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翠微 杨志平 | “一根筋”与“一生情”:我教育人生中的两个关键词——叶翠微校长访谈

做教育最重要的是持守一个“真”字

《新课程评论》:叶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您曾于《我的困惑与惭愧》一文中写您“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对教育有一份天然的依偎”,能说说您儿时成长的家庭,以及当初您是如何走上从教道路的吗?

叶翠微:谢谢您的访谈。我生于湖北荆州的一个教师家庭。我的父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他是我的偶像,不仅生养我,教我做人,更赋予了我精神的DNA。我的父亲极有天赋,擅长教学,又爱生如子,非常受学生欢迎。他脾气有点“大”,做人做事总有些讲究,从不媚官媚权,“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学生总以他为荣,家长们对他更是尊敬有加。

是父亲坚定了我的为师之路。1977年,我18岁,高中毕业下放到农村。也正是那年,国家恢复高考。但当时农村信息闭塞,直到高考前一个月我才接到可以参加高考的通知。成绩放榜,我被武汉师范学院生物系录取。但我当时并不想从教,想复读再考。父亲说:“当老师有什么不好?这些年,咱们一家人还不是靠我这个教师养活着?你可以瞧不起父亲,但你不可以瞧不起教师这个职业。当老师去!不要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遵从父亲的教诲,我的教师生涯开始了。戏剧性的是,几年后我才知道我当年的高考成绩超出了第一志愿填报的浙江大学录取分数线22分,但没有录。命运就是如此诙谐,由此我也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我任沙市教学研究室生物教研员。在沙市教研室,我待了13年。其间,有好几次离开教育战线的机会。每次有想法,我也会找父亲商量。他总是劝我:“你在兄弟姐妹中是最适合当老师的。你比老大沉稳,比老三活跃,你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名教师。所以你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不要朝三暮四。这个世界多一个官不多,少一个名师则少。”这些话一直刻在我心里。

是父亲的言行让我理解并贴近教育。回望自己近40年的教育生涯,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其实,我的整个童年也都是在校园度过的。我脑海里时常浮现父亲和学生们上课、聊天、谈心的画面,从而促使我生发出有关教育的全部想象和行动——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

我有一张在杭州二中时的照片,一直存着。那是一次全校运动会,结束时全体学生接龙跳兔子舞,一开始很多老师都站在外圈看。后来,老师们看我带头在队伍里,还跟着学生们一起喊“left,right,go,go,go”,也都放下矜持,纷纷加入。你看这照片里,站在队伍第一个举着旗的就是我。在这样的氛围下,杭州二中日渐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共融,教学相长,彼此惜缘。让创造、自主和努力成为常识。

2017年,我进入海亮教育集团工作。在湘湖未来学校,我依然践行着这个原则。2021年夏天,我带着创校生去仙居研学。原计划研学的第二个晚上要开篝火派对,恰遇台风“偷袭”,眼看计划要“泡汤”。风雨中,我脱了鞋,穿着雨衣,拉着孩子们、老师们在篝火边跳舞。那一晚的“狂魔乱舞”绽放的是青春的美好,舞动的是师生的交融。不觉间,初来乍到的孩子、老师彼此相熟了,互相“喜爱”了。如此,上课不就更有动力了吗?

何谓教育?何谓人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家庭的熏习、父亲的教导、自身的修炼,让我确信:当学生毕业后,忘掉所有知识和考点,剩下的品格、个性、习惯、言行举止,方为教育;以独立人格引领学生、以深厚学养浸润学生、以高尚品行影响学生、用无私大爱关心学生,方为人师!

