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上篇

伤寒论的第一篇,太阳篇占整个伤寒论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五运六气,十二个时辰分六个气,病情恶化会传经,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则可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六气不停的流动,完成一天的循环,无病状态顺时针走,如果得病反着走。

伤寒论的条辩,言简刚中,简单扼要。

一、太阳病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受病刚开始在表,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都在肩背后方。正常人太阳为寒水,皮肤摸上去是凉的,手脚温热是常态。伤寒金匮有四种脉,是主要的脉,浮、沉、迟、数,浮数是阳脉,沉迟是阴脉。当病刚开始在表时,手指轻轻搭脉是浮在表面的,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张仲景认为阳有病,不可以看到阴脉,任何的病,一定要看到阳脉,如心脏病跟感冒最明显,脉浮大或结代,用经方立竿见影,脉就改变了。头颈头项强痛,风府、风池、风门脖子地方最容易进风,百病始于风。恶寒,肺主皮毛,太阳经实际上是心肺之表,为太阳。心脏不停跳动产生热,要靠肺的寒保持好温度,肺法象天,心脏与肺是引擎与水箱的关系,配合好才不会生病,人受到风寒,寒水停在那里不动,会造成头项强痛,旧水不去新水不来,产生压力是痛的来源,寒水累积会产生恶寒、怕冷现象。

太阳症第一条辩: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属于太阳症。

二、「太阳病」发热 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的一剎那,突然受风、受寒,感冒了,就会摸到很浮的脉,浮的脉,就是有外证,有表证。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身体很好。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身体素虚。会发热是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这里的发热,有时候会发热、有时候没有发热;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所谓的风,并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寒,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会引起皮肤毛孔收束起来,完全没有汗,嘴巴讲好冷,摸身体是滚烫的,热能散不出来,但是感觉是冷的,这种就是。有一种是会流汗,但是汗流出来,症状并没有抒解。怕风,就是不喜欢吹到风,就是恶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暂且不管,“必”,就是一定有的症状,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这就叫作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人,得到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病直接进到里面了,但一定有的症状是恶寒,怕冷的现象。水停在表面上,会感觉到冷,水停滞,造成温度下降。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份被寒束到,产生障碍,神经没有好的营养去供应,会感觉到痛,这个痛就是因为压力而且冷,所以要把水排掉,如何把水排出去,同时把病毒排出去?因为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份,如果攻的太过,结果感冒好了,人也脱水了,所以在排水的同时,要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足。当病情进入少阳的以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进入少阳,而是本身肠胃有问题的人才会产生的现象,或平常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的时候,感冒进来,才会呕逆,呕逆就是东西吃不下去,并不是每个人得到伤寒都会有呕逆的现象。脉阴阳俱紧,阴阳脉,过去有两派说法,一说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左手为血,右手为气。一说轻轻摸到表面上跳得紧数强,重按到骨边,跳的更强,表是阳,里是阴,这二说法皆可。现在所谓阴阳脉,所谓寸为阳、尺为阴,这在临床上是最有用的,临床上摸到寸脉与尺脉都是又浮又紧,就是脉阴阳俱紧。太阳病,有一种会流汗,没有恶寒,但风吹的很难过,病人会发热、发烧(中风),有一种没有流汗、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这是因为水排不出去(伤寒)。中风为什么不会骨节酸痛,因为水排得出去,所以滤过性病毒千百种,只分这两种就好了,按症处方,就是辨症论治。若以节气来看,“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所以在霜降到春分这段期间,被寒气所伤,就称为伤寒。因为寒气乃是冬天的正气,所以被冬天的正气所伤而产生的伤寒,并非疫病,所以不会传染。在南方一样有伤寒证,例如长时间在冷气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进冷水中,都可能出现伤寒证。如果是身体很强的人,吹了冷气,可能只是皮肤痒一下就好了,所以平常要保养身体,除了食物选择以外,就是要把肠胃保养好;人体要清灵、天是虚灵,人是清灵的意思,就是食物进入身体,二十四小时就要排出去,新陈代谢很好,就是“清”而能够“灵”动。临床使用麻黄或桂枝,就是看病人有汗或是无汗,就是中风与伤寒这两种病症的区别。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一开始初得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会再进,到此结束。如果是进入少阳,就可能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确算起来,足足六天,为什么六天?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中医的观念是天人合一,在风水地理上,有节气,从立春到雨水,这中间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天当定数,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数,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此累积起来,在易经八卦来讲,这是宇宙间的东西,在节气上也可以看到,台风来的时候,没有连吹五天的台风,也没有连热五天、到第六天还没改变节气的。大寒,也没有连冷五天的,到第六天一定会热起来,阳会回复过来,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在转变中间,超过六种转变,所以易经是六个爻,所以一候,是阳六,人的阳数回复回来了,人也是这样反应。脉静者,为不传也,脉静就是脉没有变化,如果摸到脉是浮缓,到第六天还是浮缓,这病不会传经,一直停留在太阳上面,不会再进入里面了,静就是脉没有变。若脉数急者,为传也,如果脉本来是浮缓的,突然跳的很数很急,就是往里面传了,传到少阳或阳明或少阴,不一定的,为什么不一定?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例如情志受到影响,因为人的情志不一样,如果正好感冒,却遭小偷,被吓一跳,恐伤肾,就进入少阴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伤肝,就进入蹶阴了;这就是传经,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例如吃了抗生素,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药,就算病进来了也只能在表,「百病风之始」,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引起的。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太阳症状,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明,有的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阳明证主要的症状是「但热不寒」,在太阳少阳的时候,有时候还会觉得冷、寒,进入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证了,全部是热证。少阳,就是「往来寒热」,好像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一下冷一下热,这是主证。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一进入一条经的时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经过了二三候,本来是伤寒无汗关节酸痛,看不到阳明证和少阳证,代表「表证」还在,并没有传经,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很想呕吐、烦躁,少阳证的时候,胸胁苦满,如果想呕吐,有吐的症状、恶心感觉的时候,这就是少阳证才有的症状。阳明证,因为是但热不寒,病人一定会烦躁,烦就是心情郁,心情很不好,压力很大的感觉,躁就是情绪很不稳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容易发脾气,动作上没有办法定下来,情志上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晚上失眠反复,通通可以称为烦躁。所以看到颇欲吐,就是少阳证,看到烦躁的,就是代表阳明证。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没有恶寒但是发热而渴,温病来自于冬天的寒,冬天受到寒,寒隐伏在肌肉里面,没有发出来,到了春天的时候阳气生发的时候,有里寒在里面,就是温病的症状:发热而渴,不恶寒。

按照二十四个节气来计算,从霜降(农历九月中旬后),开始进入寒,到来年的夏至之前,冬天开始冷,得到的是伤寒,隔年到春天到夏至以前,发出的热病热症就是温病,夏至以后就看不到温病了,属于热症或湿热。如果是暖冬,节气不对,得到病可能是疫病,就要用大青龙汤。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汗流不止不停的流汗,身体是烫的,叫风温。有时是医生开发表的药过了,引起汗流不止,容易脱水,赶快换处方。还有一种情况,伤寒快好了,运动或干活出汗,得到感冒,变成汗流不止,就是风温。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人在脱水的状态下,津液不断地流失,会有这些现象。风温为病,已经流失津液了,造成津液不足,血里、身体里的水分不断的流失,会阴阳脉俱浮,汗自出,身重,多睡眠,打鼾,不能说话,就用新加汤,人参补充津液,身重多睡眠病人水湿,脱水很多,脾水分不够身重,肺里缺水讲不出话,呼气重打鼾;若本身又出汗,又开个桂枝汤造成发汗不止,小便不利;若攻下,大肠小肠的食物被攻出来,水的源头没了,会眼睛直视,小便失禁;若被火者,北方热炕很热,身体会发黄,血隔着皮层的颜色是黄色,是失水,严重的容易受到惊吓,会抽筋;要保持津液充足。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有发热恶寒者,就是发于阳,如果是没有热,只有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七日就好,发于阴者六天好,阳数七、阴数六。实际上是一样的数目,因为病发于阳是在白天,病发于阴,晚上会得到不热,有寒的症状,如1日白天伤寒到了发热恶寒,中间隔六日,第七天就好;无热、只有恶寒发于阴,半夜得病,第六天就好。实际上都是足足的六天。如果中午以前用经方的药,中午就会好,当天好。如果是下午或晚上吃药,要隔天中午才会好。六跟七是代表晚上白天,算起来都是六天。

