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叔本华:知识越多越痛苦



叔本华的忧伤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片论


作者:项楠


叔本华作为唯意志论的提倡者和重要代表,提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的观点。这里的“意志”就是生存意志。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是一种生存意志,也就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它要求获取食物以求生存,发展自身以求美好的生活,战胜他物以求延续生命。这显然不同于西方传统把人看作理性动物的观点,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欲望冲动,也使他成为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导。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构建基于两个基本概念之上:


一是表象和意志共同构成了世界,但其中意志是决定性的,是世界的本质,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


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


叔本华从他的生存意志的哲学出发,得出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的悲观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人生观,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特别是佛教色彩。


一、痛苦无聊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场苦难。在叔本华看来,人的生命个体,作为客体化的生存意志,“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生存意志就是欲求、渴望,就是匮乏和不满足,这种欠缺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和烦恼。“由于横亘于意志及其当前目标之间的障碍,所受到的阻抑叫做痛苦。”人有两个最基本的欲望需求,即个体自我生存的欲求(如食色等)和人类自我发展的欲望(即种族的延续)。而要实现欲望的满足,不可避免的要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遭受许许多多的烦恼和痛苦。


“我们看到的追求挣扎都是到处受到多重阻碍的,到处都在斗争中;因此,这种情况存在一天,追求挣扎也永远就要被看成痛苦。”而人的欲望总是无穷尽的。对欲望的满足总是暂时的、有限的、相对的。即使一种欲望已经实现,已经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和追求,人的欲求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无法全部满足的,这样人生的痛苦就永远无法消除。“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有终止的。”

在叔本华看来,欲求体现于各种具体的欲望之间,所以,在欲望和欲望实现之间的人生必然是痛苦的。他认为“欲求和挣扎是人生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础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痛苦必然伴随着人生,人生是一种挣扎,是为满足欲求而做出的各种努力,那么痛苦就是无终止的,无法衡量的,从意志到欲求,从欲求到各种欲望的不断更替,这就是叔本华的痛苦人生观。


即使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了,人也会随之而产生无聊、空虚和孤独,而这是一种更为难耐的痛苦。他说“人因为他易于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最后的两种成分……在人们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认为是地狱之后,给天堂留下来的除闲着无聊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了。”人生就象一个“钟摆”,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永无休止。



对于死亡的畏惧,则是人一生的痛苦。人每时每刻都在为抵御死亡而斗争,虽然这场斗争不可取胜,人必然要走向死亡。“生命本身就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


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苦难。“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空虚无聊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为实现完整个性的必然途径。


人们的一生总是充塞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烦恼和痛在市民生活中,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则代表困乏。”在他看来,平民群众为了满足生存的物质需求而连年累月的劳碌奔波,有着无穷的烦恼和痛苦。到了周日不必为谋生而劳碌时,却又陷入了空虚无聊而不知所措,依然让人痛苦不堪。而上层社会由于能够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不必为生存而操劳,但是他们的生活却陷入了空虚无聊,他们要为驱逐这无聊而烦恼。所以,在他看来,无论穷人或富人都有自己无穷无尽的烦恼。穷人以为努力奋斗挣扎获取了足够多的物质财富就可以快乐幸福,殊不知满足了生存需要后人将陷入无聊的痛苦深渊。


痛苦与人的认识有关,并且精神痛苦的程度随知识程度的提高而加剧。痛苦虽然是一切生命的本质,但只有人的痛苦程度最深。意志现象愈臻于完善,痛苦就愈烈。植物没有感受,也就无痛苦感;动物的感觉能力有限,痛苦也就是相对的;唯有人,作为生命意志客体化现象的最高阶段,也是最痛苦的。而在人之中,天才又最为痛苦。因为知识是一切动物的本性特征,知识可以照明意志欲求的各种活动,产生更深的痛苦。“随着意志的现象愈臻于完美,痛苦也就日益显著。”并且动物生命中每增高一级,其痛苦便相应增加一级,智力越发达,意识越加强,痛苦越强,这是一个正比例,人的痛苦程度最高,并且一个人智力越高,认识越清晰明确,他本身就越痛苦。所以,知识的提高必然会加深痛苦。并认为“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真正的痛苦只是由于人具有认识的明确性才可能出现,这就是说,人具有认识,可以掌握知识,就能通过认识之光去照亮意志欲求的各种活动,因而产生更深层次的痛苦。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他本身就愈痛苦。对叔本华来说,知识与痛苦成正比,智慧愈高,痛苦愈深;知识越多,烦恼越多。



