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商周三代奠定了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模式
(2009-02-03 17:03:29)
转载▼
标签: 夏商周西羌东夷
文化
夏商周三代奠定了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模式
汉族源流七
汉族今天能够发展成为占全人类人口五分之一的、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这主要是在汉民族的形成发展历史上,虽然经历长达四五千年的艰难险阻、屡遭周边民族和各种外来民族文化的浸入,但却始终顽强地维持、弘扬了自己的农耕礼仪文化,并且以举世无双的汉民族文化长期独步于时,引领和吸收周边民族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维系和巩固了汉族和汉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
所以,历史上中国汉族先民凭借独步于时的农耕礼仪文化,兼容周边民族文化和各种外来民族文化,使之源源不绝地融入到历史悠久、深邃博大的华夏和华夏文化之中,这应该是汉族历史经久不衰、人口不断壮大、文化长期昌盛的根本原因。
现在看来,夏商周三朝则是汉族先民奠定和形成了,兼容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周边民族文化,不断壮大华夏和华夏民族文化,这一举世无双的汉民族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模式。
一、夏朝确立进入中原民族的统治地位
1、夏朝夏人就是进入中原的大族
夏朝夏人是源自西部的古代羌人。《史记·夏本纪》说:“帝舜崩……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帝王世纪》指出:当初“禹受封为夏伯。” 所以夏朝之称“夏”,是以原来的封地的名来称国名。这是历史上中国的一种通例。
不过,《史记·六国年表》也明确无误地提出:“禹兴于西羌。”《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也说:“伯禹夏侯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因此,夏禹生长于西羌,兴于羌,本西羌夷人,也就是说夏人本源于西羌,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
现代学者徐中舒在《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一期所撰,“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称谓”一文便主张:“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他认为:“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
在研究了有关史料后,徐中舒先生还在《羌族史序》中向我们揭示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后氏,就是以羌族为主体并与唐、虞两个联盟部族在黄河流域完成的一个统一的大国。”这也就是说,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夏人,是以古代羌人为主体的。
所以,《说文》释“夏”是:“中国之人也。”《注》提出:“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僥,东方夷也。”
2、活动在中原东部活动的东夷
按照《尚书夏书》《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等汉文古籍的记载,夏朝及夏朝之前的中原东部,生活繁衍着支系众多的夷人。诸如居于青州(今泰山以东至海滨)的莱夷,居于徐州的淮夷,居于扬州的卉服岛夷,居于冀州东北靠海的皮服鸟夷。此外还有风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阳夷、方夷等等。
如果从汉族先民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来看,汉文古籍所记的东夷,应与传说时代与“五帝”同时的太昊及其后裔有关。这也与汉文古籍所记“太昊居陈”所反映出来的、繁衍活动今河南淮阳东部的汉族先民相吻近。
东夷应是后来华夏文人对他们的记称。历史上他们世代滋息繁衍在中原偏东、蔚延至滨海的广大地区。他们发明了取火、从事采集和结网渔猎,他们中的一部分创造了兼营交换贸易的农耕文化。
还有一部分东夷则逐步向西,进入中原成为活动在中原地区的狩猎者。传说时代与以炎帝为首的由西向东进入中原的姜姓羌人,以及以黄帝为首的从西北进入中原的游牧者,发生冲突的“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应该正是活动在今山东西部和河北南部的、族属东夷的中原地区狩猎者部族。
3、东进的羌人和西进的东夷融合成中原大族
夏朝夏人主要就是东进中原的羌人和西入中原夷人。现在看来,夏朝时已经初步存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区域文化观念。如《尚书·禹贡》记载有“夷”“西戎”和“蛮”,虽然对于“夷”和“蛮”没有指明具体的方位,但是对当时的“夷”,却明确是主要活动在中原东部青、徐二州的。《史记·五帝本纪》有殛禹之父鲧,“于羽山以变东夷”的记叙,这正反映出由西东进的古代羌人,与自东向西的东夷之间,民族文化上的微妙密切关系。
夏朝时活动在中原东部的夷人,是活动东部地区的渔猎者的后裔。夏朝进入中原的羌人与东夷之间,有着重要而又密切的关系。仅《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双方往来,就有:“后相即位居商丘。元年征淮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芬三年,九夷来御。”“后泄二十一年,命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这就反映出,古代羌人东进中原必然遇到的强势者就是东夷。正是东进中原的古代羌人,与西进中原的东夷,融汇成当时屹立在中原的大族夏朝夏人。