十、治「太之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头痛要七天以上自己会好,因为经尽故也,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症没好,第一个会先进入阳明,病到第六天赶快先针足阳明,足阳明的本穴足三里,病就不会传经。还没到足少阳之前,先扎胆经的本穴临泣就不会传经。如果到了第六、七天还没好,可能传阳明或少阳,恶心、呕吐就是少阳,阳明就是大肠经,津液干了,大便会堵在大肠里或烦躁、发狂奔走等症。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要好的时候,六天足尽,到第七天中午解掉,如果是太阳病,晚上九点吃药下去,十点的时候,症状基本消除,还有一点头昏,第二天中午精神完全恢复回来,就是病完全好了,胃口恢复。如果病在阴,若少阴证,到了半夜三更,开始找东西吃,表示病好了,如果病在阳,到第二天中午,胃口大开猛吃,病好。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如果得到伤寒中风,吃药表症去掉,还精神不振,没完全恢复,不吃药第十二天会好,保持情志稳定、开心,病情会变好。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病人身体很烫,多穿衣服还冷,是里寒,是真寒假热,人身体里面是纯阴,阴里有阳,属于阴不纳阳,阳会外散于表,造成里面会更冷,体力往外跑,外面是热的。人身体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就要阴和阳协调,阳多阴少就会发热,阴多阳少就会发寒,阴阳要平衡。如果身大寒,身体是冰的,但不象穿衣服,热在里面,就是表寒里热,热在骨髓,是真热假寒。

鉴别真寒假热:

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

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

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真热假寒:

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

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且蒸蒸有热气感。

遇到上热下寒的病人要去热和去寒的药同用。伤寒论不谈阴虚内热,他用阴盛、阴亡、阳盛、阳亡,阴盛是阴实,阳盛就是阳实。张仲景补阴的药,小补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黄芪,大补才会用到人参,阳药用的很多。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是历代圣贤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方剂会遇到三种剂型,汤剂、散剂、丸剂,汤者荡也,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通关活络、增益气血、阴阳不平衡的时候,都会用到汤剂。如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或者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或者十人吃虾,九人没事,就一人有事,就是阴阳不平衡。

煮汤技巧,大火取气,小火取质,发表的药,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攻里、温里的药,用小火,取质。散剂用在久病、四肢(风湿痹症)、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丸剂最主要是可以逐破积聚、不进饮食、胃口不好的人,丸剂药缓力专,可以集中在病灶上。病病邪扩散到全身,要用汤剂才有办法。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点,引诱虫来吃。

太阳中风都是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免疫系统出来与病毒相抗,寸脉是浮到的,阴脉很沉很小,阴弱者汗自出,阴弱本身身体素虚,常年身体不好、瘦弱、肠胃不好,固表能力不够,身体津液一直往外散,血中的水不能固,血液循环就受到影响,会感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吹的很难过,一阵一阵的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张仲景第一方剂。

病人津液不停的丧失,一定有汗且恶风,如果无汗,会感冒发烧且无汗,就不是桂枝汤症,因为有汗,体液一直在丧失,要赶快利用红枣补足,肠胃有很多黏液,不断在流失,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土,红枣煮出来也是粘稠的,等于是肠胃的津液,凡是肠胃津液快干的时候,要及时用红枣补充,红枣又称朱雀,保护胃的,红枣甜饴,如遇到中焦湿热很盛的人,拿掉红枣。病人感冒一段时间,胃口不好,身体机制在抵抗外邪,肠胃蠕动灸减缓,有许多食物坏死在里面,甘草就可以解百毒,把坏死的食物分解掉,甘草炙过后入心,防止心脏动悸,能起到增加发汗的力量。生姜下去刺激肠胃,发阳的功能,刺激蠕动,红枣、甘草、生姜三味药是固本的。桂枝可以壮心阳,心脏病人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心脏动能会加速,免疫系统调动起来,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加速动脉血的流动。白芍轻用能补血,重用可以活血、破血、破瘀,腹痛,肚子疼重用白芍,活血化瘀,加速静脉的血回流到心脏。桂枝、白芍两味药让血液循环加速,加速会把免役系统带出来,很快就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为了怕津液过度丧失掉,红枣、甘草、生姜补足津液,同时把坏死的食物分解掉。人的动脉和静脉等长,所以桂枝和白芍等量,胖子5钱,瘦子3钱,小孩半钱。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

汉制八两=今制六钱,三两=2.3钱,汉制的一升王朴庄说是“六杓七杪”,约现代的五钱, 一钱=3.6克≈5克

1.桂枝汤方:(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用七碗水大火煮成三碗水去渣,等温后喝下,一次一碗。稍等下再喝一碗稀饭,帮助药力。盖被休息下,差不多二个小时,全身微发汗,把病毒从汗排出去而没有伤到体内津液,这样最好。如药开的太重大汗就不好。汗出以后,不能当风,也不能火烤。第一碗下去,好了就不要喝了。如果不流汗,再喝一碗,还不流汗,服后缩短服的时间,三到四小时。半日许,令三服尽,十二小时喝三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四小时喝一次,日夜都服,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再去煮,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喝桂枝汤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臭恶是腌制食品、臭豆腐之类,为什么要禁?桂枝汤要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桂枝壮心阳让动脉的血达到四肢末梢,白芍让静脉的血流回心脏,所以心脏力量加强,火生土,药喝下去,脾脏就会充满了血,脾统血,胃就开始收缩,会感觉肚子饿,想吃东西,桂枝汤能让胃口恢复的药。但生冷等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不容易消化,对病情恢复有影响,会抵消阳药发汗的效果,要避免。喝点稀饭,最好是红薯稀饭,容易吸收,助力药效。

桂枝汤最明显的表症就是有汗,代表皮肤毛孔没病,是滤过性病毒在肌肉里面,桂枝汤是解肌的。如果滤过性病毒在皮肤毛孔就是封闭的,就不会出汗。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风吹的会很难过。病在肌肉上时,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体温无法往外散,皮肤表面固表的能力没了,风吹过就会很难受,风性是阳,感冒时阳往上冲会头痛,发热,人自身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抵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就一定是桂枝汤,只有症状都一样,汤剂都行的通。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表示此处代谢循环不正常。一般感冒桂枝汤就可以,但此处不正常的水停留在肌肉里,就会硬帮帮、冰冷的,要靠葛根把水提升上去,桂枝把旧水排出去变成汗,新水补回来,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项背强几几就能解除掉。

