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研读(第十八讲)

论语研读(第十八讲)

教学内容:解读“阳货篇第十七”, 本篇共26章,1018字。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本篇谈随机应变,属的范畴,是灵活性,经正而权变。前此数篇谈修身与治国,属的范畴,是原则性,经正权变必须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而且必须有度,亦有亦有

一、通权达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随机应变,灵活处置。公山拂扰以费畔,佛肸以中牟畔,召,子欲往。阳货,系权贵,欲见而不见。公山佛肸系叛臣,召而欲往,善通权变。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当见而不见,行不屑之教。

二、是非分明,善恶分明。 乡愿,德之贼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 “色厉内荏之小人患得患失之鄙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夺朱之紫色,乱乐之郑声,覆邦家之利口。”“年四十而见恶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民有三疾,君子有七恶,均系人类恶行恶习。人类善德。能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

三、经权之度。大多表现为是非善恶分明,循理守常曰经,但孔子又说: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天下事没有绝对的正确,绝对的错误,一切以为总原则,这个就是,遏恶扬善,善恶分明,亦有。临危制变曰权,变是灵活性,权变亦有度。权变无度则走向邪僻。六言六蔽所谈即的问题。六种美德,若不限之以,以,美德即会变成愚蠢、放荡、残贼、绞害、轻狂。六言六蔽之利弊,不仅仅限于六类美德,亦包括恭宽信敏惠之五德。

【原文】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阳货:名虎,见孔子:想让孔子谒见他。使动用法。见,谒见,拜见。后句的用法同。   ② 归:通,赠送。豚(tún):小猪,这里指蒸熟的小猪。   ③ 时其亡:打听到他不在家时。时,通,窥伺,暗中窥探。孔子不愿见阳货,趁他不在家时去回拜。   ④涂:通,道路。   ⑤ 曰:这里的,和下文的两个曰不可都是阳货自问自答。   ⑥ 怀其宝:比喻自己怀藏着才能。迷:乱,使乱,使动用法。  ⑦好(hào)从事:指喜好从事政治活动。亟():屡次。   ⑧ 知:同   ⑨ 岁不我与:岁月不等待我们。否定句宾语前置。与,在一起。这里当等待讲。

【语译】阳货想叫孔子去拜见他,孔子却不去,阳货便派人送给孔子一头蒸熟了的乳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去回拜。不巧,两人在路途上相遇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同你说。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了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不回答,)阳货自己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好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叫做聪明吗?(孔子仍不回答,)阳货又自己接口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一天天消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呀。孔子说:好吧,我打算出去做官了。

【解读】本章记载阳货空访,孔子空拜,表现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性。

阳货,又叫阳虎,是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春秋末年,权势逐渐下移,天子下移至大夫,大夫下移至家臣。阳货不但一度掌握了季氏的大权,而且掌握了鲁国的大权,权倾鲁国,炙手可热,飞扬跋扈,恣肆妄为,孔子骂他是陪臣执国命。后来他在和季桓子等的争权斗争中失败,逃往齐国,后又逃到晋国。

孔子见阳货当在公元前502年。阳货想要孔子帮助他治理鲁国,召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货心生一计——“空访,趁孔子不在家,归孔子豚,馈赠孔子一个乳猪。阳货空访一招很刁滑,陷孔子于两难境地,内心的道德要求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回访,见所不愿见之人,受道德良心谴责;不回访,与社会现实权势发生冲突。按礼制规定,来而不往非礼也。孔子必须回访,孔子不愧为圣人,他将计就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趁他不在的时候,前往拜访 ——空拜。

空拜一招也很高明。但事有不凑巧,孔子出门后在路上又遇到阳货,遇诸途。”“来!予与尔言。从一个字可以看出阳货骄横傲慢无礼的状态,对于一个社会贤达,脱口而呼,无礼之至。予与尔言。不待对方回应,抢口而说。阳货以礼访孔子,以仁问孔子,以智难孔子,以时劝孔子。从事实角度看,逼人还礼,非礼也;逼人就范,非仁也;揭人疮疤,非智也;非其人而曰时,非时也。