痛苦与人的个性有关。叔本华认为痛苦属于典型的人的个体范围,从痛苦的深度可以看出个性的深度,只有完备的个性才能经历最深刻的痛苦。所以,痛苦作为一种深刻的灵魂之苦,成为了实现完整个性的必然途径。生命既然是欲求的活动、痛苦的展开,痛苦就是造成个体内在世界分裂的根源。因此,痛苦作为刻骨铭心的心灵之苦,可以为实现完整个性的必然途径。


人生总体上来说具有某种悲剧意味,只在细节上才具有喜剧色彩。因为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宁静的幸福中,人根本达不到完全和谐的状态。人们的一生总是充塞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烦恼和痛苦。我们一生的劳碌和奔波仍不能满足生存的欲求,而无聊却又随时等着去填补那些痛苦之间的每一个空隙。


通过如此论证,叔本华提出了痛苦观所隐含的最终结论,这就是:痛苦是人生的必然境遇。叔本华在这里潜在地表达了他的意图:人不可能处在宁静的幸福之中,不可能达到完全和谐的状态,人生“从根本来说,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幸福,人生实质上只是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痛苦的状况”,人的命运就是困乏、痛苦、哀怨、折磨和死亡。


二、痛苦人生的解脱方式


叔本华认为,既然痛苦来自于人的生命意志,那么解除痛苦的途径也就在于消除人的生命欲求,否定生命意志。他提出了两条解脱途径,一是进行艺术创作或欣赏,二是禁欲。其中,前者属于暂时的解脱,是对生命意志的暂时否定,后者才是永久的解脱,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他所提出的解脱途径,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摆脱痛苦,而只是通过这些途径暂时的缓解痛苦,因为要想真正解除痛苦,只有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



第一种途径是进行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


叔本华认为,艺术创作或欣赏中产生的美的享受是痛苦人生的慰藉,能够填补审美主体随着意识的清晰度而上升的痛苦,产生没有痛苦的心境。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是超功利性的,能使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超出生存意志和功利主义的要求,从痛苦的人生活动中解脱出来,暂时忘却了那无休无止、纠缠不清的人生搏斗和欲求,从而获得暂时的宁静。我们沉浸于艺术对象中时,已放弃了一切动机和欲求,摆脱了为意志服务的关系,自己从欲求中分开,“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孤立地去考察作为意志客体化的表象世界,成为了纯粹认识的主体,能够直观到事物的理念,达到一种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的“无我”境界,获得美的愉悦、暂时的幸福和安宁。“这样,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第二条途径是走禁欲之路。


叔本华认为,艺术的欣赏和创作只能使人的痛苦获得暂时的缓解,因为我们还是要回到充满欲求的现实中来。所以,这种方式并不能使我们的人生获得真正的解脱。而真正摆脱人生的痛苦的方式在于对生存意欲进行彻底的否定,达到清心寡欲、无欲无求的安宁境界,这也就是禁欲之路,也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禁欲中达到无欲的状态,获得寂灭中的快乐。他说“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是的,它是一切美德和神圣性的最内在的本质,也是从尘世得到解脱”。



第一,要断绝对性欲的迷恋。“自愿的、彻底的不近女色是禁欲或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也是告别痛苦人生的第一步。叔本华把意志的动力归结为人的强烈欲望,欲望能满足意志的饥渴烦躁,性欲是欲望的集中表现,是意志的真正焦点,性欲归属于表象世界的认识器官人脑,它服从意志,更具有盲目性。他认为,人的性欲是最强烈的生命意志的肯定,它要把个体的生命痛苦以种族延续的方式传承下去,由此繁衍出无限的痛苦和烦忧。所以禁绝性欲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


