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收束技巧系列讲座
 

议论深化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一

莫家泉

  所谓议论深化,就是在文章的结尾,通过议论的方式,将上文所写的内容再深入一步,再进掘一层。它是全文内容的自然发展,是作者画龙点晴之笔。
  在散文中,深化式收束,通常是以议论抒情的方式和对比的手法来实现的。例如《白杨礼赞》的收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易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个收束,既以议论为主,又饱含着充沛的感情,通过“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与少见稀有的“贵族化”的楠木这两种客观事物的对比,通过“我”“高声赞美”白杨树和“顽固派”“去赞美”楠木这一主观态度的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形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
  这种收束方式虽以议论为主,但在议论文中反而比较少见,这是因为议论文从头至尾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每一议论都在深化,收束之议也就显得普通平常了。但在说明文中,议论深化式收束最受人们青睐。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收束:“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实体之书喻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营养”,并且,它“哺育”着人们,使读者获得强烈的感染和鲜明的印象。而在表达上,则以议论为主,它阐述了科技发展与书籍演变的关系,表达了作者热烈的情感和良好的祝愿;同时,还嵌进了世界名人莎士比亚的名言(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从而深化了说明的主旨,增强了文章的置信度和生命力。
  可见,议论深化式收束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简短的文字和抒情议论的笔调,将文章的内容掘进拓深,产生以少胜多、增强力度的效果。但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文字须简明扼要,干脆有力,多至几句,少则一句话即可,写多了,不但不能画龙点晴,反而成为画蛇添足。二是深化要恰如其分,深化的内容必须是全文

回复照应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二

  回复式收束又叫照应式收束,它是以与开头相同或近似的内容、句式或词语,来作为文章的结尾,从而构成内容上的回应和修辞上的反复,形成浑然一体的严谨结构。

  用回复照应式收束文章,小说 、散文、短论普遍见用,而说明文则比较少见。

  小说回复收束主要是为了在情节上照应开头,既是结构上的考虑,又示以故事的结局。例如《变色龙》的结束:“……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个收束,通过描述性语言,写出了警官处理完狗咬人案件趾高气扬、神气十足离开广场的情景,与开头警官“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走来的情节构成了和谐照应关系,一来一“走“,首呼尾应,使结构十分谨严,同时也宣告了小说的结局,加强了讽刺意义。

  散文回复照应式收束意在强调某种感情,增加结构意韵,使人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记一辆纺车》的收束:“……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这段文字,与文首的“想起它,就像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只相差两个字,多了一个逗号,其余在遣词造句、修辞、内容等方面都完全相同。这样收束,不仅使散文首尾呼应圆合,结构浑然一体,而且强调了作者对纺车、对当年延安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

  议论文回复照应式收束,除了从结构上考虑之外,更在于强调和突出作者的观点,以加深人们对所议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例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收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改革。’”这段收束,与文首引用怀特黑德的名言仅一词之差(首:进步;尾:改革),重说了开头出现的这句名言,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构成了工整严密的首尾照应关系,再次点题,而且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旨,具有告诫和警醒意义,将论述引向深入。

可见,回复照应式收束,内容上以强调为目的,结构上以呼应为标志,修辞上以反复为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合理安排收束文字。至于采用哪种方式回复,是词语还是句子,这要因文首实际情况而定,因内容不同而易,灵活掌握。

内容的自然深进,不能牵强附会,使上下文脱节而形成裂痕。

点示标题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三

  所谓点示标题,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将题目中的关键字乃至整个题目再次点示出来,使人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产生重温标题、回味无穷的效果。这种收束方法,各种文体都可以采用。
  点示标题式收束,在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一是将题目在结尾再用一次,但除了题目几字而外,还有其他一些语句配合,题目仅存于结段文字之中,有的还将题目稍加变动,或增减个别词语,或易其序位而用。例如《同志的信任》的收束:“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这段文字热情赞扬了鲁迅先生不顾生命危险、完成共产党人重托的革命精神,概总了全文,点明了题旨。它共有47个字,除了最后题目5个字而外,前面还增加了42个字。这42个字,是为引出题目、点明标题服务的。同时,还可看出,题目是“同志的信任”,这里是“信任的同志”,可见是明显的易位性点题。这样收束,文笔生动活泼,使人顿生一种清新之感。
  这种点示标题式收束,在初中语文课本里还有,如《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多了三字);《济南的冬天》:“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多了三字,易了词序);《醉人的春夜》:“呵,这醉人的春夜!”(多了两字)可见,这种收束运用十分普遍。
  二是标题在文末重新再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是一种题目在结尾末句的完整反复。例如《记一辆纺车》的收束:“——记一辆纺车。”这个收束,除多了一个破折号而外,就文字而言,与题目相比丝毫无异。从形式上看,它是题目的简单重复,但从内容和作用上看,却并“不是拿头当尾,题目的单纯再现,而是权作末三段或全篇的结语的”。该文作者的这一点说明,道出了结段的匠心,它既完整地点明了题目,总结了全文,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又深化了主旨,令人深思,留有无穷的余味。但这种收束意境层次较高,还要兼及上下文内容,稍有不慎,便成了题目的简单重复。
  运用点示标题式收束 ,不能呆板地简单重复,可对题目作适当的增删易序,增加收束的色彩,即使是原句再现,也要自然和谐,作适当引渡,以加深读者印象,提高收束效果。