孔子面对一个权势人物,喋喋不休,不依不饶,咄咄逼人的态势,无可奈何,只好说:诺,吾将仕也。诺而不信,称之为空诺,从阳货空访,到孔子空拜,又到孔子空诺,空对空,假对假,是圣人通权达变的典型范例。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内文明而外柔顺。内刚而外柔,内方而外圆,内经而外权。

【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语译】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和影响的不同,才渐渐地相差很远了。

【解读】本章是孔子的人性可塑论

关于人性的讨论,古今中外均十分热烈,蔚为大观。西方基督教主张性恶,他们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坏人,应该严加约束管制,因此,西方法律十分完备。东方儒家内部关于性近性善性恶的争论也十分激烈,后来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占主流地位,孟子的性善论也随之占主导地位,因此东方文化强调贤人治国,圣人治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行下效,风行草偃,治国寄希望于圣贤,因此东方文化德主刑辅,法律相对滞后。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孔子不言性,是慎言,他既不言性善,也不言性恶,但他的性相近,习相远却为后世哲学的争论划定了一个基础,它囊括了西方的性恶,东方的性善,也涵盖了儒学内部的争论。更重要的是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是可以塑造教化而使之改变的。但孔子也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所说的下愚不移指的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一类的人。本性相近,习染教化差别颇大,故可教育,下愚不移者为不愿接受教育,性相近,习相远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可塑理论。

【原文】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语译】孔子说:只有最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人,是不会改变的。

【解读】本章指责困而不学之人。

从学习角度讲,人有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季氏篇》)从教育的对象看,人有三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从道德境界角度看,又有圣人、君子、小人。小人之中又分三等。孔子所说的上智是指生知”“学知”“中人以上以及圣人”“君子下愚不移指的是困而不学中人以下以及小人中之下等者。人是可塑可教,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对极少数人是无可奈何,这也是教育者应该知道的。

【原文】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尔。

【注释】之:到。   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县城。   ②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语译】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做官的学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嘛(这有何不可?)。孔子说:弟子们,言偃的话说得对,我刚才不过是句玩笑罢了。

【解读】本章记载表现孔子诙谐幽默的风格以及过而能改的风范。

子游是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他注重以礼乐教化百姓,特别是用弦歌乐理来熏陶百姓。他约20多岁即任武城宰,业绩斐然。孔子专程赶往武城,检查其治理情况,一边走,一边听到四处都有弦歌之声。孔子十分高兴,先是莞尔而笑,微笑,接着说:割鸡焉用牛刀。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赞扬子游才高可堪重任,却让其治理武城一个小镇,惜子游之大材而小用。结果子游理解为,用音乐熏陶教化百姓是割鸡用牛刀,意思是如此百姓何必用如此高雅的方法去治理呢?子游当时即予以反驳,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知其理解有误,也不便于纠正,干脆将错就错,自己认错: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子游说得对,前面所说,开玩笑罢了。犹如《述而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孔子讳尊误答一样,孔子知道后,当即认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便是德如孔子类的圣贤,也难免有错,更何况平常人等。

【原文】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注释】公山弗扰:又名公山不狃(niǔ),字子拽,季氏的家臣,他由于拥护阳货,在费邑叛变季氏。畔:通   ② 说:同   ③ 末:没有(地方)。之:去,往。已:止,算了。   ④公山氏之之:即之公山氏。第一个是结构助词,标志宾语前置。第二个是动词,当”“讲。   ⑤徒:徒然,白白地。

【语译】公山弗扰盘据在费邑叛变季氏,召孔子去他那里,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既然是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一趟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将借此机会在东方复兴周礼哩。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性。《史记.孔子世家》载:

定公九年,阳虎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今费虽小,倘庶几乎!欲往。子路不悦,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汙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积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内不蒙其化,群生不被其恩,故喟然叹曰:如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

