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良华与您谈教师成长(4) 教师的人格魅力
第四章 教师的人格魅力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尚有基本的专业人格,比如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快乐情绪。教师的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和快乐情绪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教师的主动精神
        主动,还是被动,它使人和人之间拉开距离。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主动精神何以让某些教师顺利地展开他的职业生涯而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成功教师?而那些一直让自己陷入被动的教师如何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中的“失败者”?

一、解释:创造性执行、生涯设计与自强不息

        总有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在同一年一起进入一个新的学校。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他们都是学校的“新老师”。可是,一年两年之后,这些同时进来的“新教师”逐渐显示出他们的差别拉:某个教师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而且成为学校教师心目中的“好同事”;某个教师似乎忽然发现,他已经成为学生最讨厌的教师,而且学校的同事和校长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不舒服。

        一个年轻教师以何种姿态进入一个新的学校,他以何种方式展开他的职业生涯,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总有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在还没有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就不以为然地走上了讲台,等到他们尝试了失败的痛苦经历之后,才发出“悔不当初”的感叹。更可怕的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来到一个学校,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同事一起做事,一起生活,没什么差别。可是,等到他发现有了差别时,竟不知道“差别”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教师的主动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所遇到的那些成功教师和我们在文本、电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师来看,教师的主动精神至少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第三,像蚂蚁一样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同学的差别”,这是一个现代生活的“寓言”故事;二是“赐予我控制感吧”,这是一个心理学实验;三是“我的成长之路”,这是魏智渊老师的“自强不息”之路。
案例1:“同学的差别”
        有主动品格和工作精神的人,他往往将“工作的条令”扩展成“工作的范围”,这是一个把“半径”变成“园”的过程。

        有一个故事,主题是《同学的差别》,这个故事可以视为一则教育寓言,它显示人的主动性在多大程度上将决定人的命运:[72]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老板把阿诺德叫来,老板说:“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案例2:“赐予我控制感吧” [73]
        有人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将两只老鼠绑在一起,给它们过电。老鼠当然不愿意,不停挣扎。不过其中一只老鼠无论怎么做也不能逃避电击的痛苦,遭受打击成了它的宿命;而另一只则比较幸运,如果它在挣扎中碰巧用爪子按到了一个开关,电击就会停止。由于两只老鼠是绑在一起的,另外一只老鼠也可以因此借光缓口气。但是,很快电击又会开始,除非再次按下开关,否则折磨将无休无止。但老鼠也是聪明的动物,要不也不会和人类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掉。比较幸运的老鼠很快学会用按动开关来避免电击,而另外那只老鼠,虽然遭受电击的水平相同,但他的幸运只能源于伙伴的行动,自己对电击的痛苦却是无可奈何的。换言之,在两只老鼠中,一只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可以逃避电击;另一只老鼠,对所有的电击没有控制能力,只能听天由命。
        最后的结果是:幸运的可以按动开关的那只老鼠在实验之后皮毛依然光滑,胃口也不错,很快从过去的折磨中完全恢复过来了;但另一只,则在放出来之后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死去了。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受到折磨的动物死亡原因不是生理上的痛楚,而是无助的情绪和控制感缺乏的原因。
        那么如果没有了控制感,人会是怎样?心理学家当然不能通过把人绑上后通过电击来观察,小动物可以借研究之名虐待,但把人绑起来却是犯法的。然而这个问题也难不倒聪明的心理学家:
        研究者来到一所疗养院,将新来养老院的老人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控制感,另外一组不给予控制感。对于前一组,养老院的院长对老人们说,养老院的各项条件虽然不错,但他们个人的生活还要自己来负责,有些生活上的决定还要他们自己做出。比如,房间如何来布置,电影什么时候放映,等等。最后院长给每位老人一个小礼物,一株小植物或者一个小宠物,要求老人们要负责照顾好它们。在另外一组中,院长也向老人们介绍了院里的情况,但只要求他们安心养老即可,其它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包括房间如何布置,电影何时放映等等,都由院里来安排。最后也给了他们同样的小礼物,但是,院长强调说,这些植物或者宠物虽然给他们了,但其实根本不用他们自己来喂养,自然有热心的护士来照看。
        结果呢?比起无控制感的那些老人,有控制感的老人生活会更快乐更积极,而且,尤为惊人的是,在院长讲话之后的18个月中,有控制感的老人有15%故去了,但相比之下无控制感组老人的死亡率则达到了30%。

        控制感对于我们是重要的,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控制感在哪里呢?

案例3:“我的成长之路”[74]

 (1)       一九九一年九月,当我中师毕业,第一次站在一所山村小学的讲台上的时候,只有十八岁,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对我意味着什么。

        最初懵懂的喜悦之后,紧跟而来的是沮丧失落,是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这种沮丧失落主要地不是来自饮食的简陋恶劣以及饮用水的缺乏,而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无底的空虚。喜欢读书的我也渐渐地远离了书本,喜欢蹲下来吃饭,喜欢坐在农家炕头发呆,喜欢骑着自行车从十里长坡上一泻而下。

        我承认,人都有一种惰性,一不留神,便会沿着本能快乐地下滑。但我毕竟有过梦想,有过寒窗苦读,而长期的读书又给了我一种悟性,让我时常反思自己的人生。在无数寂寞的夜晚,我躲得过炎热寒冷,却躲不过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拷问。同时,文凭过低又让我自卑而恐惧,为了摆脱恐惧,我选择了进修。

        我选择的是地理专业,但是经常读的是文学作品,经常在早晨或者傍晚走上阳台大声朗诵。来教育学院的大都是混文凭,没有几个是为了读书,为了不让自己偷懒,我坚持洗冷水澡,坚持记日记,甚至在日记本的每一页都写上“今天你做到了吗”几个字,如果没有做到,就自己打自己一个耳光。毕业后,我被分到了一所乡村中学任地理教师,然而就在那一年,初中地理不再会考,在以应试为导向的体制环境中,我的工作已经意义不大了,即使我做得很好,在县上的教学大奖赛中获奖。生活总在重复,我又沿着惯性往下滑落。在这所乡村初中里,打麻将,谈话庄稼以及家长里短是是基本的精神状态。我学会了打麻将,一玩就是通宵。不但如此,还经常喝酒,每过一阵子,总会让一个学生拉着架子车来拉啤酒瓶。因为在自己的家乡,家里还有三亩地,也经常回去做点农活,日子又一天天地过去了,读书也渐渐变得遥远。

        感谢少年时代的自由阅读,它在我心灵中播下的种子是那样的顽强,仿佛火种,不断地在人生最微弱的时候把我点燃。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让我很难一直安于这样的生活,我又开始进军本科了!这,大约就是无权无势的人家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不过这次,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中文,把一尺多高的书在四十天里反复地翻,每天晚上一两点钟才休息,有几次居然看了个通宵。那次成人高考中文专业专升本,地理系出身的我,成绩在陕西省名列第一。

        在省教育学院读书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期,我就像《庄子·秋水》中的河伯,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我开始了急切的、无目的的但又繁忙的阅读。《读书》《南方周末》等报刊我这时候才首次看到,许多学科的优秀书籍让我痴迷不已,我感到自己精力十足,几乎想在自己知道的每一个领域都找一些好书来读。而且非常幸运,我们这个宿舍有些特殊,喜欢学习的人比较多,彼此之间的交流碰撞也非常多,我的许多重要的观念几乎都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

        感谢陕西教育学院,虽然它的图书馆非常的简陋,藏书也不多,但它还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也为我的阅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渐渐地明白,对于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来说,没有比阅读更重要的了。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益。

        等到离开教育学院的时候,我已经约略知道自己以后应该读哪些书了,更重要的是,我有紧迫感,我的认识逐渐明确,明白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且主要地不是就业的需要,而是生命的需要,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确立了。

