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响器

一、唤头  

 

唤头是剃头匠(理发匠)走街串巷时使用的响器,俗名棱子,外形与古代乐器极为相似,由发声的音叉和铁棍组成。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常见到肩上挑着担子,担子一头是小火炉和手巾杆,另一头是放剃头工具抽屉的木箱凳子。剃头匠沿街招揽生意时就会使用“唤头”这种响器。剃头匠使用“唤头”时,一手拿着音叉,另一手拿着一根铁棍,铁棍插入音叉中,往上一挑,冲开一头紧闭音叉头,就会发出“嗡嗡”的宏大声响,想剃头的顾客即使在深宅大院里,也能清楚听到这个低频深重的共鸣声,知道剃头的来了。剃头时顾客坐在挑子一头装剃头工具的木箱,十分方便惬意,挑子另一头的热水和手巾很方便地为剃头刮脸等使用。

 

为什么那时的理发叫剃头,而不叫推头呢?就因为那时没有推子,推子是近百年来才从外国传入的新玩意儿,那时的理发工具主要就是凭着手里的剃头刀。剃头匠是古代中国最年轻的职业之一,在清朝以前的朝代根本就没有剃头这一说法。

中国古代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的理念,所以一生都非常珍惜头发,从不会损伤自己的头发一丝一毫,根本没有剃头这一行当。那时的日常头发养护,一般也就是梳头、篦头,明朝就有替人篦头“篦头匠”,其实也就是用不同疏密的梳子和篦子、梳顺头发,整理一下发型,使其头发美观大方。“剃头”是从清朝入关以后的政治需求,也没有什么现代“理发”、“美发”的含义清朝刚入关时,为统治的需要,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政策,为此设立了许多叫做“官棚”的剃头房,免费给人剃头。汉人必须按照满人的习惯,把头顶周围的头发剃光,只留下中间的头发编成一个长长的辫子。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剃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剃头匠也就逐渐形成了凭手艺挣钱的一种专门职业。在清朝梳辫子的年代,剃头活动主要有两种地方,一种是在城镇街道的交叉路口头旁、向阳背风的城墙根儿等处搭个布棚子或棚子被称为“桥头挑子”的固定地点“剃头店”。而最为常见的是一种称为“下街挑子”剃头挑子,剃头匠会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的两头,边走边使用“唤头”响器走街串巷,招揽顾客上门服务。剃头挑子两头上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剃头梳辫的工具,即剃刀、剪子、梳子,篦子。二是辅助用具,如火炉、水盆、烧水的火罐,供顾客坐的凳子及围在他们身上的手巾和布单、收拾碎头发的笸箩等等。剃头的全部用具是用扁担挑着,按冷热两头物件分挑着。一头是供剃头顾客坐的木头长方凳,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是冷的一头。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生着火的小火炉,温暖着上面放置的一个铜制大脸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在炉子一边用两根木杆做成毛巾架,架上挂上皮子制作成的用来蹭刀剪的荡刀布和手巾,是热的一头。剃头时剃头匠会用热毛巾给客人热敷整张脸焐热准备剃发和刮脸部分。

老北京的剃头匠以北京顺义、天津武清宝坻、河北三河香河籍的人的最多。个个都经过几年的严酷学徒生涯,具有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统称为“整容行儿的文武不当”的十六种技能绝活,比现在的理发馆、发廊的理发师技艺高的多了,但工作也辛苦多了,剃头匠的钱挣得并不容易。剃一次头,并非只是现在修整一下发型的洗剪吹工序,而是包括上述各项的全套服务,除去最基本的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技艺,还要掌握掏耳朵、剪鼻毛、修嘴角刮眼皮刮眼角、染发、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的必要相关技术,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才算是合格的剃头匠。因此,每个剃完头的人,不仅须发整齐,面目一新,而且头肩全身的各部位都会感到精神焕发的轻松、清爽、舒适。

清朝灭亡后没有辫子了,逐渐许多活儿也不做了,但最起码的也还保留有剃发、刮脸和掏耳朵等。及至后来近百年,外国的理发概念传入进来,推广使用了推子等各种新工具和普及理发新技术,各种新奇古怪的头发发型充斥世界,老式剃头匠这个行业消失了,剃头挑子也随之推出了舞台。但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剃头挑子一头热”。

工作虽然辛苦艰难,挣钱很不容易,但剃头匠在使用“唤头”时,也是有着很多的礼貌规矩和顾忌。如过桥时不能使用,恐怕惊动了龙王爷;遇到庙宇时不能使用,不能冒犯神明;过固定的剃头棚时不能使用,恐怕打扰和有抢了同行生意的嫌疑等。另外因为剃头挑子是流动的,剃头地点不固定,所以每次剃完头,都要把碎头发收拢起来带走,做到文明礼貌、地面干净。

