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军事 | 二战时德国用来种族灭绝的毒气,发明者是一名犹太人

'网易历史频道'授权转载。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


“在和平时期,一个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在战争时期,他是属于他的国家的。”这是德国犹太人、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发明的名言。他为人类发明氮肥,为祖国发明毒气用于战争屠戮,孰料祖国在政权更替后送他的亲朋好友进了毒气室,只因为他们是犹太人。


哈伯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奠定现代氮肥的工业基础,遂获得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前氨一直难以在工业规模上生产。从此以后,化肥带来难以想象的粮食增产,让无数人走出饥荒的阴影。他让人类可以在生产技术上不再受到饥饿的折磨,除非是受科学技术之外的政治因素影响。可以说,哈伯是人类的大救星,若没有氮肥(虽然其他科学家早晚会发明它),地球的物产只能养活当今一半人口,所以世人赞誉他从空气中生产出了面包。


诺奖消息公布是当年12月,给欧洲大地带来空前浩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在一个月前结束,被战胜国集团列为战犯的哈伯正躲在瑞士农村里,他在战时是德国毒气战的设计师。出于狂热的爱国主义,这位著名化学家为德国实施丧心病狂的毒气战立下汗马功劳,也正是他极力督促军方拉开毒气战的序幕。


一战中,哈伯指导德军士兵施放氯气


1915年4月22日,位于比利时的尹普雷战役,德军释放了168吨氯气,这是毒气第一次成规模应用于战争,造成英、法军队5000人死亡。毒气战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有效和可怕,只有在非常合适的气象条件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都要一一符合标准,这样的机会在战争中很难得。英法军队之所以遭受重大伤亡,是因为他们头次遭遇毒气战,对此一无所知,当黄绿色雾气向己方阵地弥散过来,没有任何防护设备、未受过任何防毒气训练的军人,自然只能坐以待毙。一旦他们人手一具配发了防毒面具,这种原始的毒气就失效了。


反过来,协约国也很快将毒气应用于实战,以牙还牙。法国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化维克多·格林尼亚发明了毒性比氯气大10倍的光气(碳酰氯),哈伯的德国战友则成规模合成了毒性更大的芥子气(二氯二乙硫醚)。芥子气是最可怕,它可以通过皮肤来腐蚀人体,参加一战的德军步兵班长阿道夫·希特勒,即在英军的芥子气前中招,暂时性失明。整个一战中,毒气造成130万人伤亡,好在死亡比例不大。事实上,毒气远不如机枪、战壕、铁丝网有效,毒气并不能让双方撕开对方的防线,战线依然僵持。


一战中的毒气攻击


犹太人爱上德国?这听起来很荒诞,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也是一个有趣的族群现象。德皇威廉二世的德国,确实值得德国犹太人热爱,比起欧洲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他对犹太人算是很友善了,给犹太人很大的政治权利。当时欧洲各国社会风俗多少有点歧视犹太人,当然只是歧视而已,跟日后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手法比那都算九牛一毛了。


威廉二世在开战后宣布:“我只知道德国人!”皇帝的言下之意是凡德国子民,不分民族、宗教,主要服从国家利益、为国家服务和献身,我对你们都一视同仁。“致德国犹太人书!在这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祖国将他的儿子们聚集旌旗之下!”犹太教德国公民中央协会立即给予激情澎湃的回应,“同道们!我们向你们发出呼吁,除了尽力尽责之外,还应向祖国贡献你们的力量。”为表明内心对祖国的热爱,参战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是最好的自我证明方式,超过10万名犹太人参加德军,1.2万人阵亡,3万人获得“勇气奖”。


德国社会的反犹风潮,要到战败之际才掀起,军队和政客们需要给自己找替罪羊,犹太人躺着中枪了。正是犹太人从背后捅刀,才让战无不胜的德国军队遭遇如此惨败,这个简单粗暴又荒诞的借口很恰当地抚慰了民众低落的情绪,还转移仇恨。当然,这属后话。


克拉拉·伊梅瓦尔


哈伯的妻子克拉拉·伊梅瓦尔(Clara Immerwahr)也不是等闲人物,她于1870年出生于布雷斯劳的一个犹太大家族里,父亲菲利普·伊梅瓦尔(Philipp Immerwahr)也是个化学家。女承父业,她布雷斯劳大学学习化学,最终取得化学博士学位,是该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理学博士的女人。克拉拉与哈伯自幼相识,最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妻子放弃自己的研究事业,全力为丈夫服务,还将他的德文作品翻译成英文。1902年,她生下儿子赫尔曼·哈伯(Hermann Haber),这是夫妻俩惟一的孩子。


