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雅克萨之战清朝赢了为什么急于和谈呢?

沙俄在16世纪以前还是个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16世纪下半叶,俄国人开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疯狂扩张,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叶尼塞河中游建立叶尼塞斯克;接着一路征服,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侵入勒拿河流域,建立雅库次克城。从此,俄国才与中国接壤。叶尼塞斯克、雅库次克也成为沙俄后来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两个主要据点。崇祯十六年(1643年),雅库次克督军戈洛文派遣波雅科夫等人,沿勒拿河支流阿尔丹河,进入我国领土之内,吞食我黑龙江流域的土地,中俄边界由此产生纠纷。黑龙江流域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满族人的祖先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就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早在公元前11世纪,肃慎即向西周贡“楛矢石砮”,与中原发生了政治联系。汉朝时,肃慎又名挹娄,臣属于汉属国夫余,他们广泛地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至太平洋海岸,他们活动的地区,都是汉朝的疆域。北魏时,肃慎改称为勿吉,据《魏书》记载,从471年到550年,勿吉年年向北魏、东魏朝贡。到了隋朝,勿吉被称为靺鞨,其著名首领度地稽率领部族移居柳城(今辽宁省朝阳),被隋炀帝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唐朝时,中央政府开始在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建立行政管辖机构。当时靺鞨分为黑水、粟末两大部,唐朝政府即在黑水部设立黑水都督府,在粟末部设立渤海都督府。以后,辽、金、元等朝对东北地区都行使管辖权,中国对其拥有主权。明朝兴起后,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从1403年到1409年,明朝政府继续统治松花江、嫩江、鄂嫩江、黑龙江、精奇里江、格林河、京海河、乌弟河和乌苏里江流域,并在那里设置了130多个卫所。明政府因奴儿干位置重要,故在其地设置奴儿干都司,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检事,指挥机构设在特林,距黑龙江的入海口不远。明朝中央政府还先后十次派人视察该地,并在永宁寺竖立永乐、宣德两座石碑,石碑及其碑文明确显示了中国对这一地区拥有着无可辩驳的主权。

明朝末年,后金、清政权崛起于东北,经过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不断征战,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各族先后归附,并向后金、清朝缴纳贡赋。索伦、萨哈尔察、虎尔哈、使鹿部、使犬部等,每年都要缴纳貂、狐、猞猁、海豹、水獭等毛皮,其中貂皮是最重要的进贡物品。后金及清政权对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居民有的编入八旗,平时生产,战时出战,或者以村屯或氏族为单位将他们编入户籍,分户管辖。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后,设盛京总管管辖整个东北地区,包括外兴安岭一带。顺治三年(1646年),改总管为昂邦章京。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把盛京昂邦章京所辖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和尼布楚等地,设置为单独的行政区,在原设的宁古塔副都统之上,增设宁古塔昂邦章京,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

明崇祯末年,沙俄派遣波雅科夫等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我国东北的达斡尔族人民英勇地打击了入侵者,使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但沙俄殖民者并不死心,继波雅科夫之后,顺治七年(1650年),又以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为首,再次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这年年初,沙俄哈巴罗夫匪帮侵入鄂尔河口达斡尔族首领拉夫凯管辖区,但他们由于兵少力单,不敢前进,于四月返回雅库次克。六月沙俄侵略者得到增援后,再次侵入达斡尔族居住区。秋天,侵略者攻占达斡族首领阿尔巴札住地雅克萨。顺治八年,继续在黑龙江流域侵扰,六、七月间侵占瑷珲,屠杀达斡尔族人民多人。顺治九年(1652年)哈巴罗夫部沿黑龙江窜入朱舍里族和赫哲族居住地,大肆烧杀抢掠。赫哲人和朱舍里人奋起反抗,并向清朝驻宁古塔军队求援。四月三日,清宁古塔章京海色率600名清军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与沙俄入侵者在乌扎拉村激战,由于指挥失误,清军最后失败。但哈巴罗夫部也受到严重打击,向黑龙江上游撤退。

赫哲族人

明清之际,在东北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满、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兄弟民族,他们在这里渔猎耕种,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在我国中央政权的管理下,与汉民族和谐地共同生活。

顺治十一年(1654年)初,沙俄叶尼塞斯克督军巴什科夫派兵侵入我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占领尼布楚,由于当地蒙古族人、索伦人的奋起反击,被迫撤离,窜往黑龙江中游,与斯捷潘诺夫会合,在我黑龙江流域大肆烧杀。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固山额真明安达礼率军与斯捷潘诺夫匪帮在黑龙江流域的呼玛城堡展开了激战,清军多次击败沙俄侵略者,但后来由于粮饷供应不上被迫撤退。顺治十五年(1658年),斯捷潘诺夫再率500人沿松花江而上,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分乘船47艘,于松花江和牡丹江合流处包围俄军,击毙斯捷潘诺夫。同年,沙俄侵略者重占尼布楚。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和清朝驻军英勇奋战,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全歼斯捷潘诺夫残部,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沙俄侵略者,但上游尼布楚仍被俄军侵占。康熙继位之后,俄国侵略军骚扰我边境。康熙四年(1665年),俄国向中国发起了新的侵略扩张活动。他们一股军队南下占领了喀尔喀蒙古管辖的楚库柏兴,另一股东犯雅克萨。而且,俄国侵略军逐渐改变了入侵方式。17世纪50年代,俄军在黑龙江上采取的是骚扰政策。然而这一次,俄侵略军继续为避免孤军深入,采取了建立侵略据点、逐渐推进的方式。除尼布楚、雅克萨、楚库柏兴三个最重要的据点外,他们建立的小的侵略据点遍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他们修筑工事,建起堡垒;从据点派兵四处推进,不断建立新据点。他们以据点为掩护,四处骚扰我国索伦、赫哲、费牙喀、奇勒尔等各族人民,“构乱不休”“子女参貂,抢据殆尽”。虽然中国军民拼力抗击,但无法阻止俄军的侵略活动。这样,17世纪60年代以后,俄侵略军从贝加尔湖到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康熙亲政后,正面临着这一严重的边患。他深深地意识到,这是一大祸患。此患不除,祖宗发祥地不安,而且侵略强盗得寸进尺,如不加制止,边疆将永无宁日,后果不堪设想。东北地区是清朝的发祥地,向来关内有事,从关外调兵,若不清除沙俄侵略者的威胁,这一机动作用恐怕将再也发挥不出来。因此,康熙把抗击俄国列为本朝大事。

