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专场:一千种苏东坡

东坡的三种豁达

林语堂老先生写《苏东坡传》,一个“乐”字,便定了这篇文章的基调:太苦了,也太累了,读一读苏东坡,便能开心一点,豁达一点。这样我们这“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日子,才能因为自己有点色彩。因为自己,让这日子快乐一点。

苏东坡的第一种豁达:吃的豁达。

即使你从未读过苏东坡的诗,那么也一定知道一道菜:东坡肉。

神宗元丰三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不得擅自离开黄州,无权签署公文。

这算是变相的拘禁了。

官位低了,俸禄也少了,一大家子人指着苏东坡吃饭。这个时候的苏东坡过得十分拮据,到了吃不起羊肉的地步。

那个时候,黄州羊肉贵,猪肉极便宜,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于是苏东坡便发明了东坡肉。

于艰难之处,始终不曾辜负美食。而人但凡还要心情吃美食,那么便是对人生有着积极的希望的。

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人生,就是被贬谪的一生,也是一路吃吃喝喝的一生。

哲宗邵圣元年四月,苏东坡第三次被贬,这次是去岭南。苏东坡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历经六个月,苏东坡终于到了他的被贬地惠州。他看到了橘林、甘蔗、荔枝树、香蕉园,很新奇,但这绝不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可即使在这样的地方,他依旧未曾辜负美食,于是便有那句我三岁就会背的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遭人贬谪,本来对方是想看他的落魄的。结果,他依旧能在惠州苦中作乐,他的政敌不乐意了,觉得可能对他的贬谪还不够远,于是马上颁布了新的贬谪命令。

这次是被贬谪到了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岛可不是现在的海南岛,当地居民以芋头和白水当为饭食。可即使如此,苏东坡依旧保持了自己的豁达,没有辜负美食,他盯上了海鲜牡蛎,还写信告诉自己的幼子: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大意就是:儿啊,你不要告诉别人有这等美食,万一别人都来跟我争抢怎么办。

我始终在想,什么是最高级的生活?吃好就是最高级的生活。

尤其是拼搏事业,何等辛苦,如果这时候,再没有“吃好”的豁达,那么身体垮了。

尤其是,当我们读了苏东坡,更该有这种吃的豁达,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不管我们处在怎样的境地,尤其是这段艰难时期,更该有这种吃的豁达。

于艰难处,得一美食,抚慰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苏东坡的第二种豁达:“善良”的豁达。

苏东坡曾经对自己的弟弟子由,说过这样的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当然知道善恶的共存。要知道,他的一生就是被政敌迫害的一生,可是,他依旧以善的眼光看待了这个世界。

因为心如明月,于是他活得所无畏惧,如清风般度过了这一生。

这是我始终纠结于人生的一个点,如何看待这世间的善与恶。

尤其是当我看了太多的恶,便生出了自己不恶一点,就会被伤害的感觉。于是,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恶一点,是对自己的保护。久而久之,我的人生趋于冷清,我避免了太多伤害,也失去了太多热情。

我会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的热情,我怕遇到恶,亦不愿再付出善。可其实,这世间的善,远远大于恶。而当你摒弃了善,你离恶,便也近了。

读完《苏东坡》传,我突然释然了自己所有的纠结:我该对善良,抱有一定的豁达。永远不因为自己遇到的是恶人,而让自己变成恶人。

苏东坡的一生,见过太多的恶人。他的一生一贬再贬,而他的亲人朋友也因为他的缘故,多遭贬谪。可他始终对这个世界抱有善意,不管是位居高位之人,还是乞丐农夫,他都能跟他们成为朋友。

他不善于怨恨,而善于原谅,他原谅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心中无恶,无怨,心便轻松明亮。

我们这一生有谁,不遇到恶呢?

遇到了就遇到了,过去了就过去了,不是原谅对方,而是放过自己。

苏东坡的第三种豁达:“做自己”的豁达。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何其累,想要有自己的事业,想要不辜负自己的年华。

累到了极致,便会生出“此身非我有”的痛感,于是便想着有朝一日能忘却这“营营”。

豁达如苏东坡,也是有过这样的感慨的。

可苏东坡却在这种“营营”中,独善其身,自在地活着。

他的半生都是被困的,朝廷把他贬谪到哪里,他就不得不在哪里谋生。

可是,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没有小舟,我便在江海中生存。

我始终以为,人要有这种做自己的豁达。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不管际遇如何,不管有没有小舟依靠,都该豁达地过着一生。

当你做自己的时候,不是人人能理解的。苏东坡这一生,都是无畏别人的眼光的。

一次次遭贬谪,一次次陷入艰难,但是他从未在意过别人的眼光。他是那种敢于做自己的人。

他做官敢于直言,被贬了依旧写了不少的诗篇。他在牢里呆了四个月又二十天,一度可能被杀,可等到他出来了,当天又做了两首可能被弹劾的诗。

写完这两首诗,他自己都感叹:“我真是无可救药!”