【原文】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注释】任:任用。   ② 有功:有成就,能取得成功。   ③ 足以:足以之的省略。意即能够凭借它。之,指代。使人:役使人,使唤人。

【语译】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于民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待人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守信用就能得到百姓的任,勤快敏捷就能取得成功,对百姓恩惠就能使他们更好地听使唤。

【解读】本章记孔子谈仁之五德恭、宽、信、敏、惠

颜回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子张问仁,孔子答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颜回问细则,孔子答曰:非礼勿视、听、言、动;子张问细则,孔子答曰:恭、宽、信、敏、惠。前者修己、正己、克己,为内圣之功;后者行仁于天下,为外王之力。内修圣功,外行王道,内圣外王为儒学全部内容。颜回性格内向,淡泊名利,孔子以内圣教之诲之;子张性格外向张扬急于事功,以行天下之事训之导之。颜回告之仁者安仁之内功,子张告之智者利仁之外力。前者为本体,后者为用体,皆是因材施教。至于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均是外王之结果。恭、宽、惠三者是对人而言,守信、勤敏是对己而言。对人恭敬,人恒敬之,不见侮于人。对人宽容,厚德载物,器量宏大,则得众人拥戴。有善勿专,分惠于人,则有人乐意听你调遣差使。自己恪守信誉,则有人信任你,依靠你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勤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奋则多建事功。行此五者,畅达天下。

【原文】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佛肸(bì xī):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范氏的私邑,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赵简子以晋侯名义攻打范氏,佛肸便以中牟为据点反叛,并在此时召见孔子,孔子认为赵简子如果灭掉范中行,就会行成三家分晋的形势,为了挽救晋的一统,因此想去佛肸处。  ②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以其身亲自做坏事的人的地方。于,用法同   ③ 磷:(lìn)薄。变薄,弄坏。   ④ 涅(niè):一种矿物,可做黑色染料。这里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当染讲,缁():黑。   ⑤ 匏(páo)瓜:葫芦的一种,味苦涩,不能吃。

【语译】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说:过去我听老师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在中牟叛乱,您却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是的,我讲过这话。(但是你知道吗?)不是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只苦葫芦不成?怎么只能系挂在那里不让人采食呢?

【解读】本章仍然表现了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性。

子路生性耿直,刚勇直率。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谏。佛肸以中牟叛召,子欲往。子路又谏。两次劝谏,表面上看,内容似乎没有什么区别,细加辨析,颇有情趣。

第一次,子路不悦,劝谏内容,语气绝决干脆,末之也已,没有地方去就算了,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一个语气坚决的反问句,孔子回答,直接从仁道的推行,行为的目的去回答: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既然召用我,难道我会白跑吗?我应在鲁国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

第二次劝谏,子路面部没有不悦之色,语气也比较平静,而且更讲究语言的策略与艺术,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用你的话来规谏你,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开篇用孔子的言语作理论根据,接下来以中牟叛的事实指责孔子,认为孔子的理论与事实不符。虽有质证反问的语气,但毕竟出语委婉迂徐,以探询的口气出现,与第一次劝谏比较,口气缓和多了,孔子的回答也平缓多了,先是承认子路理论的质证,然,有是言也。接下来说: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从硬度角度说。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从颜色角度说。既”“”“是从内质角度讲。接着从外用角度说: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瓠瓜苦,剖而可为瓢,不剖干而可为渡水系浮之物,可供使用,不可供食用。孔子取喻,意在供食用,意思是我岂能像瓠瓜一样,仅能供使用,而不能供食用。从内质讲,我属坚白耐用之物,从外用角度讲,我不仅能供使用,亦可供食用。

【原文】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六言:六个字。这是下文说的仁、知(同)、信、直、勇、刚六种品德。  ②居:坐。  ③贼:害,危害。  ④绞:指说话尖刻。  ⑤乱:小指捣乱闯祸,大指犯上作乱。