 

铁拍板

 

 


铁拍板是磨剪子戕菜刀的手艺人使用的专用响器,俗名“卦连”,又称为“惊闺,是五块铁片用皮条串起来,拴在木把上,走在胡同里用手一掂一掂的,发出呱啦啦呱啦啦特殊声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菜刀、剪子都是不可缺之物。再好的的刀剪使用的时间久了,难免现刀口钝了、剪子不合等的小毛病,必须磨一磨修一修才能使用,因此就有了沿街走巷的磨剪子戕菜的工匠。

 

 

铁拍板之所以叫“震惊闺”,有两种说法,一是:使用这些刀剪工具的基本上都是院里的女人,所以要告诉她们修理的人来了。二是:因为磨剪子戕菜是个和泥水打交道的脏活,所以这些手艺人都是说话粗俗、浑身沾满铁锈泥水的脏了吧唧男人。“震惊闺”强调的一个“震”字,就是就是告诉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千万不该有失的体面的抛头露面,自己出来送待磨的剪子。事实上一般都是倾向于第二种说法,那时都是要家里的男人或老人出来送剪子送刀来。这行人的规矩是,剪子或刀磨完了后,磨刀手艺人也绝不能将磨好的刀剪送还送磨的人家,需要耐心等待的送磨人家自己来取。

没有了“震”字的真正“惊闺”,实际上是被叫做“”的拨浪鼓雅号,使用这响器的小商贩是专门卖妇女儿童生活日常用品和针头线脑的,专门就是为吸引大院深宅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出来买东西的,所以也被雅称为“唤娇娘”

 

虎撑子

虎撑子游医郎中、卖药小贩使用的响器,也叫摇串铃。因外形极像妇女所手镯,老北京人有时把虎撑子叫做“镯子”。

过去的老北京看病的地方都在中药铺,中药铺叫“同仁堂”“达仁堂”等XX”,在药铺看病的这些中医大夫“坐堂先生”,毕竟药铺数量有限,不能广施恩泽,照顾到广大的民间百姓大众。这就给民间没固定地方走街串巷行医的郎中这些看病的“游医”提供了用武之地,他们对无钱无势、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的穷苦百姓治病防病起到了不小作用。

虎撑子是以带有圆孔的铜片或铁片翻卷打成镯略小的中空圆环,环内装铁制小圆珠,圆环外面留有一条缝。走街串巷的江湖郎中或卖药小贩,会在揹的药箱肩搭褡裢中,装着医书、药膏、成药丸、针灸针和艾灸条,以及拔火罐等。届时右手举“积德行善”“妙手回春”宣扬医风医德的幌子,左手将圆环套在一只手的手掌虎口处,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虎撑子圆环中间的孔内,姆指在圈外摇动起来,随走随摇,靠着手臂的不断的摇动,圆环内的珠便会连续撞击,发出一连串的发出“哗楞哗楞”或“呼灵呼灵”的声响,听到虎撑子的铃声或看到幌子,人们就知道游医或卖药的来了。套在手上发出声响,寓意“手到擒来”“药到病除”的意思。很多虎撑子上下都铸有八卦图饰,更是寓意为除凶辟邪,趋利向善

 

 

这些游医江湖郎中在摇动虎撑时,也都有着严格的行业规矩和讲究。如果把虎撑子放在胸前摇动,表示我是是一般的郎中;与肩膀头平齐摇动,表示我的医术较高;举过头顶摇动,则宣示着我的医术高。但不管是什么级别医术的江湖郎中,过药店门口时都不能摇动虎撑,因为在每个药店里都供奉有药王孙思邈的牌位,若摇动,便有欺师藐祖如有冒犯必须向孙思邈的牌位进香赔礼,严重的时候药店的人可以没收游医的虎撑行医的药箱药具,以示惩戒

 tang 

铴是老北京城经常能见到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锔盆锔碗大缸、补铁锅手艺人的标志响器,是手艺人挑的担子横梁中间吊着的一个小铜锣竖的方向有两个固定的小铁疙瘩锤。担子随着走动脚步晃动,铜锣自然摆动,两边固定的小铁锤一敲,就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声

 

