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6133 消化一本有价值的书,究竟怎么做?豆瓣评论
                
                                                

                

                
“拿来一本书,就好像要打一场仗。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有些人从小就学会了并且早就习惯这么做,而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这么干 —— 这就是为什么最终绝大多数人只具备读半本杂志,看个豆腐块文章的能力,而不大可能真正独立消化一整本书的根本原因。 ”

这段话来自于上周李笑来公众号的推送文章。是关于读书的一篇,猫看了之后,有很多感悟,今天就借这个情绪,捋一捋思路吧。

1 读书究竟有用吗?

我一直不认同读书无用论。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说非虚构类的实用书籍。虚构类的小说以及非虚构类的历史哲学之类的书籍暂时不在讨论范围内。以前以及现在,都有人说,“书里那些东西啊,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没用”。这是3年前,某位经理对我说的原话。这番绝对且一刀切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自己自己后期决定不留下的决定。

读书怎么会没用呢?首先我们可能并没能足够对书的内容理解,然后我们或许不能分辨书里信息的价值程度,还有我们并没有学会怎么好好使用。就好像那句,“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概念一样。读书和听道理某种程度上讲确实也是一件事情,我们获取一些信息,理解它们,将这些信息内化,然后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证明这些信息是正确的,再次肯定它的价值,然后保留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以后继续使用。更好的,再分享出来,让更多人像当初我们得到这条有价值的信息一样也得到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

当我们的教育,个人经历以及视野都很局限的时候,读书就是我们能获取更多信息的最快捷的方式,所以,我们更需要不断努力去吸收更多的信息,不断优化自己吸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不断尝试去实践自己从书中理解到的有价值的信息。

2 为什么你读的书没让你感觉到“有用”?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个范围,今天,我们只讨论读非虚构的实用书。实用书,基本上也是一位作者针对某个需要也可以被解决的问题写的一本书。比如,关于沟通的《沟通圣经》,关于阅读方法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般来讲,书里都会提供问题的范围,问题的原因,作者的看法以及一些建议。而我们读一本实用书,正是为了获取信息来解决某个问题或者增加对某件事情的理解。在这目的上,我们才来讨论“有用/有价值”。对于虚构类的小说或者学术类的,历史类的书籍,我们的阅读目的本身就是不一样的。界定清楚这个范围,我们再说为什么读完一本书为什么很难看到价值的体现。

很多人觉得工作以后持续读书很难。其实不。读一本书,一点也不难。打开书,看文字,读到最后一页。你就可以说自己读完了一本书。读一本书,一点也不难。而正是这种不难的读书方式让你很难感受到读书真正的价值,因为“读一本书”只是一个动作,价值的产生,都在于读完后边的行动,而不是“读”这个开端的动作。当然,如果这个读的部分你也不愿意花时间做,那只能说明读书不是你内心真正认可你需要做或者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还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强扭的瓜不甜。

关于这种“不难”的读书方式,我想我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只是停留在”读读而已“的层面。在2015年7月我开始做《暗时间》的读书笔记之前,好像我都是带着轻松的态度阅读一本非虚构书籍,不去根据信息自己整理整本书的构架,不去挑出书中值得用于自己生活的内容,不去把这些内容套用到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对自己的方式进行改进,不去想办法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你看,就像我说的吧,打开书,开始读,读到最后。这样的读法当然也会有一些想法和思考,但是没有整理成文字的输出,只是形成了一个印象,也没有在生活中实践以及再度总结,很快,印象就会渐渐模糊,然后淡忘。以至于很久之后,再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竟然会有,哦,“原来这个道理我之前在这本书里读到过哦!”的感觉。

3 读完一本有价值的书后应该做点什么?

那么,读完一本书,尤其是一本自己觉得很有价值的书之后,我们究竟可以做哪些事情把这些自己体会到也认可的价值保留下来呢?

