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教育的真相之:我家的怪约翰
儿童教育的真相之:我家的怪约翰
导读:父母必须清楚的记得一点:孩子的大脑是由父母带给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塑造的。父母越早了解和理解孩子大脑发育的规律,就越能理解孩子的行为,父母也就越有力量引导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即便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也可能少了很多常见的挑战和麻烦。
先看以下案例:

“朋友丹尼尔最近很苦恼,他自认为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儿子约翰,因此  有心放弃当父母的职责。约翰的一举一动都不合他的意,他不喜欢约翰交的朋友,觉得约翰的打扮都叫他丢脸,也对约翰在学校里的成绩不好、诶来似乎没有前途而感觉灰心。他甚至还说不只是他这样,他们全家对约翰的外表和行为举止,反应都和他一样。”

“邢娜心理很着急,她的孩子生活没有规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句都不让说,妈妈越说就越做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女儿已经18岁了,在上高中,也不爱去上学。最近发现,妈妈刚想说些什么,女儿马上就会发怒、和妈妈爆发很大的冲突。妈妈实在不理解,她是这么爱孩子,怎么反倒成了仇人?”

在加大正面管家的家长培训课堂上,也经常有父母反映搞不懂自己的孩子了,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也无法接受,比如:和社会上的“不好的”朋友交往、对功课不上心不努力、还一点儿都不能说,只要一说准和父母急,学习关起门来不让家长进来,晚上熬夜玩电脑不睡觉等等。很多父母正是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孩子身上出现的和以前的“乖孩子”完全不同的行为倾向,才来才来咨询和学习。

后来约翰全家进行了HBDI(全脑优势)测试,结果发现,约翰的思维模式和其他家人完全相反。约翰处于D象限,他的其他家人处于A象限。约翰的家人这才意识到,约翰把并不是怪,只是和其他人不同罢了。

1
什么是全脑优势

全脑优势指的是,人的思维形态是由四种不同的思维本体构成的。每个个体的思维倾向于以其中一种本体为主要思维形态,称之为全脑优势。四种思维本体描述如下:

1、A 象限的风格偏重逻辑、分析,通常还坚守底线,鲜少有做退让的。任何决定个,一概秉诸事实。所谓事实,指的就是“现在”,极致的A型风格可能十分顽强、精明,而且只要数字看起来不错,会不急代价追求成功;A型风格的主管会要求下属务必全盘掌握事实,做决定合乎逻辑,而不可一句之久而或本能来反应。

2、B象限的特点是非常仔细,有条理、实在、务实,绝不会模棱两可、暧昧不清。做事情一定要按程序进行,绝对准时,也一定依照约定交差。整齐利落、照章行事是最重要的,毕竟时间也要花钱的。一般的B型风格都重视下属服从命令、准时交出计划、办公室井然有序、文件档案准确无误。

3、C象限的分割特点为喜欢能与人分享,重视团体,将”人“当做重要资产。人的价值和感觉在这类人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再压力袭来的时候,他们以人为最优先。在C型风格的心目中,工作场所应该一派祥和,能包容坦率的沟通。跳出组织之外,人也一样重要。消费者不是一个信箱,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需要全神贯注去照顾。C型风格经理人的大门永远打开着,若有事请不太劲,用体贴的心去处理问题是他们的标准风格。

4、D型风格的特点是直觉力强,全局视野,锐意进取,敢于冒险。这类人和B型风格的人完全相反。其信条是”只要有更好的方法,那就试试看。”而B型风格的人则是“没坏就别修嘛”。B型风格经理人重视实验,一口气试上几种做法是恨正常的事。管理风格是坦诚、开放的,但组织能力则是在不彰。一心瞻望未来,避开短视的做法,是他们共同分特色。

不同的思维偏好会引导你选择和决定做不同的事情,避开自己觉得“没劲”的事情。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清楚的记得一点:孩子的大脑是由父母带给他们的而经历和感受塑造的。


2
全方位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的第一步-整合左右脑
很多人都知道人的大脑被划分为左右半球。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斯佩里博士思维实验证明了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是语言的和求实的;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也是情感的、非语言的、经验化的。深入挖掘左右两半球的智能区非常重要,而大脑潜能的开发重在右脑的开发。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右脑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他们完全活在当下,不理会外在的一切。特别是3岁之前,孩子还没有掌握用逻辑和文字来表达感受的能力,完全活在当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毫无顾忌的蹲在人行道上看小甲虫爬行,或者上课迟到了也毫无内疚感。


若只用左脑,孩子就会情感荒芜。正因为如此,有时候你对一个8岁的孩子开个善意的玩笑都可能引起他的防御和愤怒。我们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右脑负责解读非语言信息,所以特别当孩子累了或情绪不佳的时候,他可能只会注意到你的话语的字面意思,却不会注意到你开玩笑的语气。

