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恩来回忆遵义会议:我提议毛泽东担任领导人,他却说洛甫最合适

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大部队终于全部渡过湘江。

从11月25日到12月1日,历时7天的生死搏斗,红军官兵冒着枪林弹雨,终于从敌人虎口中冲出宝贵的三万将士。

越过湘江,红军将士回过头去看着成堆成片的战友尸体,看着被染红了的湘江水,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血的河……泪的河……

人民在流泪,革命在呻吟,凄厉的江风挟裹着阵阵血腥和硝烟味扑面而来,令人呼吸维艰。

伟人与常人最大的不同不在于如何赢得成功,而在于如何面对失败。失败使每个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的心在流血,更使导致失败的领导人痛心疾首。

在失败面前,毛泽东以其深邃的思想、非凡的智慧和胆略,再次脱颖而出,赢得人心,赢得多数,扮演了改写历史的重要角色。

伍修权同志说:“人们在胜利时认识了毛泽东同志,在失败中又进一步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

湘江惨败后,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中国革命的路,应该由中国人自己走!

于是,他们纷纷向自己真正的领袖靠拢。

老山界,是越城岭南麓的一座险峻的高山。这里山峦重叠,树密林深。一条崎岖山路盘绕在崇山峻岭之间。

队伍排成单行,沿着山沟斜斜地向上走,似乎一只盘山爬行的长蛇。队伍中央,几副担架摇摇晃晃,担架上的毛泽东,环顾着周围拔地而起的高山和山巅上缭绕的白云。

后面,密集的机枪声远远传来,飞机的嗡嗡声变成了无可奈何的叹息。红五军团负责垫后,仍在和敌人激战。

但是最大的危险已经过去。只要撤上山腰,居高临下,就能以一当百。

况且,广东军和广西军是被蒋介石逼上战场的,他们卖过一阵力之后必定撤回老家,剩下薛岳一支孤军,自然也不敢和惯打山地战的红军正面冲突。

湘江恶战,红军损失了半数以上人马,这是比广昌战役还要大的惨败。

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少共国际师几乎全部阵亡;红三军团损失惨重,第十八团丢掉了;红一军团伤亡近半……

当转移之初,红一方面军浩浩荡荡从瑞金、于都和宁化等地出发,共有8万多人,有各类武器3万余件。如今,仅剩下3万多兵力和极少的枪支。

大败激起了红军的大震荡,广昌失败引起的怒火此时熊熊燃烧。人们在思考,在分析,在比较。

后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说:“我对王明路线,是在一个又一个的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后才认识的。”

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则这样谈及:“毛泽东同志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套切实可行又能克敌致胜的政策主张,和王明等人从国外贩来的,或从书本上抄来的大而空的政策主张,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则更全面地反映整个红军的情绪:“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博古本人也发现:“这个时候在党内对这条路线的不满、反抗增加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博古“痛心疾首”,拿着自己的手枪在自己的脑袋上划来划去。

危险!聂荣臻上前劝道:“你冷静一点,别开玩笑,防止走火。”

人们在比较,在选择!

博古

湘江战役后,聂荣臻因脚伤感染化脓,也坐上了担架,与王稼祥的担架并排而行。

湘江惨败后,王稼祥的态度更加明朗了。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王稼祥,这位从“左”的营垒中杀出来的“浪子”,坚决主张把李德、博古“拉下马”!

聂荣臻这样回忆:“王稼祥同志提出,应该让毛泽东同志出来领导,我说我完全赞成,我也有这个想法。而这个问题,势必要在一次高级会议上才能解决。”

伍修权后来则这样谈及:“在进遵义以前,王稼祥同志最早提出了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的倡议。他首先找张闻天同志,谈了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和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撤换博古和李德,改由毛泽东同志来领导。张闻天同志也在考虑这些问题,当即支持了他的意见。”

“接着,他又利用各种机会,找了其他一些负责同志,一一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这些同志的支持。”

王稼祥所做的努力和产生的作用,确实非同小可。为此,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王稼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血的教训终于使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人猛醒过来!毛泽东的威望与日俱增。

绝路逢生的远征队伍日夜在崇山密林中穿行。这时,队伍进入一座罕见的大山,陡峭的黄泥巴路在脑侧升高,担架也随之翘起。毛泽东坚持走下担架,在警卫员的搀扶下和大家一起登山。

人渐渐地登高,众山渐渐地矮下去,视野拉开了,薄薄的雾气生动地铺满山沟,把座座峰峦凸现出来,使之成怒涛之势,仿若一个波翻浪涌的大海。

这番情景,恰如唐朝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所云一般。

诗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了雷公岩,一道宽展的黄泥路斜出山腰,平缓而舒展地起伏在青枝绿叶间。毛泽东踏上脚蹬骑上马背,两腿轻轻一夹,黄骠马蹄声得得,轻快而平稳地奔跑起来。

路面很宽,行军的战士听到马蹄声,纷纷回过头来,发出欢愉的惊叫:“啊,毛主席,毛主席来啦!”

“毛委员你好!”

“毛政委好!”

近两年的屡屡失利,使官兵们愈加怀念毛泽东,怀念毛泽东率领他们打胜仗的日子。如今他们又看到毛泽东扬鞭催马的熟悉身影,无不振奋!