康熙制策

康熙皇帝为彻底解决东北边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工作。其中为加强东北地区的边防力量,康熙帝组编了新满洲。新满洲是与旧满洲相对而言,一般是指清兵进关后编入旗籍的东北少数民族部众。清朝在统一东北过程中,将东北地区各部落和各族人民编入八旗,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康熙沿用这一传统方式,编组新满洲。康熙十年(1671年),将居于珲春东部烟楚(岩杵)河以东沿海一带的库雅拉人等移来,编为十二佐领。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将赫哲人内迁到宁古塔一带,编置四十佐领,成新满洲。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赫哲人和库雅拉人编组的新满洲共达七十八佐领。其中吉林与宁古塔四十佐领,盛京十七佐领,锦州五佐领,广宁三佐领,义州七佐领。另有六佐领入京为侍卫。

索伦部包括鄂温克人、达斡尔人及鄂伦春人,他们分布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早在清入关之前已分编佐领。顺治年间,因俄国人侵入黑龙江流域,居住在黑龙江北的索伦部族先后移居到嫩江地区。康熙早年,他们被重新编组,鄂温克的2314名壮丁,按姓氏编为二十九佐领,定期进京入贡。据记载: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那恩地方二十九索伦佐领温察太、木朱虎等,入贡貂皮”。康熙六年(1667年),绰克托等人奉命将未编佐领的达斡尔1100余口编成十一佐领,设头目加以管理。在此基础上,设立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实行统一管理,下设参领、骁骑校、拨什库等。因索伦人善于射猎,清廷向他们征收大量貂皮以为赋税。“无问官兵散户,岁纳貂皮一张”。康熙十二年(1673年), “索伦八旗”已有4524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升格为都统级,正式定名“索伦总管”,同时增设一名“达斡尔总管”。康熙三十年(1691年),增设“满洲总管”,并将总管衙门建于伊倭齐,对黑龙江中上游的居民实行统一管理。

康熙组建“新满洲”和“索伦八旗”,向他们提供房屋、土地、耕牛、种籽,令其“屯田耕种”,使各族从渔猎向农业转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极大地充实和加强了东北的边防力量。顺治末年,东北边疆地区只有宁古塔一地驻有满洲八旗十八佐领。由于编组“新满洲”,东北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并能源源不断地向关内提供兵源,以供讨伐吴三桂叛乱。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设四十六佐领;宁古塔设副都统驻防,设十二佐领。两地新旧满洲共达五十八佐领,比顺治末年增加两倍多。“新满洲”与“索伦八旗”成为戍守东北的主要力量。

俄国占领雅克萨之后,清政府采取了与俄军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于康熙五年(1666年)遣使赴尼布楚。但由于俄方极端傲慢,将中国使者禁锢3个月之久。康熙八年(1669年),俄国商队来华,这时中俄因边境问题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但康熙还是亲自接见了该商队首领谢特库儿·阿布林。阿布林在中国出售俄国商品,同时收购中国的丝绸、棉布、宝石,清政府还赠送给阿布林一大批礼物。俄国政府在这次贸易中赚取了高额利润后,立即垄断对华贸易。同年冬天,清政府再一次争取和平解决争端,遣沙拉岱等4人去尼布楚,就俄方停止在边境的侵略与挑衅,归还逃人根特木儿等问题与俄殖民当局进行谈判。第二年,根据清政府的倡议,在北京双方开始了会谈。俄方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比如:对俄国使节“放行无阻”;允许俄国商人在中国“自由经商”;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以制止等。而对中国的要求,俄方却百般抵赖。当时康熙的态度十分明确,要求归还逃人,停止边衅,并以此作为维系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双方贸易的前提。

康熙十二年(1673年), “三藩之乱”爆发,沙俄乘机加紧对我国的侵略。康熙十五年(1676年),沙俄以尼布楚和雅克萨为据点,一路向东南精奇里江及其支流推进;一路向南,侵略到额尔古纳河一带。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底,沙俄又在精奇里江一带建立了结雅斯克、西姆林斯克、多隆斯克伊等军事据点。康熙见侵略者气焰嚣张,决心在黑龙江(瑷珲)建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自黑龙江到乌喇设置驿站,以传递消息,且由水陆两道陆续运粮,积贮黑龙江,积极作好战争的准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副都统萨布素率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人进驻额苏里,增派达斡尔兵力四五百与宁古塔所剩兵力五六百进驻瑷珲,两地共驻兵两千人,成为永戍黑龙江的主力。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清朝政府正式派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首任,在黑龙江永久驻防,并在黑龙江建立军事基地,驻兵屯田,制止了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向黑龙江中下游的侵略,为收复雅克萨奠定了基础。

