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纯粹的数学“穿”上合适的外衣
今日“星教师”

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区别,更是观念的更新,生命的尊重,情趣的培养、独立的人格、自我的发展,这应该就是董文华老师数学课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的数学知识传授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数学课堂活动还包括写日记、赏美文……就这样,一步步的坚持达到了教育更上位的追求。快来围观吧!




个人小传

董文华,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百名之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组培训师;河南省名师,省教学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时报》“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评选”十佳教师。

23年的教学实践,致力于小学数学的学科研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研究,坚持读书、教学、研究、写作常态化,用思考预约课堂的美丽。用学科的魅力“征服”学生,用“课”和教学主张、教学风格赢得尊严。近几年在《人民教育》《当代教育家》《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让小学生恋上数学》。



有用心的老师,就会有美味的数学




01

魅力课堂:把课上到孩子们心里



数学是抽象甚至枯燥的,而小学生是鲜活、灵动的。作为数学教师,23年来,我始终在琢磨如何才能“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给纯粹的数学“穿”上合适的外衣后将它呈献给学生,让学生在浸润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乐园”。

我尝试从具体的课堂入手,破解教材的密码,把握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质,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活动,数学与创造,数学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生动而深刻的教学风格,以此来应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


1
生活:数学“发育”和“生长”的土壤


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教学中将课程资源巧妙加工、整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再创造,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将数学认知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备课时想到了校园外面山岗上的石子,何不把“小石子”作为认数活动的素材?于是“数铅笔”变成了“玩石子”,学习的场地由传统的教室改为春天的原野。

整节课以“捡石子”、“数石子”、“摆石子”、“猜石子”、“说石子”为切入点,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捡石子”和“数石子”的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经显山露水了,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数数的方式,感受数的组成。

接着在“猜石子”这个环节中,用“多一些”“少一些”“大得多”“小得多”这些日常生活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虽然不很精确,但是这些日常数学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感知数的顺序和大小,学会自觉地用数表达和交流,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教学《负数的认识》一课,想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原型——温度计。我和学生课前做了手动的温度计,帮助学生理解了“负数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同时建立了负数的直观模型;教学《求平均数》一课,学生课后开展了“家庭使用塑料袋情况”的小调查,并上网查阅了白色污染的危害,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活动:“做”中丰富、滋养生命


一节好课,并不在于教师提供花样繁多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而应该看是否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展开挑战性、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有自己的发现和探索,是否有自己的体验。

比如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一课,考虑到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讲解和观察得到认识,充分的活动体验是学生建构质量观念的关键。整节课反复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猜一猜,通过亲身体验和肌肉的感觉来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接着又开展了估一估、猜一猜这个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先估测再验证的练习,让他们比较估测与验证之间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不断地矫正、巩固并丰富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正确把握。

“感觉手里什么也没拿,太轻了。”“1克很轻很轻,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感觉了。”“比较重了。”……这种感受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刻骨铭心体验后悟出的结果。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课的结尾安排小组合作用小棒和橡皮泥圆球搭几何形体的框架,把外显的内容感知内化为理性的思维。通过“做”让学生“悟”:我要搭一个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的框架,需要哪些小棒,还能搭出其他形状的框架吗?需要怎样改变?小棒拿错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活动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不仅体验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也许,在试卷中考试的仅仅是某些知识点,但真正让知识散发迷人光泽的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将知识“打开”,恢复知识在形成过程中的那种个性与丰富,这个过程可以滋养学生的生命。


3
“再创造”: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根据合理的想象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凸显了数学学习的三个层次“理解——运用——再创造”,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思考。

教学《认识图形》一课,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平面图形动手“创造一幅美丽的图案”,这个活动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在对平面图形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力和双手的创造力,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魅力。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那些冰冷的符号和规则能闪耀出学生智慧的光芒,他们能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和神奇,体验到“征服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能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一个思考的头脑;我还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能有生命在场和成长的体验,内心更敏感,感受更温暖。


02

写日记:数学也可以温情地表达



提到数学,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没完没了的演算。六年前接手一年级,我突发奇想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不做硬性规定,只要写就展示给大家看,呵护学生“写”的兴趣。

低年级的时候,学生识字不多,大多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记录眼中的数学与生活,用“量化”的眼光提取生活中的数学成分。比如“饭桌上的数学”一文,学生画出了一家四口吃饭的场景,然后搜寻数学的影子并披上数字的外衣:4双筷子,4个人,1张桌子,8只手,6盘菜……再比如“家里的数学”“角”“分果子”等文字也都寓知识于童趣中。


中年级,学生开始记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比如学完《速度、时间和路程》,学生写下了“为什么结果是错误的?”,记录了一家三口开车旅游,根据GPS定位的路程和行驶的速度预测所用时间,发现和实际所用时间有差别,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要全面考虑问题,这体现了学生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水平。再比如“几点出发”“跟我一起找数学”“小数的世界”等文字也把数学的眼光聚集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