【语译】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讲诚信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解读】本章孔子谈六言六蔽。孔子在《泰伯篇》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在《礼记.仲尼燕居》中说:夫礼,所以制中也,礼为求中之器,礼,制中,礼求中,礼,亦为中,亦可以理解为度。因此,六言六蔽可以理解为:仁而不知度,愚蠢;智而不知度,放荡;信而不知度,贼害;直而不知度,绞伤;勇而不知度,祸乱;刚而不知度,狂傲。孔子所有的道德范畴,一言以蔽之,而已。

【原文】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小子:指弟子,学生。夫:这或那。指示代词。因为意思较虚,也可不译出。   ② 兴:激发。   ③ 群:合群。也即能与人相处。   ④ 迩(ěr):近。

【语译】孔子说:弟子们,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诗》,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培养与社会人群相处的本领,可以抒发怨恨的情感。近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解读】本章孔子谈诗的功能。

本章谈《诗经》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以修身。二是诗识以致知。三是诗用以治国。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兴起,振兴,令人兴起振奋,心因美而感动,然后用心观察。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观天地之大,察品类之盛。取法天地,考见得失,辨别穷通进退。,通达则合群相处,群而和众,群而正心,群而兼善天下。,穷扼则离群索居,托物寄怨,独善其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怨而不怒,怨而有度,怨而有方,非怨而怒,怒而乱者也。

以心动,以心用,以正心,以泄心之忿,兴观群怨皆以心为,心之所为,不离温柔敦厚之风,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风敦厚雅正。

【原文】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注释】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   ②《周南》、《召南》:《诗经? 国风》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召南都是地域名称。周南,大体是汉水流域东部。召南,大体是汉水流域西部。儒家认为这两个地区的民歌合乎礼仪,故采集入《诗经》,名为《周南》、《召南》。   ③ 正墙面:即正墙,面墙。正对着墙,面对着墙。意思一样。

【语译】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了《周南》、《召南》没有?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会像面正对着墙壁站着一样(无法看见,也无法行走)了!

【解读】本章孔子强调《周南》《召南》的作用。

孔子教儿子,《论语》记载有两次。《季氏篇》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本章又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开头的两篇,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不学《周南》《召南》,犹如面壁而立,寸步难行,《季氏篇》说:不学诗,无以言。本章等于说:不学诗,无以行。前者概论,后者详论,前者纲,后者目。

【原文】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注释】云:句中语气词,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也可译成。下面几个用法同此。   ② 玉帛():指举行礼仪时用的玉器、丝织品等礼器。在孔子看来,礼乐的意义不在于只有玉帛、钟鼓等形式。

【语译】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难道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解读】本章孔子谈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事物总是相对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恰当而又高度的结合,合之度,是最高的境界,但事实上中而又中的境界是很难做到,或者说根本做不到,一般说做到中而不失其正就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所以孔子在发生偏颇矛盾不能协调时,他更强调质,比如: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易,宁戚。礼的”“发生矛盾时,取而去,丧礼的周备详尽与悲痛哀戚发生矛盾时,宁去其而取其。当然在之有无的大原则时,孔子又取其礼,如对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曰:尔爱其羊,吾爱其礼。又如孔子在《八佾篇》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以仁为本,以礼乐为末,本章中孔子又以礼乐为本,以玉帛钟鼓为末,在文与质,本与末相对而不能协调的矛盾状态时,重主要矛盾而轻次要矛盾,这是孔子哲学”“关系的重要观点。

【原文】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注释】色厉:外表严厉。内荏(rěn):内心怯懦,软弱。 譬诸小人:拿小人来作比喻。穿:穿洞,挖洞。窬():洞。盗:上古的指小偷。

【语译】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的人,如果拿小人来作比喻,大概就好像挖洞穿墙偷东西的小偷吧?