锔盆碗缸补铁锅手艺人挑的担子一头是带有抽屉的小木柜,内装钻杆、金刚钻钻头以及小钳子、小锤子等工具和自制的铜锔子。担子另一头是个小风箱,上面放着烘炉、焦炭等。

那时候的人们穷人多,挣钱不易生活艰辛,生活用具讲究“使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甚至是“上辈子用,下辈子用,只要能用,子子孙孙都要用”,家里有了裂纹的锅碗瓢盆一般也都舍不得扔掉,会等到修补后再用。手艺人揽到生意就会将担子、工具等摆在路边,如果是锔盆锔碗手艺人会坐在马扎上,腿上铺一块厚布,先用小硬刷将盆碗茬口的污迹刷掉,再按盆碗原形将破碎的茬口对好,用一根一头有铜钩的绳子,勾住碗边,顺着与茬口交叉的方向缠绕,固定好对好茬口的盆碗,然后拿出钻杆,装上镶有金刚石钻头,在茬口两侧的地方相对钻孔打眼钻好孔之后,将铜丝自制的两头尖中间拍扁平了的锔子,两个钻好的相对小孔用小锤敲打锤平进去固定,最后在锔子处涂一层油灰,堵住缝隙,盛水不漏就完活了。

如果是焗如大缸等大件物品,那就是要在地上弯腰工作了,甚是艰辛。

 

 

如果是修补有裂缝的铁锅,手艺人会风箱,炉火点炉火中间放上一个有几块生铁片坩锅,在熊熊的炉火中,生铁片在坩锅内融化成铁水,手艺人左手用一块厚粗布,在上面洒一层厚厚的细炉灰末,用手在炉灰末里挖一个小窝窝,再把坩锅的铁水倒在小窝内,将小窝窝内形成的这红红的铁水球,对准待补铁锅的锅外漏洞处,用一个核桃大小的布卷,沾上少许油,用右手从锅内对准漏洞处,左右两手锅内锅外同时用力一挤,那漏洞处被凝固的铁水补上了。然后迅速将锅内的补丁用布卷擦拭平整平,锅底也不会留下什么突出的疤痕,使用时也不会有什么碍事,只在锅外是一个鼓包。补好后待自然冷却,经过用水检验不漏,就可以交活了。

 

  



冰盏 、梆子、、小鼗(念淘音)

冰盏儿(又名冰碗儿)老北京时俗称为“打铜碗儿”是两只以外面磨光生黄铜制成直径三四寸碟形碗,敲打时夹在手的中指、无名指中,小指拖住下面的碗底,不断挑动敲击下面的碗,使碗发出清脆的"嘀嘀、嗒嗒"有节奏清脆悦耳的音。

 

冰盏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它走街串巷的声响。夏季酸梅汤、雪花落等冰镇饮料、瓜果梨桃冬天是卖柿饼、杏干等各种干鲜果品和冰糖葫芦的专用响器

六、梆子 (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响器 七)

 

 油坊一手拿一梆子,长约4寸,宽约寸半,厚约8分。一敲,发出“梆梆”的声音,人们听到后,来(换)买做菜的油。

老北京胡同的梆子声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有许多行当的“唤头”都是梆子。

比如卖馄饨、汤圆、糖芋艿、糖粥之类的小贩大都敲梆子。他们用梆子制做的不同材料或敲打的音节长短高低不同来区分各自的行当,人们听到不同的梆子声,就知道做什么生意的小贩来了,不会弄错。

 

过去小贩的梆子有竹子的也有木头的,卖豆腐的敲的梆子,是一根两头有节的竹筒,而配本文照片上这个木制梆子是卖油的用的。人们听到这个梆子声就知道油的来了。

 

七、小鼗(念淘音) (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响器 八)

 

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货郎鼓、惊闺、唤娇娘,为卖百货等针头线脑货郎的叫卖响器。


的样式,是用铁条弯成一个直径约八寸的圆圈,装上木把手柄,届时将一个三寸多直径的小铜锣四面绷紧悬挂在圆圈中央,圆圈左右系上两条小绳,绳子的头部拴上个小硬木珠子作为耳槌,当手攥着小鼓手柄,进行摇动时,绳子带动起来两个木珠子敲打小锣膜面发出声音急促、清脆悦耳的声音。是卖绒线儿、卖大小缝衣针,丝线、棉线,胭脂扑粉、梳头油雪花膏、顶针线板儿等化妆、女红等闺阁用品的小货郎,很受妇女欢迎,并称他们为“货郎”所摇的小锣儿雅号叫“惊闺”,卖针线的拨浪鼓又被雅称“唤娇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失了的行当:剃头挑子(组图)
老北京的剃头挑子(专辑)
恭俭胡同历史探秘(之六)
画说丨聊聊剃头挑子,正月里为什么不能剃头
市井百态剃头匠(图)
听呀,响器声声揽客忙:卖糖的用“糖锣”,卖香油的用“梆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