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虚热与实热的鉴别

看一则医案

张××,男,71岁。1994年5月4日初诊。因髙血压心脏病,服进口扩张血管药过量,至午后低热不退。体温徘徊在37.5--38℃之间,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不思饮食,头之前额与两侧疼痛。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

【研解】

单看患者午后低热不退,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的症状,是阳明经有热,这个热是实热,应该用白虎汤治疗。

何谓阳明经?阳明经包括人体的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在脏腑,胃家(胃、大肠)属阳明。

再看其短气乏力,气逆欲吐,不思饮食的症状,则不是单纯的阳明有热了 ,且其热也不是实热了,是阳明胃家虚热。

何谓虚热和实热?举个例子,拿我们平常烧开水来说,有的时候水很快烧开是火比较大,有的时候水很快烧开是水加的比较少,所以说,实热为火太过,虚热为水不及。

那么,对应人体来说也是如此。

阳明实热是因为阳明的火太大引起的,而阳明虚热则是因为阳明的水不足引起的,阳明实热应该泻火清热为主,犹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等,阳明虚热则应该补水清热为主,犹如竹叶石膏汤等。当然,这些汤方使用时都需要辨证才能施治,有其证才能用其方。

最后看其脉细数,结合上述症状判断,此乃津液不足、气有热之象,所以这个患者应为虚热,当用竹叶石膏汤。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了竹叶、麦冬、人参补充津液;加了半夏降逆;因其为虚热,所以去了知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竹叶石膏汤的煎法比较特别,“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意思是,先煮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炙甘草、麦冬,煮一阵子后,去掉药渣,再放入粳米,煮到米熟后,汤成去米。也就是说先煮药,药煮好后去药渣,后下粳米。

为什么这样煎呢?

粳米的作用为益气、止烦、止泄。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粳米者,有六个汤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煮法分三种:

一、米药俱下,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

二、先煮米汁,后入他药,于桃花汤;

三、先煮药,后煮米,于竹叶石膏汤。

先煎粳米煮时多,则气散而味全,以止泻为主;后煎粳米煮时少,则味寡而气全,以益气为主;药、粳米同时煎,则以止烦为主。

所以,汤方的煎煮方法非常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疗效的好坏。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不能忽视。

还有一种患者午后发低热不用服药的情况,《伤寒论》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就是患者本来病已经好了,又出现了午后发低热或微烦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患者病刚好就吃的太多或吃的太补,脾胃之气还没有完全恢复不能运化,这种情况下减少食量,尽量吃容易消化的东西即可,不必服药。

接下来,我们看看医案中的医生的辨证施治的过程:

【医案原文】:

辨证属于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之证。治当补气阴,清虚热。方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2g、生石膏40g,麦冬30g、党蔘15g、炙甘草10g、半夏12g、粳米20g。服五剂则热退,体温正常,渴止而不呕,胃开而欲食。惟余心烦少寐未去。上方加黄连8g、阿胶10g以滋阴降火。又服七剂,诸症得安。

该医生开出的也是竹叶石膏汤,五剂热退后只剩下心烦少寐一症,于是又在原方中加了黄连、阿胶以解少阴之虚热。

这样看来,热邪不但分虚实,还分病位,因为阳明(胃肠)、少阴(心肾)等皆有热,比如此医案中的患者为热邪在阳明(胃、肠),为虚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竹叶石膏汤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397条)
竹叶石膏汤经典医案、方论
「经方学堂」:解读经方大家刘渡舟
经方应用之竹叶石膏汤医案
竹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