猫的个人看法,是有4个层面:

1)对书内容的理解,获取信息
2)对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挑出最有价值的部分输出
3)将这些有价值的部分在实践中检验
4)再将自己检验的成果再次梳理,进行分享

而每一个层面,都不容易。

首先,是对书的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获取。这一点要回到对待读书的态度上。你是随性从头翻到尾了?还是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分析阅读方式,认真地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把作者整本书的框架梳理了,并对框架每一个部分的内容以及各个部分组成框架的结构上真的理解了?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种构建方式,你是否同意各个部分的细节?如果不同意,你是否是带着客观的态度在对待这份不一致的看法?客观指,你是不是从情绪上评断,而是清楚自己觉得作者的理论有错误,并有论证支持,或者觉得作者的论述不完整并且你有补充,再或者你暂时无法决定赞同还是不赞同,需要后期再思考一阵子。等等。读书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把自己放下,尤其是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断的冲动放下,尽量地去吸收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至于自己觉得没有价值的,放手就好,千万别因为自己情绪上的不喜欢而放弃了我们花费时间遇到了的价值。

然后,将书与自己结合,挑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整理输出。读完一本书,假设我们跟着自己心里最想要从书里获得答案的问题读到了最后,并得到了一定的信息。这是对信息的初步获取。这只是形成了初步的印象。但当你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以及自己对这些信息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内容记录和表达出来,这是初步的输出。而很多时候,我们就算完成了第一步,却不愿意花费力气进行第二步的输出,1个月之后,最初得的信息几乎就会淡去得差不多了,至于后续的实践,少数时候是可以做到的。但大部分时候,缺少了第二步,接下来的后续都无从谈起。

接下来,是将这些有价值的部分在实践中检验 。假设你通过读书笔记,书评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完成了第二步的输出,却将这些信息放在电脑里,不去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那我们就只是做了信息和知识的“搬运工”或者“翻译员”。书里的内容,知识或者方法,没有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去检验是否正确,是否适合自己,也就体现不出来它的进一步价值。这一步,是有价值信息真正的“内化”。当你通过了实践你明确了对自己有用的内容,适合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已经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最后,再将自己检验的成果再次梳理,进行分享。这一步,看似好像没必要,因为价值都已经内化了不是吗?为什么还要再整理和分享呢?我只能说,这件事情的价值,谁做谁知道。分享并不仅仅是为了别人或者其他目的,而是帮助自己更好的思考。当你将自己的思考结果梳理并分享出来之后,你在这个过程中务必对这些内化的价值更加清晰和有条理,因为你完成了,知识或者信息真正的从“内化”到“外显”。另外,你的分享或许能帮你结识有同样思考的伙伴。或者,帮助到这个方面同样有困惑的其他人。而这些,都是额外的价值,而这些额外的价值又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力量,让你继续地受益下去。

如果你有兴趣,试试看吧。

我相信,你一旦尝试这么去做了,就会好像停不下来。即使后期因为时间紧张或者偷懒没有持续这么去做,你的内心都会一直记挂着这件事情。因为,你内心里知道这么做的价值,也知道自己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的投入不怎么做就很难产生有效的收益,只要你行为没这么去做,这种内心与行为的不一致就会一直折磨你,直至你重新拿出纸笔打开电脑,开始画思维导图,记笔记和写书评。

试试看呗。不知道你会不会这样,反正我是这样哒~

4 完整消化一本书的具体做法

如果有效地消化一本书,其实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没有人可以列举出实现这个事情的第一,第二,第三步。我们可以列举的,是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记录和实践一本书的内容。具体某一本,而不是每一本。而“消化”更是一个私人的概念,对每个人来说程度都不一样。具体到什么程度,你觉得让自己吸收好了一本书的内容,只有自己可以判断。而今天猫分享的,也只是自己的一种做法。

其实,写的这篇文章的源头,是之前有位朋友留言,说她也喜欢读书,经常读书,有些不知道读书笔记或者书评之类的输出怎么做,问问我是怎么做的。那个时候,还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自己的读书方式也没有稳定,还是摸索中。

想了一段时间,今天终于整理了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这种方法虽然很慢,但是对于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来说,绝对是有意义的。你并不需要对每一本书都这么做,但是,对于那些可以帮助你改变生活习惯思维认知的书,这么做了,我想你是不会后悔的。

        * 第一步:读第一遍(速度可能快也可能慢):
                * 用铅笔做记号,划出重要的信息
                * 根据目录做全书的思维导图,作为骨架和导航信息,便于细读的时候理解前后关系

        * 第二步:读第二遍(一般速度较慢):
                * 用荧光笔挑出精简的部分准备做摘录
                * 完成摘录并记录页面
                * 将相应的血肉的部分填充到第一版的骨架思维导图中去

        * 第三部: 整理输出
                * 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 将思维导图保存为图片,后期打印出来,以便随时查看

        * 第四部:持续思考,实践以及更新输出


                