葛根能升水,可以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掉外,还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能生津,让下面津液往上走。本草讲葛根能痛痹(肌肉麻痹)、发痈(发炎很深的地方,可以推出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肉麻木不仁,处方里都会加葛根,人肌肤活络、纾解起来,把水升到头、面、颈、脖子的部位。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故痛痹、解毒、排脓、破血诸功。针灸可下后溪、申脉,大椎放血去热。

2.桂枝加葛根汤:(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葛根四两

右六味,以水气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法。

不需要喝稀饭,葛根的发阳力量很强,不需要稀饭增加发汗。桂枝、白芍等量,葛根要加重,如果没桂枝用的多,葛根就无法到达背部,会被带到四肢去。例如面部中风、口歪眼斜、对侧合谷下针麻醉,地仓透颊车,矫正后,人中、承浆定位,再开桂枝加葛根汤,桂枝3,葛根重用到6,第二天全部回正,麻感会全部去掉。

临床上,小孩感冒,常常会用到桂枝加葛根汤,因为小孩好动流汗很多,吹到风,因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体力工作者,冬天劳动汗出的时候伤于寒,到了来年夏至以前,发为温病,会用到桂枝加葛根汤或是葛根汤。还有扁桃体发炎,针灸用少商放血,扁桃体腺点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汤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加上连翘、银花、浮萍、蝉蜕,葛根用到4钱。

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经方立法,第一原则,有表症时不可攻里。解表再攻里。中医治症汗、吐、下、和,刚开始感冒在表时,太阳病时解表用汗法,决不可攻里或攻下。如误攻下,本来是桂枝汤症,误用了承气汤,在大下的时候,血会往下集中,往下的力量很强,,回流到心脏的力量也很强,一流回心脏,气就会往上冲,心脏、肠胃都很强,再给桂枝汤,误下未伤都没有关系。如果误下气没有上冲,此误下成伤也,就不能给桂枝汤了。

临床上,发表与攻里可以同时进行,如病人有表症需要发表,同时便秘二、三天,可以开两个处方,等表症去除后,再吃另一付,把便秘治好。也可以把发表与攻里的药开到一个处方了,同时进行。

张仲景误下的辩证:

①.表寒下陷,表面寒症,误攻下,会造成利下不止;

②.表热下陷,表阳下陷,会造成肋热痢,大便很浓稠很臭,病往肠胃里走;

③.寒热并下,表同时有寒热,攻下后,造成大小结胸,用陷胸汤。

④.表寒,攻下后没有痢下不止,停在胃里面,造成心下痞,用泻心汤。

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般当病邪在表,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用汗法。当病在上隔,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当病邪在下焦,用承气汤等攻下,就是下发、汗、吐、下三法。

如果太阳中风,给桂枝汤,已发汗,若误开吐法、下法的药或温针,病一直不好,桂枝汤就没用了,这时就要根据脉证,诊断问题所在,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就要熟悉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需识此,勿令误也。

中于风束肌时,病人恶风,有出汗就是桂枝汤证。如病在肌,就会有汗。如病在皮肤表面上,寒束在表面,一滴汗都没有,这就是寒症,若其人脉浮紧,浮就是表,紧就是寒,寒就会痛。脉分上中下,上是皮表,诊它的浮,中是皮与肌肉之间,下就是骨与肌肉之间。按到骨边就是沉,发现脉很紧,就是沉紧,沉是里,紧是寒。若人脉浮紧,是表寒,不是表风,表风会有汗且脉浮缓。表寒,发热、汗发不出来,会冷,寒在表,就是伤寒,应用麻黄汤,误用了桂枝汤解肌,让血液循环加速,桂枝的力量达不到皮肤表面,血只能达到肌肉,不但不出汗,会更加烦躁,血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减少,会感觉胸闷或气喘。

二十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吐,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喜欢喝酒的人,胃的神经被酒麻痹成习惯,吃饭先喝酒,酒精度够了胃才开始蠕动,酒本身表热里寒,喝下去感觉会很热,实际上喝到身体里是寒的,是酒的性。阳热、胃阳跑到上面,造成胃阳不够,当化水力量不足时,水就会停在胃里,停久了变成湿,桂枝汤里有红枣,黏黏甜甜的会增湿增腻,酒客不喜欢甜的,就会伤到胃不舒服,内经里有泽泻、苍术可以解酒,可治酒客病;喜欢喝酒的人最好不要用桂枝、红枣等甘的药物。

酒客病一喝桂枝汤就会吐,喝桂枝汤会吐一般是酒客病或是胃癌、胃长肿瘤或胃溃疡,胃有问题的人可给「葛芩连汤」,黄芩黄连化湿热,舌苔浊腻,乌浊黄厚,不用桂枝汤,正常人舌苔薄白,鲜艳红清亮,胃消化能力很强。

二十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喘家有咳嗽,咳久就变喘。主证有恶风、有汗、头痛就是桂枝汤证,有咳嗽或气喘,就桂枝汤加厚朴杏仁。这种人中焦素有湿热,是平常累积起来的,舌苔很黄是热,是发炎,舌苔很厚,口水很多黏黏的是湿,中焦湿热的人喝桂枝汤会喘,处方要开去湿去热的药,喘是肺的问题热在肺上,杏仁去肺热,能够化痰,能润肺,厚朴去脾脏的湿,收敛湿。

二十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常常恶心呕吐的人,肠胃不好,经常呕酸,不要开桂枝汤,吐家可能胃溃疡、胃破了,桂枝白芍发阳力量很强,血液循环加速,本来胃有溃疡小洞,变成大洞,就会吐血出来。所以有胃癌、胃溃疡、胃痛欲吐、胃隐隐作痛、恶心想吐的人,不要服桂枝汤。

二十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如果药量太过,或喝的太急,造成汗流不止,其病有恶风,表虚毛孔都开着,小便难,都被发汗出去了,脱水,津液不够,造成四肢抽筋现象,难以屈伸者,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

附子是玄武,附子本身在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附子是乌头的根,三年附子,非常阳热之药,附子入肾,生附通经温里寒,有毒,表皮上黑,毛会黏在气管,造成咳,煮时要刮皮,用棉布包裹,吃下去打通全身血脉神经,。生附用明矾泡下晒干就是炮附子,专门温肾阳又固表,肾阳不足,小便很清白,腰酸,遗精,脸色白黄很虚弱,肾水不够,精子不够,吃下去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汗会收起来,桂枝力量把炮附带到皮肤表面,才能达到固表的作用。

3.桂枝加附子汤方:(发汗后流汗不止,恶风表虚,小便难,脱水造成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发汗太过了,表里两虚。汗流不止,恶风,表虚;小便难,四肢微急,里也虚了,这时就要桂枝加附子汤。

适寒温,等温了再服,若一服汗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汗停了就不要再喝了。破八片大约三钱,平常二钱就够了,十岁小童五分就好。炮附是生附剥皮切片,直接在铁锅上面干炒。

二十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中风就开桂枝汤,发表就好了。结果开成攻下的药,造成脉促,脉跳的很快,突然脉又没了,过一会又回来了,大量的血往下流,回流力量也很强造成胸胀满,心脏血来不及喷,下面的血已经走了,中间间歇性停顿,脉会跳的很快,突然停一下,遇到这种情景,把芍药去掉,让静脉的血回流慢些,平缓下来。

若出来上述情况还有阳虚掉了怕冷,身体一阵阵的冷,心阳虚了,攻下津液伤的太多,加些附子,补心阳,心脏病里的药绝对不能有芍药,有胸满的症状一律去芍药。

4.桂枝去芍药汤方:(发表后,静脉回流太快,造成脉促,胸满者,去芍药)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除静脉回流减慢,怕冷阳虚,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补心阳)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炮附子一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