        是的,我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哪怕是晚年,都能够不断地去读书,不断地超越自己。

(2)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真正的教学生涯是从高中才开始的。

        教院毕业,系主任希望我留校任教,留校之外,还给我推荐了几所师范学校,但不愿意送礼的我,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家乡,在陕西省乾县第一中学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因为我没有读过高中,所以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分不清楚单句与复句,应付不了层出不穷的高考试题。最为尴尬的是,喜欢诗歌的我,经常在诗歌鉴赏试题中栽跟斗。在学校读书时专业课一直高居前列的自尊的我,第一次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我渐渐明白,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障碍赛,需要不断地跨越自己。昨天的成绩不能代替今天的努力。好强的我,开始渴望新的超越,渴望能够非常自如地站在讲台上。我又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开始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研读。但是这时候,我已经不再经常进行散漫而无功利的阅读了,我开始有目的的读书,开始以教材为圆心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始把每一篇课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拓展性批判性研究。渐渐地,我的课堂有了生气,我也在这所等级森严的学校里,由普通班到重点班,由重点班到实验班,最后到青云班和火箭班。2001年的时候,我已经是这所学校里最优秀的青年教师之一了。在我自己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把我视为他们遇到过的最好的语文教师,那一瞬间,我是何等的幸福!虽然我没有什么荣誉头衔,虽然我的职称还只是中三,但是来自学生的肯定,难道不是对我的努力的最大奖赏?

        我记起了一九八八年,作为那一级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之一的我走进中师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无奈。沮丧的同学中流传着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我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方才明白,对命运的过早抱怨或者说诅咒其实是衰老的表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命运把他扔到天空,他就做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鲨。

        我渐渐地恢复了自信,而且开始渴望新的成长,渴望不断地超越原来的自己。在我看来,人生就是这样,必须不断地把自己打回原形,打回起点,然后重新开始!
(3)   2002年,正是我做语文教师感觉最好的时刻,发生了一件事情:我的一个学生被开除了!

        这个学生叫严亮,是一个行为习惯和成绩都不太好的学生,我一直很头疼他,但私下里关系还是不错的,觉得他为人善良,重感情。

        过了两周,开学典礼的时候,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教导处的干事告诉我,学校要处分一批学生,严亮在开除之列。我听后如五雷轰顶,因为我知道在高三开除一个学生,将会给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处理我们班上的学生,事先居然没有跟我打招呼!在领导还没有宣布的时候,我跑上主席台,反复向领导解释,要求暂时不要公布对严亮的处分,但遭到拒绝。

        开学典礼之后,我很快地打了一份《关于请求撤消对严亮同学处分决定的报告》,交给了校长,但据说是行政会研究一致通过的,而且为了保持校纪校规的严肃性,凡是发出的处分决定,一律不做任何改动。校长进一步做了解释,说现在上网的学生比较多,学校准备杀一儆百,正好严亮碰到枪口上了。

        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而且对严亮的这个伤害是由我直接造成的,并且无法挽回,我的良心一直在经受折磨,这一事件也成为我最终离开这所学校的原因之一。

 

(4)    2002年9月9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的电脑上网了!

        最初的网络生活是快乐而堕落的,我沉迷于与陌生人的网络聊天中。后来又去一些文学网站看作品写评论,很快就交到了一批笔友。但网络真正影响我却始于论坛,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和新教育在线。

        2003年5月5日,我正式登陆教育在线,(现已经改名为新教育在线)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对于我的意义。

        那时候教育在线已经很火爆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置顶帖――《我的自留地》,是李镇西老师的。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但是论坛上却“到处逢人说镇西”,自然起了好奇心,开始读他的帖子,包括一些文章和实录,读完以后,直觉得沮丧到了极点!(我读到好文章的自然反应)而立之年的我,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教育,总以为多读些书,越杂越好,就可以从容地应付学生了。不知不觉地,和许多网友一样,李镇西老师轻而易举地成为我心目中的大师。

        教育在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突然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一段日子,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网上,贪婪地浏览,认真地回复。许多的信息在交流,许多的观点在碰撞,我的视野被打开了,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份前所未有的自觉,有了许多以前从没有过的思索,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几乎不动笔,也从不发表文章的我,居然在短短三个月内,敲了大量的帖子或者文章。

        初入论坛的我是张狂的,锋芒毕露。现在想来,我更多地是在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最初对我是有益的,因为乡村中学太偏僻,而我又太孤独,在这种缺乏同道的日子里,我已经压抑了太久。另一方面,我虽然喜欢读,但却懒于动笔,而论坛的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写作兴趣,一篇又一篇带着我的思考的帖子被敲出来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想法被我捕捉到了,在短短一个时期内,我居然可以保持每天数千字的写作量,在此后的一年之内,有五十多篇稿件被采用并有一部分被转载,还为两家教育媒体撰写专栏。

        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我认识了一批和我一样在苦闷中独行的同道,大家依靠网络相互支持,借助文字相互取暖。资源网的温馨如家,其乐融融,教育在线的激烈犀利,激情飞扬,一个如乡村,一个似都市,深深地影响了我,到现在,那些网友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实际上是在彼此分享对方的思想甚至生命,这种相互启发,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并支撑着我。

        在进入论坛以前,我虽然已经被学生认可,被领导视为骨干,但网络让我明白自己原来只是井底之蛙。或许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混合着自卑与自傲两种情结,我也是如此,乡下人的自卑与山大王的自傲同时在起作用,而这两者都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无知。网络为我打开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这力量给我自信,这局限促我改进。上网之前,我是非常鄙视教育理论的,以为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做个语文教师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要多读点书,上课的时候内容丰富就够了。但网络改变了我的看法,许多优秀同行的课堂实录里所渗透的新鲜理念,极大地吸引了我。我开始了如饥似渴的网络阅读,特别是正面交锋,而这种交锋又促使我去读一些理论书籍来充实自己,不知不觉中,我一年内所读过的教育理论著作及文章是我此前十多年总和的几倍!说来可笑,教了十来年书了,只是在上网之后,才有了明确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化追求。

        比这更重要的,是我渐渐地领略了网络的真义,体会到一种网络精神。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网络精神至少包括民主、尊重、奉献。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民主意识很容易得到普及,而要在网上建立一种霸权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真正尊重别人的网友才能够最终得到尊重认可。网络的公共性又使得丰富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无私的奉献上,我们在这种奉献中表达自己,丰富自己,而一个人奉献越多,他可能从网络中获得的也就越多。而且这种民主、尊重、奉献的意义一天天地潜移默化于我的大脑中。我承认,正是在网络中,我对于民主的理解逐渐加深了,而民主意识的形成又促使我去反思日常教学中的专制因子,反思师生关系。

        这些反思最终形成了我的一些基本理念,我开始坚定地认为,民主,才应该是教育的核心,我们的教育最终应该培养出真正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这一点,也应该是新生代教师的核心任务。虽然新生代这个概念还存在争议,但我比较认同并开始自觉归属。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越来越具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什么地方?除了传递知识,守护人类核心价值观等以外,最重要的我以为是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反省意识,一种对于社会问题的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敢于担当的勇气。一言以蔽之,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应该成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品质。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起码的良知,高尚的人格,清洁的精神,具备对于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如果仅仅为了应试,只能称作教书匠,而不能称为知识分子,只能称为经师,而不能称为人师。对中小学教师来讲,这种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情怀。对教育现实的激烈批判,对自身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刻反省,与应试教育的适度对抗,对于教育理想的执着坚守,对于应试时代教师尴尬命运的勇敢担当都是教育情怀的具体表现。