升入高年级,“写”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有人反思由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出的新问题,表达对知识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学生写下了“我险些掉进了‘陷阱’”,记录了自己澄清“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问题从头到尾的思考过程。还有“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有趣的实验”等文字也都凸显了思考问题的深度。


不少人记录了有趣的课外小调查、小实践。比如“好玩的事”一文,学生记录了课后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物体质量的过程,促进了对量感的正确把握;“惊人的调查”一文,学生记录了调查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况,从小组数据推算到全班、全年级、全校,从一天联想到一月、一年,数据的震撼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学生每学完一单元知识后,还尝试着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的结构体系,找出单元的重难点,悟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通过总结和提炼又把新知顺利地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六年的时间,没有人监督、没有人考核,在费心劳神又看似没有多大“价值”的坚守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写数学日记”这种形式。他们的记录由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新;题材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思考越来越明晰,内涵越来越丰富。透过文字,我感受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喜怒哀乐,触摸到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也能品尝到数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中显示出的强大力量。

“写数学日记”这个过程,让学生养成了善于反思、分析问题,积极寻找策略的良好习惯。这种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正是目前稀缺的数学素养。同时,它也留下了学生学习数学最幸福最美妙的情感。而这一切,是学习数学的持续动力。

“数学是什么?只是简单的计算与解题吗?”在学生的文字中可以找到答案。——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温情地表达!


03

美文欣赏:数学课上的亮丽风景


也是六年前刚接这一届学生的时候,我又尝试着在数学课上和学生一起分享美文。当学生看到我手中拿着的和数学教材不一样的书,一个个神采飞扬,那是他们期待的时刻,有人赶紧做出“嘘”的手势,互相提醒,他们太了解董老师的“臭毛病”,只要有声音,这事绝对“泡汤”。那是多让人扫兴的事!

我在教室里缓缓地走着,声情并茂地读着。这时,所有的孩子都伸长了脖子,他们的脸扭向我,我成了学生目光追随的焦点。他们的眼神和表情随着故事的情节发生着变化,到了“逗乐”的地方,他们报以哄堂大笑。到了情节紧张的地方,孩子们屏息专注。到了伤心的地方,善感的孩子会掉泪,他们的表情都是那么凝重……

或嗔或笑,或怒或喜,纯真的脸极生动。

那一刻,是我和孩子们都享用的时刻。


此刻,若是谁的文具盒、桌凳不小心弄出声响,那是最糟糕的事情,所有“愤怒”的目光毫不留情地朝着他,那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继而赶紧坐好。班里的气氛又变得那样温暖、那样和谐。

读的大都是短小的故事或者美文,谈不上经典。比如“不是人人都能当公主”“给善良找一个橘子”“爱迟到的皮卡丘”“一朵没有结果的桃花”“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让内心拥有春天”“坐在最后一排”“欠你一个拥抱”“爬上梯子看远景”“戴尔的自信罐”“刺猬的教训”“最珍贵的诚实”……

“今天的故事就欣赏到这里,让我们一起努力,赢得并期待下一个故事。”每次都在孩子们意犹未尽中戛然而止。

如何才能赢得下一个故事?理由很多:上课努力点,尽量不走神,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某天的作业整体质量好;某个孩子因为某件事为大家赢得了一个故事;某天的预习做得好;某节课孩子们的问题不断,越学越投入,课堂氛围很好……

故事讲完了事情就结束了,我并不做什么解读和评论,从来不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合上故事书,眼睛注视着每一张意犹未尽的脸,毫不犹豫地打开教材。

一切都靠自己“悟”。 善与恶、美与丑、诚实与自信、坚定与毅力,怎样做事是大家认可的,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如何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与自己相处……在故事中也许可以找到这些答案。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无论多么尽责,始终取代不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朗读手册》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因为,教育不是拯救人,而是保持一种呼唤的状态。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情感浸润孩子们生命的时候,它在孩子们的心中也一定会种下景仰、热爱的种子。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每天和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打交道。但是,能和学生有过如此难忘、如此美妙的阅读时光,从心里应该感激他们。我相信,在我所任教的学科触及不到的心灵角落,孩子们会在故事中看到另一个自我。这些,可能和我所教的学科无关,因此也成了数学课的另一道风景。

二十三年的教育路,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我始终认为,数学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进入学生的灵魂。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区别,更是观念的更新——生命的尊重,情趣的培养、独立的人格、自我的发展,这才是教育更上位的追求。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星教师所有,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评课语言
(转青山文)什么样的课堂最给力
听 课 体 会
谈高效课堂的课前准备
课改心得体会
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