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喝完一服后,恶寒停了就不用喝了。

脉法:

①.胃:如何知道胃气,就是消化系统好不好,正常脉一息四至或五至,代表有胃脉,不管摸到表面或胃脉都要是一息四至,癌症病人一息九、十至,急数壮热,表示胃气没了,第一要有胃脉。

②.神:脉弹起来要有力,脉管是中空的,摸下去弹起来要有力量,摸脉的表面上就是摸气,摸脉就像摸水管,要知道脉里血足不足,如摸到芤脉,感觉就像摸葱,扁扁的中空的,就是贫血了,所以脉的弹性就是「神」。

③.根:摸脉的时候,寸脉关脉都没了,尺脉还有一点点,就还有救。

正常的脉,要常年一息四至,冬天,如果摸到弦脉,而且是一息六至,肝有问题,弦脉多,胃脉少,就是肝有问题。如摸到毛脉,轻飘飘的轻按才有,重按就没了,像羽毛一样,肺有问题。如摸到洪脉,很洪大速度很快,或一息二三至,心脏没有力量了,心脏有问题时,寸关尺的脉会变的很洪,脉形变的很大,但是如果是夏天摸到洪脉,且一息四至就是正常。如摸肾脏的脉,它是沉脉,结果春夏秋冬都沉在骨边,如跳的很缓,表示没有胃气了,如果一息四至,代表肾脏功能很好。如果一息六七至,肾脏就有问题了,肾结石或尿毒

二十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了八九日,如疟状,忽冷忽热,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抵抗力比较强,不呕,大小便很正常,清便欲自可。进入少阳会呕,进入阳明会便秘或燥渴,所以病还在太阳,有时一天两三次忽冷忽热。本来脉是浮弱俱紧,现在脉缓下来,一息四至,快好了。望诊看眼白,某时段开始变黄,说明身体要恢复,黄色为脾胃的颜色,胃气要回来,还有一点点黄,慢慢可恢复。如果脉微恶寒,脉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身体内脏功能很弱了,感觉到身体里一阵阵的冷,说明身体阴和阳都虚掉了,此时千万不能发汗、或攻下、或用吐法。

脸色发红发赤,病情还没有解除,汗不得出,身体必痒,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用汗法的时候,要确保体力很够,有足够的津液,才可以发汗,如脉很微弱,津液都没了,身体很虚,再去发汗人就更虚。遇到风吹皮肤痒,是因为汗已经离开汗腺,但没有发出皮肤表层,风吹到皮肤毛孔闭锁了,就开始痒的时候,发点微汗就可以。设计此方考虑到既要发一点汗,又不能把正常津液发掉,只是把皮肤下多余的水排掉。风吹到皮肤发痒就要想到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就会用到热药,更热的药如硫磺,消水肿的力量最强。

麻黄又名青龙,一节一节细细的,去节(可止汗)留枝,枝可发汗。如当归身可补血,当归须可破血、堕胎。

6.桂枝麻黄各半汤:(面色红赤,太阳病还未好,汗不得出,身体必痒。)           

桂枝一两十六株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一两 麻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服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温服六合。

先煮麻黄一二沸,把上面的白沫去掉,麻黄太强多吃会阳亢,白沫是安非他命的来源,再下其他的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温服六合,分三服。临床剂量加重一些,九碗水煮出三碗水,每隔三小时喝一碗,如果第一碗还没发汗,再喝第二碗。如果是内科病早晚各一碗,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此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麻黄和杏仁两味药,桂枝比芍药多,桂3芍2,增加心脏喷射的力量,因为要发汗,麻黄与芍药等量。桂枝与芍药一组,麻黄与杏仁一组,麻黄入肺宣肺,会把肺的气管打开,不加杏仁肺会干掉会太热,补充肺的津液。桂枝汤解肌入脾胃,生姜大枣来补充津液,不伤元气。发微汗解皮肤痒。如:治疗肾脏病,必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肾脏功能才会渐渐恢复,汗为心之液,能否正常流汗来判断心脏好不好,流汗多虚,不流汗也不好。

二十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如果太阳初病,开了桂枝汤,反而烦躁,就先刺风池、风府,再给桂枝汤就好了。烦躁是因为心脏很虚,结果桂枝发病的力量不够,所以要刺风池、风府增加动能,通关活络,让它通上去,助力桂枝发表。

汤剂内服,见到烦、闷、眩、惊、寒战等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药不对症,而引起的病变。二是会有瞑眩现象,为正邪在相争,药症是合的。所以处方开的好,头不瞑眩并不会好,就像晕针,就会好的。

二十八、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了桂枝汤,没有流汗,反而脉洪大,是心脏的力量不够,汗发不出去,力量发不到肌表,还有胸腔脉管变大,血一直往外冲,就不可用桂枝汤。如果出现疟,就是忽冷忽热,有风寒,就不是桂枝汤症了,一天发一次,汗出必解,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如何区分:

如果病人发热发冷的时候差下多,发热一个小时完就开始发冷一个小时,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如果病人发热的时候比较多,发冷的时候比较少,代表病人的元阳很足(免疫系统足),这时桂枝加重,麻黄减少,所以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三,芍药二,麻黄一。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服桂枝汤,力量不够不汗出,脉洪大者疟,热多冷少。)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  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

二十九、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者,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用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又洪大,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太阳进入阳明症,或计量过大后遗症,造成津液大量丧失,或正要进入阳明症喝了桂枝汤,造成进入阳明而化热,转化为白虎汤证。

阳明分经热与腑热,经是血脉神经,腑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力量过强发汗太多,造成血管里水不足,便产生经热,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把肠胃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大便干燥,就是腑热,就是承气汤证。

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阳明经热时,用来退热的,进入阳明后,无论是经热或腑热,症状都是但热不寒,尤其在黄昏3-5点,开始发壮热,舌苔黄黑,整个嘴巴很干,没有大便就开承气汤,如果大便很好,热在血,血里的水不够,用白虎汤去滋润,发高烧、嘴唇干裂,就是白虎汤。

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实热。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者,热在神经血液二系,肠胃未结实。经证以白虎汤为主方,本条是也。腑证者,病在肠已结实,则以承气为主剂。

8.白虎加人参汤方:(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汗渴不解,脉洪大者,进入阳明)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里 甘草三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成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知母消烦止渴生津,白虎证嘴巴很渴,血液里的水不足,喝水是没用的,就要用知母除烦,胸腔没水气就像天空没有云,太阳直射,就很烦,这个肺是干的,口会很渴,想喝冰水,喝下去水就干了,根本来不及,白虎汤下去,烧一退会流汗出来,是把病毒排出体外。石膏是非常辛寒的药,寒凉的药下去,马上进入血液,把血的温度降下来,当怕热、壮热、高热时,石膏最少用到一两以上。本草石膏微辛而寒,于清热中,具有散热之性,为退热之专品,惟宜生用。炙甘草健脾健胃,当脾阳不足,蠕动太慢,压迫到胃,胃口就没了,炙甘草能让脾阳恢复的很快。甘草清热消炎滋液。粳米就是糯米,取它的黏液,肺上有很多肺泡,在壮热的时候整个都干掉了,去粳米的黏液来保护它,清凉下来,补充肺的津液,肠胃津液靠红枣、人参。粳米、甘草可滋润各组织的黏膜。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四味合用成为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专利药。人参都是肠胃不好时,最好的恢复肠胃功能的药,可用党参、花旗参替代,现代人参不纯,是烧硫磺长大的,古时用野参。本草人参甘苦微寒,有一点甜一点苦一点寒,比较凉的药,生津止渴。

