著音韻學·序》

 

013 怎樣學習中華國學

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曾說到治國學的方法:

    “一、辨書籍的真偽

    二、通小學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變遷

五、辨文學的作用。”

五條中,要作到第一條就必須有古漢語語言文字學的功底;第三條,必須瞭解古今地理沿革;第四條,要懂得歷史及前人的哲學思想;第五條,文學作品中大部分是用古文創作的,而這三條都必須閱讀大量古代文獻。古代文獻是以古代漢語及古代漢字為載體的,因此需要具有古代漢語語言文字學基礎,這就是章太炎說的第二條——“通‘小學’”。

章太炎在《國學講習會略說》中指出:

“今欲知國學,則不得不先知語言文字之學。此語言文字之學,古稱‘小學’。”“周秦諸子,《史記》、《漢書》之屬,皆多古言古字,非知小學者,必不能讀。若欲專求文學,更非小學不可。”“小學者非為通經之學,而為一切學問之單位之學。”

所以,通“小學”,是我們學好中華國學的前提。

   “國朝經學昌明,過於漢唐。由訓詁聲音以求義理,復由倉頡作書之恉(zhi3)以求本義及其通假,而經學益以大明。雖佶屈不可句讀之書,無不曉暢明白。然則欲治聖經,先通小學。世有薄小學以為不足道者,非真能治經者也。”

  —— 劉寶楠《念樓集·卷六·問經圖序》

    “古人先識文字,後究大學之道。”

—— 章太炎《章氏國學講習會講演記錄》

 

注: ①《文明:充滿生死搏鬥的神秘劇——湯因比的歷史研究》。

  

二、什麼是中華國學基礎?

021“小學”

  “小學”是中華國學基礎。

  “小學”就是中國古代漢民族傳統語言文字之學,古人或稱為“文字學(廣義)”,今天稱為“古漢語語言文字學”。

  古代之所以稱習學語言文字的學問為“小學”,因其在小學進行。

  (漢)大戴《禮記·保傅》: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        (漢)崔寔《四民月令》:

  “農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學,學五經;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

  《漢書·杜鄴傳》:

  “初,鄴從張吉學。吉子竦又孤,從鄴學問,亦著于世,尤長‘小學’。鄴子林,清靜好古。”“其正文字過於鄴、竦,故世言‘小學’者由杜公。”顏師古注:“小學,謂文字之學也。”   

  《隋書·經籍·小學類後序》:

  “魏世又有八分書,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頡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詁、《說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

   章太炎《國學講習會略說·論語言文字之學》:

  “合此三種(庠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乃成語言文字之學。此固非兒童占畢所能盡者,然猶名為小學,則以襲用古稱,便於指示。其實當名語言文字之學,方為塙切。”(1906

  國學中與“小學”基礎相對的上層建築部分,就是其他“經史子集學”,簡稱“經學”,即“小學”以外的其他國學,也就是漢語言文字學以外的諸如哲學、史學、文學等等學問。

  今天的“小學”,既是學習其他國學的基礎,也是國學的一個分支。

    由於“小學”在古代是置於“經學”之末的(後來小學專著《爾雅》也列入《十三經》),因此人們一直認為“小學”是“經學”的“附庸”(我們並不同意這種說法),即便如此,它的地位仍然是很高的,因為史部、子部、集部均在其後,只差未把它置於經學之前或之中了(那也是不可能的)。

  到了現代,人們認為“小學”從“經學”中解放了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了。但它在學科目錄上的排列,已遠遠在子集之後了。人們對它的重視,事實上亦是如此。而即便是“經史子集”,又有多少人重視呢?所以說中華國學,在現代是衰落了。衰落到什麼程度呢,真正懂得國學的人,已寥寥無幾了。

  西漢劉向劉歆父子《七略》附於“經學類”後的“小學類”,記述的就是文字類書籍:

“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

諸子略……;

兵書略……;

術數略……;

……。”

“六藝”就是後代所謂的“經學”。

  古代的“小學”即廣義的文字學,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古代漢語語言文字學,它可以濃縮為三個字——“形、音、義”:

               義

 

 

              小學

 

          形         音

 