《新课程评论》:和儿童一起游戏,可以看到真实的儿童。您真是和孩子们真实而尽兴地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15年前,您用“依偎”一词表达自己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此刻,回望这40余年的教育人生路,您又会选用哪个词?教育于您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您对教育的理解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叶翠微:我用两个词:“一根筋”和“一生情”。“一根筋”——我就是一个“校痴”。我只愿守在校园里,离开了校园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飞不高,飞不远。“一生情”——这辈子生于斯,长于斯。如有来生,我还是愿当老师,做校长。

教育于我,是发乎于心的。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我知道世界的美好在哪里;每当我看到孩子们认真思考的脸,我知道人类的进步将会如何发生;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在运动场上奔跑,我知道我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这一幅幅画面,沁人心脾,是我一生的挚爱。

我以“行者无疆”为信条,出荆州、上北海、恋杭州、进海亮。“八千里路云和月”,真正能锁定我心境的,只有校长这一神圣的职业。我对教育的理解始终未变。我坚信,教育是人性的、浪漫的、纯洁的、素朴的、平和的。教育是生命的一种成长,也是生命的一种自觉,两者互为关联,反映的是教育的“质”,教育的“本能”。教育的基本常识是成就人,而成就人的前提是看见“人”。天生我“人”必为“人”、天生我“才”必是“才”。因而,作为校长、作为师者,一是要尊重人的天性,让学生享受童趣、享受好奇、享受游戏。席勒有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二是要鼓励特立独行,让学生敢想、敢闯、敢试,保持一股“牛犊劲”。三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妙用“错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于做教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持守一个“真”字。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应回归到生命的真实成长与自主发展上,回归到真人、真情、真生活。我是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心中始终有一个“教育的乌托邦”。我也坚持做教育思想的行者,向着心中那幅教育的“富春山居图”努力前行,从不后悔。

《新课程评论》:您刚谈到自己是一位教育的理想主义者。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要“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在杭州二中、在海亮、在湘湖未来学校,您主要从哪些维度,哪些关键环节,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化入现实,并在现实与理想的积极互动中成事、成人?

叶翠微: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育人观。育人观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观、课程观和质量观。我提出“育一个大写的'人’”,并将“人的完整与完整的人,人的幸福与幸福的人,人的未来与未来的人”实操化,让学生既成才更成人。

其次,要建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在校园里,最主要的事就是“师与生”。

对于学生,无论在北海中学、杭州二中,还是在海亮,在湘湖未来学校,我主导一个法则:A≥B≥C。A是健康,B是德行,C是成绩。基于这个逻辑,我强调三个一等:一等的体魄,一等的德行,一等的学识,也就是“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精湛其学术”。而这三者之间,体育与艺术是一对“隐形的翅膀”。

在北海中学,我邀请国家级芭蕾舞团到学校,专门停课半天让全校师生欣赏芭蕾舞剧。在杭州二中,曾邀请国外学校的音乐团队,来学校与学生同台演出。比如,英国的伊顿公学男生合唱团、美国大街合唱团都曾来二中做过专场演出。

在湘湖未来学校,我们从新校创建绘制图纸开始,就把大量的空间特意留给体育、艺术。我们有篮球场、五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射箭馆、击剑馆、体适能运动区、游泳馆、攀岩墙、室内百米跑道等,有钻石剧场、黑箱剧场、琴房,有舞蹈、书法、绘画、陶泥、手工艺等教室。我们请来了国家一级运动员当体育老师,请来了专业的歌唱家、演奏家当音乐老师。建设如此“高配置”的场馆与师资队伍,就是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被体育和艺术环抱的环境,让孩子们自然而然、浸润其间,达致润物无声。当前,书画展、音乐会、达人秀已经走入了我们的校园。同时,我们的孩子也走出了校园,在湘湖边完成铁人三项运动,开展定向越野活动等。

湖湘未来学校“在金色的稻田里上课”活动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我们坚持学生本位,一方面将学生有效地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场”“生活场”,让其兴趣、爱好、特长各得其所,五育并举,奠基学生的终身发展。

对于教师及教师发展,我有两个基本认识。其一是,教师是教育环节里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人。如果连教师都无法享受充分的精神自由,何以去履行他的天职?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健康的精神面貌、一副“神仙打架”的姿态,何以在课堂上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其二是,校长只有把每一位教师当作兄弟姐妹,教师才会真正把学校当成家。

