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精编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精编





一、《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水。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⑧未至:没有赶到。⑨渴:他感到口渴。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1.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逐走:赛跑  B.饮:喝  C.足:脚  D.化:变化
2.选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解释。( )
弃其杖,化为邓林。
A.他丢下他的手杖,把它化为一片桃林。 B.他丢下他的拐杖,把它化成一片桃林。
C.他丢下他的手杖,自己化成一片桃林。 D.他丢下他的手杖,进入邓家的桃林。
3.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神话讲的是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化的手杖化为桃林。
B.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执著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C.夸父这一神话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D.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不自量力,有积极意义。


《精卫填海》文言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字词翻译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她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阅读练习:

1.这是一则什么体裁的故事?请在正确的答案序号上打“√”。(①童话 ②寓言 ③神话 ④传说)

你还知道有哪些这种类型的故事                            

2.故事里的精卫原是       ,名叫      ,她为了                ,常常                   

3.精卫鸟是怎么来的?                                

4.用“~”画出文中描写精卫鸟外形的句子。


比较阅读文言文《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完成1—4题。

【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

【注释】:①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②喙:鸟嘴。③其鸣自詨:指它发出“精卫”之鸣叫声而得名。詨,呼叫。 ④堙(yīn):填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夸父与日逐走         (2)以堙于东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2分)

未至,道渴而死。                            

3.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甲、乙两文在主题方面的相同点。(2分)

                            

4.“夸父逐日”这个成语,后来常用来比喻什么?(2分)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简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练习:

1.解释字义。

1)兔触株,折颈而死          2)因其耒而守株         

3复得兔           4)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2.翻译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 4.自:从。5.坠:掉,落。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1.《刻舟求剑》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

( 墨守成规、死抱教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

2.《刻舟求剑》分几个层次?

( 课文分两个层次:

一是写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个层次,又有三层意思:

①先写事情的起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再写事情的经过: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后写事情的结果: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是写作者的议论,指出此人的糊涂可笑。这是未能找到剑的关键: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最后的一个反问:“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

3.刻舟求剑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 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地制宜,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





四、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 注释 ]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命—命令,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 译文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 寓意 ]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解释加点词语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五、王戎夙慧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雅量》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得枝都弯了,许多小孩争先恐后地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注释:

折:压弯 慧:聪明 尝:曾经 竞:竞相 走:古意是跑,今意是走 唯:只有 信然:就是这个样子 曰:说 游:游玩信:确实 折:(枝条)折断 信:确实

王戎夙慧对我们的启示:

1 做什么事情要认真观察,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不然会吃亏.

2 不管什么东西都不能只图外表,应该先要去尝试。

【注:王戎,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

A与诸小儿       )(       );

B.诸儿竞走取之(       )(       );

C.取之信然       )(       

2.翻译“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

 

3.这个小故事要说明的是:





六、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⑦问衡,衡曰: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成大学⑿。《西京杂记·卷二》西汉葛洪

译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却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都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资助给他读,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注释:

1.逮:到,及  2.资给:资助、供给  3.大学:大学问家  4.愿:希望  5.致:给  6.得:得到  7.书:读书  8.穿壁:在墙上打洞  9.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10.资给:就给予  11.遂:终于  12.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13.映:照耀  14.佣:雇佣  15.怪:以...为奇怪

凿壁借光(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有所作为。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③资给书              ④成大学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3.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七、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①曰:“吾盾之②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③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④矛,陷子之⑤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⑥盾与无不陷之⑦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

  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练习: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八、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2.欲:将要,想要。3.者:......的人。(定语后置)4.先:首先,事先5.度(duó):用尺子量。动词6.而:连词,表示承接。7.置:放置,搁在。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9.其:他的。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12.之:到……去,往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14.已:已经。15.得:得到;拿到。16.履:鞋子。17.乃:于是,这才。18.持:拿。19.度(dù):量好的尺码。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23.遂:于是。24.曰:说。25.宁(nìng):宁可。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27.自信:相信自己。28.以:用。29.吾:我。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灯谜】郑人买履(打三字口语一) 谜底:不知足
主题:这则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1、解释粗体字

1)先自其足 


2)吾忘持

 

2)宁信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理解词句意思。

履:             度:             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5、这是一则     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九、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3.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4.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5.相谓:互相商议. 6.余:剩余.7.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8.成:完成.9.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且:准备. 10.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为:给,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2.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13.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14.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15.安能:怎么能;哪能. 16.为:给;替 17.遂:于是;就.  18.遂饮酒:那,指示代词19.终:最终、最后.   20.终亡酒:那,指示代词  21.亡:丢失,失去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揭示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1.解释文言句子中加横线的词。(4分)

:_______ ,之:________ , :_________ ,亡:_________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3分)

蛇固无足,子安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2分)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2分)





十、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1、闵(mǐn——,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1.文中芒芒然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十一、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句子意思。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2、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我知道成语的                  的意思是 :                                              

3.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                                                的人。(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十二、破瓮救人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答案:

1.去:离开(2)破:击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十三、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答案:

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

2)孟母三迁

 




十四、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答案:

1.C

2.1)止:阻止(2)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十五、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②从而谢焉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答案:

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

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

3.(略)

 



 

十六、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           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答案:

1.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

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十七、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

1.A

2.凿壁偷光

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

 





十八、终身食鱼

汉/刘向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1)者(  )  

(2)有鱼于郑相者(  )  

(3)嗜鱼(  )

8.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9.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十九、孟母戒子

(《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諠 ]xāun,遗忘。(4)[戒]警告。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     )


处士笑而之( ) 

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文言文、古诗阅读
05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37段
【干货】小升初资料,小学文言文阅读25篇
备课参考 小学文言文训练材料(网络搜集)
最值得背诵的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 翻译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