        要求中小学教师完全对抗应试教育是不现实的,但是,一个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他会自觉地拒绝世俗强加于教育的种种枷锁,会在应试的夹缝中为孩子将来的成长争得尽可能大的一片天空。而千千万万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则完全可能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从批判走向建设,最终影响和改变中国教育。长久以来,我们正是因为过多地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才使得应试之风愈演愈烈!我相信,只有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逐步地觉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对于教育的这一份责任,才能够最终汇成滚滚洪流,冲破应试的藩篱,为教育争得一片光明的未来。

        假期到了,在大学读书的学生一拨一拨地来看我,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老师已经变了!而且我也感觉到,我身上这种奇异的力量仍然在影响着他们,网络让我有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三、讨论: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1.刘良华 发表于:2006-8-12 23:10:00

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总是有那么多的差别。

有些差别是可爱的,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嗜好。有些差别是有意义的,比如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多样性”,可能会导致“人种”的退化。

但是,承认“差别”的可爱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差别”都是有意义的。总有一些“差别”,它的别名叫“差劲”。有些人“太优秀”,有些人“太差劲”。那种“太差劲”是人格的不健全,它显示为精神上的“残疾”。那种“差劲”绝非简单的“差异”,而是人种学上的进化与退化的“差距”。

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人与人的差距会在很多地方显示出来,但根本的差距,在于人的“主动性”的强弱程度。凡人都有主动性,人不可能完全没有“主动性”。凡是生物,都有主动生长的原始力量;但是,有些人的主动性比较“强劲”,有些人的主动性比较“差劲”。强健的“主动性”使某些人总是能够努力克服障碍与困难;差劲的“主动性”使另一些人长久地受挫与受难,这些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当我们理解了人的“主动性”所蕴涵的力量,我们就会明白:教师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同学的差别”究竟在哪里?为什么有人会呼唤“赐予我控制感”?

“主动性”太重要了,它是《周易》的核心精神。后来梁启超把这个核心精神引入清华大学的校训。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所谓“自强不息”,实际上就是“主动精神”。我写过一篇文章:《狮子的性格》。这篇文章实际上就谈论这个主题。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狂野周末》。在那里面你可以看到狮子、老虎捕获猎物的场景。狮子、老虎追赶猎物的姿态是很美丽的,但是,还有一种美丽,就是兔子、梅花鹿为了不被狮子、老虎吃掉,它们不断的奔跑。《狂野周末》里面曾经有一个镜头:狮子选好了猎物追上去,它的猎物是梅花鹿。按说,梅花鹿奔跑的速度不如狮子快,但是,这只梅花鹿逃脱了,狮子无奈的站在那里。

德国人尼采说过一句话。尼采说:“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这就是我对你全部的期待。”这样看来,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有主动精神、有力量感、有超越感的人呢?第一,要有一口好“牙”,最好把玻璃都能够咬碎。第二,要有一个健康的“胃”,把玻璃咬碎之后吞下去,把它消化掉。就是说,你遇到了困难,要用你的“自强不息”把它咬碎,要用你的“厚德载物”把它消化掉。
 
2.沈阳和平 张春杰 发表于:2006-8-13 10:41:00

不管是做人处世,还是对教材的处理,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非做不可的事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为了实现自己或者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执行是一种最好的拒绝和决策,这是我们在做人和教学上必须学会的“一招”,从这一点上,做人与教学是相通的。

3. 吉林桦甸 魏志刚 发表于:2006-8-13 9:38:00

不管是教师,还是其他职业,要取得成功,两个重要的因素: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为自己设计人生规划,做事持之以恒,愈挫愈坚。做教师更是如此。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读书学习已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经常反思,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4.杭州上城 黄飞 发表于:2006-8-13 9:27:00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在他们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他们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5.浙江象山 姚丹 发表于:2006-8-13 10:06:00

读了魏老师的成长史感触颇多,隐约中看到了自己,也曾像魏老师一样“堕落”过,但是魏老师是一个自省的人,一个有危机感的人,因此通过不断地努力提升了自己,超越了自己,期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而反思自己,可能更多地是只想不付出努力的那种,到现在还处在浑浑噩噩之中。

6.河南辉县 陈泽河 发表于:2006-8-13 9:26:00

我在教学,我觉得我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课堂效率不高,以后不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想办法提高做事的效率。第二、计划性不强。以后教学应该目标明确。第三、管理不善,什么事都应该执行到底。不能偷懒,否则就会影响你的工作还有生活。第四、没有主见或者意志不坚定。以后遇到问题要多考虑别人的意见。然后再做出决定。第五、生活目标不明确,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怎样谋生,怎样加速自己的选择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多考虑多思考多想各种不同的路。然后对比,付诸行动。

7.广东越秀 钱妍 发表于:2006-8-13 12:54:00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不久前是一名新教师,进入校园,从一个学生变成真正的教师,这样的工作环境,这样的角色变化,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于是,我很努力地边做边学习,主动向老教师学习经验,虽然现在我不能说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师,但是我觉得我已经入门了,基本上适应了自己的工作。我将会继续努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老师。

8.重庆北碚 唐小余 发表于:2006-8-13 11:07:00

去年我就带过两名实习老师,他们是来自不同的大学,都是刚毕业的。女老师有点害羞,讲课时按照备课的内容认真仔细地讲;而男老师上课时只看备课的提纲,充分发挥临时起意的效果,并不时地讲些他在学校时的错误经历以及处理的方法,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得知识。谁更受学生的喜爱呢?

9.成都武侯 李晓英 发表于:2006-8-13 10:49:00

控制感是与自由、独立性、成就感等词汇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显然,无论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需要拥有控制感。老师的控制感取决于他的教育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控制感需要民主的管理氛围。

 10.济南历城 张志荣 发表于:2006-8-13 7:55:00

这就是点与圆工作法的道理吧。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找好工作中“明确的、清晰的、已知的点”,达成“不明确、较模糊、未知的”圆的目标,教育效果截然不同。
 

第二节 教师的乐观心态

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地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它主要显示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
一、解释:宽容而赏识他人

教师是一种资格。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

有些人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快乐,也允许他的学生快乐。有些人没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一直过得很苦闷,他也希望他的学生和他一样过得很苦闷。如果哪个学生过得特别开心,他就立刻警觉起来,认定那个学生很可能是个“问题儿童”。你看,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当老师。有一种人,你只要看看他的那张脸,就知道什么叫做“悲剧”,你说,这样的人要是不幸做了教师,是不是很危险?如果你不幸正好有这么一副比较危险的长相,只要你不介意,我就建议你赶紧改行。

我的意思是说,选择了做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生活方式。

乐观的第一个指标是“宽容”。有宽容精神的人是某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不会对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会因他人不关注自己而喋喋不休地抱怨。乐观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这世上大概有种怪人:有人活了一生,从来不抱怨,这样的人叫“弱智”。还有一种人,他活了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喜欢抱怨,喋喋不休地抱怨。这样的人叫什么?叫“怨妇”。但这种人也可能叫“怨男”。“怨男”有时比“怨妇”怨得更厉害。

乐观的第二个指标是“赏识”。不仅宽容,而且赏识,这是一个进步。渴望赏识是人性中最可爱的弱点。

乐观的第三个指标是内心“宁静”而有“激情”而快乐地生活。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

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他就有一种能力,叫感染。喜欢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他也有一种能力,叫传染。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曹操与袁绍的差别”;而是“人性的弱点”;三是“赏识你的孩子”。

案例1:“曹操与袁绍的差别”