第二,要甘愿承受生命意志带来的痛苦。“此外,还表现于自愿的、故意造成的贫苦。既然他自己都要否定在他身上显现出来的意志他也就不会反对别人这样做。即不反对别人对他的非义之举。所以,他会以德报怨,欣然接受任何损失任何羞辱,任何侮慢。”


因为痛苦既是生命意志带来的苦果,也是人生苦难的“净化炉”,人必须在痛苦的炉火中经受不断的煎熬,才能得到心灵的治疗和净化。像佛教徒那样,甘于忍受现实人生的煎熬,达观恬淡,才能真正彻悟到绝望人生的底蕴,进而自觉地超脱痛苦,进入“寂灭中的极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世无争、无所欲求的境界。


第三,自愿选择绝食而死是最好的禁欲方式。也是对生存意志的最彻底的否定,摆脱人生痛苦的最好方式。“要采取斋戒绝食的措施,甚至采取自鞭自苦的办法,以便用经常的菲薄生活和痛苦来逐步降服和灭绝意志。”这不同于一般的自杀,他认为自杀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它的根源在于自身生命欲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以这种方式去逃避生命的痛苦,反而是从反面肯定了求生意志。


“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则所有那些现象,在客体性一切级别上无目标无休止的,这世界由之而存在并存在于其中的那种不停的熙熙攘攘和蝇营狗苟都取消了;一级又一级的形式多样性都取消了,随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也都取消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这就进入了叔本华所说的“无”的境界,就是佛教中的“涅槃境界”。这是人生的绝对空虚,一种彻底的虚无,也是一种最终绝望。这样,叔本华就从悲观主义导向了虚无主义。



三、“痛苦论”人生观的评判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痛苦论”的人生观是极端悲观消极的。在叔本华那里,不论个人的欲望是否满足实现,都是痛苦,人生是无幸福可言的。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归宿便只是死亡。这样,世界只是“人对人是狼”的罪恶世界,生活史也即是一部痛苦史,因为欲望统治的世界里,人的行为取向只会是利己的,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冲突不断、矛盾重重、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


叔本华指出的解脱“痛苦”的途径更表现出其哲学的消极性。尤其是他的佛教的禁欲主义、寂灭涅盘直接将人生导向了虚无主义,很容易摧毁人的生活意志,扼杀人的开拓创新精神,把人导向逃避现实、趋于颓废、寂灭的泥潭。显然,这违背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命意志。如果我们的社会成员都陷入了悲观主义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我们的工作还怎么开展,我们的社会该如何发展?那我们所追求的生命的意义该怎样体现?


当然,叔本华的“痛苦论”有它的历史性。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正是资本主义在西方迅猛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矛盾、原始积累的残酷,使得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都生活在形态各异的烦恼和痛苦中,而许多的知识分子都感到前景黯淡,情绪低沉。他对人生的哀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痛苦与罪恶的现实,反映了渴望改变这种现实却又无能为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悲观的思想情绪,这是资产阶级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社会背景。


另外,这也是叔本华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特殊的人生体验。他父亲的忧郁暴躁,母亲的冷酷自私,使他形成了多疑、孤独、悲观厌世又愤世嫉俗的性格特点。并由自身的痛苦体验扩大到整个人类的痛苦,得出了人生即是痛苦的悲观论思想。



虽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但他提出的生存的价值问题以及对死亡必然性的思考却是发人深思的,并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海德格尔的非理性主义存在观、加缪的荒诞哲学等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响最为突出。


虽然叔本华只是对当时的社会人生的哀叹,但是他的确指出了某个层面的人生真相。但我以为,我们不必过于苛责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悲观,更不能沉浸于悲观消极,当然也不能盲目的乐观。对于人生,对于生活,不是悲观,不是乐观,而要达观。对于人生的痛苦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则当选择合适的生活态度,成不喜败不忧,执着于向善向上,而不是一味的悲观逃避,或许这才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意义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荐】叔本华:别让生活耗尽你的美好
叔本华:意志与痛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经典语录大全
苦难的叔本华与他的悲观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