基于此,我们崇尚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兼容并包的教师管理与发展文化,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地域差异和专业差异,鼓励教师敢想、敢试和敢闯,肯定教师的首创、原创和再创,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内驱力。同时,我主张“健康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还提出了“三个'三’的文化管理要求”。第一个“三”指“三开”,即开明、开放、开化;第二个“三”指“三宽”,即宽松、宽容、宽厚;第三个“三”指“三性”,即人性、理性、灵性。我们相信:给教师足够的自由空间,恰恰就是给教师足够的审视自我、变革自我的空间,也是给教育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未来空间;关注和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滋养一种平和、团结、高贵之心,其本质上就是为教育变革储蓄正能量。另外,我也希望我的老师们能与时俱进,不断走在时代前列。

2001年5月,我在杭州二中做了一件事——给全校每一位教师配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新世纪之初,电脑还是个新玩意儿,好多人都不知道怎么用它。那时,买一台笔记本要两万多元。决策时,学校里出现了“拥买派”和“反买派”,前者认为校长思维前卫,敢为人先;后者认为校长玩概念,“瞎浪费钱”!我当时坚持,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电脑是人类的新发明、新工具,如果连我们教师都不会用,如何教未来的孩子去使用、去驾驭?在那个年代,我的这个大举动还是很受关注的。很多人都说,在杭州一看到那个肩膀有点“斜”的,就是杭州二中的老师。为什么?因为天天都挎着个电脑包!

现在,在湘湖未来学校,我给老师们都配上了平板电脑,并要求老师们上课都能带着平板去。很多年轻教师软件“玩得转”,资源“找得溜”,正好与我们教学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形成了互补,两者“一碰撞”,给孩子们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

再次,要重视学校的课程建设。我主张学校无处不课程,课程无处不育人。在湘湖未来学校,我们形成了“学在未来、玩在未来、嗨在未来”三个板块。“学在未来”是基于国家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融合能力,围绕国家核心课程和校本必修课程,实施高水平的教学,让人“立”起来。“玩在未来”是基于校本创造的多元化的拓展课程,让学生“玩”起来。“嗨在未来”是基于学生特长及专长创设的个性化课程,让学生“从之一走向唯一”。目前湘湖未来学校创办仅一年多,已推出150多门“玩在未来”“嗨在未来”的课程,孩子家长好评如潮。

《新课程评论》:我们知道,您一直非常注重自身的学习。在您心怀教育理想、践行教育思想的路上,有哪些书籍,对您产生重要影响?

叶翠微:我一直认为,学习从来就是做校长的本钱。我把很多时间都泡在了学习上。学习能使我从日常繁忙的工作中跳出学校看学校,思考学校如何有机地融入社会、影响社会;能使我跳出教育看教育,思考教育如何有效地融入时代、影响时代;能使我跳出国门看世界,思考我的学生如何有效地融入世界、影响世界。有这样的一些书,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如:

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是一部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二十多年间完成的书信、文章、著作片段等作品集,是在权贵主义下,一位教师何以心怀教育、情系学生的心灵写照,因其真切,倍感伟大。

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教育的密码,也是人类拥有美好未来的密码。干教育就是要将“爱”进行到底。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勾勒出人类未来的路径。人类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告诉我中国教育是沉重的,也可能是无可奈何的,但是面对改造,历练是不二法门。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这本书的浪漫在于人可以在理想、现实中走出第三条岸,这条岸昭示了教育的另一道风景。

叶澜的《教育概论》,就概论的概要而言,叶澜先生的教育主张是生命,是生命的召唤、灵动与腾飞。

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的《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有目的的练习是坚持,坚持总能带来意料不到的惊喜。

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生长与传承,文脉不通,其余都是空谈。

《新课程评论》:您的案头书有哪些?您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案头书有怎样的变化?