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他,但是他愿意他永远是他。

何谓“活在当下”?

如今,“活在当下”成了很多人的姿态签名,而苏轼的乐天知命正好被引为偶像来自我加持。在普遍失去方向感的时代,我们都需要精神安慰,这本身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获得真正的力量,而不是一碗麻醉的鸡汤,那就得用心好好想想,什么是苏轼的旷达和当下。

我们再以《定风波》为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的小序也很有意思,“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出门在外,中途忽然遇雨,如果都没有带伞,这时你观察周围的人,绝大多数都会显出仓皇狼狈之相,或抱头急走,或心生不快。此时如果泰然坦然,不仅不为急雨所苦,反能享受雨中的乐趣,那么你就是苏东坡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旷达,也是当下。旷达的意思就是活在当下。但不是及时行乐,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做自己的旁观者、局外人。

下片更有深意。“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在世,就是这样的风雨阴晴。雨和晴都是无常,无常才是常态。如果下雨就烦恼,天晴就欢喜,那就不能超脱,反之亦然。

只有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回首,方才所历空如一梦,这就是悟。而“活在当下”的意思,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既要看到没有风雨,也要看到没有晴。也就是说,不论快乐还是痛苦,我都要看破,都不执着。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才能得自在。

快乐流过,痛苦流过,我还是那个真我。

《赤壁赋》中的儒释道,是解读苏东坡人生的精神密钥

01可爱的苏东坡,无论你喜欢与否,他其实时刻与我们同在。

小学要背苏东坡的诗《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要诵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高中学苏东坡的文《赤壁赋》。

相对诗和词,《赤壁赋》一文最难懂。

现在,解读一下苏轼的《赤壁赋》。

02背景知识: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说的是苏东坡这个大嘴巴妄议朝政,被沈括等人告发,说他“谤讪朝廷”。苏东坡被贬黄州(黄冈);然后借“赤壁往事”抒发内心块垒。

03欣赏月下江景,儒家人暂时的精神休憩

被贬之人,心情郁闷是可以理解的,此时最宜游山玩水。

寄情山水,往往被解读为出世。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说的就是入世者,看到美景会淡泊名利,心境平和。

可苏东坡应不是这样的性格,他肯定不是出世者。他的性格风风火火,是一个对世俗事务极为热衷的人。这从《记承天寺夜游》“闲人”一词的冷嘲热讽中可看出,他骨子里还是期盼得到君王重用的。

我们发现苏东坡往往喜欢在月圆之时,携好友泛舟江上,喝酒赏景作乐。

这种出行选择,一方面是孤傲清高,与世不同;一方面也是坚守自我,标榜品德如水似月。

也可以看成是儒家人精神的暂时解脱,是心理郁闷的一次宣泄和排解。是为入世的再一次准备,是蓄积精神力量,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反思。

你看,《赤壁赋》里描绘的美景,月白风清,江波似镜。在静谧的天地间,唯有苏东坡和其好友,自由自在地在江波间喝酒、吟诗。好似神仙一般,遨游天地,与日月同在。多么惬意,多么的旷达。此种意境无比高洁、静寂,让受挫的神经暂时舒展了一会。

月、江、夜与人,共同构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这图,是不是入世太久的儒家人暂时的精神休憩?

04触声生情,一切皆悲;是不是佛家的消极表现?

月下光景是美好的,可此时有一个客人什么不好吹,硬是吹悲恸动容的箫,其声呜咽,其情凄惨,断断续续,令人动容。

这悲,我们可以看成是“客之悲”,也可以看成是苏东坡被贬后的一次触“声”生情。

朝廷那些弹劾自己、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声音,难道不像这箫声一样可悲可叹吗?客人说悲的理由,完全可以解读为佛家的消极悲哀。

佛家认为一切生命皆有大限,生老病死苦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劫难。客人想起史上的牛人曹操,说曾经那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如今是不是黄土一抔?

人立天地间,若与历史、时空对比,人如蚂蚁一般,太渺小,太微无不足道了。何况我们打渔砍柴之人呢?

言下之意,我们这些被贬之人?谁不一样的面对生命大限,在渺远、悠久的时空面前,都是可悲、可叹的。

于是,只有低沉、消极的箫声可以寄托。

箫声,箫声;销声匿迹也。写尽了生命的苍凉与无常。

05道家参悟,水月永恒,超脱世俗羁绊审视自然万物,何时不快乐开心?

生命是有大限,但在这大限之间,人是无所作为的吗?

