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德义德行卷5——快乐篇解读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安德义
 

【题解】

快乐是人类必须的生活品质,快乐应该贯穿生活的始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快乐,“温故而知新”是创新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交友的快乐,“益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汇集在一处,切磋学识,探讨人生,进而言之,是生命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自己知,别人不识自己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愠,不生气,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这就是有修养有道德的君子啊!这是社会生活的快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简单的食物,“瓢饮”,简单的饮具,“陋巷”,简单的住所,一般人都不能忍受其贫穷生活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其乐”。“贫而乐”,是人生的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才有快乐的胸襟,才有不屈,不移,不淫的志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久处“约”而乐,小人久处“约”而苦,快乐是人类必须的生活品质,小人患得患失,君子乐意乐取又乐治,我们摒弃烦劳,我们呼唤快乐,我们正视人生,我们宠辱不惊,我们笑对人生。所谓“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也哉”,何乐而不有,何乐而不为,快乐吧,朋友!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③,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⑤?”

《论语•学而篇》

【注释】

①时习: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或演习)。  ②亦:也是。说:即“悦”,高兴、快乐。   ③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即指同学,泛指朋友。自:从。  ④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愠(yùn):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  ⑤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此指有德者。

【翻译】

孔子说:“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或演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来(讨论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解读】

本章孔子谈学习、交友、生活的快乐,以及学仁、辅仁、安仁的快乐。

第一句谈“学”,即“学习”。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又分初级六艺和高级六艺。初级包括礼、乐、射、御、书、数,高级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习”即温习,进德修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乐由此而产生。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篇》)讨论学问,辅助成就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同时也是“学”、“问”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更为高远。

这三句话,均涉及到一个“乐”字。佛教强调苦修,离苦而得乐;儒家自始至终强调“快乐”,如“贫而乐”。孔子自喻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论语•述而篇》)意思是:“吃粗食,喝淡水,弯着胳膊当枕头。面对苍天,仰依大地,其乐无穷。”孔子赞扬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一竹盒饭,一木瓢水,居住陋巷,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其乐。”孔子和他弟子对生活的态度讲究“乐”,对学习也讲求“快乐而有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本章三句,第一句谈学习之乐,即学仁之乐。第二句谈问难之乐,即辅仁之乐。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自寻其乐,是一种修道悟道的快乐,即安仁之乐。君子之乐,是修养极高的快乐。这三句话谈的是“学”、“问”、“行”。“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行”是实践的过程。前两句概括起来说,谈的是“知”,第三句谈的是“行”。儒家文化强调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为行用。主张学习应该经世致用,即“知”是为社会服务,不应仅仅为学习而学习,应考虑学以致用。另外,第一句谈学仁,第二句谈“辅仁”,第三句谈安仁。

三句话,三个“不亦……乎”连用,句式并列,层次清楚,语势贯畅,语意通达,义脉内注,联系紧密,条理清晰。

【原文】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篇》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却不如以它为快乐。”

【解读】

本章谈“为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知之者,知有此道也。”第二,“好之者,好而未得也,”第三,“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以上均朱熹语)“乐之者”是最高境界,因儒家文化讲究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修德的快乐,并注重兴趣的培养。但兴趣是是最高要求,是建立在“知之者”和“好之者”之上的。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知”、“好”的过程,应“乐而不淫”(快乐却不过度),否则为兴趣而兴趣,以致陷入媚俗滑稽。三重境界,是一层递深一层,“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每一层之间用一“不如”作联接比较,层次井然有序。

【原文】

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篇》

【翻译】

孔子说:“不仁的人,既不能长在贫困中,又不能长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运用仁道。”

