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中叶之后,为什么皇帝们都普遍不喜欢上朝?

明朝的皇帝以怠政而闻名,其中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在“壬寅宫变”中死里逃生后,他便移居西苑,整日沉迷于仙丹道教而不肯上朝;他的孙子万历帝在位超过四十八年,因身患腿疾又被“国本之争”弄得心力交瘁,也刷新了数十年不上朝的记录。这两人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们长期不与群臣见面,形成明朝政治的一大特色。

然而,如果熟悉明史,我们会发现除了嘉靖帝与万历帝之外,明朝的大部分皇帝其实都不喜欢上朝,就连明孝宗这样的贤德之君也概莫能外。这些君主很少离京巡视,整日宅在深宫之中。甚至连祭祀郊庙早讲听课上朝召对以及面议决策都不肯参与,要么由宦官、皇子代劳,要么采用文牍批复的形式来议政。整个大明朝的历史,基本上不会出现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时政的那种情况了。

那么明朝的皇帝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形成不上朝的风气呢?为什么明朝的皇帝们普遍不喜欢上朝?

成化以后,明朝政坛逐渐出现怠政风气

从明宪宗开始,皇帝就很少接见群臣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与成祖朱棣都为战事而奔波,不仅勤于政事,而且还为之乐此不疲。宣宗登基后,内阁事柄无大小,皆与大学士杨士奇等人讨论商议。就连年轻气盛的英宗也亲征瓦剌,积极为社稷而奔走。然而到了宪宗之时,皇帝宠爱万贵妃、殆于政事,又在东厂的基础上添设西厂,不再事必躬亲。

据《明史·万安传》所说,成化七年,群臣都认为“君臣否隔”已久,建议宪宗召大臣入宫议政。大学士彭时与商辂便通过司礼太监,请求皇帝出来接见百官。于是,太监就传旨说皇上令大臣们某日入殿召对。到了那天,宪宗果然来上朝,彭时与商辂率领百官进殿叩首,才刚奏完几件事,万安就高呼“万岁”,示意可以退朝了。彭时还没来得及说话,只得叩头退出。当时就有太监出戏言对百官说:“若辈尝言不召见,及见,止知呼万岁耳!”由此可见,到了宪宗时期,皇帝与百官面议时政的惯例已被打破,改成由百官向宫中呈奏疏,太监进行传达,皇帝再予以批复的文牍主义。上朝基本无事可做,也商议不出什么东西。

宪宗自从成化七年仓促的与群臣见面一次后,便长达十五年不再接见,直到成化二十二年尹直入内阁时,才得以面圣一次。

《徐溥传》又说明孝宗继位十年,才亲临文化殿,召见徐溥、刘健与谢迁等,当场面议诸事,最后赐茶而退。可见,从成化七年到弘治十年,在长达二十五六年的时间里,两朝皇帝仅与诸大臣面议时政一次而已。至弘治十五年之后,阁臣才频繁得到召见,能够与皇帝当面讨论事情。所以《明史》才称赞说“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与其父宪宗的怠政风气形成对比。

明孝宗朱佑樘是中叶以后难得勤政的皇帝

嘉靖帝因“壬寅宫变”而退居西苑

孝宗死后,其子武宗才刚继位不久,便将天下奏章都附于司礼太监刘瑾,令其批复。每当武宗杂戏玩乐之时,刘瑾便趁机上奏请求皇上裁决,久而久之,武宗就感到厌烦了,他对刘瑾说:“吾安用尔为?而一烦朕。”因此,刘瑾便充当了皇帝的代理人,经常代批奏章,群臣也无法确定这些批复是否是皇上亲笔。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之后,武宗才开始逐渐亲政,他经常出关游猎,最远到过大同,不像之前的皇帝那样不出京城半步。十四年,武宗又下令要南巡,恰巧遇上宁王造反,结果圣驾还未抵达南京,王守仁便平定了叛乱。武宗在还京之后就驾崩了,他可以说是明朝中期以后唯一一个不宅的皇帝。

明世宗嘉靖帝以藩王的身份入宫继承大统,早年因大礼议之争,还常与群臣争辩,又与太后出入太庙祭祀先皇,兢兢业业。嘉靖三年,因群臣反对加封其父兴献王,故而嘉靖帝决定乾纲独断,不再征求官员们的意见,彼此之间愈发疏远。从十一年起,他连郊祀都不肯参加了。十八年,皇上曾短暂的驾临承天府,祭奠其父兴献帝。然而,在三年之后,因被宫女刺杀,差点送命,嘉靖帝便从大内搬出,移居到西苑去。