  “要之,形為字之宮體。聲、義為字之精神,必三者具而文字之學始具。”①

  我們稱之為“小三角”。

    “所謂‘小學’,其義云何?曰:字之形體、音聲、訓詁而已。”

—— 章太炎《國學講習會略說》

 

022 “小學”的用途

  “小學”,說白了,就是古代的識字教學。

  “國學”的主要部分或“經學”(廣義),都是古代的典籍文獻,要能閱讀這些經籍,首先得通過“識字”關,這就是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經常強調的“要讀書,必須先識字”。所謂“識字”,就是“通小學”的意思,可見不通“小學”,則無以通“經學” 無以通文學、史學、哲學了。

  過“識字關”本來不是件特別困難的事,但由於古代漢語及其書面記錄符號——古漢字,離我們現代時間已很久遠了,發展演變的結果,它們的形式(語音和字形)和內容(意義)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後代的語言文字已經有了一定的距離,很多字、詞、句的意義已不容易瞭解。因此自漢代以來,就逐漸形成了一門專門學習與研究古代漢字字形、字音、字義實際上就是學習古代漢語語言文字的學問——“文字學”(廣義)——即“小學”。

  “小學在古時,原不過是小學生識字的書,但到了現在,雖研究到六七十歲,還有不能盡通的。何以古易今難至於如此呢?這全是因古今語言變遷的緣故。現在的小學,是可以專門研究的,但我所說的‘通小學’,卻和專門研究不同,因為一方面要研究國學,所以只能略通大概了。”

    ——章太炎《國學概論》

  “小學”在國學中是基礎之學、工具之學;“經學”則為“形而上學”。

  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二、通小學》中就說過:

  “可見通小學對於研究國學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了。”“研究國學,無論讀古書或治文學哲學,通  小學都是一件緊要的事。”

  而經學,即文學、史學、哲學等,也可濃縮為三個字——“文、史、哲”,我們稱為“大三角”:

 

               文

 

 

              經學

 

          史         哲

 

  “小三角”是“大三角”的基礎,“大三角”是“小三角”的上層建築。不通“小學”,則不可能真正通“經學”,即不打好“國學基礎”,則不可能學好“國學”諸如“哲學”、“史學”、“文學”、“語言學”等等學科。所以,是凡中華國學工作者,都應該在“形、音、義;文、史、哲”這六個字上狠下工夫,掌握好這兩個“三角形”。

  “讀書貴先識字,識字然後能通經,通經然後能致用。”

   —— 朱駿聲《上<說文通訓定聲>表》

  注:

   ①章太炎《章氏國學講習會講演記錄》。

    

三、怎樣打好中華國學基礎?

 

031 學好文字、音韻、訓詁學理論知識

王國維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①中說過:

“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於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

繼承光大偉大的中華傳統國學,是文、史、哲工作者終生奮鬥的偉大目標。它要求人們首先應該打好國學基礎——“小學”,再進一步學習國學本部——“經學”,以便把自己培養成為中華國學所托之人,成為中華精英文化的肩負者——繼承者、傳播者、光大者。

大戴《禮記·保傅篇》曾說過古人的學習國學的情況: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髪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朱熹《大學章句·序》:

“三代之隆,其法寢備,然後王官、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章太炎《章氏國學講習會講演記錄·小學略說》:

“小藝指文字而言,小節指灑掃、應對、進退而言;大藝即《詩》《書》《禮樂》,大節乃大學之道。由是言之,小學國宜該小藝、小節而稱之。”

“學小藝焉”,“教之以……書數之文”,就包括學習“小學”。可見,古人是在小學學習“小學”、大學學習“經學”的。

《周禮》:“八歲入小學。”

《說文解字段注》:“十五入大學。”

《白虎通義·群雍》:

“小學,經藝之宮。”

“故十八歲成童志明,入大學,學經籍。

現代的我們,不僅錯過了學習“小學”的機會,也錯過了學習“經學”的時機。所以我們今天不但要彌補“小學”,還要彌補“經學”,這就需要我們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辦得到的事了。

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二、通小學》中說過:

“韓昌黎說:‘凡作文章宜略識字。’所謂‘識字’,就是通小學的意思。作文章尚須略通小學,可見在現在研究古書,非通小學是無從下手的了。”

