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扎根常规 节节课好

    学科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因此,关注课堂,确保每一节常规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只有在课前准备、课中训练、课后反思、关注习惯等环节上下足功夫,真正将质量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实现“节节课好”。

一、解读文本——有备而教

解读文本是老师的基本功,有怎样的解读就会呈现怎样的课堂。解读文本是老师

的立课之本,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教师只有透过文字真正理解其承载的内涵,正确解读和准确把握教材,合理确定语言训练重、难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才会呈现精彩而扎实的课堂。

1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细读粗读是相对的。粗读是对语言的抽象,把文本的血肉、精彩生动的细节统统过滤掉;而细读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抓的就是一个个细节。唯有细了,才能够深入。因此,在教学每一篇文章之前,我都要将文章反反复复地读上十几遍,先读准每个字音,理解每个词义,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然后细细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的神韵不轻易放过一个字——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例如在解读《美丽的槐乡》一文时,文中的“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的“浸”和“美滋滋地卧在花丛中”的“卧”字分别“跳入”了我的眼帘。“浸”能否换成“泡”?“卧”能否换成“躺”呢?它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细微的差别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再次钻进文本去寻找答案。联系句子与整篇文章的主旨,我渐渐感悟到“浸”与“卧”用得是多么的精妙。“浸”在文中有一种慢慢渗入、浸透的意思。与这句话中的“整个”、“都”联系起来体会,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槐花香气浸满槐乡,渗到了每一丝风中,每一棵草中,每一寸土地中,是那么轻柔甜美,沁人心脾。“卧”本是“躺”的意思,但与这句话中的“美滋滋”联系起来,便将槐乡人的陶醉、痴迷、幸福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有将细读作为解读文本的一种首要态度,我们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当,语文教学不会变空洞、说教,才能在回到言语本身,确立言语和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

2、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所有的文本解读,都是在进行文本解读,所以最后读出来的一定是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仅要去追寻作者写作的本意,更要从文本中读出对我自己有意义的东西。只有教师先有创造性地解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创造、发现、体验想象,才能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实施。例如在解读《和时间赛跑》一文时,有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值得反复咀嚼:“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若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这两句话联系上下文理解,前一句指的是外祖母去世了;爸爸再也不能回到童年了;明天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鸟儿飞过同样的路线,但永远不是今天的了。后一句指的是作者跑赢了太阳;一个暑假的作业十天就做完了;上三年级的作者做哥哥五年级的作业;作者一直与时间比赛,最终有所成就。而这两句话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其感悟内容就大不一样了,这便为个性化阅读留出了广阔的空间。因为我在解读中对语言文字时有了自己的思考,所以在教学时才会有意识地为学生预留时空,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我想,当老师能主动地创造性解读文本时,这种引领与示范必将会影响学生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学会触摸不同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二、激情课堂——顺学而导

一节好课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师的情绪,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只有充满师生激情的课堂,才能振奋学生的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创造积极活泼的氛围,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努力用我的激情去点燃我的语文课堂,并在有激情的课堂中,关注生成资源,关注学生体验,做到顺学而导。

1、教学语言,有声有色。

“言为心声”,语言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媒介。课堂上,老师要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例如《第一朵杏花》中的句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针对这句话的拟人特点,我先让学生们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韵律,说说自己的感受。再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范读,强调出“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引导学生透过这些词语感受到春风的活力,在他们的大脑里呈现出河面起皱、小草发芽、柳条抽绿、杏花含苞待放的美丽景像。最后,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将话变为画,感悟到拟人手法的生动,鲜活。

2、课堂结构,张弛有度。

平铺直叙、没有波澜的语文课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必须善于应用设置悬念、反问、夸张等技法,使课堂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成为教师、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语文课堂动起来。例如在设计《一条大鱼》的教学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汤姆如何钓到那条大鱼和钓到大鲈鱼后的惊喜之上,引导学生通过钓鱼时的“小心翼翼”、“一收一放”、“周旋”,体会到汤姆当时的紧张、细心;再通过“得意”、“欣赏”体会汤姆钓到这条大鲈鱼后的兴奋、骄傲、激动不已,然后调动学生激情朗读,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当学生的情绪到达一个顶峰时,老师话锋一转,进入到“放鱼”部分的学习,通过“乞求”、“失望”、“叹气”感受到汤姆的伤心、失落,使学生的情绪又跌入一个低谷。学生在这一起一伏之中,就能感受到父亲的“不容争辩”和汤姆“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永远也忘不了爸爸那坚定的话语”之间的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学难点——人人都要自觉自愿地遵守社会公德。

