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见到友人妻子漂亮,羡慕之余写下一首词,感动世人近千年

公元1101年,在北归的途中,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他的死在文坛界引起了很大轰动,所有人都为之惋惜。

苏轼是文坛史上的全才,如果说李白是大唐的荣耀,那么苏轼绝对是大宋的明珠,他的造诣非其他人能比。

只不过苏轼一生仕途不顺,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每到一处不是吃就是写,他还曾经因为朋友妻子漂亮,心生羡慕。随机写下了一首词,感动了世人近千年,成全了一段佳话。

那么,苏轼到底有着怎样的的人生?随手写下的词又有何特别之处呢?

“全才”苏轼

苏轼的一生绝对是大宋文学史上的震撼。他的祖上就是书香门第,据考证苏轼是初唐诗人苏味道的后代。既是名人之后,自然文学造诣错不了。提到苏轼就不得不提及与他齐名的唐宋八大家,其中三苏可谓是风光。

苏洵到了二十五岁才发奋读书,但天资聪颖的他,在文坛上留下了不少著作。苏洵擅长散文,更擅长写时政,对于当下的时局看得很透彻。有了两个儿子后,他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教子成龙上。苏轼和苏辙这两兄弟天赋极高,对于文学一点就透。

年少时,苏轼吐口成章,指物成诗。苏洵祖上也是风光过的人家,要是将来两个儿子有了出息就可以光耀门楣了。

大宋建国那是因为“陈桥驿兵变”,手握兵权的北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虽然他早有此意,但总要找个合适的理由行事。于是手下既然“逼着”他做了皇帝,那么他只能却之不恭。

有了先例,大宋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满朝皆是文臣,就连军队里打仗的最高指挥官都是由文臣担任。虽然范仲淹也是一名武将,但他首先是朝廷内的参知政事老祖宗留下了规矩,历代继位的皇帝都按规矩办事。因此大宋文化真是光彩绚烂。

曾巩、欧阳修、晏殊、范仲淹他们都在仁宗一朝出现,欧阳修是晏殊提拔的,但是欧阳修却不喜欢老师的文风,他开创“古文运动”风格更接近于前朝的韩愈。这就让大宋原本古板的风格开始动摇。

苏轼和苏辙深受欧阳修的影响,对于当下的时政文章写得章写得行云流水。嘉祐二年的科考兄弟俩一起来到了京城,恰巧仁宗除革时弊,任命欧阳修担任主考官。

苏轼的文章让欧阳修大为震撼,本想给甲科第一名,但当时他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才给了第二。苏轼第二,苏辙考了第五名。只可惜刚要上任为官,家中母亲因病去世。

兄弟俩只能回家守丧错过了机会,不过这一场考试让苏轼一战成名,也为他后面的官场之路打下了基础。

服丧期满,三苏回到了京城,两个儿子做了官,苏洵也被安排在了秘书省做了教书郎。苏辙是个老实本分之人,在朝为官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心里跟明镜一样。但苏轼跟他完全相反,因为自身才气,苏轼的“嘴”就没停过。

只要他看不顺眼的一定得批判,他连皇帝都敢怼。介于苏轼的个性,也让他在官场上吃了不少苦。

欧阳修在朝为官时,保护着苏轼。而且宋仁宗真的是“仁慈”他把苏轼和苏辙比作“平民宰相”治国能臣。但苏轼有些生不逢时,入朝为官仅仅四年,宋仁宗就驾崩了。仁宗死后宋英宗继位,苏轼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苏洵病逝,他又马不停蹄地回家奔丧。

这一来一回折腾了四年。苏轼回到朝中时,宋神宗已经登基为皇了。

神宗一上位,就听信王安石的上书,准备大展拳脚。进行了“王安石变法”。苏轼接受不了,直接跟王安石争辩,他认为王安石的做法太过激进不适合当下的时局。这下触到了皇帝的“逆鳞”毕竟王安石后背是皇帝支持,神宗一怒之下将苏轼贬到了杭州出任通判。