鄂伦春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藩”平定,台湾统一,康熙得以腾出手来加强东北边疆实力,准备驱逐俄国侵略者。如此,便不可能不备战兵。吉林,旧名船厂,明初即成为我国重要造船基地之一。清初以来,为驱逐沙俄侵略者,造船之外兼以训练水师。顺治十八年(1661年),始设吉林水师营,“以迁移人充水手”。康熙十三年(1674年),水师营总管并至黑龙江,但仍保持一部分水师在吉林,派官管理,训练水军,制造船只。十五年(1676年)春,吉林因处于水陆交通的要道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康熙帝决定将宁古塔将军移驻于此,进一步加强其水陆军队的实力。史书上说:“建木为城,倚江而居。所统新旧满洲兵二千,并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千户居此。修造战舰40余艘,双帆楼橹与京口战船相类。又有江船数十,亦具帆樯。日习水战,以备老羌。”此外,在吉林西北七十里的打牲乌喇设打牲乌喇总管衙门,隶内务府,为皇帝采捕东珠、蜂蜜、松子和鲟鳇鱼,其下有“额设捕珠大船7只,向由吉林水师营备领,独木船399只,内协领衙门40只”。这样,吉林与打牲乌喇两地及其间沿松花江的七十里水域,便成为修造船舰、训练水兵的重要战备基地。康熙帝亲临吉林,进行观兵。将军巴海集中所有大小数百船只和精锐官兵排列阵式,让皇帝检阅。

在吉林的12天里的系列活动,康熙帝达到了观兵讲武、备战驱俄的目的。那么,他为何说“我来问俗非观兵”呢?这是康熙表示对穷兵黩武的厌恶。但这句话也表明,在康熙的头脑里,问俗与观兵是同样重要的,二者是统一的。抗击外国侵略者军事必不可少,但必须也要“重民生”。只有关心军民疾苦,解决好内部问题,军民上下戮力同心,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军事上的优势,抗击外敌。为了更好“观兵”而“问俗”,是他此行活动的重要目的。故此次东行,他曾广泛“问俗”:一是赦免罪犯,免除钱粮。在盛京谒祭福陵、昭陵并谕户部、刑部:“山海关以外,及宁古塔等处地方,官吏军民人等,除十恶等真正死罪不赦外,其余已结未结一切死罪,都一律减轻处罚。军流徒杖等犯,一律赦免。”奉天、锦州二府属,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地丁正项钱粮,著全部免除。康熙东巡至乌喇地方,见“当地气候严寒”,考虑到由内陆发配到此处的犯人会适应不了,深为不忍,因而谕令刑部:“以后免死减等人犯,俱著发往尚阳堡(辽宁开原东)。其应发尚阳堡人犯改发辽阳安插。”在反叛案内应发乌喇地方人犯,“只令其当差”,不必给人为奴。

康熙在松花江上观兵之后,兵部议复巡查采参官兵给赏定例,同意“视缉获多寡,分别议叙”。康熙则认为:“甚为允当”。但“恐非系采参之人,妄有拘执,夺其资财,俾孑身采捕他物者,无故罹害”。于是,令补议条款:“巡踪章京兵丁,诬拿无辜之人,将章京革职,兵丁枷号两个月鞭一百。”若趁机夺取财物者,章京不仅被革职,而且还要交到刑部问罪,兵丁再多枷号一个月。从而保证了打牲、采集等正常生产活动不受干扰。

二是优待汉族的知识分子。尚阳堡流犯王廷试之子王德麟向康熙申诉,说他的父亲因为窝藏逃犯而被流放该地,现在已年老体衰,请求将其父放回原籍,而他愿代替他父亲受罚。督捕衙门不同意他的要求,康熙则考虑其父子二人“情实可悯”,碰到向皇上直接陈述的机会也是千载难逢,“其父子又俱系读书人”,因此,康熙帝特批准王的请求,“著一并发回原籍,后不为例”。虽有“后不为例”谕旨在先,但从宽处理流放东北的汉族知识分子的先例已开,对后来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此后流放犯人赦免回籍和随意入籍之事也逐渐增多。

三是改革官员补授办法。同年五月初四日,康熙为期79天的东巡结束。之后,对于在东北巡行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康熙立即着手解决。从前盛京看守陵寝及山海关等处城守章京员缺,都由其子弟补缺,后停止此例,改由京师补授。这次东巡发现,京师补授这类章京员缺的办法有许多不足之处,不仅新官阖家北迁,路途遥远,往返艰难,而且其前任章京所遗孤孀将房屋田地交给所补之员,就失去了生活的必要基础,陷入困顿之中。因此,康熙于五月初十谕户、兵、工三部:“嗣后盛京看守陵寝及山海关等处城守章京员缺,不必从京师补授,著于伊等子弟内,令该将军选择贤能者,具题引见顶补,以免其往返迁移之苦。倘伊等子弟中没人适合担此任务,别有补授发往之员,可另外拨给他们土地与房屋,其前任章京田房仍行留给,不必掣出,令其孤孀得所。”不久,适值从北京所补的奉天副都统查库拒不赴任,康熙于是撤去查库的职务,提升刚从参领提为昭陵总管的佟宝为奉天副都统。后来佟宝又被提升为护军统领、黑龙江将军等高级职务。官员补授办法的改革,照顾了官员及其家属的利益,有助于培养选拔东北地方官员;由家属保留田庐产业,使国有旗地逐渐向私产演变,有利于驻防东北的八旗官兵在此世代驻守,建设东北。