【解读】

本章谈“不仁者”和“仁者”处世的区别。仁者乐,不仁者忧。

“没有仁德的人”,应属于小人、鄙夫,品德不高尚之人。为什么不仁者既不能久居困厄艰难的环境里,又不能长处快乐之中呢?由“不仁者”的心态、性格决定。从心理学角度讲,不仁的人心性浮躁。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只有仁者才具有快乐而又宁静的品德。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宁静者无以“处约”,也无以“处乐”。因其浮躁,即便是与他们共事,“其未得之,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篇》)害怕失去,便不择手段。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状态,难以长期处于“快乐”的境界。克服这种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毛病,应用什么药方呢?用“仁”。不论是仁者或是智者,均需用“仁”。尽管仁者和智者用“仁”的方法不同,“仁者安仁”是把仁作为道德方法论,作为一种发自于内心的修养,“智者利仁”是把仁作为一种道德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加以运用。仁者、智者各取所需,但均能以“仁”作为行为规范。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从批评否定角度谈,“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正面肯定角度谈,一反一正,对“不仁者”既有批评规劝,又从正面指明方向。

【原文】

4、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⑤?”子曰:“赐也⑥,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⑦。”

《论语•学而篇》

【注释】

①而:表转折的连词,“却”的意思。谄(chǎn):巴结奉承。 ②何如:怎么样。   ③未若:不如,赶不上。贫而乐;虽贫穷却也快乐。而:表转折,“却”的意思。   ④如切如磋(cūo),如琢如磨;引自《诗经•卫风•淇奥》。“切”对平面而言;“琢”对凹面而言;“磋”是粗打磨;“磨”是细打磨;“切磋琢磨是对璞玉或象牙加工的过程,子贡所引的诗句是用来说明老师对我雕琢加工的过程”  ⑤其斯之谓与:其,远指代词,“那”的意思。斯,近指代词,“这”的意思。“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可译为:那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⑥赐:即端木赐,小孔子31岁,复姓端木,名赐;孔子对弟子一般是称名不称姓。  ⑦往:过去的、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未知的事。此句是孔子对子贡的赞扬,称赞子贡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翻译】

子贡说:“贫困却不谄媚,富有却不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比不上贫困却快乐,富有却喜好礼义。”子贡说:“《诗•卫风•淇奥》说像切磋加工象骨、琢磨加工玉石一样,那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诗》了,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能推导出未来的事情。”

【解读】

本章是子贡向孔子请教对待贫富的态度。

子贡悟性极高,颖悟敏慧,能言善辩,也善经商。这句话大约问于他经商有所成就时,他向孔子问达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怎么样。孔子自己认为:“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谄”是谄媚巴结、讨好,“怨”是埋怨、怨天尤人。“谄”也好,“怨”也罢,均是对“贫”“富”的态度,富不骄虽不容易,相对贫无“怨”,“谄”说要容易一些,要同时做到“富不骄,贫不谄、怨”,的确不易。子贡做到了,照理讲,孔子应给予极高的表扬,充分的肯定,然而孔子却只许了一个“可也”,连带表肯定的语气词,也才两个字,可见其用词简洁。接着向子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儒家文化始终强调保持精神上的快乐,孔子自喻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都是在说“乐”。子贡听到老师的表扬,又对他提出新的境界要求,喜不自胜,浮想联翩,脱口而出《诗经•卫风•淇奥》两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贡引诗以说明老师对他切琢、打磨、循循善诱的过程,也表白自己会听其教诲,进一步磨炼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决心。老师见弟子如此聪颖敏捷,欣慰非常,情不自禁亲切的呼唤出子贡的名字“赐也”。老师对学生直呼其名,符合上对下称名不称字的礼节。在这个语境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先生对弟子的一种亲切而赞许的口吻。接着又对子贡做了一个更高一些的肯定,“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两句话应注意两个地方,一个是“始”,也仅仅是“始”,一个是句末用的语气词“已矣”,这个词也表现的是“仅仅如此而已”的语气。可见孔子对学生的表扬,极注意语言的分寸。意思是,子贡我可以与你讨论《诗经》的问题,因为你具有联想能力了。告诉你以往的一件事,你可以推导出未来的另外一件事,“闻一以知二”。这一段对话表现三重境界。第一重“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第二重“贫而乐,富而好礼”;第三重“联想境界”。孔子在这里也展示出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孔子的教学艺术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种境界即鼓励性词语贴切准确,不空泛、不油滑、也不廉价。此外,循循然善诱人,步步深入,“不愤不启”,举一反三。教有法、无定法,此为第二重境界。一重境界和二重境界谈的是对待“贫”“富”的态度。第三重境界突然谈到读“诗”的问题,表面看毫不关联,细加推敲又环环相生、丝丝入扣。难怪孔门高足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和谐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体现于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一来一往,亲切自然。先生无师长之尊,学生无弟子之卑,关系平等,融洽和谐,弟子是真聪明,先生是真渊博。难怪叔孙武贬毁孔子,子贡当面予以驳斥,并由衷的赞扬孔子:“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原文】

