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雷火炼殿”之猜想

“雷火炼殿”之猜想

(这部分内容当时没有发在天涯。)

在武当之巅天柱峰顶,巍然屹立着一座铜铸鎏金宫殿式的建筑——金殿。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正殿面积为13.7平方米,高为5.54米,重达数百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

史料记载,金殿全部构件是在北京铸成后,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水运至武当山,拼装榫铆而成。

金殿建成伊始,就出现了四种绝景奇观。

其一是“祖帅出汗”: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浃背;

其二是“海马吐雾”:金殿屋脊上立着许多栩栩如生的金兽金禽,其中有一头海马,每到夏季,当海马口中“吐出”串串白雾,并“喂喂”有声时,随后必有暴风雨荡涤金殿;

其三是“明灯长亮”:则是说大殿内的一盏灯,自动点亮了以后,就从来没有熄灭过。大殿除了正门以外,其他三面都是不透风的。大殿内的这盏灯就因为大殿的特殊设计,一直都没有熄灭过。即使是遇到大风天气和暴雨天气,也是如此。

其四是“雷火炼殿”:当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个盆大的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耀眼夺目,遇物碰撞即发生天崩地裂的巨响。有时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刹那间,武当山金顶金光万道,直射九霄,数十里外可见武当峰巅之上,红光冲天,其景如同火山喷发,惊心动魄,神奇壮观。

图 雷火炼殿

更令人称奇的是,任凭电闪雷鸣、震天裂地,但金殿却丝毫未损。雨过天晴,金殿经过雷震雨洗,倍加辉煌。

四种奇观中的“云与雷雨”解释

这里有四种奇观,先讲其中两种,因为这两种属于同一类的“云腾致雨”现象。

云雨之间的转换——“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千字文》)。

“露结为霜”这一句话出自《易经》,《易经·坤卦》里有:“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的话。履霜,脚下踩到霜了,那是水要冻结成坚硬之冰的时节要来了。阴始凝也,阴气开始凝结了。

唐代黄子发著的《相雨书》里写道“壁上自然生水者,天将大雨”“石上津润出液,将雨数日”等记载。

《黄帝内经·素问》卷二中,提出了水分循环和云雨形成的理论。书中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云是地气上升所形成的,雨是天气下降所形成的。雨虽然是从天下降,而它的根本,却来自地气上升所致;云虽然是地气上升而成,而它的根本,却又是天气下降的雨所供应的。

东汉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也有相似的见解:“雨从地上不从天下,见雨从上集,则谓从天下矣,其实地上也。”。

所以,大雨来临之前,可以看到这两种奇观:

其一是“祖帅出汗”: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浃背;

其二是“海马吐雾”:金殿屋脊上立着许多栩栩如生的金兽金禽,其中有一头海马,每到夏季,当海马口中“吐出”串串白雾,并“喂喂”有声时,随后必有暴风雨荡涤金殿。

这是因为大雨来临之前,空气中的水很多,水气多了变成了湿气,显像于生活当中,就可以看到各种物体上的有水出现,地面潮湿,弄湿了,故“天将大雨”啊!

----------------------------------------------

四种奇观中的“雷与火”猜想

根据中国的阴阳五行之说,才能可能如此推测,根据唐代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所讲日、星为“火”之气,日是至阳之精嘛,星为“日之余”,日在地成形为火,因此日、星皆为“火”;

还有《淮南子·天文训》:「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而汉代王充根据雷电烧焦人的头发、皮肤、草木等五个例子证明“雷电为火”说的也有道理。

而金属的“尖端放电”也可以看出,雷电生火的现象!

比如:《汉书·西域传》里记载,姑句家矛端生火,其妻股紫陬对姑句说:“矛端生火,此兵器也,利于用兵。”这是金属矛尖在一定条件下的放电现象,矛竖立在露天,矛尖在上,碰到空气中的带电电流,就会因金属尖端放电而产生火花,这是金属尖端放电现象。

另外的“静电”摩擦生火,并伴随有闪光和放电声音,也类似于天上的雷电,两者都会有“起火”反应!

