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作宾为甲骨奋斗了一生

文/王本兴

董作宾(1895~1963).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生于河南南阳长春街。祖居河南温县董阳门村。原名作仁,后改为作宾,字彦堂,一字雁堂,别署平庐。董作宾1900年(6岁)人塾读经史,因家境清寒,14岁时即在课余助其父作手工业,印衣袖等。每年腊月写春联、平日刻印章(每宇铜元4枚)所得,补助家庭生计。1910年(16岁)于南阳元字高级小学肄业,1912年(18岁)时辍学经商,并与陈耀垣共同设馆授徒。1913年,董作宾19岁时曾在南阳兼营书店,每进新书,必先读后而再出售,坚持学习知识。董作宾21岁(1915年)时以第二名优异成绩考入南阳县立师范讲习所,以最优等第一成绩毕业。1918年(24岁)游学省府开封,当年春考入河南育才馆,始知甲骨文字。25岁(1919年)毕业于育才馆,初在《新豫日报》任编校,并于当年冬入北京。28岁(1922年)人北京大学作旁听生,初学甲骨文字,他用油纸影写《殷虚书契前编》拓本。1923年(29岁)时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董作宾为研究生。31岁(1925年)时至福建福州协和大学国文系,任该校教授。1926年董作宾(32岁)回河南开封,任中州大学文学院讲师。至1927年(33岁)再去北京。当年夏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师,旋于当年秋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副教授,并与著名学者傅斯年相识。1928年董作宾(34岁)因母病逝返乡,在南阳中学兼授国文课。当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于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信员。受史语所筹备处之命,调查殷墟甲骨文字出土之情形。他在《民国十七年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中称,“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甲骨既尚有留遗,而近年之出土者又源源不绝,长此以往,关系吾国古代文化至巨之瑰宝,将为无知土人私掘盗卖以尽,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广实为刻不容缓之图”(《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遂促成了中央研究院的大规模科学发掘殷墟甲骨文的盛举。1928年10月13日至10月30日,中研院开始第1次科学发掘殷墟甲骨文,董作宾为主持人,负责发掘的全面工作。1929年(35岁)春参加了第2次殷墟发掘工作,又于当年秋参加了第3次殷墟发掘工作。1930年(36岁)时值山东古迹研究会成立,董作宾任委员,参加了第一次发掘城子崖遗址的工作。1931年(37岁)参加安阳第4次、第5次殷墟发掘工作。1932年(38岁)参加第6次、第7次殷墟发掘工作,并在北京大学兼课,授“甲骨文字研究”课。当年春,甲骨学史上划时代名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写成,并于1933年出版。1934年春天主持殷墟第9次发掘,秋被聘为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35年(41岁)受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之委托,当年春至安阳监察第11次殷墟发掘工作。1936年(42岁)编辑《殷虚文字甲编》图版成,并付商务印书馆印刷。1937年(43岁)在南京,并于当年夏赴安阳视察第15次殷墟发掘工作。安阳盗墓之风复起,并公然出现标语“打倒摧残人民生计的董(指董作宾)梁(指梁思永)”、“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反对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工作。当年,董作宾将劫余古物照片出版,名为《平庐影谱》,并题有“百姓之灯”以对逆流反嘲。当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殷墟发掘工作暂告停止。董作宾在辗转播迁,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研究,著述不辍。1945年(51岁)撰成(殷历谱>。1946被聘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并于1947年(53岁)时赴美国讲学,1948年(54岁)当选为第一届人文组院士。当年冬返国,任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1949年(55岁)去台湾,并被聘为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1951年(57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54年(60岁)获国家学术奖金(社会科学门)及奖章。董作宾61岁(1955年)赴韩国汉城讲学,并于当年5月被汉城大学研究院授文学博士。8月受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之聘,赴香港大学任研究员。1958年(64岁)秋回台湾,11月被历史语言研究所聘为甲骨文研究室主任。1963年(69岁)逝世于台湾大学附属医院(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

1931年第三次发掘殷墟,梁思永和董作宾(左一)

从上述简历,可知董作宾的一生都献给了甲骨学术事业,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和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地理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都颇有造诣,一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新获卜辞写本》、《小屯殷墟文字甲编》、《小屯殷墟文字乙编》、《殷历谱》等10多种专著,论文200余篇,现已编成<>

董作宾对甲骨文书法特别热爱和痴迷,常在公余之暇,挥毫临习甲骨文契刻。他认为临摹是学习甲骨文书法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能马虎、或当作清遣自娱,一定要认真对待。他先用玻璃纸蒙在拓片上,钩出轮廊,再与原版甲骨对照临摹。

这就是书法上比较传统的“勾填法”。他认为对着原版甲骨摹写一遍,才会有更深入的认识。董作宾用柔软的笔锋表现出契刻的坚劲,把笔墨的技巧与特有的自然效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写得挺拔朴茂,骨肉停匀,神完气足。董作宾为使甲骨文书法更有刀契笔意,还学习篆刻。这就给甲骨文的风格带来了特殊的艺术味道。

刀刻出来的字有爽利劲健,结体瘦硬,有率意精谨,浑朴古拙的风格。由于刀刻的原因,甲骨文字以直笔为主,方圆相参,别有意趣。董作宾先生亲手操刀篆刻,对这点更易心得体会,所以其甲骨文书法也更易与古人相通,“他把可以用放大镜看得清楚的刻辞的交又地方,都放大照像出来,检查那些刻画的先后;由这一类的检查,他发现了每一刻辞笔画的前后次序,随着一种固定的习惯,也随着时代而有不同;有的先刻直画,再刻横画;有的先刻横画,再刻直画”(《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董玉京序》)。如此深入认真的观察与研究,细心揣摹,由形似追其神似,其作品也就不同凡响。在刻苦临摹的基础上,也不断地创作一些集字甲骨文书法作品来。尤其是他在美国访问讲学期间,竭力把甲骨文作品通俗化。若用宣纸书写则在美国不好装裱,故采用色纸,图画纸或金银色的广告纸,用各色画料书写甲骨文字,配上镜框,以此馈赠。胡适之曾言:“从太平洋走到大西洋,几乎没有一家中国朋友,或美国的中国学者家中没有董作宾的甲骨文”(董玉京《我的父亲》)。董氏自言偏重武丁书风,余以为他身体力行,底蕴深厚,己进入了古人贞卜致祭的最高境界,其点画锋颖与贞卜书契精神融会贯通,确切地说,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乃集五期书风之大成、汇五期书风之神韵,因而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经典性、民族性及社会亲和性。

董作宾先生是甲骨四堂之一、一代甲骨大学者、也是一代甲骨文书法大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甲骨学大师董作宾
甲骨学:传薪有斯人
董作宾,殷墟发掘第一人!
【名家墨迹】董作宾(1895-1963)
解读百年甲骨之谜:剃头匠让"龙骨"走出殷墟(图)2
河南大学与古文字研究(二)——著名甲骨学与古文字学家董作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