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启耀:做一个兴致勃勃的“傻瓜”
有朋友谈起,在田野考察中自己应该是什么角色,取什么观看视角,越是深入,这些问题就越难处理,常常分不清自己该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所取视角是我看还是他观。就像到了一个瓶颈,该看的似乎都看到了,接下来怎么继续调查(拍摄),如何清理观看思路和工作方法,挖掘事实资料和延伸话题深度,成为一个问题。
  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开始进入状态了。到此境界,十分难得。我的回答是,这时别太精明,试一下在“不知道”的傻瓜状态下进入田野。
  【局外之观也很考人】
  虽然人类学强调要进入他者的世界,尽可能理解他人和异文化,并努力从文化持有者的视角来看,但我们毕竟不是他们,我们对“他者”的世界一无所知,更无法真正做到文化持有者的“他观”。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像一个两眼一抹黑的傻瓜。作为陌生社会空间或异文化的闯入者,我们之所见只能是受制于自己身份角色和文化背景的一己之见,是“我看”,最多只能算“旁观”。如果太过精明太过强势,可能连旁观都做不到,而是强暴侵入的自以为是的“主观”。
  从一开始,我们就容易被奇风异俗、五光十色的表象所惑。这就是为什么凡光鲜之地必多自拍,热闹的民俗活动现场都会挤满摄影人。不少人的问题是太过精明,他们善于利用身份特权,侵入“局内”。派头十足的记者们很会抢占机位,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任何场合大大咧咧晃来晃去。在民俗活动现场,某些装备很酷的摄影者,为了拍到“震撼”的镜头,不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无所畏惧地抢占犯忌的位置(比如站在神位祖牌前,在当地人跪拜的正前方拍摄);导演被拍摄对象,摆拍人物和活动场景,成为行家“出大片”的手段。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被要求做出某种姿势的当地人四周围满了长枪短炮,保安为爱好摄影的特殊身份者“搞创作”护驾而将公共空间封场。抢完镜头,“大师们”立刻呼啸而去,在展览会或朋友圈晒出巨量同质化的“靓片”。这类作品,说好听点是糖水片,说难听点是视觉暴力。
  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柯蒂斯(Edward Curtis,1868-1952)于1898年展开了拍摄北美印第安人的考察探险之旅,拍摄了80余个印第安人部落,足迹踏遍密西西比河以西所有的印第安部落。最终编成了20卷《北美印第安人》巨作,包括大量的图片和详尽的文字说明,全面展现了北美印第安人政治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和文化。
  【以一种“不知道”的姿态进入田野】
  即使试图继续呆下来深入一些,时间稍长,新鲜感过去,感知能力或许也会“疲”了。这个时候,如果不想离开,最好的办法是放下那些让你显得与众不同的相机或笔记本,尝试去做回一个兴致勃勃的傻瓜。  所谓“兴致勃勃”,就是努力找回好奇心,对他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命运进行将心比己的关注;所谓“傻瓜”,就是先把自己那些伟大的创作构思放下,学习和被拍摄者一起生活,做点他们常做的小事,找点他们关心的话题闲聊,学习赞叹他们在乎的人、事或手艺。有时不一定说话,在旁边不干预地静静观察,看他们自己做什么即可。尝试去捕捉一些细节,引出他们的话头,比如他家客厅照片里的人物。或故意犯一点他们熟悉事物的错误,让他们纠正你。一个傻瓜,比一个身份似乎很高的“专家”,更容易获得认同。他们对你放松了,对你信任了,就不会在乎你的镜头或“来头”,话匣子自会打开,多层次的真实故事也会显露。千万不要以为他们不善表达,关键是怎么进入他们的话语系统。我们的“专业”身份有时也会碍事:你既然是知道分子,还来问我干吗!所以我们要以一种“不知道”的姿态进入田野,当好那个傻瓜,并且兴致勃勃。
  田野这地方,一旦进入了,只要不是浮光掠影地冷漠旁观,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他者,甚至把他乡变成第二故乡。这里的人和事,从此和我们有了关联,感同身受,成为自己生命经历的一部分。许多事我们很难置身事外,或多或少会卷入其中。我们的拍摄和写作,也不可能保持“墙壁上的苍蝇”(美国纪录片大师梅索斯兄弟语)那种纯粹的“客观”。我们的关注对象、镜头指向和后期编辑,其实是有选择的。我们的进入,或多或少也影响了调查地原生的状态。所以,我一直比较烦那种试图冒充客观的做派,明明介入其间了,却要抹去在场的痕迹,消除感性的磁性,做那种居高临下貌似科学的冷漠“客观”描述。这种伪装成客观的主观,已经假了。
  庄学本(1909-1984)于1934至1942年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
  【田野的乐趣是从不知到知的探问过程】
  换句话说,我们事实上无法成为真正的局内人,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局外人。我们努力进入“局内”,目的是希望尽可能站在文化持有者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者和异文化;我们需要保持“局外”的旁观,则是为了避免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状态,同时避免陷入当事人情感、利益和社会关系的纠葛而影响判断。这时,继续保持某种“傻瓜态”的出脱和局外之观,就成为必要。正如民族学与人类学学者刘海涛所说,如何动态地调整与调查(拍摄)对象的关系,保持与调查(拍摄)对象之间既“生”又“熟”的自然的矛盾张力状态,扮演一种界于局外人与局内人之间的“中间人”角色,能够比较清醒地出乎局外,入乎局内,才是处理田野调查诸对矛盾的关键。
  人类学有趣的地方就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探求,许多事与设想相距甚远,许多意外情况发生,许多隐藏在深处的东西需要发现。田野的乐趣其实不是结果,而是从不知到知的探问过程。过程更值得细细品味。田野考察需要时间和善于发现的能力,有点类似探险。只有这样,活生生的生活历史、生命事件、地方性知识与记忆,以及隐藏在人物和事件之中的社会关系、文化背景、道德观念等结构性因素,才会渐渐显露。
  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选自《中国摄影报》8月5日9版
  关于『诠摄汇』的种种,点点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学家在田野》| 我们倾听两位纠结的研究者 · DAY8
局内与局外
“我为什么没有发现相对论”
当你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不妨读一读加缪的《局外人》
你是你生命的局内人,时不时抽身作为局外人来看看自己,客观公正的审视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的自知。
人到中年,身在“局内”糊涂过日子,心在“局外”冷眼看世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