【解读】孔子对色者而内荏类小人的指斥。子夏认为对君子的观察,由远而近有三种变化:望之俨然,端庄严肃,浩然一身正气,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即之也温,当你走近他时,温煦和睦,如春风拂面,有蔼然长者之风。其言也厉,当你与他交谈时,言辞犀利,铿锵有力,有刚毅不可撼动之力。色厉而内荏者刚好与之相反,由外而内,亦有三种变化:远望有俨然之气,虚张声势,故作矜持。走近他,则呈怯懦之状,内心怯懦,腹中空虚。与之交谈,则巧言柔佞,言辞支离,呈扭泥之态。色厉而内荏,欺世盗名,表里不一,犹如穿墙打洞的小偷,首鼠两端,逡巡而行。

【原文】17.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注释】乡愿:指丧失原则,同于流俗,媚世欺心伪善者。

【译文】孔子说:乡愿,实是道德的败坏者。

【解读】本章是孔子论乡愿

孔子在《里仁篇》中说: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有仁德的人,是非分明。荀子在《不苟篇》中也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有德的君子扬善并不隐恶,善恶分明。乡愿似的人则不同,不分是非曲直,人云亦云。

这类人,找他的错误,找不到,非之无举也,无法举证。想责备他,却无可责备,刺之无刺也,无法针砭他。圆滑老道,精通世故,同流合污,似德非德,善于取媚,精于取巧,不偏不倚,貌似公正,实则首鼠两端,投机取巧,无仁爱之心,无是非之明,所以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者,败坏道德的蟊贼。

【原文】17.14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注释】涂:通

【语译】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解读】本章是孔子对道听途说者的批评。

孔子说: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礼,所以制中也。礼有时中,恰当之意。道听,听之太易,则听之不当,听之无据;途说,说之太易,则说之不当,说之无据。孔子又说:听思聪,言思忠。聪,清楚明白;忠,忠于事实。听若不思聪,则有壅塞蔽明之失,言若不思忠,则有巧言柔佞之嫌。非礼勿视,非礼勿言。乃为之细目,听思聪,言思忠乃为德之深省,道听违礼,途说违忠。者,德也,道听涂说,听之于道路,说之于道路,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弃也,亦自弃其德也。(皇侃语)

【原文】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注释】鄙夫:鄙陋、庸俗,品德低下的人,也与哉:语气助词连用,重点在最后一个词,译为   ② 患得之:实为患不得之代词,作患得的宾语,泛指利闻名禄以及地位。  ③ 无所不至:没有他做不到的事。即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语译】孔子说:一个鄙俗的人,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侍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的时候,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它。一个人如果总担心失掉,就会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解读】本章孔子对无德鄙夫心理状态的描绘。后人已将其略缩为成语:患得患失

以上色厉”“乡愿”“道听”“鄙夫四章,意义大略相近,可用一字概括。色厉而内荏。伪色;色取仁而行违。”“巧言令色,鲜矣仁。善于伪装。乡愿,德之贼也。伪德,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善于取悦于人。道听途说,德之弃也。伪学,古之学为己,今之学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修炼自己,提高修养,今人学习是装模作样,借以炫耀,所以不愿深下功夫,道听途说,得来全不费工夫,传扬也不费力气。道貌岸然者是这一类人。鄙夫患得患失,无所不至。伪官,志于道德,圣贤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贵,即鄙夫也。(引自《论语集释》)鄙夫,一心在于官爵富贵,患得亦为官,患失亦为官,做官是假,求财是真。

【原文】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是之亡:没有这些毛病。为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为前置标志。亡,通,没有。   ② 肆:直,正直。   ③ 矜:矜持,自尊自大。廉:方正,有棱角。引申为直或正直。   ④ 忿戾:凶恶,蛮横。

【语译】孔子说:古代的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比原来不一样了。古代狂妄的人不过放肆一点,现在狂妄的人简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自大的人只是不可冒犯,现在骄傲自大的人却凶横不讲理;古代愚笨的人简单率直,现代愚笨的人一味欺诈。