3、方式灵活,顺学而导。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是我应该在备课中设计到的,有的课文要对比感悟,有的文本要深入探究,有的语言要反复诵读……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追求新颖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灵活多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然而,在预设的教案中,往往又无法预知课堂上学生临时生成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在坚守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顺学而导。例如我在执教《给自己写信的人》一课时,学生在我预设的环节下,通过“不分昼夜”和“废寝忘食”体会到了欧立希的忘我工作精神,可当文章快学完时,有一名学生突然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欧立希更爱自己的父亲,他放下繁忙的工作,去跟父亲过生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个性体验,一口加以否认吗?不行!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人,我要根据学生的想法,确定新的教学策略。问题由文本中来,那么还得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去,在文本的细节之处去发现、去感悟。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关注到欧立希收到信后“赶紧买好蛋糕”和“为父亲过完生日后,又匆匆忙忙赶回实验室”中的“赶紧”与“匆匆忙忙”,再联系欧立希为什么给自己写信,便自然体会到欧立希很爱自己的父亲,但他更痴迷于自己的医学研究事业。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又执著于自己事业的真实可感的人物形像便建立在学生的心中。

 

三、扎实训练——善思乐学

“训练”是什么?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训练”作出了比较经典的解释,

“训”是教师的训导和教诲;“练”是学生的练习与实践。“训练”是达成语文能力核心目标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在我看来,“训练”除了知识、技能,还应包括意识和习惯。这样去训练学生,才能使学生善思乐学,受益终身。

1、夯实基础,教给方法。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我在每节新授课中,会拿出15分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学习字词,在朗读、比较、辨析中正音、识记。新课结束后,又会拿出35分钟给学生写字词,巩固字词的音和形。在教学过程中,随文正音,随文理解词语更是每节课的必用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我教学生一读,二识,三问,四思的“四步预习法”;训练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生活体验理解、边读边思考想像、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和用感情朗读表达自我感受的语文阅读法;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重点,查找出自己本单元的不足,及时补上的单元复习法。

……

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为自己打下吸收新知识的基础,将来不管临时需要何种类型的知识,都可以迅速地掌握并加以运用。

2、分层练习,减负增效。

一个班的学生有不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每一名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实践的成功者。例如;学完一课生字后,回家分层报听写。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报课文里的词语;基础好的孩子可以写一个课文里的词语,再扩充三个课文以外的词语。又如:学生回答阅读理解题时,能力强的孩子用自己的话回答几个要点;能力弱一些的孩子只要能用文中的语句完整回答即可。在作业设计上,思维、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偏重于做一些个性阅读感悟和语言拓展的题目;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则多练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题目。这样,“同一题目,不同要求;不同学生,不同作业”的分层练习,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能有效提高练习效能。

3、培养习惯,高效学习。

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基础,良好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培养“高效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才能真正善思乐学,实现“高效学习”。

要想“高效”,首先要专注。专注听讲,努力用好课上每一分钟,专注听,专注想,专注说;专注作业,专注思考,争取一次做对,避免订正耗费时间。

要想“高效”,作业进课堂。有时是当堂背诵,有时是读文中的圈点批注,有时是在课后练习下面直接作答,有时是在插图旁的直抒胸臆,有时是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补白……这些灵活多样的作业,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促进了学生深入的思考与感悟,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度。

要想“高效”,营造“高效”氛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是我经常给学生讲的一句鲁迅名言。我告诉学生要“挤”拿本子、拿钢笔的时间,要“挤”说闲话的时间,要“挤”东张西望的时间,要“挤”思想开小差的时间,不要有依赖思想,不要养成拖拉的习惯,要努力在学习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每天晚自习,我们班的黑板上都会有一块“高效学习榜”,专门用来登上当晚在下晚自习前完成了语、数、外作业的学生名字,让学生和家长一目了然,营造出“高效学习”的班级氛围。经过一学期的训练,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学习习惯良好,能在校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已超过半数以上,学生阶段性水平测试成绩在同年级名列前茅。

 

四、学习反思——节节课好

要想节节课好,自身的不断学习与反思是有力的保障。

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

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例如我在执教《风筝》一文后,在反思时意识到自己忽视了中年段“段”的教学。尽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风筝的外形特点,想象放风筝的孩子们的理想,从而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并读出了放风筝的童真童趣,但我忽视了本文鲜明的构段方式。“你看”、“瞧啊”、“最有趣的”这些词语,将文中的自然段生动、自然地连接起来,不正值得中年级的学生去学习、模仿吗?通过这次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加关注有特点的段落,例如有中心句的段落;构段方式相似的几个段落;有排比的段落等等,它们都成为我指导学生“读中学写”的重要范本。

2、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不断带给学生新知”。那么,这“水”要源源不断就必须使读书融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日日读,日日思,日积月累,才能有“水”给学生倒,才能无愧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老师,更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让读书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地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当自己越丰满越深刻,你去读解读文本的时候,你才会读得越丰满越深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这种生活方式成为“节节课好”的源泉,让自己的工作“节节课好”中变得有滋有味,乐趣无穷。  

文章录入:董耀红工作室    责任编辑:adm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效课堂再优化
如何构建好高效课堂
关注语文教学细节 打造精彩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呼唤教学激情 (转载)
听田晓燕老师的课有感
如何提高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效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