有一种糖尿病,喝饮千杯不能止渴就是白虎人参汤证,上消糖尿病用白虎人参汤,古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当小肠火足够,将大肠的水气化上去到肺里,才能够生津止渴,否则光喝水是不够的,人参、粳米就是这个作用。当发高烧,但热不寒,大便正常,就用白虎汤退热,不用人参。

石膏胖子五到六钱,重用时到一两以上,若石膏用五钱,知母就三钱,粳米一汤匙(二三钱),有粳米容易坏,尽快喝完或三碗熬一碗,一次喝每次熬,人参一二钱或党参五六钱。

麻黄-青龙、石膏-白虎、附子-玄武、大枣-朱雀。

三十、「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一般感冒不会有烦躁的现象,烦躁时因为肺里面太热,肺藏魄,魄主静,肺阳正常人很静,过热时魄就不守,会烦躁。一般肺烦躁给石膏,白色去肺热,热不去胸阳不回头。烦躁一般都发生在夜里,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有表证,脉微弱者,无阳阳不足,里面虚掉了,津液不足。所以给桂枝汤发汗时要看下体力,有没有发汗的条件,津液不足才会肺过热。人的胃气正常一息四至,代表胃气很足,如一息二三至,脉很弱,代表胃功能很弱,肠胃津液不足,导致肺很燥热,就是无阳,不可以发汗,看舌头很燥热不发汗。此条辩里虚,津液不够,又有表症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变方。杏仁变石膏,石膏清肺热,让上焦虚热降下来,所以不发汗。临床上还有一种情景,忧能伤肺,心胸不足,怕死,烦躁,嘴巴干燥,又没有什么病(心中有病),心里胡思乱想的人。也是此方。运动过量或津液丧失、无阳,是此方。

桂枝用三,麻黄不超过二,石膏可多用去肺热,烦躁是脾土不能生金,所以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可以解肌健脾阳,是因为脾湿不够,所以津液不足,有表证,情绪烦躁,半夜不能睡觉,胡思乱想,就桂枝二越婢一。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有表证,肺热烦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桂枝十八铢去皮 芍药十八铢 甘草十八铢 生姜一两二铢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囊

右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三十一、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服用桂枝汤或又攻下,仍头项强痛,一阵一阵发热,没有汗,心下满,微痛,小便又不利,就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讲心下满与胸满不一样,胸满就是胸部胀满,整个胸,静脉血流回心脏的速度过快,就要拿掉芍药。心下满指心的下方胃难过,不舒服,胀满,此条辩是桂枝汤的变方。

中湿太盛之人,胃的蠕动会顶到脾,就会心下满,胃胀的感觉,舌苔又白又厚,肚子大,大便粘稠,就是中湿。喝下桂枝汤并没有去湿的药,所以要加白术去中焦的湿,一定利小便。本草白术是燥剂,在空气中会变成硬的,用白术集中,加茯苓排出去,利尿剂,茯苓专门健脾整胃,把中焦的水导出去,白术茯苓等量,胃口不开,可能就是中湿太盛,此方去桂枝就是防止湿往上走,利尿只留白芍就好,芍药可以止腹痛。

茯苓和茯神,都长在松树的正下面,只有树根被野猪咬过的,下面才有茯苓,附在松树主根是茯神,附在松树支根的是茯苓,很大而黑,剥开里面是白的,好的茯苓切开会看到里面的筋,灯光下可以看到筋,茯苓消导利尿健脾,茯神用在失眠睡不着、定心剂、宁心用的。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后又攻下,仍头项强痛,一阵阵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十二枚

若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三十二、「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功气表,此误也,得之便厥,烟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得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于「调胃承气汤」。

脉浮代表病在表,自己会流汗,是中于风症状,有汗小便又多,心烦,微恶寒,喝了桂枝汤发其表,本身就里虚很甚,心烦,恶寒,体能一直在丧失,体温也不足,冷是里虚引起的,再发汗,津液会丧失更多,更虚,手脚会更冰冷,烟中干,烦躁,胸阳也没了,吐逆,胃里津液也没了,会有反胃现象,谵语,脚挛急,阳不够的时候,就喝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就是误饮桂枝汤的时候,救急的处方,甘草、干姜两味阳药专门健脾阳的,马上让脾脏恢复功能,脾脏的阴虚掉了,阴就是脏,无力无津液,脾脏蠕动变缓,脾主四肢,手脚冰冷,肠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把肠的津液补回来,同时能够补心脏。干姜温中,强化肺阳。甘草、干姜比例二比一,两位药可以强心、强肺、健脾阳。

11.甘草干姜汤方:(阴虚之人发表过了,造成津液丧失,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以复其阳)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把生姜炒干,或晒干后再炒,炙甘草壮心、肺阳,肺的津液才能运到四肢。甘草干姜汤(又称二神汤)也是吐血的神剂,大量吐血时,就开阳药,中医观念是脾胃功能一恢复,血就回到经络里面,现在好多医生,以为吐血时热,开寒凉的药,犀角、生地、菊花下去,病人吐的更厉害,胃穿孔、胃溃疡,都会胃吐血,都是胃家的寒症,要用热药。

「直指方」曰:甘草干姜汤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行气归元,无力收约其血。

若厥愈,足温并不代表脚的功能回来,所以脚才会挛急,这是发表过了,人的肌肉、筋都是靠津液来供养的。甘草干姜汤恢复脾阳,热才会传达到肌肉上,有些抽筋的现象,脚没有办法踩在地上,芍药甘草汤,灸甘草用二两,芍药用一两,又名去仗汤,喝了此汤拐杖就丢了,马上就会走路。芍药可以让静脉的血流回心脏的速度加快,炙甘草健心阳,让脾脏旺起来,土生金,炙甘草进入肺壮胸阳,让肺的功能加强,如果有静脉瘤,可以大剂的吃,会有头晕现象,是瞑眩反应,表示药很对症,效果会很好,很严重的用二两都可以,用汤剂比较好。如果脚是冰的,是制造血管中瘀血块的主因,如脚是热的,心血管中的瘀血块就会被化掉。用芍药甘草汤可以使脚热起来,去除心血管中的瘀血块,加上附子更好,要用热药、活血化瘀的药。如果只有手脚末端冰冷,瘀血块不会制造得很快,所以有些人手脚冰冷很久,也还没有发心脏病;如果到了四逆情形,到了手肘、膝盖,那瘀血块就会制造得很快,就会造成心脏病。可以根据手脚冷的情况,来判断病情进步与否,来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12.芍药甘草汤方:(发表过了津液不足,造成肌肉挛急,有点抽筋,脚没办法着地,使脚得伸,又名去杖汤)

白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此二味,咬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之。

又名去仗汤治脚无力。行步艰难,芍药甘草汤可以止腹痛,痛代表有东西堵到。如妇科的瘀血,还有肠子的表面有很多微血管,肠子的蠕动能源来自血,肠子上的血堵塞到,会发生肠子套叠在一起,血液循环不好,会绞痛。白芍破血,活血的力量,很强。