【解读】本章孔子谈”“”“三者古今的变化。

 ,有”“正直的含义。《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肆,直也。有时”“连用,系同义复合词,《礼记.乐记》:肆直而慈爱,郑玄注曰:肆,正也。肆直,正直。也有”“正直的含义。的本意指物体外露的棱角,《礼记.月令》:其器廉以深,引申为直正直,《庄子?让王》:人犯其难,我亨其利,非廉也。《荀子.不苟篇》:君子宽而僈,廉而不刿。君子宽宏而不怠慢,正直而不伤害人。廉而不刿衍化仿造一句,即廉而无礼则刿,与直而无礼则绞意义相近,将后一句稍加略缩,即直而不绞,与廉而不刿意同,的含义。

【原文】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读】这条重出,见《学而篇》,第3章。

【原文】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注释】紫:红色和蓝色混合成的颜色,不是正红色,但却很接近。朱:大红色。古代称为正色。   ② 郑声:郑国的民间音乐。古人认为它淫靡放荡,不能登大雅之堂。雅乐:周王朝的正统音乐。雅,典雅。   ③ 利口:口齿伶利,也即花言巧语。

【语译】孔子说:我憎恶用紫色取代大红色;憎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典雅的音乐;憎恶用巧嘴利舌颠覆国家的人。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似是而非的指责。

孔子与颜回在《颜渊篇》中讨论什么叫,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就颜色而言,则是恶紫之夺朱也非礼勿听,就音乐而言,则是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非礼勿言,就语言而言,则是恶利口之覆邦家夫礼,所以制中也。”“,即为恰当适中,颜色非正色不视,音乐非典雅不听,言辞非中綮不说。当然视听言动,非仅仅就只是声色言辞,但声色言辞就人而言,已近大端,不可不慎。

【原文】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语译】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什么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但春夏秋冬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解读】本章探讨无言之教。

教,有两类,一是有言之教,一是无言之教。或曰有可言之教,有不可言之教。犹如道家的道有两种一样。有可道(言)之道,有不可道(言)之道。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言),则非恒常之道,道无可道(言),乃常道。同理,教可教,则非常教,教不可教,乃恒常之教。因此,我们说:有言之教,是普通的教,是可教之教。无言之教,是恒常之教,是不可教之教。可言之教,教三纲,教八目,教修身,系可言状之教;教是为了不教,言是为了不言,无言之教是有言之教的升华。不可言之教,境界则更高,是圣人之教,所效之道,乃天道。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就是天地之道。气候不信,四时犹废。人当效法天地之道,恪守信誉,以行无言之教。

【原文】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孺悲:鲁人,鲁定公曾命他向孔子学士丧礼,故亦是孔子学生。孔子为何拒见,待考。将命者:奉命的人。这里指传话的人。

【语译】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过瑟来边弹边歌,故意让孺悲听见。

【解读】上章谈无言之教,本章谈不屑之教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围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方法则有很多:对绝顶聪明的子贡用无言之教引导他臻入圣境,对较为愚纯、性格憨直的樊迟以及宰我则采用传言之教,对颇有权势的孟懿子则采取模糊教育法,对悲戚忧伤的弟子则采用快乐教育法,对耿直刚勇的子路则采用直言教育法,对孺悲则采用不屑之教

孺悲欲见孔子。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去向孔子学习士丧礼。孔子不愿见孺悲的确切原因已无法查考。有人说按当时礼节,年轻人初次见年长位尊的人一定要有介绍人,孺悲没有介绍人,所以孔子推病不见。也有人说孺悲得罪过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不想见也罢,却辞以疾,推辞身体欠佳,辞以疾也罢。将命者出户,传话的人刚出门,孔老夫子却又取瑟而歌取瑟而歌也罢,孔子似恶作剧一般使之闻之。从表面看,孔子似乎是有意调侃戏弄于他,实则是一种不屑之教。对孺悲则不值得采用耳提面命,口授心传的教育方法,即如孟子在《告子篇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不屑之教教诲他,亦是教之诲之。无言之教是对贤人设教,传言之教,直言之教是对有德的君子施教,模糊之教是对有位无德的君子施教,快乐之教是对众弟子心理设教,不屑之教也是对无位无德的凡庸之辈行教。