过了三年,神宗的气还是没消又将他贬到了密州。没过几年苏轼再次被贬到了徐州,那时候苏轼三四十岁,满经风霜,不过他倒是乐观,并没有因为奔波感到心中不悦。

在徐州当知州的日子,苏轼还是很惬意的,只是他的生活很贫苦,要不是苏辙救济他,苏轼是活不下去的。在外漂泊了四年后,苏轼被调回了湖州,为了表达感谢,苏轼给神宗写了一封“感谢信”苏轼的感情非常丰富。写信的时候难免要抒发感想,但他并没有把握好尺度,这封信落到了政敌的手里。

与他敌对的那些人恨不得苏轼赶快被杀,于是夸大其词。宋神宗压力倍增直接将苏轼下了大狱。因为连带责任,苏轼的好友王巩也受了连累,还有好几个替他求情的御史一并被打入天牢。

也就是从那天起,苏轼觉得自己将要离开人世间,这次谁也救不了他。苏辙跪在皇帝面前替哥哥求情,还将自己的宰相之位让出,希望能保住苏轼,再加上太后出面,苏轼终于捡回了一条命。这次事件成为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以前的放荡不羁荡然无存,那些口无遮拦的话也不会再说。

最终苏轼再次被流放汝州,这次离开京城苏轼什么也没留下,带着妻儿即日启程。他的命能保下来,除了众人的求情,还得益于宋太祖定下“不杀文臣”的规矩,不然苏轼就算有100个脑袋也不够砍。

苏轼流放,跟他一起的众人也遭了殃,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幕僚王巩,王巩和苏轼交情匪浅。苏轼因为苏辙保命,这才躲过一劫,但王巩就不行了,他受到牵连被贬的最远,罚的最重。

王巩的美娇娘

神宗将王巩贬到了最南方,岭南滨州。那时候的南方与现在不同,北宋的最南端,荒无人烟,而且有些百姓根本没有教化,在那里为官相当困难,天高皇帝远,交通又闭塞,时有凶案发生。王巩无奈,既然朝廷已经下令他只能启程。

王巩案定下来之后,别说朋友,家里都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他的府上养了不少的歌女,这些人平日里能歌善舞,如今王巩落魄都纷纷离他而去,要知道王巩曾经也是端明殿大学士,官居工部尚书。家中从来都是门庭若市,来往送礼的人络绎不绝。

到如今,却落得个破败的景象。就当他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的时候,发现了一人。此人是当初府上歌姬,桑奴。桑奴长得美艳绝伦,聪明伶俐,她愿意陪着王巩到岭南之地生活,以便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王巩心中感激,随后带着她一起同行。

沿路出发,王巩就走了整整两个多月。流放比不过游玩,心情郁闷两泪双垂。桑奴见状总是安慰王巩,人生总有高低,要学会豁达地看待人生,这才是最主要的。得到心爱之人的鼓励,王巩重拾信心跃马扬鞭地赶往岭南。

到达岭南后,王巩并没气馁,一直安守本分地为官。但苏轼的心里很是惦记,他知道岭南此地的荒芜,因为心中内疚他就经常给王巩写信,安慰他一定要努力生活。还表达自己的歉意,因为“乌台诗案”无辜受牵连是自己的过错。

王巩告诉苏轼,岭南多瘴气,自己已经中招,现在只能在岭南“修行”。苏轼建议王巩用“摩脚心的方式”治疗胀气,少饮酒,调节饮食,字里行间都是愧疚关心之意。王巩知道苏轼的担心,在回信中让苏轼宽心,自己在岭南一切都好,不用太过挂念。

两人虽都流放在外,但工作上一点也没有耽误,兢兢业业地干业业地干出成绩。几年之后朝廷内部出现矛盾,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掌握了朝中势力。司马光是守旧派的代表,自然看不上这些新式花样,于是哲宗一继位就将王安石排挤出了朝堂。