补充交代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四

  所谓补充交代收束 ,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对文章的有关内容或情节,进行客观性的交代,或补充正文说明,或点示事情结果,或补述人物有关情况,使文章更全面,无懈可击,相当于影视中的“尾声”。
  例如《看云识天气》的结尾:“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实践中掌握它们的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段文字共有四句话,前两句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要求,后两句就是对全文说明内容的一种补充交代,中间用“但是”转折,说明“看云识天气”的不足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补充,防止了说明的偏颇,使说明的知识准确完整,具有科学性。
  记叙文补充交代式收束,主要是从记叙内容和读者心境等方面考虑的,其目的是告知事件始末,突现人物精神品质,释除读者悬念。例如《我的老师》的收束:“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这个结尾,简洁明快而蕴含深情,既交代了“我”与蔡老师分别的原因,又与开头的“难忘”相呼应,充满了惋惜、依恋之情,加深了对老师热爱和思念的感情。
  小说的结尾也常用这种方法收束。例如《社戏》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个结尾,补充交代了“那夜”之后的情况,表达了对“那夜”“好豆”和“好戏”的怀念之情,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补充交代式收束在议论文中也有运用。例如《 俭以养德》的收尾:“我们谈的‘俭以养德’,当然不是诸葛亮时代的封建道德,而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美德。艰苦朴素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不亦宜乎!”这个结尾的第一句话,就具有补充的特点,交代了“俭以养德”古今概念和含义的不同, 使论述更加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运用补充交代式收束 ,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字宜简洁,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就解决问题了;二是以客观性交代为主,以说明性文字为主,不带主观色彩。

援用引进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五

  所谓援用引进式收束,就是文章的结尾以引用的形式出现。引用的内容,或名人名言,或成语熟语,或古今中外诗文,或人物心声外露。引用的意义,或从结构上考虑以呼应前文,或从人物上考虑以突出品质,或从内容上考虑以深化主题,或从情节上考虑以交代结局。它的显著特点是收束干脆,言简意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援用引进式收束在说明文中比较少见,而散文 、小说、议论文则常常见用。例如散文《驿路梨花》就是用这种形式收束的。文章在交代了造屋的主人之后,在释尽了所有悬念和疑问之后,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收束,以触景生情联想的方式,援用引进了宋代诗人陆游《闻武均报已复西京》中的名句,既点明了题目,又总结了全文,既突出了文中人物善美的心灵和崇高的品德,又拓宽和深化了主题,收束颇见匠心。
  小说的援用引进式收束,一般是从情节构思上考虑的,常作为结局或尾声。例如《最后一课》的收束,“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里引用的是主人公动作性话语,也是他在本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小说巧妙的结局。它既是前文情景的自然发展和延伸,又具体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愤懑的感情,突出了他对这堂课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
  议论文援用引进式收束,一般代文章的结论,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重申观点。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收束:“……不过,正像鲁迅指出的:‘这毫不动弹,却是一个大错。’对待错误和失败的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里引用了两句话,一是鲁迅的话,直接引用,从反面强调要勇于实践开拓,敢于探索创新;二是仿拟引用,就是仿拟引用开头怀特黑德的话,仅将“进步”改为“改革”,一词之差突出了“畏惧错误”与“进步”、“改革”的关系,显示了这篇课文较强的现实意义,总结归纳,揭示意旨十分深刻有力。
  援用引用进式收束是一种文字精约而倍受人们欢迎的好形式。一段引用收束全文,可以省去许多语言,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本身。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最好用直接引用,引号标明,醒目而有可信度;二是要加以选择,引用的内容,要考虑与行文风格的一致性。