四是革除兵丁无益差徭。康熙在东北巡行期间,见兵丁差役繁重,极为辛劳,回京之日,已降特旨纠正。五月十九日,再谕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瓦礼祜等,作出如下规定:第一,停止最妨农事、徒劳人力的搜捕鹰窝雏之役;第二,八月放鹰、寒冬寻觅山鸡,因徒增负担,亦行停止;第三,围猎讲武不可无时,并且必须关心贫人,将所获之物分与他们,不可时加责罚,不得被狂兽误伤;第四,停止打鳇差役。康熙还特别告诫将军以下各级官员,要体贴兵丁,多加爱惜他们,鼓励农业生产。他说:“吉林乌喇田地米粮甚为紧要,农事有误,关系非细,宜劝勉之,使勤耕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初九,康熙革去巴海的宁古塔将军之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隐瞒粮食产量,“诳奏叟登(今吉林永吉搜登)等处田禾未收”;二是不爱惜士兵。同年九月初十,康熙告诫新上任的宁古塔将军殷图:“尤宜爱养兵丁,令其得所。我兵逼近罗刹,须时加操练,以修武备。巴海暴戾贪污,不恤士卒,遂被革职。其新满洲皆求主来归,理应抚绥慰劳,施以教化,使他们安心生产与生活。”

综上可见,康熙的“问俗”涵盖了方方面面,包括关心兵民疾苦,革除官员恶习,调整官兵关系,缓和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加强东北地区的建设。在当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巩固与发展东北边疆的实力,使东北军民做好一切准备,以抗击沙俄,把侵略者驱逐出国境。

与此同时,沙俄也强化了他们在东西伯利亚的大小城堡的力量。侵略军以尼布楚和雅克萨为据点,继续向我国的领土扩张,一路向东南精奇里江及其各支流推进;一路向南,进到额尔古纳河一带。对于俄国人对我国的侵略扩张,康熙帝极为关注,他曾于二十年(1681年)与俄方交涉,宣称:“尔等速撤回尔国人”“如不徙,则边境起争,我以众力,必驱尔徙,彼时悔无及矣”。但俄方对中国的严正警告置之不理,除继续盘踞尼布楚、雅克萨及精奇里江、额尔古纳河流域之外,又向黑龙江下游疯狂扩张。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俄军竟渡过朱满(布列亚河)、恒滚(阿姆贡河),窜到黑龙江下游赫哲、飞牙喀猎人的活动地四处烧杀抢劫。到同年底,从黑龙江下游直到海边的中国领土上,遍布着沙俄侵略者的军事据点。中国对俄和平交涉不见成效,反侵略战争势不可免。但采取何种战略方针?清廷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亲藩骑射图.清

满族是一擅长骑射的民族,并以武力夺得天下,入关后,皇室亲藩却保持着尚武传统,这种传统正是清廷坚决反对沙俄侵略的动力所在。

确立方针

顺治朝,俄军侵略黑龙江流域时,清政府在进行抗俄战争中由于路途遥远、粮饷难以供应等原由,最后中途停止。后消灭俄国斯捷潘诺夫匪帮,肃清黑龙江下游全境,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巨大胜利,但没有派兵戍守边境。很快,俄军又重占了清军收复了的土地。康熙深深汲取了这一教训,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决心长期驻守边境地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他命副都统郎谈、公彭春率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刺探敌情,并对沿途水路交通做勘察。年底,郎谈等返回北京报告:“罗刹久踞雅克萨,恃有木城。若发兵三千携红衣炮二十具,即可攻取。陆行,自兴安岭以往,林木丛杂,冬雪坚冰,夏雨泥淖,惟轻装可行。(水行),自雅克还至爱滹(瑷珲)城,于黑龙江顺流行船,仅须半月,逆流行船,约需三月,倍于陆行,但对于运粮饷、军器、辎重极为便利。”并建议等到明春天气转暖解冻之时,水陆刻期齐发,攻取雅克萨。然而,康熙认为现在攻取雅克萨的条件还不成熟,应再作准备。同时他有更深远的考虑,主张调兵永戍黑龙江,乘合适时机进取雅克萨。他对议政王大臣们说:“第兵非善事,宜暂停攻取。调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五百,并置造船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的人,于黑龙江(旧瑷珲,今爱辉之南、江之东岸)、呼马尔(今呼玛县湖通镇)二处,建立木城,与之对垒,相机举行。”行军打仗必须解决军需供应问题,所以康熙指示:从科尔沁十旗、席北、乌喇等地的官屯等处取军粮一万二千石,可支三年。军队到达后立即实行屯田,军粮接续当不成问题。另外,在黑龙江城(旧瑷珲)与索伦村之间设一驿站。部队将至精奇里乌喇(结雅河)时,由索伦人供给牛羊。“如此,则罗刹不得纳我逋逃,而彼之逋逃者,且络绎来归,自不能久存矣。其命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统兵往驻黑龙江、呼马尔”。这是最初的戍守黑龙江的方案,实行中作过局部修改。

“永戍”不同于郎谈等建议的“攻取”。首先,康熙的目的在于建立军事基地,驻兵屯田,为战争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必须开战,不必全部由内陆运兵、输饷,黑龙江即能提供大量的兵源及给养,免蹈前朝因准备不周而致“粮饷不继”、半途而废的覆辙。其次,是稳步推进,步步为营,防止冒然进攻。第一步是制止沙俄在我国领土上的进一步扩张,然后逐步将已侵入国土之敌驱逐出去。再次,攻克之后,不再是放弃不守,而是长期戍守,将反侵略战争与巩固边防结合,避免“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历史重演,把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永远地巩固下来,永除边患。在当时,这是一项英明的战略决策,但它却招致了强烈的反对。清政府部分高级官员养尊处优,已失去了先辈纵横驰骋的英雄气概,既慑于俄国强大,又畏惧黑龙江的路遥天寒,对“征罗刹之举,诸臣咸谓地势最远。输饷最难,故皆不愿”。但康熙认为:征剿罗刹之役,“所关最巨”,故“不徇众见,决意命将出师,深入挞伐”。同样出于畏难情绪,有人主张速战速决,并反对驻守边境。前线统帅宁古塔将军巴海以“驻兵两地则势分道阻,难于防御”为由,反对在呼马尔驻军;又担心俄方听到消息后会大力支援雅克萨,使雅克萨更难攻取,因此主张:“宜乘其积储未备,速行征剿。俟船造毕,度七月初旬能抵雅克萨,即亲统大兵直薄城下,宣谕招抚。”许多大臣对巴海的主张竟大加赞赏,而不管它只是个一时的短识之举。康熙于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初八降谕斥责说:“所议进征罗刹军务,殊为疏略。”并以“将军巴海及副都统官兵又彼此不合”为由,令巴海留守乌喇,另任萨布素、瓦礼祜为副都统,带兵前往黑龙江戍守。议政王大臣等见康熙皇帝主意已定,才不得不表示赞同。但康熙也采纳了一部分合理的意见,部分修改了戍守黑龙江的方案。有人建议不驻呼马尔,而驻额苏里。他们说:“勘得黑龙江、呼马尔之间额苏里地方可以藏船,且有田垄旧迹。即令大兵建立木城,于此驻扎。”康熙接受了这一建议。