【原文】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学生。   ② 三年之丧:古代礼制: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可这种礼制已经很久不被遵循了,宰我向孔子请教,意在讨论是否能重新制订丧礼的时间。   ③ 升:登场。   ④ 钻燧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四季不同,春用榆柳,夏用桑枸,秋用柞楢(yóu),冬用槐檀。此为岁月年轮,叫钻燧改火。改火,即改木取火。   ⑤期:一周年。已:止,结束。   ⑥ 食夫稻:古代北方以小米(稷)为主要食物,水稻为珍品,故服丧的人不能吃。   ⑦ 衣夫锦:古人服丧时穿素色麻布孝衣,不能穿有文采的丝织品。   ⑧于女安乎:对你来说心安吗。   ⑨ 旨:滋味美。这里指味美的食物。甘:香甜,甜美。   ⑩居处:古代服丧期间,要住在临时搭的简易草棚或木棚里守孝三年,睡在草编的垫子上,枕的是土块。这里的居处指住在平日所住的房子里。

【语译】宰我问:父母死了,子女守孝三年,我看一年就算够久了。一个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一定会废弃掉;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旧谷子已经吃完,新谷子已经上场碾出来,钻火用的木头也轮换了一遍,所以守孝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吃那白米饭,穿上那锦缎衣,对你来说心里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要觉得心安,那就去做吧!君子在服丧期间,吃美味不感到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舒适的家里不感到舒适,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不仁啊!儿女生下来,要到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呀。难道宰予就没有从他父母怀抱中得到三年的爱抚吗?

【解读】本章是有关丧制的争论。

孔子以前的守丧三年只是部分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不具有普遍性,亦未上升为一种制度。到孔子时,孔子则主张成为一种理性的制度。宰我与孔子的这场旷古争论,据推测应该是在这种制度确立与否的时候,孔门尚在酝酿讨论之中,于是宰我提出了反对意见。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守丧三年,时间太久了。孔子认为: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宰我的论据是: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教育,是孔门教育的重要内容。三年之丧,与礼乐教育发生矛盾,严重抵牾,难能协调,故而提出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久矣。四季更替,光阴轮转,钻木取火,依时而行,旧的生命完结,新的生命开始。守丧也是对旧的生命的怀念,一年时间即可。宰我的辩论,有理有据还有具体的措施。孔子的反驳显然显得有些无可奈何,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父母去世,你吃细粮穿锦缎,心安理得吗?从心理的角度,寄期望唤醒宰我的慎终追远的孝敬之情,谁知宰我刚直,在孔子面前毫不退让,也不客气,对于女安乎的问话,他公然回答,孔子无可奈何,只好作让步,女安,则为之。

【原文】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注释】博弈():下棋。   ② 贤:好,胜过。乎:介词,表比较,用法同。可译为。已:止,这里指什么都不干。

【语译】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却不动一点脑筋去干点正事,这种人真难办!不是有下棋的游戏吗?下棋也比什么都不干强。

【解读】本章是孔子对饱食终日者的批评。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小人肠肥脑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弃有道而非焉。君子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道盛德而难忘。小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摇唇鼓舌,玩弄小聪明,弃德而速朽之人,无所用心,懈怠懒惰,好行小慧,精于算计,俱归为难矣哉

【原文】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释】义以:即以义。介词宾语由于强调而前置。上:指最高尚的品德。

【语译】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崇高的是义,假如君子只有勇而不讲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而不讲义就会去偷窃。

【解读】本章孔子谈君子”“小人所带来的灾害。

君子有三类,A有德,B有位,C有德有位,德位合而观之。A类有德而无位,B类有位而无德,C类德位俱全。小人亦有三类,A无德,B无位,C无德无位。君子小人合而观之,君子A类与小人B类全同,B小人仅从地位而言,孔子也多次谦称自己为小人,有德而无位,B类小人与AC类小人全异,君子C类与小人C类全异,君子B类与小人A类全同。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勇而无礼,勇而无义,勇而无德,君子有地位无德无义无礼则谋反,小人无德无位无义无礼则行盗。一则为乱,一则为盗,窃国者为侯为王,窃钩者为寇为盗,名不同而实相同,无德而已矣。孔子诫人修德,无德者地位越高,危害越大,有德者地位越高,造福越大。