除了琥珀和玳瑁之外,古代中国人还发现了毛皮、丝绸等物质的静电现象。它们之所以被发现,是由于静电火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西晋时张华(232—300年)在《博物志》中记述了两个静电现象:

一个是黑夜用梳子梳理头发,发现梳齿尖端的放电亮光,并听到微弱的放电爆声。

《博物志》,“今人梳头,解著衣,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另一个是黑夜猛地解脱衣服(毛皮或丝绸质料),也能看到闪光和听见声音。

明代人对后一个现象作了详细记述。张居正(1525-1582年)说:“凡貂裘及绮丽之服(即绫罗绸缎)皆有光。余每于冬月盛寒时,衣上常有火光,振之迸炸有声,如花火之状。”(《张文忠公全集·文集第一一》)。

与张居正同时代人都邛〔qiong琼〕这样描述丝绸的摩擦起电:人们用绫罗绸缎作衣服,“暗室中力持曳,以手摩之良久,火星直出”(《三余赘笔》,见《说郛〔fu伏〕》本)。

因而可知火也能生“雷电”,雷电亦能生“火”。

例如:

木星大气层是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大气层,其主要成分为氢和氦气。我们从地球所能看见的是它最上面的一层,其主要成分是氨。在氨云层下面是一层水云,这里有雷电发生,类似地球的雷电,不过这里的雷电更为剧烈。

全球雷击火现状:

图 雷电,森林火灾

据数据统计,由雷击火引起森林火灾最多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其中,加拿大的雷击火占总数的76%;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大约每年584场森林火灾中,大约有26%的森林火灾是由雷击引起;美国每年平均有1-1.5万次雷击火,美国西部山区大约有68%的森林火灾是由雷击火引起;俄罗斯每年的雷击火占森林火灾总数的16%。

那么,“雷火炼殿”的事迹是非常可能发生的,也是有可能做到的,当初不懂,现在看来,引雷设施可以让其发生点火效应,却又不会损坏金殿,只有明白了古人所说的阴阳五行变化生成万物之说,才能稍微懂得今天看起来神奇的古人制造物!

以上都说明,木星(少阳)为火,亦能生雷电,也符合火亦能转化生“雷电”之说,雷击火现象属于雷电起火,基本都是由“气”的各种变化造成的。

这些现象在今天经过了西式“科学”的分析,却看不出其中的联系,反而会斥之以“迷信”来反对阴阳五行说。

唯有通过中国的阴阳五行说的化生万物理论,才能够明白解释清楚天地万物之由来,如此才能让人能够稍微看的清晰了,如今所知不多仅仅只能做到如此,却已经让我对古人感到万分佩服!

--------------------------------

附:电光闪影

唐人杨师道诗《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其中有句云:“电影入飞阁,风威凌吹台。长檐响奔溜,清簟肃浮埃。”这里的“电影”一词,是电光闪影的意思。

唐诗中有不少诗篇中出现过“电影”一词。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大都出现在风电雷雨情况下,如:

唐沈佺期诗《巫山高二首》“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一作宋之问《内题赋得巫山雨诗》)

唐李华诗《咏史十一首》“电影开莲脸,雷声飞蕙心”

唐钱起诗《离居夜雨奉寄李京兆》“ 雷声匪君车,犹时过我庐。电影非君烛,犹能明我目。”

唐顾非雄诗《夏夜汉渚归舟即事》“ 雨遥明电影,蜃晓识楼形”

唐齐己诗《春寄尚颜》“檐声未断前旬雨,电影还连后夜雷。”

等等。

二,出现在与光、火等有关的诗里,如:

唐窦叔向诗《寒食日恩赐火》里,有句“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唐李涉诗《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有“良会芳时难再来,隙光电影长相催。”(转载)

虽然和我们现在经常看的娱乐电影完全是两码事,可以说明“电影”一词是古代就出现的,而不是后来“翻译”组合出来的,实际上今天电影之意依然表达的是那种快速闪烁造成的影像,正是这种快速连续的影像才能使得今天娱乐“电影”看起来似乎在动。

也就是说,当初选用这个古代“电影”词语,也是取用了电光闪影的词义,借来用在翻译上了,而今天《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等辞书,都只有“供观赏娱乐的活动影戏”这一种解释,以及现代电影的发生发展等说明。

这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应该的,应该增加第二种解释,即“电光闪影”,并注明出处。现代很多词语都是出自中国古代,并延续下来的,却大多数用来当做是外来引入的,不做古代的解释,甚至是故意误导中国人,这是极其相当不好的,也是相当恶劣的行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开武当山金顶长明灯600年都不灭的神秘面纱:雷火炼殿至今科学无解
秦楚网·文化频道
武当山雷火炼殿奇观
武当山有个雷火炼金殿奇观,为何消失,只因这个“尴尬”原因
中国古建,雷电为何“绕着走”?
武当山 雷火炼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