「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腹痛。

如果开桂枝汤加附子,解决脉浮,汗自出、小便数,心烦,阳虚时,加附子固表让津液不发掉,因为津液不够,造成大便干在里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地方,津液发掉,食物和胃壁缠在一起,胃里无水,臭气就往上跑,顺着血液跑到脑里,谵语胡说八道,就吃调胃承气汤,可以把小肠最上面的食物清出来,胸满谵语时,压胃的下方肚脐上方,下脘、建里地方会有压痛,就是实,攻下出来。大黄在中药里属于通便剂,去实用的,光用大黄硬拉会很难受,用甘草调和下,同时解毒,让药效慢下来,芒硝性味咸而苦寒,攻坚用的,把硬块打散。临床上皮肤红疹,舌苔很黄,大便不是很好,但还有,胃下痛,就是实物堵在中焦,食物产生浊气冲上肺,肺主皮毛,皮肤会发斑,误食桂枝汤,第一救逆处方就是甘草干姜汤,第二就是芍药甘草汤,第三是调胃承气汤,就是把中焦清干净。

13.调胃承气汤方:(食物停留在胃与十二指肠之间,把中焦清理干净,调和上下,再去治疗)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此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肉芒硝,更为火味煮另沸,少少温服之。

大黄与炙甘草的比例是二比一,炙甘草不能太重,大黄和芒硝会停留在肠胃里面不走,炙甘草会把它固定住,芒硝是破瘀的,先把大黄和炙甘草煮过后,再放芒硝,滚一下就好。上牙是手阳明大肠经,下牙是足阳明胃经,所以上下牙都是阳明证,是指消化系统,所以消化系统堵到牙齿会牙周病,牙龈红肿烂掉,就是肠胃太热,有大便,有调胃承气汤证,把上面的东西轻轻清出来消炎,大黄消炎去实,芒硝攻坚。大黄要酒洗,使其具有升提之性,就不会攻的太快。

「活人书」曰:大抵发斑不可用表药,表虚里实者,若发汗开泄,则更斑烂,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证治准绳」曰:破棺丹治疔疮之气入腹而危者。有时候肠胃化脓,梗在十二直肠,调胃承气汤下去可解。

「玉机微义」曰:调胃丸止齿痛,血出不止,用调胃承气汤为末,作蜜丸服之。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痘疮、麻疹、瘫疽、疔毒、内攻冲心而大热谵语,烦躁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者宜此方。有时小孩受到惊吓,肠胃就冻结住了,小肠不会蠕动,胆汁就往外流,大便就是绿色,就用调胃承气汤。

张仲景立法,凡表证兼有里证之虚寒者,必先温其里而后攻表;如果里证是实的,先攻表再攻里;如果里证是虚的,先把里寒温起来,再去解表;如果身体素虚,体力津液不足,不能用桂枝汤发表,先把阳壮起来,再去解表,如用炮附子壮里阳固表。温里阳的四逆汤,攻表的桂枝汤,表里两治就是桂枝汤加附子。阴虚表现为舌苔肥肥厚厚的,越肥越厚身体就越虚,虚到命在旦夕时,舌头会像气泡一样,遇到时不要马上桂枝汤。

三十三、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重发汗后再加烧针,烧针就是燔针,冰天雪地、冻疮、关节坏死的时候,把针烧的通红,从阳陵泉透阴陵泉刺下,可以把骨头就回来,就是燔针术,身上还有一个洞一个洞脓疡的地方,也会用到烧针。四逆汤表现为手脚冰冷到手肘、膝盖,体温急速下降,或失血过多时,也会造成手脚冰冷掉,所用到的方子。

四种四逆汤的外证:

①.骨节身体疼痛;

②.四肢厥逆,手脚冰冷;

③.小便情利,白白没有颜色温度;

④.下利清谷,吃什么就拉什么,肠胃完全没有吸收,没有蠕动。

炙甘草、干姜健脾阳,生附子健肾阳,在用的时候,脾肾阳能够恢复,先天之本再加上后天之本,就能恢复生机。肾阳不足,精排出来很冷,生附子下去可以壮天癸水,是天癸水很热,对妇科也很好。心脏的力量就会加强,

14.四逆汤方:(骨节身体疼痛;四肢厥逆,手脚冰冷;小便清利白色无颜色无温度;下利清谷,没有蠕动)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咬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临床在救逆时,是用生附,霍乱、疟疾、上吐下泻都是四逆汤证。一颗生的附子,还没有晒干之前,大约五钱;晒干或烘干以后,大约三钱。生附子表面有纤维很多,必须用棉布包好,纤维才不会刺激到喉咙。生附专门去里寒,炮附专治表虚,流汗不止,生附不走表。如果是开刀或意外车祸,失血过多而且怕冷,有里寒时,生附让阳回头,喝下生附子舌头嘴唇很麻,虽然有中毒现象,但病人需要这个药,会很舒服。四逆汤又称回阳汤,麻黄汤称为返魂汤。

东涧翁曰:本方治四肢厥逆,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或小便清利者。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于此方中加乌梅、蜀椒,名温中汤,治虫蚘厥。经方很多治疗打虫的药,乌梅、蜀椒都是,蜀椒就是花椒巴椒,蜀椒取开口的才没有毒。

「医林集要」曰:干姜附子汤治伤寒阴证,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及诸虚沉寒就是溺水,在水里面昏迷,救溺的时候,扎公孙、内关、中脘,然后爬过来,扎会阴,让心脏跳起来,水排出去,喝药使体温恢复。

附注:炮制附子

生附子拿十比一的明矾,用冷水泡附子和明矾,泡一碗后,上面的盐跑出来,水变成黑的,附子又黑有咸,咸能入肾,黑也入肾,泡完一次后把残渣冲掉,换水再泡第二次,不要再加明矾,小心明矾会切手,泡三次,附于表皮的黑油都出来后再晾干,晒到干掉,约五天就可以了。就是生附去皮后切片,放到铁锅上干炒,就是炮附。

三十四、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烟中干,项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温热,虚则两胫挛,病症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烟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病可愈。

问:看起来像桂枝汤证,按照法之而增,结果四肢冰冷,烟中干,两胫抽筋而谵语,按说夜半手足当温,两脚伸直,后如师言,为何?景说: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浮在表面上代表风寒感冒进来了,大则为虚,脉应该是缓脉,结果脉却很大,人虚掉了,脉很细、很大都是虚,脉形粗大,就是血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血不够,病症像桂枝,因为没有加附子,结果汗出亡阳,厥逆,烟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

三十五、「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平时吹到风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摸脉才知道,因为风吹的很舒服。伤于寒时有感觉,有警戒心的时候,就是麻黄汤证。当中于风时,恰逢汗流的很多,津液伤到了,就变成葛根汤证,就是温病的方子,南方比较热,才会大量出汗,风吹到伤到津液,项背强几几,人背后是太阳经,几几像羽毛竖起来,整个冰冷的,可以刮痧,或葛根汤,无汗、恶风,风吹的很难过。或用桂枝汤,桂枝汤加一些麻黄再加葛根,称之为葛根汤,重用葛根。

15.葛根汤方:(风吹时津液的伤到了,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咬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馀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是桂枝的两倍,处方时葛根四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芍药二钱。桂枝汤的时候,是没有失掉很多津液的,体能很好。葛根汤表虚掉了,尤其是小孩,跑来跑去寒流很多,风吹到,就得葛根汤证,是因为在运动的时候,毛孔开者,会出很多汗,风吹到滤过性病毒进来,进入身体,从后背进来,造成部分的水已离开汗腺但没出毛孔,所以项强,水停留在肌肉里面,会很痛,原本津液就流失,光靠桂枝汤发表出来力量是不够的,要重用葛根,提升津液,把水份发散到皮肤,麻黄很轻走表把毛孔打开,桂枝将病毒推出去。