 三国时期,袁绍(字本初)决定出兵攻击曹操时,谋士田丰认为时机不成熟,劝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良言,一怒之下把田丰下狱。
当袁绍失败的消息传到后方时,狱吏高兴地告诉田丰,说:“主公由于不听先生之劝,结果打了败仗,证明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下您可以出狱了。”
田丰听了这个消息后却说:“我的死期到了。”
狱吏不明就里,田丰向他解释道:“主公如果打了胜仗,还可能借机赦免我;如果打了败仗,他会觉的无脸见我,羞愧之下,肯定会拿我出气。”
果不田丰所料,袁绍一回到老巢邺城,在别人的挑拨下,就气急败坏第下令把田丰杀了。
曹操获胜之后,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军士在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部下的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曹操左右的人提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除了“曹操烧信”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宽容的故事:“楚王断缨”:
 
有一日,楚庄王兴致大发,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又命点上蜡烛继续喝。群臣们越喝兴致越浓。忽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乘灯灭之际,搂抱了楚庄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际,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大声喊到:“大王,有人借灭灯之机,调戏侮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便知是谁。”
正当众人忙与准备点灯时,楚庄王高声喊到:“今日欢聚,不折断帽缨就不算尽兴。现在大家都把帽缨折断,谁不折断就是对我的不忠,然后我们大家痛饮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缨折断以后,才重新将蜡烛点上,大家尽兴痛饮,愉快而散。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暗下决心,自己的人头就是楚庄王的,为楚庄王而活着,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辞。后来,在一次生命危机关头,就是那位失礼的武将,拼着性命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以一时的忍让原谅,换取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案例2:赏识:“人性的弱点”
 

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优点。日常生活中的人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哈佛大学任教时,班上的女学生在一次聚会上献给他一株杜鹃树。詹姆斯深受感动,写了一封答谢信。他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75]

 亲爱的姑娘们:

你们的纪念品使我深受感动。这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人对我这么好,因此你们完全可以相信:你们给这个孤苦伶仃的人心上留下的印象,要比哲学2A这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在你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得多。现在我认识到我的《心理学》这本书中遗漏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即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而我在书中却把这一点完全漏掉了,原因是我的这种欲望直到如今才得以满足。……我将不分冬夏地照料它,为它浇水——哪怕是用我的眼泪呢。

教育心理学积累了一些些经典的案例,“期望效应”算是其中之一。现在几乎所谓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材都不会忘记,一定要在某个章节谈一谈“期望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76]

 罗森塔尔(Rosenthal D.)和他的助手在1964—1966年间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他们选择一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让几百名学生参加智力测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他们告诉教师说,这些学生是测验成绩最高的,因此是最有培养前途的。一年以后,他们又对这几百名学生进行了测验。统计分析表明,上述20%的学生其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余的学生。

这个心理学实验所揭示的教育效应大量地存在于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有一本书,书名叫《不过如此》。这本书里讲了一些关于小学的故事:[77]

王老师教语文,也是班主任。

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其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

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套路而已。

但是如果不是赞扬,而是一顿批评呢?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被夸奖出来的。

……

王老师教了我一年,移交给下一任老师时,她的评语是,该生至今未发现有任何缺点。这为下一任老师修理我,留下了把柄。

这位年轻力壮的女老师一接手,就咬着牙根对我说,听说你红得发紫,这回我给你正正颜色。

我倒也配合,大概是到了发育的年龄,我整天想入非非,经常盯着黑板发愣。数学老师把教鞭指向右边又指向左边,全班同学的头都左右摇摆,只有我岿然不动。于是他掰了一小段粉笔,准确无误地砸在我脸上。

数学老师说,你把全班学生的脸都丢尽了。

嗷,全班一片欢呼,几个后进生张开双臂,欢迎我加入他们的队伍。

从此我数学一落千张,患上数学恐怖症。

高考结束,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从此再不和数学打交道了。

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

呸,神经吧,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我个人遇到这样的题目就立刻有眩晕感。我头晕的原因不是担心注水还是放水的问题,无论注水还是放水我都同意,我只是不知道老师说“一个水池里的水可以用1来表示”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现在我的同龄人有多少人能够解答这道题。我曾经问一位朋友怎样解这道题。他说:这还不简单?1/5减1/8不就可以了么?我当时很惭愧,那么简单的问题,竟然折磨了我20多年的时间。可是,回家之后,我忽然发现1/5减1/8不对劲,凭直觉就知道那个答案不对。后来再请教某个数学老师,他告诉我,1/5减1/8只对了一半,还差一个步骤。这道题看来并不简单。)

有一天我去自由市场买西瓜,人们用手指指点点,这不是《实话实说》吗。我停在一个西瓜摊前,小贩乐得眉开眼笑,崔哥,我给你挑一个大的。一共是7斤6两4,一斤是1块1毛5,崔哥,你说是多少钱?(这道题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这个崔哥没有学过“新课程”。传统的数学无一例外地追求严密、精确;“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大众数学、生活数学并由此而重视“估算”。你看,把7斤6两4看作8斤,把1块1毛5看作1块1,不就是8块8左右嘛。福建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跟我抱怨说“最烦到菜市场去买菜”。我问为什么,他说“算不清楚。总担心被小商贩骗了”。我说我从来不担心这个问题。他说“我现在也不担心了,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我问题有什么好办法。他竟然说:“每次我冲进菜市场,一边走一边喊:萝卜1斤,白菜1斤,排骨1斤。然后再倒回来给他们钱。”我问:“为什么都买1斤?”这位教授说:“好算帐!”我很惊讶,我知道我是不会用他的这个办法的。我买菜的时候问:“白菜怎么卖?”那人说“1块9。”我就再问:“能不能2块钱1斤?”那些卖白菜的人总是像观看神经病人似的看着我,然后说“可以!”)

我忽然失去控制,大吼一声,少废话!

抱歉!

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

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

所以我请求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一扇窗户。

 案例3:影视资源:“赏识你的孩子”

 

周弘老师在“赏识你的孩子”的讲座中,讲述了大量关于“差生”的故事。比如:

差生总是和差生在一起玩,很少和学习好的同学玩。差生被人瞧不起,但差生和差生之间相互尊重,大家都有“本是一条根,都是受苦人”的归属感。

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另眼相看,于是差生约定暗号:不管老师批评谁,另一个孩子都咳嗽一声,提醒对方不要伤心,还有我呢,我看得起你!

这些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参阅《赏识你的孩子》(周弘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三、讨论:如何成为乐观的教师?

1.刘良华 发表于:2006-08-13 23:50

在这三份案例中,第一个案例讨论的主题是“宽容”;第二份案例和第三份案例讨论的主题是教师赏识或训斥对学生终身的影响。

宽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有时甚至需要自己的敌人。但对教师来说,宽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生长的孩子。孩子需要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犯错是学生成长的权利。如果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几乎就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

不仅宽容,而且赏识,这才是真实的乐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困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就会畏惧和退缩,畏惧和退缩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自卑。这样看来,学生的自卑,除了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知识学习出现了大量的无法克服障碍,这是一种“文化自卑”。

 2.沈阳和平 刘延松 发表于:2006-8-13 11:47:00

我希望以我的笑容去感化学生,我认为学习就要快乐学习,只有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真正的全心投入来学习,学习成绩才能提高。每次进教室前,我都先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以致于一次语文老师来告诉我,学生的作文里有我,说我“笑嘻嘻的给我们上课”。

 3.沈阳沈河 曹丽 发表于:2006-8-13 11:40:00

蔺相如、廉颇的将相和,使秦国不敢进犯;唐太宗重用李建成手下的魏征,使唐朝创造了震铄千古,可以夸耀于世界的“贞观之治”;齐桓公不计当年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使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这一系列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宽容的魅力,宽容是一扇门,当你打开之时,前面有着成功大道在等你,当你关闭之时,你却失去了一条山路:宽容是一条桥梁,桥的一端是人与人的关系,桥的另一端是成功。正因为如此,让我们学会宽容,学会用心去宽容他人吧。

 4.吉林桦甸 姜尧 发表于:2006-8-13 13:06:00

我个人认为:被赏识是人内心最深处的一种需求,当赏识的信号传入大脑以后,体内会产生兴奋细胞,使人体处在一种超过正常水平的状态,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使被赏识者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因而作为教师学会赏识要比学会一种教法更容易挖掘出学生的浅能。

 5.杭州上城 何江红 发表于:2006-8-13 10:58:00

每个学生走进校门都是来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并不是来接受训斥和惩罚的。所以每天,教师都有必要静心想一想:今天我给了孩子什么? 