叶翠微:刚工作时,我的案头书主要以教育学一类的著作为主,例如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名家的代表作,在实践中渐渐理解他们诠释的教育内涵。后来到北海、杭州,虽然工作忙碌,但读书从未搁浅。这一阶段,我有意识地阅读了一些方法论的书,同时翻阅了不少文史哲及艺术类的书籍。作为一校之长,要想带给孩子、教师更丰盈的精神世界,自己总得不断提高水平。我在杭州二中每年都会为全校师生做一场开年脱稿演讲,这实际上就是我的读书分享会。这个“传统”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杭州市民的美谈。

《新课程评论》:我也还记得您有一次致辞中那组动人的排比——“同学们,如果你选择了尼采,你就去做纯粹的自己;如果你选择了海德格尔,你就去做诗意的自己;如果你选择了休谟,你就去做批判的自己;如果你选择了萨特,你就去做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自己”。

叶翠微:是的。读书能让我们拥有真正的心灵生活,涵养我们的精气神。如今,我在湘湖边探寻未来教育,又重新打开了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现在读就已不似当年读的味道。在陶行知先生曾经耕耘的这片土地上,我将坚持我的热爱,燃烧我的热爱,护佑更多“种子”破土成长。最近,我还重读了朱光潜先生翻译的黑格尔的《美学》,志在湘湖未来学校开启向美而生的新探索。

《新课程评论》:您不仅自己读书,还倡导“让读书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学生常态性的校园生活,并通过推荐必读书、“四个一百”行动等引导学生亲近、阅读经典作品。经典著作是每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它们能滋养心灵、陶冶性情、开拓视野,但经典阅读也是有难度的阅读。对于经典阅读,学生如何“读进去”,还能“读出来”?

叶翠微:之所以向学生推荐必读书、“四个一百”行动,作出这样的文化选择,就是想告知学生:学校不是功利场,学习不是泡题海,阅读人类经典始终是最根本的校园生活。杭州二中为学生拟定了60本学生必读书目,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政治、科学、数学、科普等多个类别。其中,中文图书50本,英文原版10本,旨在提倡一种纯粹的、发乎于心的阅读。当前,在海亮,在湘湖未来学校,也依然有着学生必读书目。

湘湖未来学校 骆善新老师 摄

对于经典阅读,学生如何“读进去”还能“读出来”?我认为,经典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愿意读是第一步,读进去是第二步,由“读”转为“输出”是第三步。

如何让孩子愿意读?我为孩子们创设的第一个平台就是图书馆,这是一个能让孩子想着、惦着、要冲进去的图书馆。

如何让孩子读进去?我们探索的是以项目化驱动。我们的图书馆课程、戏剧课程、跨学科PBL项目,都先由老师引导孩子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读”,去逐篇逐段分解,催生孩子的阅读欲。

如何由“读”转为“输出”?我们给孩子们提供足够多的展示平台,将经典阅读作为学科成果展示,或作为文艺演出,或作为晨会班级展示等,引导孩子们将经典“读出来”。我们学校,有很多年轻老师是这方面的高人!

最后,与你分享我们学校一个八年级孩子在最近一个普通晨会上书写的一段文字。读完全篇,我的内心充满欣喜和骄傲。我想这个孩子从七年级刚入学时写作的稚嫩,到现在的文笔从容,与老师们带领阅读经典应有必然联系:

“让我们热爱生活的每一瞬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让我们不再惧怕那时间之海上单薄的雾障。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鸟恩,方成其壮阔。我也想能够如同那感恩着自然恣意生长的月季萌芽一般,用微微芬芳给别人带去一些微小的光亮,不需要有那么伟大,只需要充满热爱!”

《新课程评论》:“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您的这份欣喜与骄傲一定也深深地鼓舞了孩子。阅读是教育基础而重要的事。再次感谢叶校长,您让我们见到阅读的力量,见到教育的更多可能。

注1:本文首发于《新课程评论》杂志。

注2:本文受访者为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湘湖未来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叶翠微;访谈者为《新课程评论》编辑,融媒体部主任杨志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位知名校长领衔的湘湖公学,计划2021年开学,招聘老师竟要过六关 | 推荐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解读
嘉宾访谈:教育现代化关键是要做到“公平、优质、多样”
聚焦|专家把脉指方向 ,互动交流促课改 —中国教师智慧与文化研究院课程文化建设 专题研讨在湘湖小学...
这位传奇校长领衔的湘湖公学,计划2021年开学,招聘老师竟要过六关
文章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