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12条条文脉法剖析,“浮脉”如何运用?
userphoto

2024.04.26 北京

关注

张汤敏,孙仁平 肖相如频道 2024-04-26 07:01

导读: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称为“浮脉”。凡轻取即得的脉,只要脉位在浮位皆称为“脉浮”。


浮脉的运用

01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症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一》)
《金匮要略心典》(简称《心典》):风水,水为风激,因风而病水也。风伤皮毛而湿流关节,故脉浮恶风而骨节疼痛也;皮水,水行皮中,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不兼风,故不恶风也。其腹如鼓,即《内经》整整然不坚之意。以其病在皮肤而不及肠脏,故外有胀形而内无满喘也。水在皮者,宜从汗解,故曰当发其汗。
《脉学刍议》:风水为水气外挟风邪者,故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为水湿在表不挟风邪,故外证胕肿,不恶风。两证虽然存有外邪与无外邪之区分,然皆为水湿在表,故脉皆浮,皆可发汗而愈。
笔者调查了急慢性肾炎40例,皆有受外界风寒湿的因素,然而单纯的风湿还不能构成本病,必有机体阳气素虚的内在因素,内外因结合才能构成水肿病的病因。
风水,皮水为水湿在表,一般的阳气还没有大伤,所以可发汗而愈,如越婢大小青龙汤之类都可选用,得汗则小便利而水肿消。
临床经验:风水一身及面目俱肿,骨节疼痛,甚至手不可近;西医检查多为急性肾炎。脉则浮滑亦有沉滑者,舌尖多赤而有薄苔略腻,小便少而赤,投以越婢加术汤,一服则小便利而水肿消。

02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二三》)
《心典》:此与上条证候颇同而治特异。麻黄之发阳气,十倍防己,乃反减黄芪之实表,增石膏之辛寒,何耶?脉浮不渴句,或作脉浮而渴。渴者热之内炽,汗为热逼,与表虚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热,麻黄散肿,而无事兼固其表也。
《脉学刍议》:脉浮恶风,和一身悉肿,为风邪挟水湿在表的现象。因水湿挟热蒸越,故续自汗出,可以越婢汤发汗,则水湿去而肿自消了。
风水,皮水,根据中西医结合对肾炎的对照,多属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间亦有之。急性肾炎之水肿,脉多浮滑或沉滑,面色润泽,正气未伤,消肿甚易。不似慢性肾炎,面色晦暗胱白,正气衰惫不能胜邪,消肿甚难,而且即使消后,亦易复发。因此治疗慢性肾炎的水肿,不能单纯致力于逐水,一般必须从温补脾肾着手,水湿利后,多能巩固。
《脉原》:此条论风水之脉证,并治也。恶风一身悉肿者,其机外向,故见脉浮也。其不渴者,风水两伤,以有水故不渴,而自汗出也。身无大热者,虽有微热,非翕翕之热也。以此汤驱散风水也。

03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二二》)
《脉原》:此条论风湿表虚之脉证,并治也。其邪在表位,故见脉浮也;汗出恶风,为风;身重为湿,以此汤驱风湿,固其表也。
《脉学刍议》:本节为风水表虚的证治,脉浮身重为水湿在表,汗出恶风属表虚不固,可用防己黄芪汤扶正固表驱湿法治之。
本节风水未提出肿,但指出脉浮身重,则知乃湿气留于肌表。防己黄芪汤中,白术协同黄芪,以奏利湿之功,防已清热利湿,以制芪术之温,故相互配伍,颇为适宜。
防己黄芪汤证与前节越婢汤证,同是治风水,两者的区别在于表虚与表实,无热与有热。越婢汤证为表实、有热,故一身尽肿,脉浮续自汗出;防己黄芪汤证,为表虚、无热,故脉浮身重汗出。两者外部脉证虽相同,而病机却迥异。