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最好的方法首先就是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学会使用左脑的刻板来理解和解释右脑情感的混乱,父母通过聆听与关注、经历分享,认清孩子的情绪状态,帮助孩子把左右脑结合起来,用左脑的逻辑平衡右脑强烈的情感。一但学会正确处理情绪,他们就变得更快乐。

举例来说,一天晚上,7岁的加加刚回房睡觉就又出现在了客厅,说自己睡不着。他烦躁的说:“我要疯了,你从来没有在睡前给我晚安吻!”加加妈妈对这个非同寻常的情绪爆发感到惊讶,回应说:“我不知道你想让我这样做啊。”儿子的回应是一连串连珠炮死的抱怨:“你从来都没有对我好过!我要疯了!离我生日还有好几个月呢,而且我讨厌家庭作业!”

我的问题是:作为妈妈,你该如何来解决加加的问题才算是帮助加加整合左右脑了呢?

家长典型的左脑式的回应可能是:“我明明对你很好”;“我也没办法让你的生日早点到啊”;“至于家庭作业,那是你必须做的!”  这是徒劳的回应,会撞击在孩子右脑抵制性的砖墙上,在母子之间拉开一道鸿沟。别忘了,孩子的左脑逻辑在这个时候已经消失了,妈妈符合逻辑的回应孩子就会觉得妈妈不理解他,或者不关心他的感受。因为他正处在右脑非理性的情绪洪流之中,左脑式回应是双输回应。

试试用这种办法:把儿子拉到身边,抚摸他的后背,用一种安慰的声调说:“有时候真的很难受,对不对?但你知道,我永远不会忽略你的,你一直在我心中,你要明白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妈妈这样说了,孩子就有可能会说出更多的真实想说的话,情绪也会慢慢放松下来。

这种做法叫做“聆听与关注”,它首先让孩子感到“被理解”,然后再去尝试理智的解决问题;孩子烦躁发脾气的时候逻辑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们回应孩子右脑需求;这种情感连接叫做“感同身受”,也就是与另一个人“深入联接”,让他感到“被理解”;等孩子达到更好的整合状态之后,再和他进行理性的讨论他的行为和情感,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和他劳伦不当行为和后果,因为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并不是吸取吸取经验教训的最佳时机。

3
全方位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的第二步-整合上下脑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大脑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斯佩里博士的二分法。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保罗麦克莱恩(Paul Mclean)提出“脑部三分模型”(Triune Brain Model),一句人类的进化过程划分大脑的功能区:爬虫类、哺乳类、新皮层。

麦克莱恩认为人脑分为三个层次。最里面一层(脑干部分)是最原始的,是从爬虫动物开始就保留下来的,叫做爬虫复合区R-complex(R即Reptile,爬虫动物),中间一层是从原始哺乳动物开始完善的,叫做边缘系统limbicsystem,最外面一层是只有高级哺乳动物才比较发达的,叫做新皮层Neo cortex。(爬虫类脑——哺乳类脑——新皮层)。
爬虫复合区主要是维持基本的生存功能,如呼吸、心跳及器官的新陈代谢等等(脑干有生命中枢之称)。边缘系统主要与情绪、情感有关。新皮层则是与复杂的思维活动有关,如推理、计算、想象、创造等等。(原始脑—情感—理性脑)。

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一个二层小楼,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系统,它更为原始,负责基本与上村相关的功能;上层大脑包括大脑皮层和中部前额叶皮层等部分,镜湖啊成都更高,可以给你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看世界。上层大脑控制着高级分析思维功能,父母希望孩子具备的一些品质:明智的决策,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自我认识,共情和道德等在此产生。

需要各位父母注意的是,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则要到二十几岁时爱能够完全发育成熟。因为上层大脑仍在“施工”当中,它不能再任何时候都发挥全部的功能。因此孩子很容易被困在下层。没有上层大脑的作用个,孩子很容易大发雷霆,做出荒谬的决定,而且普遍缺乏共情和自我理解的能力。


在下层大脑还有一个部位叫杏仁核,其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这一小块脑灰质是大脑的“看门狗”,对我们随时可能受到的威胁保持警惕。当感到危险降临的时候,它立刻完全接管大脑或者劫持上层大脑,促使你在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之前就爆发出来。

对于儿童来说,向任何经常“起火”,阻断联结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的阶梯,因而儿童的情绪往往很容易就失去控制,将父母陷入“真正的怒火”之中。这个时候,下层的原始脑在控制一切,就像是打开了大脑皮层,让这个丑陋的爬虫爬了出来一样。在正面管教理论中,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大脑的盖子打开了”。