与此相配合,康熙又与沙俄举行外交谈判,向俄方宣告大清帝国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国土的决心。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二十九日,经康熙批准,理藩院照会俄方:“前遣孟额德等曾与尔约,各毋收纳逋逃,并以先年逸去根特木儿归我。乃背前约,入我边地,扰害打虎儿、索伦,焚劫飞牙喀、奇勒尔。今故命将出师,永驻额苏里。”

永戍边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副都统萨布素率乌喇宁古塔兵1000人进驻额苏里。瑷珲、额苏里两地按原计划共驻军1500名,其中1000名去额苏里后,宁古塔就仅剩五六百人能去瑷珲了。康熙令增派打虎儿兵四五百,使派驻瑷珲的兵力亦达千人。这些士卒在第二年带着家眷出发了。两地共驻兵2000人,成为永戍黑龙江的主力。

萨布素雕像

康熙永戍黑龙江的具体部署是:“其在黑龙江(瑷珲)建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在呼马尔设斥堠。自黑龙江至乌喇置十驿,驿夫五十人,遇有紧急,乘蒙古马疾驰。由水路陆续运粮,积贮黑龙江。”如果沙俄船只沿黑龙江进犯,“我舟师尾击甚易”。况黑龙江地势辽阔,照内陆设立10个驿站,又易于安置家口。这样,“则罗刹自穷蹙归诚矣”。这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正式设黑龙江将军。康熙任命萨布素为首任黑龙江将军,礼部侍郎溢岱、工部给事中雅齐纳为副都统,下设协领、佐领等。黑龙江将军的设立对抗击沙俄侵略者,加强边防有极大的军事上的意义,而且它还对东北一地的开发建设有深远的意义。它与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后改称吉林将军)为后来东三省的置建奠定了基础。

萨布素等到黑龙江后最主要任务是建设瑷珲城。瑷珲,因瑷珲河(今芒嘎河)而得名,旧城原在江东,在明代瑷珲称胡里平寨。顺治九年(1652年),俄军焚毁该地。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派人在此建木城,由吉林水师总管暂行戍守。但那时该城规模很小,必须扩建才能满足长期戍守的需要。萨布素请求增派筑城兵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康熙令副都统穆泰率盛京兵600人,去瑷珲协助建城。扩建后的瑷珲城为一方形,周长九百四十步,合四千七百尺,有五座城门。因该城地处江东,与内陆联系很不方便,同年,又决定迁至下游右岸,在托尔加城旧址另建瑷珲新城。新城在规模上超过旧城,其内城与齐齐哈尔同,“排木为重垣,实以土,具雉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橹。方一千三百步,高丈八尺”;为与地形相适应,新城与齐齐哈尔有别,“西南北三面,排木为外廓。方十里,南一门,西、北各二,东临江”。瑷珲建成后,清廷在那里驻兵屯粮,成为抗俄斗争的重要基地。

出兵东北,粮草供应极为关键,康熙为将大批粮草、军火和其他军需物资运往黑龙江,经过反复廷议,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月起,建起了一条纵贯东三省的水陆联合运输线。它自南到北,共分四段:第一段,造船百艘,从巨流河渡口,溯辽河上游的等色屯(今吉林榆树县邓子村),在此二地修建大型粮仓,由奉天将军、大臣等监理,由盛京兵卫送;第二段,从等色屯至伊屯门(今吉林伊通县),此一段由蒙古族人负责,由他们用车运输粮食,并派兵护送;第三段,造船百艘,从伊屯门经伊屯河(今伊通河),沿松花江至与黑龙江交会处。留镇乌喇的副都统负责有关修建粮仓储粮以及运送粮食事宜;第四段,造船八十艘,溯黑龙江而上至瑷珲。疆界议定之后,康熙特派人从瀛台、通州间载米试运,又分别派人勘探辽河、伊通河,康熙帝直到得到最确切的情报,认为可以运粮,才同意去制造运输船只,分别发运。其运粮水手的待遇非常优厚,第一段水手全来自民间征派,每人月给银一两,皇帝还特批“运米时,著将地丁钱粮悉行蠲免”。第三、四段水手,由乌喇、宁古塔兵丁、多余的壮丁、流放犯人和“八家猎户”充当,有运粮任务的猎户,允其“停猎”。这条运输线全长四五千里,成为沟通东北三省直抵瑷珲的运输大动脉。清军沿运输线路驻防,建造粮仓,黑龙江驻防部队的军需供应得到了充足的保证。