 6.温州瓯海 王长雪 发表于:2006-8-13 9:53:00

有人说:“从教前三年是有激情的,第二个三年是随性的,以后是盲目的”因此如何保持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乐观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7.安徽无为 王可军 发表于:2006-8-13 16:16:00

人的一生或许因一个好老师或经历一次好老师的教育而改变其一生,作为教师,责任之重啊!

 8.海南海口 林鸿富 发表于:2006-8-13 11:30:00

聪明的人到别人的脑子里去找助手,于是他的力量大起来,明明是对手,后来也会帮助他.狭隘的人到别人的脑子里去找对手,指责别人,挑剔别人,猜疑别人,浪费智力,到处树敌.到后来,连朋友也经常受不住他的猜疑,不得不和他分道扬镳。所以,要深切地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同情别人,关怀别人,与人为善,要有以德报怨的胸怀。

 9.重庆北碚 吴浩 发表于:2006-8-13 21:14:00

宽容也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如果是学生无意的错误,不是品质的恶劣是应该宽容的;但如果是品质的恶劣,而且还有恶化的发展趋势则应及时予以纠正。

 10.新疆伊宁 吕春艳 发表于:2006-8-13 11:26:00

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教师的宽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教师的宽容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第三节 怎样成为快乐的教师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而更加快乐和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教师万一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但他至少要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

一、解释:情趣、爱与作品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的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是那些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没有自己作品的人。

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他上了一节好课,可能是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也可能是他参与建设了一个新班级或一所新学校。所有的作品都意味着某种“改变”。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日常生活陷入机械的重复。为什么你无法发表一篇文章?因为你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既没有新的“阅读”,没有新的“观察”,也没有新的“做法”,你当然无话可说。

创造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这种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

梦想是重要的。梦想是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在自己将来要抵达的地方。人过得好与不好,全靠人有没有自己的梦或理想。

有些人则自以为成熟,竟至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没有梦想的生活是可怕的,还有一些人有那么一点点梦想,可是都是一些噩梦,更可怕。

这原本是简单的道理,却容易被那些自以为成熟的成年人忘记。以至于“有理想”、“拒绝成熟”一度成为各种演讲的口号和教育的目标。

史怀泽因《敬畏生命》而享有盛名。史怀泽建议人在走路时也要爱惜路上的生命:“被你踩着的蚂蚁在那里挣扎,甲虫在艰难地爬行,而蠕虫则蜷缩起来。”这令很多读者感动。可是,史怀泽的魅力并不在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人,不在于他建议人要保护所有动物的生命。他的真正魅力在于,他热烈地建议每个人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满激情、有理想、有活力。在史怀泽那里,“敬畏生命”意味着“拒绝成熟”。史怀泽说:成熟的说法,“对我来说始终有些令人害怕”。人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整个生命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伟大的奥秘在于,作为充满活力的人度过一生。”真正有力量的人,“什么也夺走不了他的理想”。我们成年人传授给青年一代的生活知识,不应该是“现实将排除掉你们的理想”,而应该是“坚持你们的理想,生活不能够夺去你们的理想”[78]

生命力及其蕴涵的人格魅力是人的精神长相。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前由母亲负责;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后,由自己负责。教师的使命,是激励学生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任。学生的使命,是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已经蕴藏其中的精神种籽,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这就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期待。

于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有教养的民族”,显示为人的“活力”:神采奕奕、生机盎然;热情、冲动、才情、抒情、机灵、智慧、敏感、勇气、冒险、探索、拓展、开阔;争执、挣扎、执着、反抗、超越、拯救、解放;坚韧、旺盛、消化;丰盈、充实、欢乐、喜悦;全力以赴、聚精会神;……

具体而言,人的幸福感来自三个要素:一是有情趣;二是爱人与被被人爱;三是生活在在自己的作品中。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从‘优秀教师’到‘快乐教师’”,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的一次尝试;二是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三是“为自已而写”,这是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埭头赤石小学林洪图老师关于写作的解释。
案例1:“从“优秀教师”到“快乐教师”[79]

 学校评选“优秀教师”,这一做法似乎多年不变。然而,最近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却出现了一件新鲜事。经过全校学生的评选,该校日前产生了6名“快乐教师”。

这些当选的教师虽然性格、风采各异,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懂得用“快乐”来教学,并且本身是很快乐的。而且因为他们对教育的“快乐”理解和实践,使学生产生了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快乐情愫,从而在校园吹拂起“快乐教育”的春风。

上海市教科院一些专家认为,从评选“优秀教师”到评选“快乐教师”,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教师不仅从学生那里获得了评价,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这样的评选,还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起到了催化作用。显然,对教师的评选,要从纯业务性的例行公事中解放出来,要从侧重教学的封闭评价中摆脱出来,要从只注重评而忽视导的倾向中解脱出来。

评选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的契机

校长孔宇玮介绍说,评选“快乐教师”是有“感”而发。过去,对教师的评价往往自上而下,“优秀教师”大多由教师评选。这样做偏重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绩效,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这位校长在校园观察中发现,与学生最亲近的教师未必是“优秀教师”,而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孩儿王”的大多是本身很快乐的教师,而且他们的教学效果和留给学生的快乐印象甚至比“优秀教师”来得突出。因此,从上学期开始,该校开展了“快乐之星”教师评选,由学生当“评委”。

“实际上,我们这样做,不仅是要改变评选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试图借此转变教师的观念。现在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视角评选,旨在促进教师在教育行为中体现这种观念,引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孔校长说。

不少学生在谈及评选“快乐教师”时,稚气的脸上绽放出笑容。“上学期你选了哪位老师当‘快乐之星’?”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时,一些学生纷纷报出了自己评选的老师名字。学生何佳抢先发言:“洪燕老师上课告诉我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做了很多好玩的实验,如制作弹簧秤等。”学生陆荻接着说:“谢老师上语文课时生动、有趣,看到课堂气氛沉闷,会讲些小笑话调节气氛,还会结合课文讲一些小故事。”

“老师的长相会影响你们评选吗?”“一般不会。我们评老师,是看他们上课或下课与同学的交流情况。当然,形象好的老师我们更喜欢。”学生用直接的印象和感觉诠释着心目中的好老师。

案例2:“我为何而生?”[80]

三种单纯而极度强烈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所以追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场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激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心灵。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案例3:“为自已而写”[81]

 七个月,从2004年5月26日的第一篇命题文《好心与好事》开始,到今天为止不过是短短的220天吧,而就在这220天之中我写出几百篇(我会整理出一个大约的数目来)的命题文出来了,真让我感到吓了一大跳。
  这几百篇的文章,虽然都没有正式得到哪一份报刊的采纳,没有真正地变成公开文字,但是我相信,离真正那一天并不遥远,只是我没有把这些东西抛撒到更远更广的地方而矣吧。当有一天这些如鱼籽一般的文章中有一篇得到了生根发芽之后,那么所有的相连的性与沉默都活了。如果单纯地为了发表而写作,那么文字就会成为了可怕的煎熬,等待发表更加是让人疯狂的焦急。在如今到处是一片急功近利的喧嚣时代里,发表文章已经是另外的一种味道,这样讲本身可能也是有些酸味的,但是我相信自已会不断地执着向前,因为我看到了自已的劳动收获,不是在田野上,而是在心灵中。为自已而写作,才会乐此不疲,兴趣盎然,长盛不衰的。读者是有个性的,所有报刊也是有特点的,而报刊的编辑更加是各有所好的,我炒出来的菜只是还没有等到它的主顾而矣。写作的第一读者是自已,拜读自已的心灵之声,倾听自已灵魂的诉说,应该是写作的最纯洁的本愿。因为自已的写作不是为了换取面包,所以更有一份写作的悠闲,而写作本身是需要时间的慢慢培养,熏陶。

我有点贪心不足了,除了这二百多天之外,至少这十年来的许多时间都荒废了呢?如果能够都是这样的话,我会积累下多少的文章啊!