5、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②,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篇》

【注释】

①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颜回贤能呀。 ②箪(dàn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筐。 ③堪:忍受,受不了。

【翻译】

孔子说:“多么贤能啊,颜回!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中。其他人无法忍受这烦恼,但颜回却不改其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解读】

本章记颜子之乐。

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强调快乐。其快乐也极有层次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修道的快乐,二是悟道的快乐,三是得道的快乐。儒家的快乐,以道为中心,道的核心是“仁”。修道,包括学习、交友。学习的快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交友的快乐,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悟道的快乐,如“颜子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居无求饱,食无求安。”悟道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入道之初为悟道,得道除去物欲外,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如孔子的快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文】

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③。’”

《论语•述而篇》

【注释】

①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封地在叶城故称叶公。  ②女:通“汝”。奚:为什么。  ③云尔:如此罢了。云,如此。尔,通“耳”,罢了,而已。

【翻译】

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怎样,子路没有说。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哪,发愤努力以至都忘了吃饭,因此而快乐以至忘掉了忧愁,竟然连自己就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啊。”

【解读】

本章记孔子学习之乐。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子路刚勇好斗,“暴虎冯河,死而不悔,”勇夫一个,居然不能回答,孔子难免没有一些责备的语气,“女奚不曰”,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孔子一生的自我写照。

【原文】

7、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篇》

【注释】

①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饭,吃,名词作动词。  ②曲肱(gông)而枕之: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枕着。肱,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枕,枕着,动词。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淡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那不合义理的财富和高贵,对我来说,犹如天边浮云。”

【解读】

本章记孔子生活之乐,得道之乐。

孔子一生追求快乐,讲究快乐,不主张苦修,如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修道的快乐、悟道的快乐。贫而乐,粗食淡水,弯起胳膊做枕头,幕天席地,面对苍天,仰依大地,远山隐约,白云飘飘,其乐无穷,真似悟道“真人”。

孔子何以能达到贫而乐,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呢?关键在于孔子一生致力于对“道”的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达到了“仁者爱山爱水,静动自如”的境界。因此可以久处困约,长处快乐。反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篇》)话又说回来,孔子一生能做到“贫而乐”,是否就是“安于贫”而不求富贵呢?答案是否定的,孔子说“富而可求”便是明证。孔子并不是贫而乐而安于贫,而是求“合义”之富贵,君子疾没世名不称焉。”《卫灵公》又作《周易•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只是富贵要求合乎道义,不合道义,则如“浮云”。合道义之富贵,何乐而不取也。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君子临名,取之有道,快乐就在其中了。

【原文】

8、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①,则乐其意②;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荀子•子道》

【注释】

①得:得位。  ②乐其意:乐其为治的意思。

【翻译】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说:“君子在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以自己能很好地修养而感到快乐;得到职位后,又以自己能很好地去处理政事而感到快乐。因此君子终身都感到快乐,没有一天的忧愁。小人,在没有得到职位时,就忧虑自己得不到;得到职位之后,又害怕失去它。因此,小人终身都有忧愁,没有一天的快乐。”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在(有某种想法时)没有得到的时候,就为有这样的想法而高兴;已经得到了,又为能够得到而感到高兴。所以有终身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在(有某种想法时)没有得到的时候,就为得不到而担忧,;已经得到了,又为害怕失去而担忧,所以有终身的忧愁,而没有一日的快乐。”