对于儿童上下脑的整合关键在于在一开始就区分清楚孩子的行为哪些是孩子“决定”发脾气(上层怒火),哪些是孩子完全的应激行为(下层怒火),这个时候孩子的身体和情绪甚至完全的失去了控制,根本无法使用那些高级的思维技巧,比如思考后果、解决问题以及考虑别人的感受,孩子完全“失去了理智”,迸发出真正的怒火。

对于孩子的上层怒火,父母的回应方式只有一种:不跟“恐怖分子”谈判。设置稳固的界限,明确讨论什么行为恰当、什么行为不恰当,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比如你要是不停止发脾气,我们就只能取消下午的活动,直接回家。孩子如果不收敛,父母要说到做到。

对于下层怒火,父母则需要展现出更多的耐心和安慰,先与孩子建立爱的连接,平息怒火之后再决定该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办法来唤起儿童的上层大脑,并通过引导儿童不停的锻炼和使用上层大脑,来完善上层大脑的发育,进而能够更有力的干预和指挥下层大脑的活动。


4
全方位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的第三步-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前文说过,孩子的大脑是由父母带给他们的而经历和感受塑造的。这些经历和感受以外显记忆或内隐记忆的方式存在于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并再不需要的时候跳出来影响孩子对当下现实的反应。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使我们形成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待,为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比如,如果你每天下班回家后都拥抱你的孩子,他就会建立这样一个心理模式,即你回家就代表“爱与联结”。这是因为内隐记忆建立了一种“点火”机制,让大脑准备好以某种方式作出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命的头18个月我们只能编码内隐记忆。这个时期也恰恰是婴儿和母亲建立安全依赖关系最关键的时期。可见,母亲对于一个新生儿的影响力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他一生的发展轨迹和方向。

我们的经历明确定义了我们是谁,然而我们对其缺乏了解。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仅以内隐形式存在的记忆任会继续塑造我们看待当下现实的方式。它们始终影响着我们对自我形象的感知-而且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它们影响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十几岁的孩子,妈妈刚先刚开口说话,孩子就非常反感和不耐烦,甚至暴怒。因为长期以来妈妈的管教方式已经使得形成了一种“屈辱、受挫、无价值感、无归属感”等内隐记忆,只要妈妈一开口,就意味着孩子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的丧失,进而会激发一种“愤怒与反抗”、甚至“回避与自暴自弃”的行为应对模式。

如何将儿童消极的内隐记忆外显化,从而让这些隐藏的力量不再对其在人格发展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儿童成人后能否形成阳光健康的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下父母都期望孩子长大后身体人格双健康,可又有多少父母愿意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机会,学习如何做具有科学思维的真正的父母。

内隐记忆的外显化,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复述故事,看看加加妈妈如何通过复述故事消除加加内心深处对发生一次事故后再骑自行车的恐惧:
妈妈:记得你摔倒时发生了什么吗?
加加:过马路时我正看着你,没有注意到下水道的栅栏。
妈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加加:车轮被卡住了,自行车压在了我身上。
妈妈:可怕了,对不对?
加加:是,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我倒在了街上,我甚至看不到发生了什么。
妈妈:亲爱的,你一定个吓坏了吧。你记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

5
 家长以后该怎么做
给家长的建议只有三点:
1、  增加更多的家庭亲子互动:玩耍教育是让孩子提升人际能力、鼓励他们与他人联结的好方法。因为玩耍会给他带来与他人相处的积极经验。玩耍带来的愉悦感与大脑中分泌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有关。也可以安排一些机型游戏,比如接龙故事或接龙成语等。

2、  修复和他人关系: 发生冲突不是一件愉快的体验,可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和他人发生冲突。所以教会孩子学会在冲突之后,如何修复关系并进行补救是发展孩子积极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3、情绪调色板:帮助孩子关注内在的感觉、感受、意向和念头,同时让孩子始终记得情绪是暂时的,有时候他们“感到”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想深入学习正面管教?
立即报名三天完整课程



三天课程带给您的改变:
赋予您一种能力,在家庭中支持孩子社会情感学习(SEL);
同时帮助您自己有内在的力量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重新拥有选择幸福的勇气!
价格:3950元/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优势教育,从脑科学的角度告诉你3-6岁发展的重点
如何让小“磨人精”变乖?理论 实战!
创造力是教的吗?怎么教?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0-12岁孩子大脑发育期,父母别忽略8件事
哈佛研究:大脑发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看你帮娃抓住了几次|左脑|神经元|左右脑|右脑|大脑发育
儿童大脑发育“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父母要抓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