不是的。至少是除了这二百多天之外,前面的两年时间(2002.3―2004.5)里的日记,是大大地促进了自已的写作坚持与习惯,还有的一点是自已的写作实践在不断地加固,想像力更加地丰富,文笔不再干涩,至少可以随心地飞墨驰键。而前面的九年多时间里,自已被许多的事所牵引着,青春的失落,实业的破产,家庭的筹建,都是花去了几年几年的时间,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人生,自已的心也不可能这样的宁静下来,也不可能这么执着于这样的事。回过头来看一下,抚摸自已的贪婪之外,让自已不再着急之后,还是为自已而庆幸不已,终于走在一条让自已感到很是充实的路上。尽管没有人为我肯定,为我鼓掌,并指点着我的明天,但是我相信我心中的感觉。

好财者在积累着一分一厘而聚成别人可慕的财富时,更加地相信时间与金钱是成正比例的。沙漠中的种植者,在一天天的坚持之中,亲眼看到了自已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劳动成了一片片绿洲时,更加执着地相信自已今生可以让荒漠成为森林,自已就是上帝,天堂就在脚下。仅仅几个月之间,我写出几十年来都无法可比的文章篇数,我也是一个好财者,我在自已的荒漠中种植树苗,我并不在乎没有别人怎么看,说我是“守财奴”也好,说我是“荒漠狼”也行。

为自已而写作,积累着天地赠给予我的时间,让我的灵动流泻在文字之上,不断地呼唤着我的名字,我爱写作,我爱音乐,我爱绘画,虽然别人都说我没有这样的天赋,但我知道别人不是上帝,而上帝却知道我,因为我听到了他的微笑声。

 三、讨论:如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希望?

1.刘良华 发表于:2006-8-12 22:25:00

罗素在他的自传中如此概括他的三种单纯而极度强烈的“激情”,实在不像是随意说说,倒更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人性”所做的一次完整的逻辑分类。这三种“激情”相当于人类的三种“兴趣”。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兴趣”,但所谓不同的兴趣,也仍然只是这三种兴趣的不同组合和不同程度。

情趣。就快乐的元素而言,有情趣比有智慧更重要。有人曾经在街道上采访路人,问他们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角色:孙悟空、猪八戒、唐僧还是沙和尚?比较一致的回答是:

少年儿童往往喜欢孙悟空。少年儿童喜欢孙悟空的原因很简单:孙悟空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偶像。孩子们都喜欢搞破坏,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成人禁止他们搞破坏。孙悟空却可以大闹天宫,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代言人。

妇女往往喜欢猪八戒。妇女们喜欢猪八戒的原因也很简单:猪八戒是她们心中的情人。猪八戒与孙悟空不同。孙悟空只有智慧,几乎没什么情趣,整天打打杀杀的,只要见到美女就认为那一定是妖怪。猪八戒恰恰相反,他不喜欢打架,他就喜欢美女。只要见到美女就喜欢,哪怕是妖怪,他也喜欢。猪八戒生平有两大爱好:一是“好吃”,那么大一个肚子,就是为“好吃”做准备的;但这个基本上也没有吃到什么,一直处于等待和期望状态;二是“好色”,他的眼睛不漂亮,可是一旦进入色迷迷的状态,也还是满客观的;“好色”堪称猪八戒的一大优点,因为他一直处于犯罪未遂状态,基本没有伤害过良家妇女。这样看来,猪八戒受广大妇女喜欢,是情理之中的事。

2刘良华 发表于:2006-8-12 22:33:20

爱与被被人爱,这是人的本能欲望。你若能够对某些特殊的对象充满爱心,并能够成功地获得对方的爱与尊重,你就开心。你如果既对他人缺乏欣赏的热情和兴趣,又不能获得他人的爱慕或依恋,你就很可能郁闷、压抑而痛苦不堪。

爱与被他人爱,这是所有动物体验“快乐”的基本前提。一个人若在情爱上受挫或者严重缺失,这人必终身不幸。其他本能活动虽然可以转移和缓解情爱缺失的痛苦,但爱情的缺失终究会使人在某个时候忽然跌入空虚或痛苦的深渊。

 3.刘良华 发表于:2006-8-12 22:43:00

作品感实际上源自人的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所有天性中最珍贵的品格。好奇心的消极意义可能显示为探头探脑、疑神疑鬼,总喜欢打听、打探、闲聊、扯淡、饶舌、闲言碎语、道听途说,“夜幕低垂之后,一些乡村鄙夫喜欢透过窗帘向邻舍窥视”[82],等等。这类好奇心虽然消极,但也并不见得完全没有意义。

好奇心的积极意义则显示为想象、幻想、活力、游戏、竞赛、建构故事、欣赏作品、追求智慧、解决问题、工艺制作、酿造美酒、文艺创作等等美好的智慧活动。这种好奇心使人对在场的或不在场的人或物发生兴趣。

你可以问自己:“我对什么最感兴趣?”或“我最喜欢做什么?”

你可以不喜欢某些事情,但你不能不喜欢任何事情。你总得喜欢某件事情,你不得不喜欢某件事。

所谓开心,其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我喜欢……”

你若拥有自己喜欢的人,你跟他结婚;你若拥有自己喜欢的书和作者,你使它成为你的专业;你若拥有自己喜欢的职业,使他成为你的工作,你就是一个开心的人。

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业余生活,这是你的责任和宿命。

现在还有多少人生活在自己的喜欢中?别的职业我不了解,我比较熟悉学校生活。在学校生活中,有多少本科生、研究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敢说“我喜欢”?有多少幼儿园、中小学、大学老师在讲课时敢说“我喜欢”?

人从出生就开始追求自己的“喜欢”。可是因为生活的紧迫,人长大之后不得不丢弃自己的喜欢,只剩下努力、坚持、毅力。

大人有时会训斥自己的小孩:“尽做些没用的事情,搞什么搞?胡闹!”可是小孩会说:“我喜欢!”

这就是成人和小孩之间的差别。成人往往追求“有用”,小孩几乎只追求“喜欢”。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遗忘、丢失了自己的“喜欢”,所有的生活的悲剧几乎皆与此相关。

 4.沈阳和平 马巍 发表于:2006-8-13 12:24:00

很难想象一个整天板着脸,不快乐的老师能教出一群快乐的孩子。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同时现代的孩子也是善于“察言观色”的。我时刻铭记着:别和孩子们真的生气!