哲宗的自己暴躁,对于变法他不愿推行,王安石得不到支持只能被贬出京。这下苏轼和王巩恢复了名誉,被先后调回了京城。老友相见相谈甚欢,双方都把这些年的境遇与彼此诉说。苏轼见到王巩有些不可思议,他的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都与那些被贬人员不同,王巩容光焕发,性情豁达,看起来并没有颓废不堪。

不了解其中的情况,苏轼追上前去询问,王巩也不瞒着好友,就一五一十地将情况说了出来。听闻王巩身边有美娇娘,苏轼大惊,一定要见见这位“奇女子”。王巩应允,邀请苏轼回了家。

作诗一首,流芳千古

苏轼与王巩回家后,见到了桑奴,经过王巩的介绍,三人就座。王巩说道当年桑奴与他一同赶赴岭南时,才十七岁,如今十年有余,从青涩的女孩变成了成熟妇人了。苏轼感慨羡慕王巩能有真心相伴之人,是人生的福气。

桑奴听着两人夸赞自己,十分不好意思,就以准备晚饭为由退出了客厅。用餐时,苏轼看得出两人的情谊,桑奴的眼睛一刻都没离开过王巩,满眼满心都是这个人。饭后,雅兴之余,桑奴拿出了琵琶为二人弹奏,余音绕梁声音动听。

这时候的苏轼才明白,王巩为何会在岭南度过那最艰难的时刻,为了纪念两人的真情,苏轼决定赋诗一首,送给他们于是写下了《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的佳作。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赞扬了两人坚贞不屈的爱情,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点出了王巩与桑奴的挚爱所在,有你的地方就是家乡。得到苏轼的墨宝王巩自然是感激不尽。

此次回京,二人的命运,大不相同,苏轼被调到了杭州为官,这是他第二次在杭州上任。而王巩被调到了四川荣县,相比于岭南这个距离算是近的,在他身边的桑奴一直陪伴。

但苏轼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刚刚上任,杭州就开始大旱,随后闹起了饥荒。为了救治百姓。苏轼将自己的家当全部变卖,换来减价的大米粮食,救活了不少人。灾情刚刚稳定,疫情又来了,杭州闹起瘟疫,苏轼请求朝廷派下医生治疗,但能够来到杭州的大夫有限,苏轼只能召集了不少十村八店学医的知识分子应急。

经过三个多月的救治,这才把瘟疫打住。此后的几年里苏轼在杭州过得十分惬意,还把自己比作当代白居易。只可惜这种梦境生活被圣旨打破,他被哲宗召回了京城。这次苏轼就不想在离开了,毕竟能在京城安度晚年也是好的,但他的性子他自己都把控不住,在朝为官免不了怼皇帝几句。

哲宗不是仁宗,没那么大的气量,仅仅两个多月就把苏轼贬到了儋州。这下苏轼更放开了,在儋州不是种菜除草,就是不断地吃吃喝喝,美食成为了他的日常消遣。“日啖荔枝三百颗”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岭南活得这么惬意,朝廷自然看不惯。

哲宗死后,徽宗即位。苏轼被调回了永州。那时候的他已经六十五岁,漂泊了半生,苏轼想着回家安置,刚想上书告老还乡,就接到了圣旨让他去往常州。只是还没到达常州,苏轼就在路上一命呜呼了。苏轼死后朝廷给了他谥号“文忠”,这也算是对他半生官场生涯的表彰。

对于苏轼而言,他的一生总在路上,留下的诗篇更是无人能及,除了歌颂王巩爱情的诗篇最著名的还是那首《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了千古绝句。苏轼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安石何以打压苏轼
王巩(王定国)一歌妓柔奴向苏轼劝酒,苏轼当场赠她一首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后来成为千古名作
苏东坡的惊鸿人生:(四)此心安处是吾乡
搞政治难做朋友
苏东坡:哪有尽如人意的人生,唯有尽力看开了去活
【觅文记】曾巩:知信乎古,知志乎道(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