                
                
                

                

                

我想,如果没有对几本书这样细致的拆解,我们是很难凭空地形成一种有效的内化信息的方式。这种输入结合输出的方式,其实就是一个阅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地总结自己的输入内容,理顺输入内容前后的关系,整理输出内容,不断地循环让一些重要的信息内化到你自己的认知或者行为系统中去。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你需要后期实践,也一定避不开把输入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RIA方法。(自行百度吧,并不是很复杂,篇幅有限我不说了)

李笑来的某篇文章里有过这么一段描述,我觉得很在理。”先别急着去解决大问题,从小目标开始。给自己设定小目标,然后选择路径,然后达成。相信我,达成目标是一种特殊的本领,大多数人其实没有。达成很多小目标的过程中,收获不仅仅在于那些目标达成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会发展出一整套属于自己的,其实并不见得适用于所有人的目标达成方法论,或称目标达成策略。 “ 能够逐渐整理和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信息消化方式,是我认为最最最有价值的部分。

5 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概念

1) 不要着急,好书值得读很多遍

李笑来的文章《为什么同样都是爱读书你却总是没进步? 》里有一段话,我觉得十分十分在理。“第一遍的时候,有大量的点只不过是 “产生了印象” 而已,根本做不到 “深入了解”、更做不到 “熟练运用” —— 因为运用本身就需要时间和耐心,并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为了 “优化方法论” 而多次 “折回”,最终才能做到真正 “升级”…… 所以,读很多遍,想很多遍,做很多遍,才可能真正进步。”

至于什么是好书?我觉得,你觉得对自己最有价值最能让你受益的书就是好书,无论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无论是理论性还是实用性。

对我来说,个人认为有两种让我受益最大:
A 拓宽你思维局限性,帮助你用新的认知态度来看待生活中事情的书,比如《暗时间》《把时间当做朋友》《自控力》《精进:怎样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B 关于沟通类不仅实用还需要自己长时间去实践并感受的书,比如《沟通圣经》,《沟通的艺术》,《关键对话》。
其他的也有,比如职场类的,比如心灵类的,比如商业类的。都很有价值,但这两类是我目前最花时间的两种,也可能现阶段个人觉得最需要补充这两方面的信息。

2)不要太介意阅读速度 要介意阅读效率

速度只和时间和数量有关。而效率关乎于你的理解。就像我读到的一句话里说的,“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不好意思,真的忘了在哪里看到的)

3)一定要保持输出

无论你的输出是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一个复杂的思维导图,一份摘录,一篇读书笔记,还是一篇书评,一定要保持输出。因为输出就是强迫你整理自己的输入内容,让一些信息先内化再外显。这或许并不会一次两次就有效,但长期下来一定会有价值。因为“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理解速度会不断积累,最终不断加快 ——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有共同点:它们不一定能用在哪里,它们早晚必然融会贯通。所以,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快。 ”

4) 一定要实践一定要分享

其实实践和分享才是更高层次的输出。只有实践才能验证你输入的内容是不是真的有价值。不过有些内容可能也不是读完书一时半会你就可以完成实践的,你可能需要再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反思,再回过头来看书里的内容,再次反思,才能理解原来是这样的意思。

这样的情况,也不代表你就可以偷懒了。在此之前,你可以先将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分享出来。分享出来,是第一步。然后在慢慢地想。等你有了后一步感悟,再持续分享。谁知道这个分享的过程中你可能遇上什么神奇的事情呢?而我,就是从分享《暗时间》和《把时间当做朋友》开始的。我想我获得的价值,比起分享这些动作的麻烦步骤,可是多了去了。

经典的还是李笑来文章里的一句话,“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5)持续思考 联系你的生活

持续将书里的你认可价值的内容放在生活中进行思考: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所以聪明的操作系统总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此句摘自《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6) 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和喜欢学习的人一起吧,他们会自动且持续地散正面能量。而不喜欢学习的人,恩,我身边也不是很多,不好评价,大家自行感受下吧。那些终身学习的人啊,就是值得被放在心中“榜样”的位置。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的力量,在我们无聊的生活中,是多么具有生命力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5本书,改变我对读书的看法,让我少走弯路
《读懂一本书》:听樊登讲读书方法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并没有卵用?
只需七步你也能高效读完一本书
阅读 | 如果遇到【难读的书】
一年之内读完上百本书的人都是怎么做到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