除了从全国各地征调粮食、购买牲畜供黑龙江戍守军队之需外,在康熙“我兵一至,即行耕种”的指示下,瑷珲、额苏里的驻军还大力实行屯田。清政府派侍郎萨海前往监督耕种,后又派马喇“督理家务”。屯田士兵中有许多不长于从事农业的少数民族,“索伦、达呼尔(达斡尔)不谙农事。康熙间,特遣部员,指挥其耕种,尝以郎中博奇课耕有法,禾稼大收,奉旨褒美”。

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清廷开始在东北地区建立驿站。康熙派户部郎中包奇、兵部郎中能特、理藩院郎中额尔塞等前往。出发前康熙叮嘱他们:“此乃创立驿站之地,关系紧要。尔等会同彼处将军、副都统,询明熟识地方之人,详加确议安设。凡住驿人役及马匹牲畜需用之物并所食粮米,今岁耕种不及,须计及明年,多为储备。”康熙担心如果从雅克萨经额苏里再经黑龙江,一路传递情报恐怕会绕道而耽搁时间,令理藩院侍郎明爱率蒙古兵与索伦兵“酌自墨尔根(嫩江)至雅克萨设驿奏报军机,以免贻误”。后经反复勘测,确定情报传递路线为:从瑷珲西南翻越小兴安岭至墨尔根,由墨尔根沿嫩江到达齐齐哈尔再送至松花江北岸之茂兴,从茂兴过江即是吉林至京之驿站。一碰到紧急军情,可从茂兴出发,由蒙古驿马飞马入喜峰口送往北京。八月十三日,包奇等奏:“自吉林乌喇城至黑龙江城,以五尺细丈,共一千三百四十里,应设十九驿。”康熙命令包奇等照此设驿站,并作了具体安排:“每驿设壮丁并拨什库三十名,马二十匹,牛三十头。壮丁自盛京、宁古塔所辖各驿、柳条边派出,马牛令盛京户部照数采买送往。”

为了保证东北戍守军队军需的供应,康熙帝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他令理藩院官员于户部支银四千两,购买大量的储备物质,把它们运送到戍守的城池,与当地居民交换他们的牛羊粮食。这种用商品交换筹集军需的办法,方便了边区人民的生活,一举两得。康熙还令靠近黑龙江的内蒙科尔沁十旗将进贡给北京的牛羊等物品都转送给黑龙江的戍军,仍按数“照进贡例赏赉”。同时驻守部队还通过打猎活动,为自己提供了大量的肉食。第一次雅克萨战役之前,黑龙江驻兵缺乏肉类食品,恰逢数万只鹿下山觅食,“骑者驰射,步者攒击,及驾舟伐于江中,截获者计五千有余”,康熙闻讯十分高兴,认为是祥瑞的征兆。

永戍黑龙江,制止了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向黑龙江中下游的扩张,为雅克萨等地区的收复奠定了基础。七月,由索伦族军官博克率领的清军先头部队刚到额苏里,就包围了一支沿江而下前来侵略的俄国船队,俄军部分人跳水逃脱,清军俘获了36名侵略者及6只战船。附近的俄国侵略军听说清军大部队到达的消息便纷纷从他们的据点里逃回到雅克萨等地。与此同时,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配合清军,纷纷袭击俄国侵略军。到二十三年(1684年)初,整个黑龙江中下游及其各条支流上的俄国侵略军据点都已被铲除。此时,康熙把目光投注到仍被俄国人侵占着的黑龙江上游的雅克萨和尼布楚。

雅克萨大捷

雅克萨位于今漠河以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隔江与额木尔村相望。雅克萨在满语中是河流冲刷的河流之义。当时是我国达斡尔头人阿尔巴西的驻地。雅克萨是黑龙江上的交通枢纽,从贝加尔湖方向和雅库次克方向进入黑龙江,雅克萨均是必经之地。顺治七年(1650年),俄侵略军在哈巴罗夫率领下向雅克萨一地侵扰,阿尔巴西领导居民奋勇抗击侵略者,终因寡不敌众,美丽的雅克萨被俄军所占领。哈巴罗夫在雅克萨建阿尔巴金城堡,以此为进一步侵华的据点。后俄军被清军击败,其在雅克萨、黑龙江中下游的侵略势力被肃清。

康熙四年(1665年),俄侵略军重新占领了雅克萨,雅克萨又成为俄侵略军在黑龙江上的最重要据点。

康熙帝永戍黑龙江的成功,使收复雅克萨彻底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时机已成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决定以武力收复雅克萨。他向议政王大臣宣示:“向者罗刹,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应即翦灭。”早在一年前,康熙曾用满、蒙、俄三种文字致书雅克萨俄方,令其送还根特木儿,从中国撤兵,俄方对此置之不理。但此次康熙仍主张于出兵征伐之前,再致书俄方,若在“宣谕之后,罗刹果能遵旨即回,以雅库为界,我兵即驻扎于黑龙江,设斥堠于雅克萨,令疆圉帖然。如果仍行抗拒,则大兵相机而行”。议政王大臣详议后,对康熙帝的主张表示赞同。将军萨布素戍守黑龙江有功,但前一年康熙令其进兵雅克萨,“尽刈其田禾”,使俄人缺乏粮食,萨布素没有执行,而且所管“耕牛尽毙,农器损坏”。康熙认为萨布素若担当指挥以征讨,“定误军机”,故组建了新的前敌指挥班子,命都统彭春统兵,又派副都统班达尔善、护军统领佟宝、副都统马喇及銮仪使侯林兴珠等参赞军务,侍郎萨海仍令督耕。同时令萨布素将黑龙江将军印移交彭春掌管。达斡儿副头目倍勒尔奉命往雅克萨侦察敌情,生擒俄俘讯问,对雅克萨城的防守工事有了了解,并得知,守城俄国“兵众不满千人”。三月初,康熙得此情报,他收复雅克萨的决心更坚定了。