5.大连中山 元延花 发表于:2006-8-13 8:59:00

在一次大学生报告会上,有人问了毕淑敏这样一个问题:“生命有意义吗?”毕答:“生命本无意义,只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我为何而生?你赋予他什么意义,你就为他而生。

 6.吉林永吉 樊伶俐 发表于:2006-8-13 12:24:00

带好一个班,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的引导教育下健康成长,就是我做满意的作品。
 
7.杭州上城 兰晓红 发表于:2006-8-13 14:43:00

有个好身体、好家庭作为后盾,有一份乐于从事的工作,有一群好同事,这是我最大的幸福,生活着每天都有希望。

8.成都武侯 李承军 发表于:2006-8-13 16:44:00

优秀的老师不一定快乐,快乐的老师也不一定优秀。如果让我来选择,我会选择当快乐的老师,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会选择当快乐的学生。因为生活本应是快乐的,快乐是成为优秀的前提。

 9.甘肃静宁 樊锁湖 发表于:2006-8-13 9:23:00

为自己而写,这是崇高的理想。这几天的学习与写作,点燃了我的激情。写作最初可能并不是为自己,而是有功利色彩的。
 
10.北京大兴 郝燕 发表于:2006-8-13 10:32:00

为自己写,写给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是何等美妙。现在的人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倾听。静下来倾听自己,赞美自己,鼓励自己,反省自己,提升自己。

 拓展阅读1:“我的21条人际准则”[83]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

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

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

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

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对于你和你的对手以及更多的人们,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

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8.一时弄不清或背了黑锅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实力。

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

12.人际关系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

13.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

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

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

17.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能怎样怎样,我搞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安慰。

18.寻找结合点、契合点,而不是只盯着矛盾分歧。永远安然坦然,心平气和,视分歧为平常,视不同意见的人为现实的诤友或候补诤友,而不是小气鬼般地见到意见不一的人就如坐针毡,脸红一阵白一阵。

19.永远不从个人利害的角度谈论与思考问题,永远不“我、我、我”与人争论,宁可把一切争执学理化而不是搞狗屎化个人化。

20.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做一个特殊的课程,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我们的逻辑学、科学、文明教养、心理健康等等,这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学理化的意思。

21.可以用足气力去学习、去工作、去写作、去装修房屋,乃至去旅游去赛球去玩儿,但是用在人际关系上,用在回应摩擦上,用在对付攻击上,最多只发三分力,最多发力30秒钟,然后立即回到专心致志地求学与做事状态,再多花一点时间和气力,都是绝对地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以上21条,我自己并没有完全做到,但我确实明白,凡这样做的,效果极佳;凡没有这样做的,都是糊涂,都是枉费心机,甚至是丢人现眼。这是丝毫不爽的,类似原则还可以生发出许多许多条,这21条不过是抛砖引玉,以为共勉。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好是从根本上忘记人际关系之说,忘记关系学。就关系求关系,只能走向穷途末路,贻笑大方,小里小气,俗不可耐。而一个人只要专心学习,努力工作,真实诚信,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健康向上,群众关系人际关系自然能好,一时有问题受误解民不过是小小插曲小小过门。关系是副产品,是派生出来的东西,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对待关系宁肯失之糊涂失之疏忽,也不要失之精明失之算盘太精太细。

拓展阅读2:情绪不好怎么办?[84]

 专家们认为,情绪就是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持续地影响一个人的意向的情感体验。如果你的情绪是倾于乐观的,那是极好的事。但是,如果是悲观,焦虑,易怒的,或者过于冷漠,问题就大了。

或许,对付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向别人倾泄出来。现代药理学提供了大量的镇静剂,抗抑郁剂以及抗焦虑药物。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能够使你从不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的非常有效的、非药物性的治疗法。这些治疗法和医生开处方一样有用,既可以为你带来无毒的益处,又不会使你上瘾。所以,当你下一次情绪不好时,可以不去药店,试一试下面任何一种治疗方法。

1.锻炼。在所有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中,加强心肺功能的运动似乎是治疗不好情绪最有效的办法。《奔向健与美》的作者凯士伦·南希认为:“如果你把运动(这种医药)用瓶装起来,拿到商店去卖,那么你可以发大财。”

研究发现,由锻炼而引起的生物化学上的及其它各种各样的变化,比药物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情绪。做一些象家务这样的体力活,效果还不会很大。最有效的是能够促进心肺活动的锻炼。例如,跑步、骑自行车、散肯、游泳,或者其它重复性的、持续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心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吸氧功能。每周宜进行三到五次,每次至少20分钟。

2.巧用色彩。纽约色彩心理学家帕瑞卡来亚·斯彻巴认为:“正如维生素能为机体提供营养一样,色彩也能为人的精神提供营养。”同时,他还为人们提出了一些改善情绪的建议:

(1)为了减少烦躁和恼怒,最好避开红色。

(2)为了控制情绪低落,最好不要穿使你感到压抑的色彩的衣服,或置身于使你感受压抑的色彩的环境中,比如黑色或深兰色。而选择那些温暖的、明亮的、活泼的颜色有益于心情愉快。

(3)为了减轻焦虑感和紧张感,请选择具有安详感和有镇静效果的中性色。例如,医院常用浅兰色来使病人保持心情平静。

3.听音乐。安妮下班回来常常感到紧张、烦躁。一天晚上她听到女儿在放粗狂的摇滚乐。她意识到这种音乐很适合她的心情。后来听莫扎特的曲子更令她感觉舒适、轻松。

安妮这是偶然运用了音乐精神治疗专家所称的:“情绪对等律”——通过音乐来调节人的情绪。首先,你可以选择那种与你此时的情绪一致的音乐,然后你再逐渐改换曲子,使之与你所希望的心境相一致。

例如,如果你感到悲伤,由开始可听那种令你感到悲伤的曲子。纽约精神病医生,《你身边的曲子》的合著者之一卡罗·麦尔·费希曼认为:“虽然这似乎在加重你的悲伤,但这是任何想改变情绪的第一步。”她建议先这样入三或四小段曲子之后,再逐渐地向着你所希望的心境调换曲子。

4.合理饮食。科学家们已经指出情绪和食物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芝加哥医科大学心理学家玻利·斯彬认为:“食用性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种‘安抚食物’,它可以带来镇静的效果。”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朱迪士·沃特曼进一步解释说:“这是因碳水化合物刺激大脑中5—羟色胺(一种过敏性介体)的产生。这种神经介质有助于人们感到平静和放松。”1.5盎司(1盎司=1/16英磅)碳水化合物就可以起到镇定的效果。爆米花、椒盐饼卷等低卡路里食物与炸面饼圈,土豆片等多脂性食物一样能起到镇静的效果。

增进蛋白质能为人的心智活动提供能量。最适合的蛋白类有甲鱼、鱼、鸡、小牛肉,瘦牛肉,三至四盎司即见效果。

饮用高浓度的咖啡因与心情的变化也有关系。密歇根大学医疗中心的精神病医生格雷登在他的定性研究中发现,在有些人身上,饮用高浓度的咖啡因与不断增长的沮丧、易怒及焦虑等存在极大的相关。

5.加强光照。国立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很多人容易染上一种冬季消沉症,或称季节性情绪紊乱症。这种病是由于光照不够所致。有一种标准萤光,大致相当于晴天树下光线亮度的十分之一。如果患了冬季消沉症的人每天增加三到四小时的这种人工光照,那么,他们的情绪可望得到提高。精神病医生诺尔曼·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染上了冬季情绪紊乱症的人在冬季增加一些户外活动,那么他们可以从中受到很多益处。”另外,象在卫生食品店和植物商店中那样,装上一种叫做全谱式萤光人工灯也是有益处的,关键是让你自己拥有更多的光照。

6.做梦。眨眼可以通过恢复疲劳的方式来克服不良的情绪。同时,眨眼还可以让人们从一种古老的心理疗法模式中获得益处:这就是做梦。很多研究者现在已经相信,做梦,不论醒后是否记得,都能够消释心理负荷而起到一种心理调节的作用。

