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教师有“五爱”

你认为呢?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
我想应该再加“两爱”:爱思考,爱写作。
爱教育和爱学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底线和原则,爱读书、爱思考和爱写作则是一个教师自觉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个具备这“五爱”的教师,也许不会成为什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名师,但他无疑会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好教师,一名不断追求自我成长的教师,一名使孩子终身受益的良师和明师。

Part.1

爱教育,前提是要懂教育

每一个老师,都不会说自己不爱教育。有一个例外,浙江绍兴的茅卫东老师有句名言:因为爱孩子,所以恨教育。

但是我想茅老师口中的“恨教育”,恰恰是因为爱教育,因为这里的恨是为孩子而恨,这里的恨是恨那些“假教育”“伪教育”“戕害孩子的教育”。

那些口口声声扬言“爱教育”的校长和老师,有时未必是真正地爱教育,因为爱教育在他们看来有时仅仅是一种口号、一种宣传、一种贴在墙上而无法落地变成现实的标语。

有这样一句办教育的格言,几乎在每个学校都可以看到,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三点的学校,可谓是少之又少。

由此我想到,爱教育的前提是懂教育。作为一名老师,只有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教育,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教育。

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千古难题,这个问题的背后涉及教育的本质、意义、目的、价值、依据、方法等,似乎只有那些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专家或教育学书籍上提供的标准答案,我们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教育实践,找到答案,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

每一个想要真正成长的老师,必须要重塑自己的教育理念,构建起自己的教育观。唯有如此,你才不会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专业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依附在那些外在的、功利的、物质性的目标(晋级、表彰、考核、评比)

一个有了自己清晰且明确的教育观的老师,会有独立的自我,会坚定地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志业,也会在教育的路途当中发现作为教师的真正价值。

Part.2

爱学生,要眼里有儿童

老师爱学生似乎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有哪一个老师会不爱自己的学生呢?

可是,你问问自己,你真的爱你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吗?那些听话、品德好、有教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你自然是爱的。那些犯错不断、满身坏习惯、成绩总是垫底的学生,你爱他们吗?

如果仔细深究这个问题,我们往往是爱优生而不爱差生,爱听话的学生而不爱叛逆的学生,爱学生的分数而不爱学生本身。

爱学生,首先要眼里有儿童,能够蹲下来平视学生,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在教室里的喜怒哀乐。很多老师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却以爱之名行控制之事。

为何教师体罚学生的陋习屡禁不止,归根结底,这些老师眼里没有儿童,没有把儿童当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个体,以至于打着为了学生好、对学生负责的名义,去维护自己骨子里那套“教师打学生是天经地义”的腐朽教育观。

一个不懂得爱学生,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儿童观的老师,他们教育学生的方式往往只有训斥、惩罚、体罚这一套愚蠢的方法,以使学生乖乖就范。

一个懂得爱学生的老师,必然是像陶行知那样,把儿童当做自己的先生,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谨慎、小心地对待每一颗像花朵上的霜一样脆弱、敏感的儿童的心灵。

爱学生一定要树立科学、正确、符合时代的学生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从老师身上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老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平等、尊重、有边界的师生之爱,是一种基于责任和良知的师生之爱,是一种介于亲情和友情之间,和亲情、友情一样宝贵的师生之爱。

Part.3

爱读书,要有一颗自己的脑袋

西安的杨林柯老师说:“作为普通教师,注定做不了什么大事,只能做小事情,只能从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开始,点亮心灯,照亮自己。”

阅读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实现心灵对现实的突围,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构建起强大的精神自我。

阅读不仅可以点亮我们自己的心灯,还可以辐射给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

但是很多爱读书的教师却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自己的脑袋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叔本华语),跟着所谓的名师和专家亦步亦趋,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教育方向。

教师爱读书,关键要在浩瀚的书籍洪流中找准自己的靶向,更要在广博的阅读中历练出一颗自己的脑袋。

一些教师喜读浅显易懂的时文和名师教育随笔,其实真正高质量的阅读,应该去啃读那些具有人类文化视野的原典。

这些书籍可能晦涩难懂,可能需要读上五遍十遍才能窥其堂奥,但正是这种有坡度的阅读才能磨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和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碰撞当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主张。

Part.4

爱思考,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

哲学家康德在谈到启蒙运动时曾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里的不成熟状态,指的是人们不敢运用自己的理性,不敢去思考,总想着有人代替自己思索和解决人生难题。于是康德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

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的启蒙者,可是如果我们自己都害怕思考,不敢去运用自己的理性,我们又该如何向学生传递知识和真理呢?正所谓“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因此,对当下的教师来说,崇尚独立思考,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尤为重要。

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职业倦怠,认为教师这份工作就是重复加无聊,教师的生命一眼就能望到头,于是选择佛系或躺平。

我想除了外在的环境给予教师太多束缚,让教师这份工作变得机械化、流程化、标准化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

叶澜教授说得好,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需要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一个教师,要想获得教育生命的重生,要想打破教育日常工作的琐碎与无聊,要想品尝教育的幸福与美好,唯有摆脱精神上的懒惰与懦弱,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去创新、去改革、去实践。

一个爱思考的教师,绝不会将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归结于外在的环境,他会向内探求,从而找到教育变革的方式。

一个爱思考的教师,必然不会跪着教书,精神上的独立可以让他俯瞰现实。

一个爱思考的教师可能改变不了环境,但是为了心中的教育梦也绝不会轻易让环境改变。

唯有成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教师,你才会拥有成长的自觉,才能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Part.5

爱写作,要把写作变成研究教育的途径

很多老师一谈到写作,就想到为了职称晋级要写的教育论文,其实教育论文仅仅是教育写作一个很小的分支。

有的老师说,我也很热爱教育写作,写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却从来没被发表过,也没有出版著作,我不明白写作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里,我想借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回答,那就是教育写作的根本目的,不是发表,而是反思。写作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剖析的过程,也是自我觉醒和成长的过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一个教师都去写教育日记,他说:“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作为教师,只有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才能走上研究教育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写作,无疑是普通教师做教育教学研究的最佳方式。
我们也许写不出来那种满纸专业术语的教育论文,但是我们却可以把自己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变成一篇生动的教育叙事或教育日记,把那些令我们感到苦恼的学生难题和班级管理问题变成有血有肉的教育案例,把自己对当下教育诸多弊端的思考变成一篇篇充满洞见和睿智的教育评论和教育杂感。
教育写作最难的是坚持,教学工作的繁杂和家庭琐事的纠缠,常常让老师们很难找到安静的时间和空间去写作。
但我相信只要你开始写,并坚持写下去,你就会在写作中发现自己,发现教育,发现自己作为教师的尊严与价值。
也许,你写着写着,反而能摆脱庸碌的现实,看到教育的真相,找到你为之坚守的方向。
教师成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当下的教师面临着诸多困境(如非教学工作负担过重、职称晋级比例失调、污名化教师现象、校园形式主义),但是一个普通教师,如果能够在漫长的教育生涯做到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他必然能够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大先生”。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教师的赏识教育观_为您服务教育网
浅谈我的教育观
春意盎然的季节遇见最美好的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对学校管理和建设现状的粗浅分析和思考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