葛根是提升水的,感冒喉咙痛,咽干,就是葛根汤,葛根是生津止渴,力量很强不用喝粥助力,炙甘草、大枣补充肠胃津液,葛根直接把津液带到皮肤表面、到头、喉咙上去。葛根发散力量很强,如小孩发水痘,水痘就是胎毒,在肚子里面的时候,喝了羊水,长大一些就会发水痘,一颗一颗的水痘,发高烧,肠胃的壁表面全部都是一片水痘在上面,服葛根汤,能把所以脏的水排到皮肤表面,服用后第二天早上,满脸全身都是水痘,但是很有精神,不要刺破,慢慢消掉就好了,一剂就可。术附汤,白术附子等量,能够发痈脓,在身体很深的瘤,子宫或淋巴结里面,一直无法发到表面上,如果能发到皮肤表面,会变成很大的脓疮,像青春痘、疖子,把脓头去掉就好了,但是在很深的地方或在骨边发不出来,就要靠白术附子。附子壮里阳,把里面的脓疮往外推,白术有干燥的作用,在葛根汤里面加白术附子两味药,可以发全身性的脓疮。赤小豆当归散是排痔疮的脓,用法不一样。如糖尿病足、脚上有伤口化脓,又得了葛根汤证,就用葛根汤加白术附子排脓,加重白术,让脚的血液循环加速。

「方机」曰:鼻渊、脑漏、鼻痈、鼻中息肉等之臭脓滴沥,或浊涕不止,不问香臭等,皆由中郁毒所致,脑漏尤为恶证,若不早治疗,则或至不起,俱宜本方加术附汤,痈疽初起,壮热憎寒,脉数者,以葛根汤发汗后,转以加术附汤而促其酿脓,脓成者,速可刺破。脑漏,肾主骨,鼻子不好的头一定痛,这时加强肾,让排脓的力量加强,加附子、白术。鼻黏膜就会越来越干。鼻涕如果是黄、粘稠的,是湿热,改加些黄芩等去热的药在里面。

三十六、「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喉咙痛、咽干、口渴就是葛根汤证。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也可以治疗下利,太阳为表,阳明为里,表寒束缚到了,水到不了表面,就回流,谁出去再回来,温度就不够,水就到小肠,小肠是火是不受水的,水一到小肠就听到咕噜咕噜的拉出来,中医叫做热利,大便浓稠、散的,很臭,如有表证兼有热利,就是葛根汤证。靠葛根把肠胃中的水拉上来,下利就止掉了,葛根汤为下利初期兼有表证特效药。是一种治痢的方法。有一种情况要注意,遇到中焦很湿热的人,舌苔黄而湿腻,结果脸会红起来,湿热提升到脸部,所以中湿之人,喜欢吃油腻,比较胖的人,加茯苓把湿热从小便排出去。

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属于刚痉,就是脑膜炎,昏迷,抽筋,此时葛根汤重用到六七钱,麻黄四钱,桂枝三钱,大剂用。

凡表里两病皆实证,当先解表而后治其里,如果表实里虚时,先解表再治里,临床上有时一起用,有时三四天不大便,又得到葛根汤证,一起攻出来也可以。

太阳与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太阳与少阳合病用小柴胡汤,少阳与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

三十七、「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有下利、有呕吐现象,要加半夏。本草写半夏止呕去水,半夏也是利尿剂,茯苓不能止呕,有水饮、呕吐时,用半夏,妇女怀孕呕吐时会用到半夏,临床上看,妇人怀孕就是葛根加半夏,半夏要用到八钱一两,把害喜的恶心去掉。

伤寒论里,半夏是指生半夏,生用半夏有毒,市面上药店都是姜半夏,生姜是解半夏毒的,所以生姜就不用加了生姜可以去脑部的水,姜半夏就没有效,一般剂量用到三钱。

16.葛根加半夏汤方:(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呕者)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汤泡去黄汁,焙干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劈 生半夏半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不仅治合病止呕,平素有停饮〈胃里停水也〉,服本方,运动后,会很渴,拿着水灌,多次后就会造成停饮,灌水太快,胃火来不及烧,水就停在胃中间横膈膜上,就像海绵充满了水。

又云:葛根汤,动则害胃,往往食机不振、致恶心、呕吐等,故若胃不健全,有恶心、呕吐倾向,或以为有胃里停水,则不宜单用葛根汤,而用葛根汤、小半夏汤合方之本方,可预防服葛根汤之弊。实际上葛根汤对胃没有影响,是桂枝。

三十八、「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逐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原有桂枝汤证,被医生攻下,或不小心吃坏肚子造成下利,结果利下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没有解被攻下,血的力量很强都往下跑,脉会跳的很快,葛根汤就没有用,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有表证,误下,造成表邪,表面病毒渗透到汗腺里,进入肠子,血往下走,病毒跟着下来,像阿米巴痢疾。

表邪未陷者,重于解表,已陷而成为热者,重于清里,本来是桂枝汤证,结果下利,要重于清里,改成葛芩连汤,虚寒者为脉微无力,实热者为脉数有力,脉数就是里面有东西堵到,发炎了,会发烧。虚寒者舌苔淡白,实热者舌红苔黄,黄再进就是红,再进就是黑,就是壮热。虚寒者为下利不热,色黄淡不臭,实热者下利热灼,色黄赤而臭热,肛门没有灼热的感觉就是不热,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17.葛根黄芩黄连汤方:(有表证误下,造成表邪进入肠子,病毒跟着血往下走,下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表证未解。)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岑三两 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阿米巴痢疾时要大剂的用,葛根可以用到六七钱,如果不大量的用葛根,病人下利不止会脱水,如果没有葛芩连汤,寒利可以隔盐灸肚脐,热利时针曲池、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

三十九、「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于寒,就是麻黄汤证,又名还魂汤,就是说人快死了,脉都没了,下回阳九针后,再灌麻黄汤下去,从阴间带到阳间,古代很多伤寒重症,汤一下去就救回来了。不需要用到大剂四逆汤,只要对症同样可以就回来。

此条辩没写脉证,一般来说,伤寒病在表,抵抗出来和病毒相抗,脉浮而紧,浮是表,紧代表寒,需要解表发汗。汗不能发出去时,就会发热,免疫系统的阳往上冲,头会痛,水到皮肤表面排不出去,水在肌肉里,就会感觉身痛,骨节疼痛,全身关节都会痛,有时严重像是被鞭打一样,恶风就是表寒,怕冷,盖几层被子还感觉冷,肺主皮毛,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肺也受到寒,肺的津液散不出去,呼吸受到影响,从而无汗而喘。如心脏功能好,才能正常出汗,如果心脏功能不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不出汗,一种是没事就出汗盗汗很多。肾脏有问题的人也不出汗。水肿的人治疗以后只要出汗,就不会有水肿。麻黄汤证不是瘟疫,不会传染。一般都是被冬天寒气所伤,冬天的正气是寒气;现代人被冷气所伤、或者跳到水里被寒气所伤,就出现麻黄汤证。

18.麻黄汤方:(头痛、发热、身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着)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临床麻黄用三钱,杏仁等量用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一钱。

伤寒论里面还有少阴证时会用到麻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发汗发阳的药,把阳气发出来。强阳阴才能自己回头,当病虚的时候,用阳药恢复胃气,自己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然后才能痊愈,才能真正恢复健康。

麻黄汤让流汗并把病毒排出去,桂枝解肌入脾脏,麻黄入肺解表,用桂枝把麻黄推到皮肤表层,麻黄解表发汗。麻附细汤里没有桂枝,麻黄是发阳的效果。麻黄和杏仁是表里,杏仁润肺,把肺的津液补足,生姜、红枣是生肠的津液。如果肺有气喘、咳嗽就不用麻黄,就治不好。