“在睡眠过程中,梦似乎承担着积极地解决问题的工作。”芝加哥圣·卢克医疗中心的罗什·普雷斯拜特林睡眠紊乱服务研究中心的董事,心理学家罗森林·卡特怀特认为:“如果问题不是过于严重,只需一夜就可以在梦中消除。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则可以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中醒来。”

7.往好处想,要现实。人们之所以处于沮丧状态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趋于否定和扭曲,知道或学会改变情绪不好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要避免让自己失望,费城心理学家朱迪·艾德森认为,“常常是,不好的情绪产生于挑剔的,不现实的想法。”

北伊利诺斯大学对一些近年来处于焦虑和沮丧的状态的大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那些尽量对他们的遭遇往好处想的人比那些报以哭泣的人最终会感到心情好得多。心理学家苏珊·拉伯特说:“哭泣似乎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哭泣的人会想:人们认为我哭得很伤心,那么这人真的会伤心起来。”

纽约情感理疗法研究所的杜伯拉·斯丁伯格认为:“情况往往是,若往好处想,那么,你会真的感到愉快。”她补充说:“尽量对别人怀有好感,这样,你不仅会让别人快乐,你自己也会摆脱不好的情绪而高兴起来。”

 拓展阅读3:谁是哈佛大学最火爆的教师[85]

 如果让你猜哈佛大学现在最热的课是哪一门,你肯定想不到会是“积极心理学”。主讲这门课的人名叫塔勒·本-沙哈尔。他教授快乐,把自己看作实践快乐的楷模,帮助学生们实现快乐。最后,他甚至为了做一个快乐的讲师,不愿意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

哈佛人气最旺的一堂课

问:你的课在哈佛大学是人气最旺的,学生数从最初的380上升到了现在的855。有人说这是因为你的课容易过,所以才能吸引到最多的学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本-沙哈尔:的确我的学生是哈佛全校最多的。我认为这是因为我想让“积极心理学”更加实用,学到就能在生活中用到。学生们应该知道,重要的是“想法”让人真正快乐,光把事情做得好是不够的。我的课不仅简单,当然也很有趣,所以学生们喜欢我的课。

问:据说你上课时喜欢讲故事和开玩笑,而且大都是关于自己的爱情故事和其他个人经历。这让你和其他说教的哈佛教师很不相同。

本-沙哈尔:对,我认为故事很重要。学生们对故事的记忆总是更加牢固。我确实说很多关于我自己的故事,比如我参加体育比赛和考试的经历。这些故事有的是关于失败的,我就借此告诉学生们,怎么从失败中学习到教训。

问:你随时都能说笑话吗?那一定很有意思。

本-沙哈尔:那不行。我常常是上课中间有了兴致才说笑话的。我从来不会刻意说笑话,所有的故事和笑话都是自然而然说的。

身体力行“快乐学”

问:你的学生这么多,可能还因为哈佛大学的学习竞争太激烈了,学生急于从你的课程里找到解决心理危机的方法?这在中国的高等学府里很常见。

本-沙哈尔:我不觉得哈佛的学生有“心理危机”。要知道很多人在念大学这个年龄都想寻找生活中的答案,都想过得更快乐一些。在哈佛、在加利福尼亚州、在中国上海都是这样的。而我的课可以教给学生们一些答案。

问:既然这样,你的课有没有真的治好过学生的心理疾病?

本-沙哈尔:我看到过相关的报告,说确实有过这样的事情。我自己就常会碰见学生面对面地告诉我,我的课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道路。上课之前他们害怕尝试新鲜事物,害怕失败,感觉不到自信心,也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事业。现在他们清楚该做什么了。其实更多的学生就是学会了如何去快乐,尤其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当中。

问:你教给学生们快乐学,那么你自己是否称得上实践快乐的楷模?

本-沙哈尔:我的确每时每刻都在寻找快乐。我不能说我已经找到了,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在寻找快乐的路上。总之,我尽我的努力成为快乐的模范。

生活中的我经常开怀大笑,也保持嘴边的微笑。当然让自己快乐也必须允许自己有时候会沮丧、消沉,有时候受到压力的折磨。然而一定要努力接受困难,这是第一步。然后就问自己,怎么改变这一切?

曾经不快乐了30年

问:你能回忆起到现在为止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刻吗?

本-沙哈尔:其实,每当我让学生的生活有了真正的改变,学生变得更加快乐,那时我才是最高兴的时候。

问:据说你曾经是成功的运动员,为什么转行了呢?

本-沙哈尔:1992年我从家乡以色列来到美国,考进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1992年以前,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打壁球,长大后成为以色列国家队队员。那时我常赢比赛,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运动员。但是整整有30年之久,我处于一种“不快乐地取得成功”的状态。那段生活刺激我进入哈佛大学之后研究快乐心理学,也包括幸福。

问:难道赢得比赛不能带给你快乐?赚很多钱也不能让你快乐吗?

本-沙哈尔:当然,赢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发财也能使人快乐。不过这些都是外在的事物。我的理解是,内在的东西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对生活中的好事存有一份感激之情,这就是内在的快乐。我的家庭、我的学生,都让我感觉到不一样的快乐。

为快乐宁愿不当教授

问:你最近迷上了瑜伽,是不是克服生活中苦难的一个途径?

本-沙哈尔:我学习瑜伽,学会安静地冥想。我花更多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做义工,为别人无偿服务。

问:你有孩子吗?你怎么教他学会快乐呢?

本-沙哈尔:对,我有一个20个月大的儿子。我教育他的办法就是,鼓励他去做所有想做的事,当然也要明确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的边界。我很爱我的儿子,我吻他,把他抱起来,我要给他很多很多的父爱。

问:听说你为了自己的快乐,甚至不愿意去做哈佛大学的教授,只当讲师,因此今年不得不另外找工作。

本-沙哈尔:对。不做教授同样是为了我的快乐,因为不用逼自己作研究出成果。

把“快乐学”带到中国

问:你准备借快乐学正热门的时候在哈佛大学建一个“快乐中心”,现在怎么样了呢?

本-沙哈尔:还没有开始造“快乐中心”呢。今年2月份的时候我刚开始有这个想法。现在有很多人支持我。

问:你在美国常常上电视,推广自己的学问。我敢说中国的大学生、中国人也渴望了解一下。你有到中国推广快乐心理学的打算吗?

本-沙哈尔:对了,今年8月我就会去中国。那是哈佛大学组织的一个项目。我可能会去上海举办一个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讲座。希望我的讲座能为中国听众带来快乐。

哈佛老师六大快乐“秘诀”

究竟怎样才能快乐?本·沙哈尔提出了“六点秘诀”:

第一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或积极或负面的情绪,但抵制自己的情绪会导致挫败感,或者让人不快乐。

第二快乐需要意义。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最好既愉快又有意义。如果这一点难以实现,一定要帮助自己寻找一些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快乐推进器”。

第三头脑说了算。要记住一点,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比如,人们将失败视为灾难还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

第四越简单越好。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而牺牲掉自己的快乐。

第五身体也重要。不要忘记一点,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裨益。

第六感激要说出来。人们总是拥有太多“理所当然”。事实上,学会欣赏和感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相当重要———不论是人还是事,是美丽景色还是一个微笑。

 
思考题:

1.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有哪些“主动”做事的经历?

2.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有哪些“宽容”并“赏识”他人的经历?

3.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有哪些“情趣”、“作品”与“爱”的故事?

4.在有关“教师的人格魅力”的解释中,你对哪几句话最感兴趣?你对哪个教育案例或教育故事最感兴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师必读十四条
教师节快乐:关于教师,我有太多心里话
千万别等到退休了,还不知道该如何教学生
新春致教师:你推动着更广泛的文明
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叶澜|若你今后一直当教师,必须知道的12条建议(快来看看自己都知道了几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