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疾病的遗传几率有多大?Science:这些精神伤害竟能遗传6代?连爸妈离婚都算……
有患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那就说明不是基因惹的祸,而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就谈不上遗传了吧?

讲真,这还真不一定!

有些父母虽然没有疾病的症状,但他们仍可能携带有致病基因,只是没有表达而已。

如果子女遗传了相关基因,再加上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便有得疾病的可能。所以,没有家族史≠不会遗传!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疾病会100%遗传。

精神疾病的出现,是遗传因素、环境危险因素(如母孕期感染)、社会心理因素(如重大精神创伤)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数据显示,遗传因素对疾病的发生会贡献70%~85%的力量。

此前,顶级期刊Science用一张相当让人抑郁的研究图片作为封面,并发表了一项新成果:人们遭遇的精神伤害 ,会像物质伤害一样,通过改变表观遗传而刻在基因里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在行为和生理方面发生改变——甚至可能传递6代哦!

表观遗传改变指的是我们的DNA不通过改变它本身的编码序列,而是通过改变DNA的化学修饰而发生遗传上的改变。

这种改变在过去的研究中,多见于一些器质性的疾病。比如,肥胖、进食垃圾食品和缺乏体育锻炼,会改变身体代谢方面的表观遗传。

(Science选择的文章封面,图中英文为:“痛苦的遗产”。图中小鼠为实验中精神创伤小鼠的后代,与对照组相比,它在探索开放空间时有明显的行为表现劣势)


什么叫精神伤害?


文章当中的“精神创伤”、“精神伤害”等的定义,并非我们平时印象中认为的极为重大的刺激,比如什么纳粹大屠杀幸存者遭遇的精神伤害什么的。

相反,这里指的精神伤害更为常见,一个作为具体研究项目的指标就是“儿童与父母分离”,就像我们现在常见的“留守儿童”的情况。

在某些研究中,甚至连居住环境当中气味带来的不适,都被视为精神伤害。比如长期处于空气味道不好闻(不一定是有毒气体,也可能是充满汗臭、腐败垃圾气味等)的空间当中而产生的精神不适。

自然,比“和父母分开”要严重的情况,也被计算入这种“精神伤害”当中,比如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和居无定所等问题……


精神伤害传6代是怎么回事?


研究人员为了模拟现在社会上存在的较多的儿童精神伤害状况——与父母分离,对实验用小鼠进行了同样的处理。具体实验流程如下图——


如图所示,在第一代实验小鼠中,研究人员将母亲与子女分离。这些被与母亲分离的小鼠受到了精神伤害(红色小球代表受到精神伤害),这种精神伤害使得这一代的子代出现表观遗传改变(图中的蓝色马赛克小球代表表观遗传改变),同时出现了行为上的改变(灰色小球代表行为上的改变)。

此后,研究者让这有三个小球标志(即受到精神伤害、表观遗传改变、行为改变)的雄性小鼠与没有受到精神伤害、无表观遗传改变、无行为改变的雌性小鼠交配,生下的子代在没有受到精神伤害的前提下,依然存在与受伤父辈同样的表观遗传改变和行为改变。

换言之,未受伤害的母鼠并不能改变受伤雄鼠在遗传上导致的子代改变——一个正常的妈妈无法扭转子代被烙上父亲受伤的印记

更厉害的是,研究者目前观察到,这种表观遗传改变可以被至少传递到第6代——即便中间不断与正常小鼠结合,这种改变还是被顽固的传递了下去。

比如上图中,就是受到精神伤害影响的某一雌性小鼠的三代子代,图中为三只雄性小鼠分别是受害者的祖孙三代,爷仨都没直接受过精神伤害,但是身上都带着精神伤害带来的表观遗传改变,且在行为实验当中表现异于正常对照组。

不过,大家也不要急着掉入让人绝望的宿命论,首先很多时候表观遗传的改变只是提高某些危险因素的风险,并不代表必然患病或者进入某种劣势状态;第二,这个发现6代传递的研究组认为,表观遗传既然本身受外部因素影响,那么外部环境的强烈改变也许能够抵消或降低这种改变。

最重要的是,研究者希望能借此给人类社会一个提示——精神健康对人类个体本身和人类的未来非常重要,它所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


如何预防精神疾病遗传给下一代?


精神疾病通常不是突然出现的,会经历临床前期-前驱期-精神疾病期-慢性功能残疾期四个阶段。

我们可以根据疾病所处阶段来采取不同的措施。

临床前期:


这个阶段通常指<12岁的儿童发育阶段,它是遗传易感及环境暴露阶段,同时也是可以觉察的缺陷出现之前的时期。

这个阶段通常指<12岁的儿童发育阶段,它是遗传易感及环境暴露阶段,同时也是可以觉察的缺陷出现之前的时期。

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来说,最主要的任务是尽量规避诱发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说男性要尽量在45岁前生育宝宝,女性在孕期要避免感染、营养不良等问题。另外,对于有家族史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遗传学检测来判断是否有成为精神疾病的潜质。

前驱期:


前驱期是认知、行为及社会功能缺陷阶段,主要指12~18周岁,即精神病发作之前的时期。

精神病前驱期或临床高危个体可以表现出轻微的症状,比如睡眠障碍、焦虑、激惹性增高、抑郁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等,并可持续1~5 年。

我们可以通过前驱期症状筛查、认知评估和脑影像检查等手段来识别此类个体 。一旦发现苗头不对,要尽快接受治疗。心理与社会干预和药物治疗是目前精神疾病前驱期的主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doi:10.1126/science.aay7690
[2]DOI: 10.1126/science.359.6376.624
[3]DOI: 10.1126/science.343.6169.361
[4]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王传跃, 陈晓岗.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与治疗[J]. 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29):3.
[6]龙翔云,刘娜,陆峥. 精神分裂症早期预防与干预[J]. 世界临床药物, 2016(1):4.
[7]喻东山. 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7, 40(3):3.

来源 | 梅斯医学综合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微信专栏】之 570 宫内微环境对子代远期并发症的影响
一人得糖尿病,全家被“传染”?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几率有多大?如何避免遗传下一代?
“过山车玩家” 双相情感障碍者,为什么极易被误诊?
Science子刊:又被颠覆了,胖和吃的多没关系,而是一种大脑疾病
Science:中国科学家在干细胞衰老研究领域取得巨大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