此刻的毛泽东,浑身充满了新生的活力,胸膛里鼓满高原的风。前头就是最高峰。毛泽东猛挥一鞭,黄骠马昂首奋蹄冲上山坡,把旋转的群山甩在脚下。

到得山顶,毛泽东跳下马来,纵目四望,战斗的豪情和伟人的气魄在胸中奔涌,化作壮丽的词章夺口而出: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毛泽东的诗情,“穿山到底出处高”。他就是那压在山下的地泉,一旦喷涌,便成为崖巅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他心中装着一个汹涌澎湃的大海,日夜奔腾不息,足堪千帆竞发万船远航。他又像那剑峰入云的高山,顶天立地不屈不挠,实为宇宙人寰的顶梁之柱!

难怪鲁迅会说,毛泽东的诗词有“山大王”的气概。其实,毛泽东并未见过鲁迅,也未亲耳听到过鲁迅的夸赞。

那是1934年初,毛泽东去看望刚到瑞金的冯雪峰,见面后毛泽东风趣地说:“今晚约法三章:一不谈红米南瓜,二不说地主恶霸,我们不谈别的,只谈鲁迅。”

毛泽东接着解释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这时,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冯雪峰还告诉毛泽东,鲁迅读过毛泽东的诗词,认为它有“山大王”的气概。毛泽东听了,开怀大笑。

大落大起,不屈不挠。退中有进,进中有退。

历史这样写道:毛泽东,一位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挺立起来的东方巨人。

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下一段很生动、很让人回味的话:遵义会议之后,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确实,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毛泽东一生的重大转折。

从遵义会议到毛泽东去世,40多年他一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崇敬的最高领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以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到遵义会议,特别在中央苏区的几年时间里,中国革命走过了一段异常艰难、复杂、曲折的历程,毛泽东也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撤职、批评、排挤和打击。

然而毛泽东始终不倒,中国革命依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分水岭”,也是毛泽东人生中的“分水岭”。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曾这样论及: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者说苏联一切都对,不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要是不克服1934年以前那种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把革命引向失败的教条主义的话,我们的革命早就垮台了。

遵义会议时,张闻天是一个焦点。如果毛泽东采取彻底清算“左”倾错误路线的方法,那么张闻天就成为批判的对象了。

而实际上,张闻天已从“左”的营垒中分化出来,成为反“左”的勇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张闻天对毛泽东策略思想的理解,必然是更加深刻的。

他这样论及:为了党与革命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毛泽东同志当时做了原则上的让步,承认一个不正确的路线为正确,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完全正确的。这个例子,可以作为党内斗争一个示范来看。

显然,毛泽东这次“原则上的让步”,即进中有退的策略,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

其实,毛泽东还退了一步。

周恩来这样回忆:洛甫提出要变换领导,他说博古不行。毛主席把我找去说,洛甫现在要变换领导。我当时说,当然是毛主席。毛主席说,不对,应该让洛甫做一个时期。

张闻天同志

张闻天也回忆说:“在遵义会议上,我未受打击,而且我批评了李德、博古,我不但未受处罚,而且还被抬出来代替了博古的工作。”

当时,多数人赞成毛泽东接替博古,只要毛泽东点一下头,就可出任中共党的最高领导。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力推张闻天,因而他又退了一步。

毛泽东退这一步一直退了8年,1938年10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党的领袖是毛泽东。”

张闻天当即提出辞职,毛泽东仍不同意张闻天的意见,继续坚持由张闻天担任中共中央总负责。

直到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决定),《决定》指出:“政治局推定毛泽东同志为主席。”

至此,毛泽东才担当起中共最高领导职务。

毛泽东自然是信得过张闻天的。自张闻天从“左”的营垒中杀出来之后,立了大功,与毛泽东一直紧密合作。

另外,遵义会议并没有清算“左”的政治路线,全党思想一时还很难统一。

毛泽东的思想一贯如此:只有绝大多数人都真正弄清了是非,思想明确了,真心实意拥护了,才能做到自觉地高度统一。

毛泽东这一退,使他显得更有力量,以至挥出拳头而无敌于天下!

不管怎样,遵义会议,终使毛泽东从困境中站立了起来!

不管怎样,遵义会议,终使中国共产党人抛弃了“先生”,自己走路,自己想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向成熟!

朱德写过一首纪念遵义会议的诗。诗曰: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高低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确实,遵义会议,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人碍手碍脚的“太上皇”没有了,中国工农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总参谋长刘伯承后来这样说到:“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毛泽东的旗帜终于高高举起,她将指向金沙江、大渡河,跃过雪山草地,映红大江南北,插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毛泽东的旗帜永远不倒!

因为她代表了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因为毛泽东的思维之树,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肥田沃土之中,他将马列主义活的灵魂,注入到中华民族的肌体之中。

周恩来说:“毛主席是从几千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近百年的革命运动、近30年来的直接奋斗中生长出来的人民领袖。”

遵义会议以后,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集中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走出了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胜利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遵义会议上,是谁力挽狂澜投下了关键一票,力挺毛泽东指挥红军?
没有这些历史积累,就不会出现遵义会议那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上挖苦毛主席的凯丰同志,后来怎样了?
「遵义会议」拨转航向,挽救红军挽救党
1935年的遵义会议,他的关键一票投给毛主席,从此改变中国命运
1973年,王稼祥给毛主席写一封信,毛主席看后对周总理说:很难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