“人要可以完全发挥他的能力,试图去活出每一种人类生活提供的体验,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才值得。正是在这样的冲动之下,我那时候决定结婚。我从生活得到的很少。”克拉拉曾向朋友倾诉自己对婚姻的感受,“主要的原因是弗里茨压制性的将他自己放在家庭和婚姻的第一顺位。因此一个比较不会无情自我张扬的人格,就这样被摧毁了。”


战争给这对不平凡的夫妻带来难以解决的分歧。迥异于踊跃投身战争的丈夫,妻子本就是位女权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作为化学家,她更是深知毒气将如何摧毁这些欧洲年轻人的肺。故克拉拉对丈夫开启的毒气战深恶痛绝,也对丈夫日益表示愤怒,厌恶他穿上尉军服的样子,看不惯他任何时候都佩戴左轮手枪。妻子不断恳求丈夫放弃惨无人道的毒气,丈夫却指责妻子叛国,一气之下跟其他女人打得火热。


1915年5月2日,丈夫在一次争吵后夺门而出,妻子则来到花园里,用手枪朝自己胸口射击。13岁的儿子赫尔曼·哈伯听到枪声后飞奔出来,抱着母亲渐渐冷去的身躯而悲恸哭泣。妻子之死未能影响哈伯,他笃信毒气研制事业是“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祖国的战争”,他第二天早上就去东线部署对俄军的毒气战。祖国比妻儿更重要。


哈伯的名字在1920年从战犯名单中消失,于是,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他举行姗姗来迟的颁奖典礼。德国战败后,哈伯依然深爱着祖国,一度尝试从海水中炼金,以便替国家偿还赔款,未成功。


虽然他开始反思,但他所深爱的德国几年后就不需要他了,因为纳粹上台了。不管你为德国做过什么贡献,只要你是犹太人,就是一票否决。纳粹首先要他赶走研究所里的所有犹太人,他不从,研究所被强行接管,他出境跑到瑞士。“40多年来, 我一直以智慧和品德为标准选择合作伙伴, 从不过问他们的种族。在我的余生, 亦不希望改变这种用人方法。”他在1933年4月底发出辞职信。不幸中的大幸,他跑得还算早,若晚几年就走不成了,得死在集中营里,兴许还能在毒气室里品尝自己的科研成果。


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哈伯与妻子克拉拉的墓地


这一次,他不得不投奔了德国的死敌——英国,英国的同行们怜惜他是个人才,为他送去诸多方便。1933年,他在英国短暂停留时,接受了英国在中东殖民地的Sieff研究所的董事职务。1934年1月,他就前往中东,但于1月29日死在中转地——瑞士的巴塞尔,心脏病突发。遗体火化,他的骨灰连同前妻一起被埋在当地的一个公墓里,两人最终还是永久待在一起。诺贝尔奖官网对他简介的最后一句是:“他被自己挚爱着的祖国而拒绝,这让他心碎了一地。”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


纳粹德国在哈伯的遗产上继续研制毒气,用于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哈伯的不少亲戚就死在毒气室里。可以想象,当哈伯的亲戚和朋友们排队经过铁丝网、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士兵、虎视眈眈的狼犬,最终进入毒气室,在毒气中做最后的挣扎,不久就口吐白沫、四肢痉挛、倒地不起,他们心中是否想起他们曾经的荣耀——哈伯。


儿子赫尔曼在二战时移居美国,当他知道几百万犹太人死于毒气时,陷入父亲带来的沉重耻辱中不能自拔。为父亲而羞愧,他在1946年自杀,可以说是哈伯害死自己的老婆和儿子。第二次婚姻诞生的一个儿子路德维希·弗里茨·哈伯,也一辈子走不出父亲的影子,他成为了研究一战时毒气战的历史学家,在1986年出版代表作《毒云:一战中的化学战》(The Poisonous Cloud: Chemical Warfare in the First World War)


好 文 推 荐


在长安建都乃千年之计,大汉繁荣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到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离开,期间虽然并未一直作为京城存在,但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足有千年之久。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邪恶科学家:逼死妻子,间接屠杀数十万人,居然获诺贝尔奖!
一代物理化学巨匠-德国犹太战犯
科学网
二战前的犹太人到底干了什么?为什么德国人那么恨他们,非要对其进行种族清洗
61.世界大战
荒唐的诺贝尔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