章太炎在該文又說:

“研究小學有三法:

一、通音韻

二、明訓詁

三、辨形體

歷來講形體的書,是《說文》;講訓詁的是《爾雅》;講音韻的書,是《音韻學》。如能把《說文》、《爾雅》、《音韻學》都有明確的觀念,那麼,研究國學就不至於犯那“意誤”“音誤”、“形誤”等弊病了。”

所以,中華國學基礎具體就是指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

“是正文字之小學,括形、聲、、義三者而其義始全。”“古人對於文字,形、聲、義三者同一重視。”

—— 章太炎《章氏國學講習會講演記錄》

文字學是研究漢字的性質、特點、形體結構、起源、發展及其演變規律以及字形與字音、字義的關係的一門學問。

音韻學是研究漢字的語音結構及其發展變化規律以及研究字音與字形、字義關係的一門學問。

訓詁學是以研究文字語義表達規律以及解釋書面語言的方式、方法為主的一門學問,它包括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

其中,文字學、音韻學是最基礎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為難學的部分。古人說:“讀書人靠兩本書起家”,這兩本書就是《說文解字》和《廣韻》,說的就是文字學和音韻學是讀書人的根本。

“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

——段玉裁《廣雅疏證·序》

“訓詁者,研究字義之學也;文字者,研究字形之學也;聲韻者,研究字音之學也。必三者具備,然後可言小學。”

——劉師培《正名隅論》

但現在,能夠真正掌握這兩門學問的人已越來越少,而它又是國學的必備基礎,這就是我們開設“國學基礎”目的。

 

032 聯繫閱讀實踐

除了學好文字、音韻、訓詁等中華國學基礎理論知識外,還要注意聯繫閱讀實踐,這一點,在以後每一編裏都有具體安排。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適當鞏固一下過去所學的一些課程,如普通話知識、普通語言學知識。

誦讀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背誦了的東西,才可能真正掌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作為一個國學研習者,國學基礎部分要求學生最好能首先把《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龍文鞭影》、《聲律啟蒙》等這些古代少年兒童背誦的“小學”經典啟蒙讀物背熟;然後再繼續背誦《詩經》、《老子》、《論語》等典籍,這樣,不僅能使我們今天的“國學基礎”能很好地理論聯繫實際,而且今後学习到“經學”本部時,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學基礎分初級班及高級班。每階段課時144節,共兩學年講完。

初級班教材為:《古漢語文字學初階》(36)、《新著音韻學》(54)、《訓詁學講稿》(36)(均為周祖庠著)。配套教材為:許慎《說文解字》、周祖庠《切韻韻圖》

高級班教材為:《古漢字形音義學》、《新著漢語史》、《文獻學講稿》(均為周祖庠著)。

高級班已進入國學本部。

國學本部課程另主要有《經學概論:易、禮、詩、書、春秋》、《中國文學概論》、《中國史學概論》、《中國哲學概論》、《經學專講:論孟;老莊;周易;尚書;春秋》等等。

大學文科,只講初級班部分。每學期十八周,每週二節,兩學期講完,以《國學基礎(一)、(二)》和《國學基礎(三)、(四)》的名目選修。

研究生階段則介紹高級班部分,為必修課。

“或曰:聯文而後成辭,屬辭而後著義,六書不明,《五經》不可得而誦也。然則數千年來,諸儒尚無定論,數千年人不得誦《五經》乎?故生當古學失傳之後,六書、七音,天性自有所長,則當以專門為業;否則粗通大意而不鑿,轉可不甚謬乎古人,而《五經》顯指,未嘗遂雲霾而日食也”

    —— 章學誠《文史通義·外篇二·<說文>字原課本書後》

注:

①《王國維遺書》第四卷:《觀堂集林》卷二十三。

     

二零零八年一月

三稿于南京浦口盤城儒林學士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前言】作者:王寧
《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增修校正押韻釋疑》宋-歐陽德隆
老中医章太炎與他的醫學(下)
五岩山上有一块“怪”碑,上面一共有56字,看罢竟发觉全都不认识
​沙志利丨論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的現代學術特徵
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三):《性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