《丁汝夔传》记载,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的兵马已经攻到京师的城门之下,皇帝却久不视朝,军事无由而奏。在徐阶要求下,嘉靖帝才答应到奉天殿去接见群臣。然而大臣们早早进宫见到皇上之后,皇上却只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接着又令徐阶传布圣谕,切责群臣,《明史》写道:“始御奉天殿,戒敕群臣。”用了“始御”二字,可见自“壬寅宫变”以后,皇帝已经很长时间没见过群臣了。因俺答入寇,情势危急,才上了一次朝。之后直到驾崩也不见皇帝再次御殿上朝的记载,所以海瑞才说:

“谬谓长生可得,一意修玄,土木兴作,二十余年不视朝政,法纪驰矣。”

对于长期不上朝的原因,嘉靖曾对徐阶解释说:

“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说:“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

他认为不是自己不想上朝,而是因为疾病的原因,倘若身体无恙的话,自己是能够“出御便殿”的。然而,嘉靖不上朝除了个人原因以外,客观上还与明朝的制度多多少少有关系,因为在他之前与之后,同样也有许多皇帝不喜欢上朝。

皇帝隐居深宫,只批复奏章,不与大臣面对面商议问题

嘉靖以后的皇帝们也都不喜欢上朝

嘉靖帝的儿子隆庆帝登基之后,周宏祖曾上疏说:“陛下御极二年,未尝接见大臣,咨访政事”;次年郑履也说:“陛下御极三年,曾开问一大臣、面质一讲官否?”可见隆庆也延续了嘉靖时期皇帝不见群臣的惯例,这与皇帝个人的性格虽有关系,但已经形成了一种政治风气。隆庆帝在位六年,在临终弥留之际高拱、张居正才得以入宫听从遗诏,君臣之间疏远已久矣。

到了万历一朝,怠政现象愈发严重。在张居正主政的时候,万历帝还经常到文华殿去听首辅讲课,未曾养在深宫。然而自从张居正死后,他便逐渐不与大臣相见,当时的阁臣王家屏就说:“臣一岁见两见天颜而已。

自从万历十七年之后,皇帝便不再上朝,也不参加太庙的祭祀了。万历三十九年时,马孟正就说:“陛下二十年来郊庙、朝讲、召对、面议俱废,通下情者惟章奏,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未知果达御前否?”说明万历帝处理朝政的唯一方式就是批阅奏章,至于是他本人所写,还是另由宦官代劳,当时无人知晓。

一直到四十三年“梃击案”出现,为了保护郑贵妃,万历帝才出面调和贵妃与太子的矛盾,并召集百官入殿,怒斥道:

“昨有风癫张差突入东宫伤人,此是异事,与朕何与?外庭有许多闲说,尔等谁无父子,乃欲离间我父子耶?”

至此,官员们才久违地一睹了皇上的真容。然而这次上朝之后,直到驾崩为止,万历帝再也没上过第二次朝。因而《明史》说神宗“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他的孙子天启帝也同样如此。据清人赵翼计算,从成化到天启的一百六十七年里,除了弘治年间短暂的勤政局面外,明朝大部分时间都是“廉远堂高,君门万里”。

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干脆不与大臣论道,只存在决策与执行的关系

明朝中后期为什么形成不上朝的风气?

撇开皇帝个人的性格不谈,明朝中后期出现怠政的局面,多少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有关。

皇帝怠政主要表现为除了批阅奏章之外,不与大臣见面商议国政、不参加朝讲学习知识、不亲临祭祀先祖,也不召见大臣面咨国策。造成这种政治风气的原因主要有:

一、明朝废除宰相后,君权进一步强化,臣子与皇帝之间更接近管家与主人的关系,不再像唐宋那样“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了;

二、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他越着重于判断而不是推理,不再与群臣讨论问题、推导政策,而是把分析、推导的任务交给阁臣,由他们去票拟出方案来,然后皇帝再通过“批红”的方式来进行拍板;

三、明朝中后期,司礼监与内阁的制衡关系已经形成,各项制度已臻于完善,故而中叶以后的君主多是因循守旧,畏于祖宗家法,不敢改革创新。这种制度把政策分为票拟和批红两部分,内阁负责讨论对此、票拟方案,司礼监则代笔皇帝批红,即使皇帝不亲政,整个决策机构依然能正常运作;

四、明朝中后期形成了庞大的文官队伍,行政也逐渐趋向文牍化,一切都通过公文文件来运作,只动笔而不需口才就可施政,虚化了面议商谈、君臣论道的做法。

这便是从政治制度方面来分析明朝皇帝长期不上朝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帝的权术和大臣的心机,明朝亡的一点都不冤
嘉靖——明代最聪明的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第三讲 谋国与谋家:明帝国276年之怪现象(5)
春风沉醉的晚上(民间故事)
君臣杠的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