在苏东坡眼里,在生命的长河中,个体的生命是消逝了,但整个人类生命就像江和月一样,没有变化,没有消逝,无所谓改变。

若说有改变,那也是看待的视角和心境不同。

这一点哲理认识,苏东坡早就洞悉了,《题西林壁》里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全面了解事物,避免盲人摸象,需要辩证的唯物观。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就说过类似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是的,辩证来看,人生代代是无穷尽的。

江水一刻不停地流,江水流走了吗?月亮圆缺不停变化,月亮消长了吗?

江还是那一条江,月还是那一轮月,年年不停息;变的只是我们的视角和心境。

若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天地万物,造物者的一切,哪一样我们不可以享用?

虽说物各有主,但日月清风总可以给我们带来耳目声色的感官享受吧。

同样,被贬黄州又有什么可惜?

若没有“乌台诗案”,也许史上就没有“文赤壁”的说法。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或许是对《赤壁赋》的美好诠释。

这种诠释,融合了儒释道,圆通了苏东坡般的豁达人生。

故此,说《赤壁赋》是解读苏东坡人生的精神密钥。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   

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 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一篇《赤壁赋》如诗如画,一手东坡体,羽化登仙,一钵东坡肉,香飘万里。

生活烂了,他的心境,永不屈服,灿烂了人间的生活。

被贬黄州苏轼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于公余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更让苏轼欣慰的是,虽生活窘迫,但妻子却从来不管苏轼饮酒。须知,对苏轼这类大文豪来言,可以几天无肉,却不可几日无酒。为此苏轼对老妻更加敬重和依赖,甚至公开表示:我苏轼可比当年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强多了。刘伶的老婆,从来就舍不得让刘伶喝酒,而我的老妻却主动给我买酒!

虽有苦中作乐的嫌疑,但谁又能否认,其生活的幸福呢?

被贬惠州。时值萧瑟深秋,看见驿站边的荔枝树依然翠绿欲滴,苏学士大喜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地。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被贬到尚未开化的海外蛮夷之地──儋州(海南岛),这打击不免使他落寞,但赴任后犹一派乐天,无饷无舍穷到极点,还是没有被打倒,带领百姓挖井净水,建设了海南岛。

流离坎坷、吃尽苦头,当然难免遗憾: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但是,却不曾丧志、沉沦,人生观十分超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遇厄运而不消沉,失意而不失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生命最困顿的时期,一反悲凄情调,写下如许襟怀开阔的千古诗篇,也为自己做了壮志未酬却俯仰无愧的人生总结。

坦荡生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叔叔

叔叔,您是否知道,在丫头心里,您早与那位坦荡达观的东坡居士溶为一体?永远不会老去!

在我年纪尚小时,一场政治风波让您永远地失去了政治权利。我不知道当时您的心里怀着怎样的悲痛。对于一个满腹才华,渴望一展抱负的热血青年,您是怎样的心痛?

我无意向他人展露您旧时的伤疤。但是当年幼的我学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时,心里仍然止不住一股又一股强劲的震撼。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用狂放的草书,端端正正地挂在您的书房里,童年的我不知看过了千百遍,在那一刻终于明白它的含义!

坦荡生活,原来在您的身上,无处不体现!

您有一块林木场,夏天要担心台风和暴雨,冬天要防霜防冻。农忙的时候,您和普通的农民一样在地里忙活。有一次,我和妈妈来看您,您正拖着又粗又长的水管在浇地,您笑着转过头来朝我们挥挥手。那一刻,我分明看到哪个在东坡上戴月荷锄的豪放先生。坦荡生活,原来就是用汗水和辛勤劳作换得成熟甘甜的果实。

您有一大帮朋友,三教九流,居然都谈得来。叔叔,您还记得吗?有一年夏天,您领着我们去大别山买茶。我惊讶极了,难道这里也有您的朋友?您笑着摆摆手,说是书上看到的,就联系了一下,是那个作者告诉您行走的路线。那一次,我们的车行驶在完全原始的山路上,一路有惊无险地走了过去。那满山的绿色啊,看得我都舍不得离开。鸟声婉转,叶儿婆娑,仿佛听到一个浓厚的声音响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坦荡生活,原来记忆市用真诚待人和豪放不羁赢得纯洁淡泊的友情。

叔叔,我不敢说我懂您,因为您古铜色的脸颊总仿佛爱诉说一个又一个悠远的故事,您有太多太多的经历我未曾参与甚至未曾知晓。但我知道,您坦荡生活的态度,是我一生要不懈追求的美。

这一点,我早已在心灵深处认定。坦荡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远的苏轼
《应是飞鸿》:可以看见的“苏轼选择”和“东坡豁达”
读《苏东坡传》有感【11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10篇
再读苏东坡绝笔诗有感:一帆风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可贵
苏轼在黄州(神宗时期44岁-48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