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儒家为何重视孝道?

气与质合在一起为“气质”。不管我们是限于气中还是限于质中,只要我们被气质所限,所左右,所主宰,其程度越深,我们就越是凡夫。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圣贤书之目的不是用来积累知识,而是以效法圣贤来达到转化气质,使我们的气质越来越清静,越来越纯净。转化气质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净化气质,去掉气和质中种种的偏颇和杂质;

第二步,周圆气质,让气质尽可能周圆一些;

第三步,转化气质,大而化之,进入圣贤之化境。

当进入圣贤化境之时,就不再有气偏质劣的问题了,此时的气与质全部被彻底地转化为了纯净意识,转化为了清净心,转化为了佛性,转化为了道德,整个气质、整个身心成为了道德的化身,这即是儒家《大学》里所说的“富润屋,德润身”之义。“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滋润,而是转化、通化之义,其境界非常高,乃圣人之境界、佛陀之境界。

如果达到“德润身”的境界,他的整个身心、气质全部被德性(佛家称之为佛性,基督教称之为神性)所转化和含摄,全部消融于德性之中,这个时候,整个身心就是德性的外化和具体化。德性即神性、佛性,是极度抽象的东西,那如何将它具体落实、体现到我们的身心中来呢?必须把气质都化掉,德性才能够融化整个身心,包容整个身心,并透过整个身心体现出来。这个时候,你所有的言谈举止都是德性的外化,都是“仁”的外化。

孔子通体内外都是“仁”的化身,孔子之外没有“仁”,“仁”之外没有孔子。你要想了解什么是“仁”?孔子这一生的言谈举止加在一起,就是“仁”。把这个范围再扩大一些,孟子、历代的大儒们一生所有的言行加在一起,也是“仁”,除此之外再无“仁”。圣贤们与仁已经合二为一,这即是“化境”。

故而“德润身”是一个相当高的境界。如果儒家有兴趣,在“德润身”的基础上,把每一个细胞都化为德,德就是光明,临死的时候就可以虹化为光而去。但是儒家没有这个兴趣,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儒家要留着身体在人间,要让子孙守墓,给子孙一次敬孝的机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虹化了,慎终追远何人?后代如何敬孝?子孙想找一个体现孝心的凭证都没有,所以要留下一个东西给他们做一个凭证,好睹物思情,以发孝心。故而在儒家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绝对不能随便就光化了,那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有损伤的意思,这种损伤就是不孝了。

曾子临死的时候(卒年71岁),他把他的学生和儿子叫过来说:“我快死了,你们把我的手和脚都从被子里拿出来,看看我的手脚还全否?小子们,我活了这么大,我的手脚还是全的,这就证明我没有损害我的手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我做到了。我这一生为了让我的手和脚保存完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毫发不敢毁伤,现在我快要死了,不怕了,我可以休耶。”这就是儒家孝道精神。套用儒家的一句话“君子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我留下的身体就是我一生的知识、智慧、气质、人品最好的凭依,让子孙能慎远追思。

儒家注重厚葬,注重孝、守墓、守孝、慎终追远等等,是有非常深刻的含义的,但被很多现代人理解为外在的“陈腐旧礼”。其实,这里面有道统,有生命的传承,有孔孟的心法在其中,没有那么简单。“德润身”之德并非是酸腐的“你好好,他好好”这么简单,这些是德吗?根本不是,而是老学究、老酸腐。真正的德是通天贯地,是伟岸的人格,能把整个身心化掉,那才是德。

——摘选自潘麟导师《以心传心·瑜伽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六十七
孝道[2610】如何看待中国的孝道?
儒家文化与人格--吴和鸣
性格决定命运!?决定性格的又是什么呢?(下)
儒家修持的最高境界——圣贤之境是什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