三月十七日,康熙再次派人致书俄国察罕汗,提出撤退雅克萨俄军、双方以雅库地方为界的建议。

四月二十八日,3000名清军奉命出发,分批前往雅克萨。五月中下旬,清军陆续抵达雅克萨。其中包括驻瑷珲的乌喇、宁古塔兵1500名,索伦、达斡尔兵500名、新调之京营八旗五六百名及康熙亲自选调的善用藤牌大刀的汉族官兵420名,在发起进攻之前,彭春派被俘俄人进城送信:一封是康熙帝写给沙皇的,内容同三月十七日信大致相似;另一封是彭春给雅克萨俄国督军托尔布津的咨文,其内容着重在于讲明清廷出兵之由,令俄人交还逃人,撤回雅库,“则我亦将尔投降之人员悉予遣回”。

俄军恃城防坚固,对彭春的信置之不理,清军决定发起强攻。五月二十四日,清军消灭了一批前来支援的沙俄侵略军,毙30余人,俘10余人。当晚,清军在城南建立档牌土垄,布置弓弩,佯作攻击之势,而暗地里在城的东西两翼架设了红衣大炮。二十五日黎明,攻城战开始,清军枪炮齐发,毙俄军百余人。城内无防火设备,清军炮火所及,烈焰熊熊,城内一片火海。俄方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决定投降。康熙对俄军战俘极为宽大,事先已遣亲随侍卫关保至军前传谕:“以我兵马精强,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必献地归城,尔时勿杀一人,俾还故土。”彭春遵照康熙的指示,“宥其困而后降之”,在保证不再重犯条件下,俄军战俘被释放了。同时他们还带走了其财产与武器。俄军举行投降仪式之后,清军即将700余俄国人(包括少数妇女、儿童)送至额尔古纳河口,遣返俄国。另有巴西里等45人不愿归国,清廷把他们安插盛京。城内被俄军掳去作为人质和奴隶的160余名中国人,其中大多为索伦、达斡尔人,“仍各发回原地”,喀尔喀、厄鲁特人口,“俱察送到部,给发本主”。雅克萨之战,完全在康熙帝的掌握之中,他所设定的作战目标也实现了。不言而喻,皇帝、王公大臣、文武官员闻讯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康熙对彭春等迅速收复雅克萨甚是高兴,克复雅克萨,特予以嘉奖,命“在事人员,从优议叙”;萨布素以往的过失“亦概从宽免”。

早在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即已在谕旨中对收复雅克萨之后的行动作了具体安排,他明确指出:“我兵即驻扎于黑龙江,设斥堠于雅克萨。”而且提请将领们注意:“若不如此周详区画,今纵克取雅克萨城,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收复雅克萨后,康熙在六月十四日的谕旨中再次告诫:“至雅克萨城虽已克取,防御决不可疏。应于此地永驻官兵弹压,此时即当定议。著大学士勒德洪、学士麻勒吉、图纳、同郎谈、关保,与议政王大臣等会议具奏。”然而彭春等人收复雅克萨之后,一把火烧了城堡,没有割掉雅克萨周围的庄稼,哨所未立,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擅自撤兵回瑷珲、墨尔根等地,以至俄国人在两个月之后重新侵占了雅克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十三日,康熙在数月之后才得知俄军重新侵占雅克萨。他立即降谕部署第二次雅克萨之役:“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 “令将军萨布素等,始停迁移家口,如前所请,速修战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酌留盛京兵镇守,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四月底,又派副都统郎谈、班达尔善、马喇参赞军务。这一次康熙把收复雅克萨的艰巨任务交给了黑龙江本地驻守官兵去完成,而指挥的征途也交给黑龙江将军萨布素。

五月上旬,萨布素率所部两千人从瑷珲出发,月底逼近雅克萨城,清军于六月初从南北两个方向发起猛攻,俄军负隅顽抗。经数日激战,百余名俄军被击毙,其中包括俄国督军托尔布津,俄军被迫撤回城内固守。因城墙比较坚固,一时难于攻克,萨布素便于城周围筑垒挖壕,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临近深秋,康熙见天气转寒,河流即将结冰,考虑到前方过冬准备问题,于八月二十五日谕萨布素:“船舰若何收藏,马匹若何饲秣,敌兵来援,若何扑剿,勿令入城,尔等其详加筹划,密以奏闻。”萨布素遵旨上奏:已在雅克萨城的三面掘壕筑垒,壕外设置木桩鹿角,分汛防御;城西对江,另设一军;为了防备敌人从江上来援,已在江的东西两岸派驻了防御之兵;船泊已准备;离城六七里的上游有港而可以把船藏在那里,另设一江,一半发墨尔根,“令驻彼盛京官兵饲秣”。康熙基本同意他的安排,只是担心盛京官兵喂不好马,因而改令由索伦总管和黑龙江官兵承担。清军长期围困策略取得显著成效,至年底,800多俄军大部死亡,仅剩150余人,粮食、弹药严重缺乏,雅克萨已完全在清军的掌握之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八日,几名俄国使臣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向康熙帝递交了沙皇的信件,他向康熙帝表示,俄国政府愿意就两国边界问题举行谈判,请求中国赶快在雅克萨撤围。

签订条约

期望已久的谈判即将举行,康熙帝在耐心地等待着。他指示萨布素,可以接济雅克萨俄军一些粮食,准许其患病者医治和回国,以表明中国守土自卫,期望以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最大诚意,尽管俄军仍占据着中国的雅克萨等地。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初七,俄国沙皇正式任命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为谈判使团的全权代表。除侍卫和翻译人员外,代表团还拥有一支1938人的装备齐全的军队。代表团里包括一支庞大的军队与和平谈判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却与戈洛文皮包中的沙皇训令相一致。沙皇政府虽然答应康熙帝谈判边界问题,却从来没想归还所侵占的中国领土。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