联想展望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六

  所谓联想展望式收束,就是在行文的结尾,将正文所写事物或内容,进行发展前途方面的预测联想展望,让人们产生遐想,增加信心,以达到延伸主题、牵引读者走向未来的目的。这种方法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最基本文体中都可以运用。例如记叙性散文《海滨仲夏夜》的结尾:“……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这段文字共有两句话,先写景,写地上“凉爽的风”和天上“皎洁的月光”,渲染了环境气氛;然后,由此联想展望,用“让”字领起,表达祈使、祝愿之情,展示了由此发展下去的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生活图景,充分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给人以有力的鼓舞和不尽的遐想。
  说明文联想展望式收束就是对说明的事物和知识的发展进行预测,是说明内容的延伸想象,但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以拓宽知识领域,增加说明广度,让人知防患,受激励。例如《死海不死》的收束:“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10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这段文字,是在前文说明“死海”昨天情形之后出现的,是由前面内容的联想而来,是对“死海”“长此下去”,明天“真的要死了”的命运展示。这个推测,既立足于客观事实,又有确切的数据,使题目与正文说明的“不死”构成了上下相对的比较关系,收束全面宽厚,趣味横生,而且让人获得了死海发展前景方面的科学和识。
  联想展望式收束在议论中也有运用。例如《理想的阶梯》的结尾:“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梯,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之巅。让我们在向四化进军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这个收束。先用条件复句强调了“韧劲”,展示了“光辉灿烂的理想之巅”,后用号召性祈使性的单句,展示了四化的“伟大征途 ”,激人奋发,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可见,联想展望式收束的显著特点,是时间跨度较大,激励目的明确,比较内容深刻。运用时要注意,联想展望的内容要是现实内容的自然发展和合理延伸,没有裂痕,也不脱节,是文章整体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细节突现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七

  在文章结尾,对人物细小举止或对细微事件进行描写,以突现人物品格和事物特征,使人产生清晰鲜明的印象。这种收束方式,就是细节突现式。如《七根火柴》的结尾:“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动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 一,二,三,四.....’”这个细节,写的是卢进勇数火柴的动作,是对上文无名战士所托任务的一个交代,是故事的结局,围绕这个动作细节,写了“跳动的火光”,“颤抖的手指”,鲜红的“党证”,“异样的声调”。这里,表面看是写卢进勇,是写火柴,实际上,是写无名战士, 是在赞颂无名战士,以此人衬彼人,以物衬人,从容运笔,从而突出了无名战士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再如叙事散文《小麻雀》的结尾:“后来我把它捧到卧室里,放在桌子上,看着它,它还是那样地愣了半天,忽然头向左右歪一歪,用它的黑眼睛瞟了我一睛,又不动了。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这个细节,将受伤的“小麻雀”的动作、神态写得十分具体逼真,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小生灵受伤后仍在顽强挣扎的情景,寄托了作者为之同情、盼之明理而顽强活着的思想感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韵味。
  细节突现式收束在文学作品里运用最为普遍。但为了某种感情或写作的需要,说明、议论等非文学作品中也有创造性的运用。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结尾:“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这个细节,集中体现在“默默致敬”上,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作者正站在纪念碑前,面对英雄们,默哀致敬的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烈士无限敬仰之情,突现了说明的主旨。
  运用细节突现式收束文章,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真实,或是曾有的事实,或是会有的事实,不能失真,失真而令人生疑,就会减弱,甚至失去艺术魅力;二是必须典型,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主题或人物的细节,否则就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

归结收总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八

  所谓归结收总,就是以全文内容的归总概括,来作为文章的收尾。这种收束的形式,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一是文字十分简洁,内容高度概括,一般只有一句话。通常情况下,这种收束有明显的标志。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结尾:“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他用了他整个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这段文字只有一句话,但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盘古”,交代了主人公,点明题目;一个“使”字,既是对盘古的热情赞扬,又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突出了盘古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改造大自然的主动性;而且总结的标志明显:“总之一句话”,总结的标点符号明显:冒号。归结收总,十分简洁。
  二是文字略为详尽,总结比较具体,用语自然要多一些。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收束:“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这段文字,通过视觉,居高临下,总写了故宫宏观特点,也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先后有序,清晰而全面,给人以总体印象。
  归结收总式收束在小说、散文中也常见用。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结尾:“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这里只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全文内容,总结了一件小事所显示的不寻常的意义,歌颂了周总理的高贵品质,小中见大,平中出奇,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归结收总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收束方式,但要运用得好,除了用语简洁外,还要注意收束总结顺序,严格按正文先后顺序,先写的先总结,后写的后总结,这样才能顺其自然,顺理成章。反之,则有可能使总结失序,结构紊乱。