04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二六》)
《心典》:水气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脉浮者为风,即风水也。其无水而虚胀者,则为气病而非水病矣。气病不可发汗,水病发其汗则已;然而发汗之法,亦有不同。少阴则当温其经,风水即当通其肺,故曰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宜杏子汤。沉谓少阴,浮谓风也。
《脉学刍议》:水气病,脉一般多见沉象,即风水病有时也出现沉脉,如“·······寸口脉沉而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就是明显的例子。但如果脉见沉小者,则属于少阴阳虚的水气病了。脉浮者为风邪在表,是风水之病。无水而胀满者,是气胀,与水胀不同。风水可发汗,杏子汤不详,可与越婢汤之类。脉沉小则属阳气虚不达表,因而水湿不利,宜麻黄附子汤,温阳达表,发汗利水,则肿自消除了。
无水的气胀,与有水实胀的鉴别,必须通过腹诊才更为可靠,如能采用西医检查腹水的方法尤佳。
水气病脉沉小与沉滑,绝对不同,沉小是阳虚水无以运,宜温运扶阳;沉滑是风热挟水,当以发汗清热利水。一寒一热,一表一里,各个不同,不可混淆。水气病亦有见脉伏者,往往因于水湿壅遏,隧道不利所致,与脉沉小阳虚水不运者不同。

05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八~九》)
《心典》:此不详见证,但以脉之浮沉为辨而异其治。
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
泽漆汤以泽漆为主,而以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趋之力较猛,虽生姜、桂枝之辛,亦只为下气降逆之用而已,不能发表也。
仲景之意,盖以咳皆肺邪,而脉浮者气多居表,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脉沉者气多居里,故驱之使从下出为易,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脉学刍议》:咳而脉浮,为表邪挟内饮所致,宜厚朴麻黄汤散外邪驱内饮治疗。咳而脉沉,为水饮内蓄,上逆而咳,故宜泽漆汤逐饮降逆为主。
本节以脉之浮沉,辨别饮邪偏表偏里的不同,偏表则以散邪驱饮,偏里则以降逆逐饮,亦因势利导的意思。

06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一四》)
《脉原》:此条义同上。心下有寒饮,而外邪袭之,是以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其脉则见浮也。以此汤温寒进,水热俱解也。
《脉学刍议》:脉浮是有表证,心下有水即胃中有水饮,外邪内饮相搏,故上气咳逆,挟有热邪又烦躁而喘,宜小青龙汤外解表邪,内驱水饮,加石膏以清里热。
据临床经验,本方对急、慢性支气管炎,辨证饮热互结者,效果甚佳,脉搏多见浮滑,舌苔白腻为饮热内结之候;然麻黄与石膏的用量必超过麻黄五至十倍,才能发挥其清热逐饮的作用。
否则麻、桂、姜、夏、细辛、皆辛燥之药,石膏量少,则不能制诸药之燥,对内热烦躁则不能奏效,故用此方时须加注意。

07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九》)
《心典》:“前”谓关前,“后”谓关后;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关前脉浮者,以阳居阳(第一个阳字,是指浮脉为阳;后一个阳字,是关前的部位为阳。
故病在表;关后脉浮者,以阳居阴,故病在里;然虽在里而系阳脉,则为表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肠肾,而在腰背膝胫,而及其至,则必短气而极。所以然者,形伤不去,穷必及气;表病不除,久必归里也。
《脉学刍议》:前指寸部脉,后指尺部脉,寸脉浮为外感表邪,尺脉浮为内伤里证;而腰痛,背强,短气,里极为里证肾虚之候。
寸浮主表证,尺浮主里证,于临证往往多验;然而还必须与症状相结合,如腰痛、背强、气短,再见尺脉浮,说明是肾虚之候。脉浮在前,亦必见头痛恶寒等症状,才能认为表证,仲景意在言外,不可拘泥。

08

“男子面色薄者(面色淡白不红润),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四》)
《心典》:渴者热伤阴气,亡血者不华于色,故面色薄者,知其渴及亡血也。李氏曰:“劳者气血俱耗,气虚则喘,血虚则悸”。卒者,猝然见此病也。脉浮为里虚,以劳则真阴失守,孤阳无根,气散于外,而精夺于内也。
《脉学刍议》:虚劳病脉浮,为阴血亏损,阳气外越。脉浮而无力,或浮大中空皆血脱阳无依附的现象,面色薄即皖白无神之谓,渴,乃阴虚,津液不足所致,但不能多饮,与胃热口渴能饮者迥异;卒喘悸,为突然气喘心悸,乃肾虚气不归元之故。综合脉证观察,为阴血亏损于内,虚阳浮越于外之症,所以最后提出脉浮者里虚也。
张介宾说:“······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为阳有余,阳有余则火必随之,或痰见于中,或气壅于上,可类推也;若浮而无力空豁者,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水亏之候,或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可知也。若以此等为表证,则害莫大矣。”
张氏具体提出辨别外感内伤的浮脉,当从有力或无力,有神或无神中求之,对我们切脉辨证是有一定帮助的。
《脉原》:此条论男子渴及亡血之脉证也。面色薄者,失其泽而无神也;阴血虚、而津液不化则渴;气伤而不摄血,则亡血也;上逆而卒喘,真气不敛,则悸也。其脉浮者,真阴失守,孤阳无根,气散于外,而精夺于内,故曰里虚也。