之所以答应康熙帝举行谈判,当然是中国的反击太坚决太凌厉了,雅克萨那些俄军士兵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雅克萨若被收复,清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尼布楚,甚至是色楞格斯克,那样的话再谈判就太迟了。另外,如果坚持对抗,沙俄也实在无力支撑,与瑞典和土耳奇争夺波罗的海和黑海控制权的战争仍在进行,哪有余力向东方派兵。况且政府中两个沙皇(兄伊凡、弟彼得于康熙二十一年同时被立为沙皇)勾心斗角,长公主索菲亚摄政,又想把整个大权揽于手中。这样,政府向东方的侵略扩张在清朝反击下当然难以实现,“和谈”只是迫不得已。通过谈判达到战场上所期望的目的,岂不是更好。正是有此如意算盘,沙皇政府授戈洛文为全权代表并带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并下达了一份密令:力争以黑龙江为界,将黑龙江北岸所有地区都纳入沙皇的统治。如果这一目的不能达到,便争取以牛满河(今布列亚河)或精奇里江为界,将黑龙江中游的北岸地区据为己有。实在不行,则以雅克萨为界,但牛满河和精奇里江作为中俄两国共同的渔猎场。当然,军队随代表团而来,就是要确保这些目的实现,如谈判实现不了,便直接使用武力。

这年二月下旬,戈洛文到北京,提出把谈判地点放在色楞格斯克。这虽然对中国不利,但康熙帝为尽快解决两国争端,还是表示了同意。他任命索额图和佟国纲为谈判代表,随行有其他官员和八百名士兵组成的保护队伍。

同年五月初二,清政府谈判使团出发。出发前康熙帝向索额图等发布谕旨,康熙帝指出,中俄冲突是因俄国侵略我国,收纳庇护我逃人而引起的,错误完全在俄方。他着重阐述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即系中国领土,“环江左右均系我国属鄂伦春、奇勒尔、毕喇尔等人民及赫哲、飞牙喀所居之地,若不把它收复回来,我沿边居民将永远得不到安宁”。到最后,他郑重申明清政府的严正立场:“朕以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把一寸土地让与俄罗斯;我之逃人根特木儿等三佐领,悉应向彼索还。如俄罗斯遵谕而行,与之划定疆界,准其通使贸易。否则尔等即还,不便更与彼议和矣。”谕毕,索额图率领使团出发,行至喀匀喀蒙古地区,适值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土谢图汗,无法前往。康熙闻报立即遣人召回使团,另与俄使商定商谈地点。

康熙帝对北方蒙古地区局势的恶化深感忧虑,如不尽快与俄国达成和议,叛乱分子噶尔丹在俄国的支持下,会更加猖狂,局势也将更为危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初五,俄国信使洛吉诺夫到达北京,索额图与之谈判,确定了双方谈判的新地点为尼布楚。清政府立即组成新的谈判使团,其成员有:索额图、佟国纲、郎谈、班达尔善、萨布素、马喇、温达等,此次谈判代表团成员中增加了熟悉边情的重要将领郎谈、萨布素等人,翻译人员仍由传教士徐日升、张诚担任。

索额图

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清朝使团出发。行前,康熙帝亲自交待索额图三种方案:以原属我国的里雅娜江(今勒拿河)与贝加尔湖为界;或以尼布楚为界;或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要根据谈判情况竭力争取不损失领土,不能对俄军作大的让步。

索额图一行四月二十六日出行,出古北口一路北行,历49天,行1500公里,于六月十五日到达尼布楚。而戈洛文还在乌的柏兴策划如何进攻与镇压蒙古人。在索额图的催促下,18天后,戈洛文才率俄国谈判使团抵达尼布楚。

戈洛文

戈洛文挑选了和谈场所,使它处于俄军在尼布楚城的炮火的射程之内。七月初八清晨会谈正式开始,首先,戈洛文装腔作势,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架式。双方整整争辩了一天。戈洛文蛮横无礼,当天的和谈没有任何结果。次日的会议,戈洛文更是蛮横,他提出俄国的最低要求是牛满河为双方界河,决不退让。索额图为打破僵局,提出以尼布楚为界,并把尼布楚留给俄国。戈洛文仍不满足,他还想再从中捞取利益,于是态度更加强横。谈判接近破裂。

尼布楚

在此后13天中,双方正式会谈中止,只有双方译员在活动商谈。俄国传教士在此次谈判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刚到尼布楚便已向戈洛文表示:“按自己信仰,有责任在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务中,对基督教徒给予帮助。”因此在中国代表团准备停止谈判时,两传教士又帮戈洛文出谋划策:表示让出雅克萨的意思,争取中方进一步让步。戈洛文表示同意,但提出会谈内容不涉及喀尔喀蒙古地区。中方代表果然再次让步,提出了以流入石勒喀河的格尔必齐河为界,此举竟突破了康熙帝规定的底线。如果戈洛文不是担心尼布楚地区的我国各族人民的大规模的抗俄斗争会使俄国丧失它在整个外贝加尔地区的扩张利益,戈洛文恐怕还要继续讹诈中方代表团。

七月二十三日双方恢复正式会议,次日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双方达成协议,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就是感觉有点可惜被两个外国传教士坑了,康熙要是知道俄国当时在西方打仗打的火热没能力向东方派兵,估计不会和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萨布素
大清真的打不过俄罗斯吗,竟然忍痛签订了这份战争条约
清政府正义的雅克萨攻城战,诚挚希望和平解决中俄边界问题|雅克萨|清朝|沙俄
为何会爆发雅克萨之战?清朝的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遭到粗暴践踏
140年间黑龙江人口增长百倍的背后
康熙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算不算不平等条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