抒情渲染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九

  所谓抒情渲染,就是在文章的结尾,用抒情描写的方式,对全文内容尽情渲染,以感染读者。这是一种强化主题,增强表达效果的收束方式。
  抒情渲染收束的特点,是感情强烈,形象鲜明,有意境,有韵味,常常表现为主题的升华和感情的高潮。例如《从宜宾到重庆》的结尾:“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这个结尾,分列两段,通过抒情性语言,描写了重庆之夜江上渔火的特点。天上星、地上灯、水中火三者浑然一体,构成一幅星灯相映的景象,并以对偶、比喻和整齐的句式相配合,渲染了重庆夜景的美好,将赞美之情推向高潮,升华了主题。
  抒情渲染式收束在记叙文中比较多见,它的作用与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基本相同,只是更注重感情,更注重意境。例如《北京立交桥》的结尾:“路——都市大动脉;立交桥——动脉栓塞通。岂止是动脉栓塞呢,人们还说它是:/ ——跨越时间的桥。/ ——节油养车的桥。/ ——保障安全的桥。/ ——美化环境的桥。”这段文字,通过比喻手法,通过排比句段,反复陈说了北京立交桥的意义,尽情渲染了桥的特点和价值,突出了北京立交桥在人民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强调了主题,感染了读者,加深了人们的印象。
  议论文很少用这种方式收束,因为这种方式毕竟文学性很强。但在感情浓厚的议论文里,也不排斥这种收束,而且用得恰当还可以增强议论效果。例如《俭以养德》的结尾:“艰苦朴素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不是应该的吗?”这个收尾只有一句话,采用了抒情的笔调,用反问句式,使抒情色彩更浓厚,从而渲染了议论的内容,激发了读者情感,突出了“艰苦朴素”的主题,收束有力有情,令人豪情满怀。
  运用抒情渲染式收束要注意三点:一是感情要充沛,要有真情,不能虚情假意;渲染要自然,不能矫揉造作,应是全文内容所达之情在结尾的自然流露。二是所抒之情所染之色要与正文内容密切配合,情调一致,既不过分,把抒情变成了说大话,也不旁逸,把抒情引向歧途。三是抒情要得体,得体裁之“体”,因体裁不同而有所差异。

余味蕴意式

——作文收束技巧之十

  所谓余味蕴意式收束,就是在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味,蕴含深意,让人联想,令人深思,启人智慧,促人奋发。它的显著特点,是真意深意不在字表,而在字里,不在文内,而有文外,富有哲理,因而也是一种颇具匠心的含蓄式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技巧,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标点符号式,即通过能够发展延伸、耐人联想揣摩的省略号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广阔无间的想象余地,以体现作者的匠心。例如《夜走灵官峡》的结尾:“风,更猛了。雪,更大了……”这个结尾,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即出洞下山时的险恶环境。但它的重点并不在此,而在省略号上。这个省略号所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难想象,它既可以是风雪交加这一恶劣天气正在继续发展,也可以说“我”冒着风雪“向前走去”的延伸;既可以指成渝父母及广大铁路工人在风雪下日夜奋战的情景,也可以指成渝及其一家人崇高精神对“我”的鼓励。这些,无不包含于省略号之中,所蕴意味何等深广。
  二是词句蕴含式,即通过平实简明而又警策深邃的语言来收束全文,表达令人深思、富有哲理的内容,激人奋发,促人警醒,给读者留下意味无穷的广大空间。例如《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结尾两句话,先说“希望”的有无,作为议论的发端,接着说“路”的有无,突出一个“走”。就字面看,简明平实,也是人间实情,但联系作者思想发展脉络,稍加思索, 便可知其含义之深:它总结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表现了作者勇于实践,敢于革新的精神,反映了鲁迅寄希望于末来的积极思想,给广大读者以巨大的激励和无穷的力量。
  三是情节留空式,即在文章的收尾留下语言空白,让读者去构思创造,加以想象补充,既是全文的终结,又是读者参与的起点、余味的延伸。这种方式多运用于记叙性文章。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的结尾:“小王科长究竟能否当选?在不久将召开的人代会上,即可见分晓。”这个结尾,一问一答,问得令人深思,答却没有结果,留下了余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来进行再创造再补充,颇有艺术效果。
        运用余味蕴意式收束,要体现出蕴意真味,语言要含蓄,切忌直露。要注意文外之文,多从读者角度考虑,要让读者感到,文章既结束了,又似刚刚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议论文的“结尾”艺术--任玲的博客
【词句段运用】:联系课文,学习文章巧妙的结尾方法(五上园六T1)
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
议论文结尾的方法训练
给记叙文一个漂亮的结尾
余映潮老师教你的考场作文结尾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