四十、「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①.太阳证的时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渗入肠间,引起下利,处方是葛芩连汤;

②.水气侵入心下,就在胃外面的淋巴上,病人会呕逆,处方葛根加半夏汤。

③.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处方麻黄汤。

太阳有表证,被寒束到,阳明有病,热发散不出去,集中在胸,会往上冲,冲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满不可攻下,不可攻里。如果麻黄汤证被攻下就会结胸,要确定没有表证,才可以攻里。如果感冒有汗,往桂枝汤、葛根汤去想。如果感冒无汗,怕冷、关节痛要想到麻黄汤。

四十一、「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衣解也。没胸满,肋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一段时间以后,脉浮细而嗜卧的,浮还有一点点病病没好,但脉已经细下来,就没有那么强,一般病情刚刚恢复时,想多睡一下,外证基本解除。胸满肋痛为少阳病的主证之一,是太阳证转为了少阳之故,用少阳证主方小柴胡汤治之。如果脉还在表面,有胸满,肺寒被束到,再给麻黄汤。

四十二、四十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痛,汗不出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在麻黄汤里加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解除烦躁,烦躁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刚刚得到麻黄汤证不会烦躁,会发冷发抖,一两个星期没好,变的比麻黄汤还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太热,变成肺炎,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很虚时,加生姜、大枣把肠胃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肺热高时,有石膏在里面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会把热往下导,麻黄要用到六钱,分三服,一次只有二钱。大青龙汤里一半麻黄、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计量,麻黄和石膏走里,就不会发表,所以一半麻黄和石膏往下走,脑褢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有麻黄和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增多,补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时,取小便,是伤寒论里治疗水肿的第一方,最初的水肿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而麻黄桂枝各半汤时,是要发发微汗,不要发太多,所以一定有身痒。

凡表寒里热时,就用大青龙汤,喉咙痒,有咳嗽,有渴,有痰黄稠,黄脓代表里热,怕冷,有鼻塞现象,就是表是寒的肺是热的,用大青龙汤。正常喝水到胃里,水从胃的津液发散到肺,再到皮肤,毛孔会流汗出来,如毛孔被寒束到了,水要回头到不了胃里,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到胃的下方,水在横膈膜中,一呼吸水气就往上冲,喉咙就开始痒。肺里太热,舌苔是黄的,开石膏把水往下导,通过小便排出去。

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区别,如咳嗽、胃口很好,开麻杏甘石汤,咳嗽、没有胃口开大青龙汤。如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大青龙汤,脉很微弱是里虚了,汗出津液本来就不够,风吹的很难过,麻黄杏仁一发汗,津液会伤的更多,会造成贫血,血水同源,手脚会更冰冷,脉微弱,有汗,恶风者,有表虚里寒,用桂枝汤加附子。

19.大青龙汤方:(脉紧浮,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标准比例麻黄六钱,石膏四钱,杏仁二钱,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黄的六钱,这样不会伤到津液。临床上看症状做加减,如高烧与烦躁明显,石膏一两,如咳嗽频繁或痰多,多加杏仁。如喝完汗出太多,药开过了,用温粉擦擦。预防汗法太过,慢慢喝观察感觉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了。

温粉:牡蛎、龙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临床上,冬天气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冷不喘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出不去,外热进不来,被寒束到。

大青龙汤是治疗疫病的药方,疫病就是春行冬令、冬行春令,所发生的流行传染病。如四季分明,节气交替正常就用不到大青龙汤;现在只要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相符,就用之。

四十四、「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证的脉也会浮缓,还有一点就是但欲寐,素有中湿在中焦,肌肉关节都会沉重,四肢很重,湿很盛,如果湿在脾胃,用白术茯苓,白术是干燥剂,茯苓利尿,把是从小便排出。如果湿在脾胃中间,还有关节上,也可以用大青龙汤,汗解全身的湿,大青龙汤除了治疗瘟疫,也可以治疗全身水肿沉重。如果水比较多,就茯苓加重,如果湿比较多,白术加重。

四十五、「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干姜、细辛、桂枝、半夏、甘草、五味子组成,细辛热药有毒,只开一钱,用它的根部,一根独阳往上走。里寒很盛,用细辛干姜把里寒去掉,把水气化掉,心下有水气往上冒,所以喉咙会发痒。五味子性平止咳,本草写五味子润肺,有咳嗽很厉害的时候,气管都会咳破用五味子。有时咳的太厉害,会呕,用半夏,半夏降逆去水,去胸腔的水,化痰,干姜或生姜解半夏的毒。生姜散胃中之寒,干姜温中去肺中之寒。桂枝、芍药、甘草是从桂枝汤来的。

小青龙汤的用法,表寒里寒,表里双解,表证会看到麻黄汤证,大小青龙汤都会咳嗽、痒咳、水气在里面。是本身素体虚寒之人,得到麻黄汤证时用的,还有一种本来得到麻黄汤证,没有服转成小青龙汤证。舌苔白厚,不口渴,痰是白色泡沫状,想喝热水,里寒很盛,水很多发散不掉,停在里面,呼吸时横膈膜会跟着上下移动,水气跟着一阵一阵往上冲,就会痒,咳一咳,会比较舒服。服小青龙汤会使寒和水从表及小便解掉,会发汗很多,炙甘草把汗回逆回来,细辛干姜把肠胃功能恢复回来。

20.小青龙汤方:(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渴代表水饮不是很重是表寒里水比较少,拿掉半夏,加瓜蒌根生津止渴,中药里所以能够止渴的药,都是西医降血糖的药,糖尿病人会口渴。若微利,水在小肠里,把麻黄去掉,实际加的是芫花,大约用一二克。若打嗝,身上有水没有排掉,会停在胸膈,停久了变成饮,再会变成痰,痰在胸膈会恶心想打嗝,去麻黄,加炮附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把水利掉。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实际上喘的时候不会把麻黄拿掉。

只有有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在胃脘的地方有水气,水气往上跑会咳嗽,干呕,本身胃就问题,水饮停留会反呕。发热而咳,或渴﹍都适用小青龙汤。初期的肺稹水,当水气还没有盛的时候有三个汤方:刚开始积在皮肤表面的时候,

肚脐以上积水用发汗,用「麻黄汤」下去把汗发掉。如果来不及,已经跑到里面,刚开始肺里面有一点积水的时候,咳得很厉害,这是「小青龙汤」证,到水积得很严重的时候,「小青龙汤」都来不及了,水已经积满,病人但坐不得卧,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枣汤」证。

天冷开始气喘,标准的小青龙汤证。天热喘,痰是黄色粘稠的,大青龙汤证。

四十六、「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咳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证,有发热时,不会口渴,代表肺里水饮很多,发汗去水后,口渴了,就是水去掉了,代表胃气回来了,自己会痊愈。延伸到肾脏病,不流汗也不会口渴,吃了药后,发汗也口渴,就是里寒去掉了。

以上是太阳证上篇: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宜速攻。

中者,受病较久,邪气渐深,正气渐弱,宜攻兼扶。

末者,病已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扶正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讲伤寒论(25--41条)
麻黄汤为什么叫还魂汤?什么状态才是真正恢复健康?为什么治肺一定要用麻黄?
黄煌教授2011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报告——麻黄类方临床应用文字稿|经方图书馆 - 经方医学论...
张仲景是如何“滋养阴血,调和筋脉”治疗颈椎病的
JT伤寒论慢慢教(第三期)3.2.2
《大侠张仲景》辨葛根汤病机第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