所以,汉文古籍《尔雅·释诂》指明了:“夏,大也。”而《尚书·正义》注云:“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则为有光华也。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可以说,这是从中国古代民族区域文融合的意义上,向我们指出了:夏朝夏人就是在中原建立夏朝的大族,他们主要就是古代羌人和东夷。
二、商周奠定以农耕文化发展壮大汉族的模式
1、商朝商人是随朝代改名而称的夏人
继夏而兴的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朝的主体民族商人仍然是夏人,只是因循商朝国号改称而被称为商人而言。
商人原是生活活动夏朝在东部的,也曾建立侯国。他们的历史渊源不同于由西东进的夏,其始祖契,曾居于商,故而得名。自契至汤,经历14代,迁居8次,主要活动地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从事迁徙性的农业和贸易交易,这与东进夏人的定居农耕相比显得较为落后。
夏朝时商人造马车、造牛车,逐步兴旺起来,在历法和商业、农业方面的知识,比由西东进的夏人先进,形成代夏兴起的局面。汤从商丘迁居亳,作好了灭夏的准备。商灭夏后,国名由夏改称商,一部分夏朝统治者北跑,融合到北方少数民族之中;绝大部分夏人,随朝代名而称为商人。
商朝时商人的主体仍是夏朝时的夏人。夏商两朝的夏人和商人,不仅在生活地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完全继承的关系,并且在语言文字和心理习俗等方面,更是继承发展而没有什么变化。例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夏文化的“图画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夏人和商人在天文、历法上上的一致,反映了语言的相同;在宗教上则都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婚姻丧葬习俗上的相同,更说明夏人和商人都属于同一民族。
在历史上中国,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机构出现和产生,也标志着按地域、而不是按血缘划分人们的民族正式形成和产生。商朝取代夏朝,是汉族先民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不是一个民族取代另一个民族。
商朝商人只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而带来的,汉族先民随国号而称的一个指称。不过值得一提的倒是,商朝商人与西部羌人的密切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则可以反映出,中原农耕者与羡慕中原农耕文化,不断东进中原的畜牧者之间,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关系,以黄河中下游中原农耕礼仪文化为凝聚的,汉族先民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已经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2、兴起西部的周人代商建周
建立周朝的周人,原来是夏朝和商朝时的诸侯。传说周人始祖弃与夏始祖禹、商始祖契都为帝舜时的大臣。弃任尧舜时的农官,号曰后稷,说明周人本是在西部发展农耕者,“其后人不窋,弃稷不务,自窜于戎狄之间。”反映了周人在西部发展的农耕文化,是与戎狄等游牧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实际上应是不断融合游牧民族文化的农耕文化。
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大批周人东迁中原。原本就是夏人一部分的周人,在周朝的记载中他们不仅依旧自称夏或华夏,而且将在山东、河南等地新建的东方侯国记称为东夏,进而将之与西部的周人侯国合称为诸夏、华夏。
周朝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夏人,因为周朝领土的扩大而使其活动的共同地域,也得到了扩大,具有大国和中土意义的“中国”,也由夏商时指王畿所在地、众国之中和大国,进一步转为除了具有众国之中和大国的含义之外,还具有与“华夏”等同的族称和文化的含义。这样,历史上中国汉族先民的主要源流华夏,又成为融汇东西部各民族文化后的、中原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特定指称。
随着周秦之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民族文化陆续进入中原,不断地在中原学习和接受华夏文化,以及中原华夏的逐步向外开拓,作为古代“族群”的华夏,自然而然地包括了进入中原的各民族;作为“地域”华夏则是指不断地扩大,从原先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发展为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华夏活动地区;而作为华夏“文化”华夏,遂被视为中国古代不断繁荣昌盛的农耕礼仪制度,以及汇合以华夏为主的中国古代各民族创造成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
所以说,从周朝开始,汉族先民实际上已经成为由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在长期的互相交往中形成的、不断发展壮大的民族体了。他们以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中原为共同活动地域的核心、以兼容游猎畜牧和捕捞采集的农耕生产为社会经济基础、以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农耕礼仪文化为标致,从而凝聚和融合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2)
汉族有纯粹的血统吗?其实汉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发展而来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题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
汉族人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叫汉族?
龙山文化一统中原:黄帝征服华夏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