09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蛀。其脉浮者,自吐乃愈。”(《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九》)
《心典》:心中如啖蒜者,寒束于外,火郁于内,似痛非痛,似热非热,懊侬无奈;甚者心背彻痛也,如虫蛀者,言其自心而背,自背而心,如虫之往来交蛀也。若其脉浮,则寒有外出之机,设得吐则邪去而愈。然此亦气机自动而然,非可以药强吐之也。故曰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脉学刍议》:心中寒,其症心痛如啖蒜,剧者心背相互彻痛,如蛊蛀,形容疼痛之剧烈。脉浮标志邪有欲从上而出的趋势。所以自发得吐乃愈。
脉浮为邪欲从上而解之兆,与“······疟脉自弦······浮大者可吐之”意义相近似。但得吐而解之证,皆有形之邪,如痰、食、饮之类,因此本节心中寒,亦属寒饮,否则就不会得吐而愈了。

10

“酒黄疸者,或无热,静言了了(指病较安静,言语对答很清楚,即现在所谓的神情安静,言语清晰。)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五》
《心典》:酒黄疸者,心中必热;或亦有不热,静言了了者,则其热不聚于心中,而或从下积为腹满,或从上冲为欲吐,鼻燥也。腹满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势而越之;既腹满,且欲吐,则可下亦可吐。然心审其脉浮者,则邪近上,宜先吐;脉沉弦者,则邪近下,宜先下也。
《脉学刍议》:酒黄疸无热,乃表无热,里则湿热蕴蓄,邪欲从上出,每见脉浮欲吐的证候,欲从下解则脉沉弦少腹满,治疗必须应病机的趋势,或吐或下因势利导。
本节可与“酒黄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对勘。凡邪欲从表从吐而解者,脉多浮。欲从下而解者,脉多沉。当然更须和具体症状相结合,如“欲呕者吐之愈,欲利者下之解”即是此意。

11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一六》)
《心典》:小便利,则湿热除而黄自已,故利小便为黄家通法。然脉浮,则邪近在表,宜从汗解,亦脉浮者先吐之意。但本无外风而欲出汗,则桂枝发散之中,必兼黄芪固卫,斯病去而表不伤,抑亦助正气以逐邪气也。
《脉学刍议》:黄疸病,皆由湿热蕴蓄而成,故利小便为治黄疸之正法;但亦有表证无热之黄疸,则脉浮无热候,宜桂枝加黄芪汤发汗解之。
此类之黄疸,小便必自利,手足无热候,宜参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凡属湿热黄疸,必小便不利,如“······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可知湿热黄疸与本节的黄疸鉴别,当从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热候中求之。
本证以汗解之,是调和营卫之法,不一定是有外邪,桂枝黄芪汤,本身就是调和营卫之剂,与小建中汤意义相近。

12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目睛清晰),知衄今止。”(《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二》)
《心典》:尺脉浮,知肾有游火;目睛晕黄,知肝有蓄热,衄病得此,则未欲止。盖血为阴类,为肾肝之火热所逼而不守也;若晕黄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独肝热除,肾热亦除矣,故其衄今当止。
《脉学刍议》:尺脉浮为肾阴不足,虚阳浮越之象,目睛晕黄为肝经伏热(肝开窍于目)之外候,肾阴虚肝热升(肝藏血),迫血上逆,故衄血不止。如肝肾热除,则晕黄去,目清,尺脉浮亦随之而敛,自然衄血即止了。
临证经验,哮喘病,尺脉浮大,按之空豁,为肾阴虚,阳失藏而上亢,治疗以都气丸类补肾阴,摄纳阳气而安。与本节尺脉浮,病虽不同,理则不悖。研究中医学术,如能融会贯通,自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之妙。


en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脉法指要》,张汤敏,孙仁平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07。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划线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黄汗刍议
本刊精选|仲景微汗法刍议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十九条:病人一身水肿,有热而不渴,这是何故?
《伤寒论》中的脉象--太阳病涉及到的脉象
利水剂鉴别:防己茯苓汤VS防己黄芪汤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