【原文】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释】恶称人之恶者:第一个读(),第二个读(è),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称人之恶者,者字结构,名词性质。称,称道,传达宣扬。  ②流:疑为衍文。较早版本的《论语》无。讪(shàn):诽谤,攻击。  ③窒:阻塞不通。这里指顽固不化。  ④缴(jiǎo):窃取,抄袭。知:同  ⑤孙:通。谦虚。  ⑥讦(jié):揭发、攻击别人的隐私。

【语译】子贡说:君子也有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君子憎恶传扬别人坏处,憎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在上位者,憎恶有勇力却不讲礼的人,憎恶果断勇敢而闭塞不通的人。孔子说:赐,你也有憎恶吗?子贡回答说:揭发我憎恶抄袭别人的东西却自以为聪明的人,憎恶毫不谦逊还自以为勇敢的人,憎恶攻击别人的隐私还自以为正直的人。

【解读】孔子四恶,依朱熹说:称人恶则无仁厚之意,下讪上则无忠敬之心,勇而无礼则为乱,果而窒则妄作。”“果敢而窒者,似应理解为果敢固执,不通权变,权变则属。称人之恶,过分夸张扬人之恶,系不居下讪上,为下则好非其上,攻上之恶,系不忠。勇而无礼,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勇而为乱,不如无勇。孔子所恶,不。子贡三恶,徼以为知者。剽窃抄袭以为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徼以为知,实为不智。不孙以为勇者。待人接物,狂傲不羁,自以为勇敢,实为不勇。讦以为直者,攻人隐私,隐善扬恶,而自以为正直仁厚。子贡所恶不仁不智不勇,”“”“不逊”“”“似是而非,犹如乡愿,貌似忠厚,实为德之贼也

【原文】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注释】难养:难以调教。   ② 不孙:不谦逊,无礼貌。孙:

【语译】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调教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又会报怨。

【解读】本章是孔子对无德小人以及无德女子的批评。

小人”“女子,朱熹认为小人即仆隶下人。女子即侍婢类的女子,此说将小人范围界定太窄。无德的小人仅指仆隶下人,与社会事实不符。无德的小人随处可见,相反的,真正的近身的仆隶下人应好对待得多,相反是社会小人难以调教。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非小人有此特点,君子也当注意,朋友数,斯疏也;事君数,斯辱也。人与人之间交往当讲究距离,君臣、父子、朋友、夫妻、兄弟之间均应有一段距离,距离产生美,对女子和小人调教时也应保持距离。当然这个距离必须是适中合理的距离,否则不是怨恨就是傲慢。

【原文】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注释】见恶:被厌恶。见,助词,表被动。可用译出。   ② 其:语气助词,表猜度。可译为大概恐怕。终:终生。已:完。

【语译】孔子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辈子恐怕也就完了。

【解读】本章是孔子对当立而不能立”“当不惑而仍惑者的批评。

孔子将人生划分为六个阶段: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易经乾卦也将人划分为六个阶段: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九四,龙跃于渊;九五,见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从孔子的划分看,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当属不惑之年,从乾卦看,当属立行于世的君子。人到中年,事业功名当有所成,品德修养当渐进佳境,不犯糊涂。倘若年过四十当立而不能立”“当不惑而仍惑者其终身事业修养皆一无所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20350 清娟盲派命理 第三章 十二地支 第五节 十二地支六合
梁湘润命理传承班笔记(绝密)
心清似水(题图音画)一首优雅禅意名曲·水
欣赏-现代-潘长宏诗《晨练太极免疫强》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16-【兵要-7】
我以为风水学与人体学在易学上是一个道理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