【解读】

本章记载君子之乐,小人之忧。

子路问“君子亦有忧乎?”君子有忧愁的事吗?孔子告诉他,“其未得也,则乐其意”,当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有追求并希望得到的意图、志向,因意向而快乐,仅因有一个美妙的想法即有快乐,你看快乐是多么容易。快乐完全由一颗宁静坦荡的心而得,这是快乐的第一阶段,“乐其意”。第二阶段,“既已得之,又乐其治”。“得之”是泛指,或许是金钱,或许是工作,或许是官位,“既已得之”,便又高高兴兴地去使用,去工作,去管理。未得也乐,“乐其意”;已得也乐,“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然而,君子是否完全没有忧愁呢?不是,君子亦有忧愁。君子忧“德之不修,不善不能改”,忧学业长进不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人忧贫不忧道。”小人则是另一番情景,“其未得也则忧不得”,小人一旦有某种想法,便惶惶然不可终日,忧其不得,忧其意;“既已得之,又恐失之。”小人一旦得到某种东西,便皇皇然不可终日,忧其失之,忧其治。孔子在《论语》中也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原文】

9、子曰:“《关雎》乐而不淫①,哀而不伤②”。

《论语•八佾篇》

【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描写男子追求女子时忧愁及想象结婚的喜悦。淫:过分到不适当的程度。  ②哀而不伤:忧愁而不悲伤。

【翻译】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度,忧伤而不过分。”

【解读】

本章为孔子告诫快乐而不过度。

儒家是入世哲学,讲究快乐。第一,讲究学习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第二,即便是贫扼困窘,仍讲究生活的快乐,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第三,讲究道德修养的快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但有一点须注意,快乐不能过度,“乐而不淫,”是说快乐而不过度。“而不”是一个很有趣的句式,他是孔子中庸思想表述的语言形式之一,“而不”强调的内容即适度,适宜,恰当,如“劳而不怨”,“惠而不费”,“威而不猛”,“哀而不伤”。与孔子回答林放“礼之本”的意思一样,“丧,与其易也,宁戚”。丧事与其大事铺排,周详完备,还不如悲伤,但悲伤也不能过分。

【原文】

10、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②,乐多贤友③,益矣。乐骄乐④,乐佚游⑤,乐晏乐⑥,损矣。”

《论语•季氏篇》

【注释】

①节:调节,节制。 ②善:优点、好处。 ③贤友:好朋友。 ④骄:骄傲。 ⑤佚游:游荡。 ⑥宴乐:以吃喝为乐。宴:宴会。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以礼乐节制自己为快乐,以称赞他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多交贤德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傲为快乐,以游荡为快乐,以吃喝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解读】

本章孔子谈益者乐,损者乐。

快乐是儒家文化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不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修道都需要快乐。荀子在《子道篇》中说:“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孔子在本章中又告诉我们:“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礼之中,乐之和,以中和为节制,以礼乐调节快乐,快乐要适中和谐,融洽适度。“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恶”。君子成人之美,以道人之善成人之美为快乐,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快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乐多贤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均是友之贤德者。朋友相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切磋道德学问,快乐无穷无尽。贤友多多益善,以多贤友为快乐。“益者三乐”,一乐,快乐的尺度;二乐,快乐的方式;三乐,快乐的源泉。“乐骄乐”,以狂傲无羁为快乐,“乐佚游”,驰骋田猎心发狂,佚游惰慢而恶闻其善。“乐宴乐”,以吃吃喝喝为快乐,山吃海喝,肠肥脑满。“君子相交淡如水”,以吃喝为淡,以问学为浓;小人相交浓如油,以吃喝为浓,以问学为淡。君子相聚,以切磋学问为快乐;小人相聚,以吃喝玩乐佚游为快乐。乐之三损,一损无度,二损无善,三损无学,“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贤人君子不可不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12)
《论语》为政篇第二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
《论语》白话文(下)
《论语》全文翻译 2
安德义论语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